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高差别阈限
- 格式:rtf
- 大小:99.66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言语形成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始祖普莱尔(W,Preyer,1842—1897)所著的《儿童的心理》一书,其英译本题为《幼儿的感觉与意志》。
该书记述了他对自己小孩的系统观察。
他每天观察3次,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从初生到3岁末,作出了“完全的日记”。
该书的主要部分是研究幼小儿童的感觉。
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初生到两岁称为认知发展的“感知运算阶段”,认为这是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如果儿童不能用感官接触到某个客体,即不能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等等,儿童就不去寻找该客体,即认为它不存在。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以感知和思维相比,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
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
幼儿的思维活动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
比如,在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长短、大小,对液体容量的多少等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
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常常受感知所左右。
同样,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此外,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幼儿感知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神经生理学的材料也证明了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如果幼儿期发生皮层视觉区域的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而成人的这种障碍,只影响视觉的分析综合活动,不影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也有一定意义。
感知的反馈,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够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音质主观评价听音员的选拔与培训作者:孟子厚等来源:《演艺科技》2014年第10期【摘要】目前针对国内音响企业的主观音质评价听音员还缺乏严格的筛选、培养与考核机制,为此,中国传媒大学与音王集团合作,进行了音响企业内听音员的选拔与培训。
本文对培训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提升国内音响企业产品的音质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听音员;听音培训;主观音质评价;听能测试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10.003【Abstract】Currently, the selection,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of listeners belong to domestic audio enterprises are incomplete. For this purpose, a listening training for listeners were carried out by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cooperated with Soundking Group.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whole training in this paper,we hope provide a new strategic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und equipment quality for domestic audio enterprises.【Key Words】listener; listening training;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sound quality; hearing tests1 引言音响设备和器材的最终质量表现在其音质上,而对音质的评价和检测有两个途径——客观检测和主观评价。
恒定刺激法测量音高的差别阈限实验报告今天咱们聊聊音高差别阈限这个有点高大上的话题,不过别紧张,我会给大家讲得通俗易懂,绝对不枯燥。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能听出来音乐中一个音符的变化,而有些人听着就像耳边风?大家听音高的能力并不一样,像是你听到一个音符变高了,另一位可能觉得没啥变化,甚至可能认为两个音符完全一样。
这种现象背后,原来有个叫“音高差别阈限”的东西在作祟。
啥意思呢?就是你能分辨出两个音符的音高差异的最小值。
简单来说,如果你把两段声音一个调高一点,另一个调低一点,能感觉到差别的那个最小的音高变化,就叫差别阈限。
为了弄清楚这个差别到底有多小,科学家们常常使用恒定刺激法来做实验。
就像在做考试前的练习题一样,设定一个“标准”的声音,然后反复测试,看看被测者能分辨出多少变化,最后得出那个最小的差异。
说白了,这就是恒定刺激法的一个核心理念。
实验的过程其实挺有意思的,科学家会拿出一个标准音符,比如说“中音C”,然后播放一组声音,里面有的和“中音C”一模一样,有的则是稍微高或者低一点点。
被测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听觉判断,哪一个和标准音符最接近。
哇,想想这画面,有点像玩耳朵版的“找不同”游戏,对吧?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不同的人耳朵对这些音高的敏感度真的是大不相同。
有的人在一个“滴水不漏”的音高变化下就能察觉到,简直耳朵是个“雷达”,一点点变化都不放过;但也有些人,哎呀,可能要音高变化大一些才能听得出来,甚至完全没察觉到。
所以啊,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测试结果,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了个体的差别阈限是多少。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描述这个差别,比如说音高变化的最小值是一个频率单位,通常是赫兹(Hz)。
你看,这个数字看起来挺吓人的,实际上它代表的只是我们耳朵能分辨出来的最小音高差异而已。
讲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其实这跟你们每天听歌也有关系。
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唱歌超准,而有些人好像不管怎么调,音高总是和歌曲不合拍。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听觉四大现象(1)、音调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但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合。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声音传入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动,振动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到达基底膜某一部位时达到值然后消失。
