古代文化常识-----科举之路

  • 格式:ppt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4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 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 举人,第一名叫解( jie)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 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 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因为考中进士非 常难,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所以进士及第被社 会称作“成名”,亦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 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 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 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 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 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 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 三年再授官职。
•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 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 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 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 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八股取士
•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基的意见,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 五经命题,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 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 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 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
• 殿试的内容是经史时务策一道。每策包括三至五题。 出题时严加保密。殿试对策以一日为限,试卷弥封后, 收掌官用箱盛储送读卷官评阅。殿试策题,是以皇帝 的名义发问,所以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评阅 完毕,以前十卷进呈,由皇帝亲定名次。皇帝亲定进 呈十卷的甲第名次之后,由填榜官填榜。填榜后一日, 皇帝亲临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王公 百官和全体贡士届时参加。一甲三名,状元、榜眼、 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 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 参加朝考。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试题由皇帝亲 命,当日交卷。朝考试卷,由阅卷大臣拟定一、二、 三等进呈,前十卷的名次,亦由皇帝亲定。
科举之路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一千 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 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通过金榜题名,步入政坛, 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性把他们看作文曲 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 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 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 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 宋、元、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 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 存在了1300周年。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 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 象。
• 八股文这种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不论内容和形式, 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朝顺治二年规定:每篇限五百五十 字。康熙二十年,增为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又 增至每篇七百字,违者不录。《四书》文和《五经》文, 虽然同是八股文,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四书》文比 《五经》文更为重要。八股取士,既禁锢人们思想,亦 抑制科学文化发展,流弊甚大。
【历史知识】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今河北南宫人) 。最后一个状元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他状元及 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 停止科举。
•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 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 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最年轻的状元? 广东的第一个状元?
•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广东的第一 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 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 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 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17岁的莫宣卿赴京 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 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 最小的状元。
科举考试考什么?
• 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1、帖经, 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 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 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2、墨义。就是 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3、策论, 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 4、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 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赋),然后试 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 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
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状元???
•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武状 元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 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 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 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 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 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 人。
•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 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 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 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宋真宗时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中读。
• 进士及第的尊荣促进了人们的立志求学和 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养成了“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不良风气。
• 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 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 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 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 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
最年老的状元?
•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 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 年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 兴奋之余写道: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 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 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淘汰 率在90%以上。通过Biblioteka Baidu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
• 中了“进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决于最后 殿试。殿试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后在保 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亲拟试题和评判考卷。康 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试卷进 呈皇帝御览。
•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 (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 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 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 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 开元初年武举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 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 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 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 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 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 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 生重大变化。
•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 (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 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 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连中三元
• 所谓连中三元,即一人连中解元、会元、 状元。中解元后下科落第,以后再中会元、 状元,一般也称连中三元。
• 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可谓凤毛麟 角,千多年来仅有14人。唐代2人:张又新、 崔元翰;宋代6人:王曾、宋庠、冯京、王 岩皮、孙何、何真;元代2人:孟宗献、王 宗哲;明代2人:许观、商辂;清代2人: 钱务、陈继昌。
• 殿试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 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头甲和二甲前 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 排序填写金榜。金榜有大小两种,小金榜奏呈皇 帝御览,大金榜则张贴于长安门外。
• 得中头甲的披红挂彩,骑马街前亮相,何等风光! 落榜的却面如死灰,脆弱的或昏倒在金榜之下, 或一根麻绳上吊,从此永诀考场。也有乐极生悲 的,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得中举人却又 疯了。
•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 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 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 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 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 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 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 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 山、吴江等县、市),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 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 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 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 科举考试好像一架伸向云端的阶梯,只能一级级 往上爬。
• 考童生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没有学位的人, 到了70岁还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 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 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 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 是省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乡试 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监 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乡试竞争十分激烈, 一般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就称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