声音频率不同,振幅的位置也不同,频率越低,越接近蜗顶;频率越高,振幅越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
认为,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
声音频率高时,神经纤维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来反应5000Hz以下频率较高的声音。
(3)、音响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上阈为130dB,物理强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
声压超过情感阈限会使人产生痛觉。
(4)、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因为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叫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恒定刺激法测量音高的差别阈限实验报告音高这东西啊,就像天空中的风筝,看似简单却难以捉摸。
这次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它的差别阈限,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点搞笑的探索之旅。
想象一下,音高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你的耳朵里蹦跶。
我们用各种不同音高的声音去刺激耳朵这个小房子,看看它什么时候能察觉到这些小精灵的不同。
实验开始啦,那些声音就像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小怪物。
有的声音低沉得像老乌龟在慢慢爬,咕噜咕噜的;有的声音高亢得像火箭发射,嗖的一下就冲到你的脑袋里。
我们不断地给耳朵这个小听众播放这些声音,就像给它举办一场超级奇怪的音乐会。
而差别阈限呢,就像是一道神秘的门槛。
这些音高小怪物们必须跨过这道门槛,耳朵才能大喊“嘿,我发现你们不一样啦”。
有时候啊,两个音高的差别小得像蚂蚁和蚂蚁腿的区别,耳朵就傻傻分不清,就像一个近视眼没戴眼镜在雾里看花。
在实验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音高侦探。
仔细地观察耳朵的反应,记录下每一个蛛丝马迹。
有时候耳朵很机灵,稍微有点变化就察觉到了;有时候又很迟钝,就像在睡大觉的懒猫,对那些细微的音高变化毫无反应。
那些恒定的刺激声音,就像是一群排队等待检阅的士兵。
而耳朵就是那个严厉的教官,在判断哪个士兵站得高了一点,哪个士兵站得低了一点。
可是这个教官有时候也会犯错,把两个差不多高的士兵当成完全一样的。
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音高的世界真是充满了神奇。
差别阈限就像一把隐藏在音高王国里的小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耳朵感知能力的新认识。
就好像我们原本以为耳朵是一个简单的小盒子,现在才发现它里面有无数个小机关,差别阈限就是其中一个很有趣的小机关。
这次实验就像是一场和音高的小游戏,虽然过程中有点像在迷宫里乱转,一会儿觉得自己找到了出口,一会儿又发现走进了死胡同。
但最后啊,还是成功地摸清楚了一点音高差别阈限的小秘密。
这就像是在一堆乱麻里找到了一根闪闪发光的金线,虽然这根金线还不是那么完美,但也是一个超级有趣的发现呢。
以后再听到各种音高的声音,我就会想起这次超级有趣又有点搞怪的实验啦。
练习题一:用极限法测定音高的绝对阈限选17个检查点,检查点的间距是1赫兹,刺激范围在5赫兹~21赫兹之间。
实验重复20次。
采用↓↑↑↓的方法安排刺激系列。
结果如下: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增减系列↓ ↑ ↑ ↓ ↓ ↑ ↑ ↓ ↓ ↑ ↑ ↓ ↓ ↑ ↑ ↓ ↓ ↑ ↑ ↓+刺激值13 13 12 13 13 11 12 13 12 14 11 13 12 11 12 11 13 11 12 12-刺激值12 12 11 12 12 10 11 12 11 13 10 12 11 10 11 10 12 10 11 11要求:1、计算绝对阈限2、检验是否存在期望误差或习惯误差、练习误差或疲劳误差1、计算绝对阈限:阈限值T:12.5 12.5 11.5 12.5 12.5 10.5 11.5 12.5 11.5 13.5 10.5 12.5 11.5 10.5 11.5 10.5 12.5 10.5 11.5 11.5平均阈限值M=11.7(赫兹)绝对阈限RL=11.7 (赫兹)2、检验:T↑=11.9T↓=12.5T↑<T↓差别显著,有期望误差。
●练习题二:用极限法测定时间的差别阈限以0.40秒的持续时间为标准刺激,以0.20~0.56秒、间隔0.04秒为比较刺激。
采用↑↓↓↑的方法安排刺激系列。
结果如下: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增减系列↑ ↓ ↓ ↑ ↑ ↓ ↓ ↑ ↑ ↓ ↓ ↑ ↑ ↓ ↓ ↑+刺激值.44 .44 .44 .44 .40 .44 .40 .44 .44 .40 .44 .40 .48 .44 .44 .44=刺激值.40 .36.40 .40 .36 .40 .36 .40 .40 .36 .40 .36 .44 .40 .40 .40.36 .32 .36 .36 .32 .36 .36 .36-刺激值 .36 .36 .36 .32 .28 .32 .32 .32 .36 .28 .36 .32 .32 .32 .36 .32要求:计算平均上阈和下阈、不肯定间距、主观相等点、常误以及差别阈限。
极限法测定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第一篇:极限法测定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极限法测定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华东师大 April 摘要:本实验采用极限法测定被试对几种频率纯音的听觉阈限,来学习如何运用极限法测定听觉阈限。
实验以4名华师大心理学专业大二学生为被试,采用ABBA方式呈现变异刺激。
结果发现听觉阈限存在个体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极限法听觉阈限1.引言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RL(德语Reiz Limen),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其操作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二为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DL(德语Differenz Limen),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其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正是基于上述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本实验采用极限法测量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
极限法是一种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又称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
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
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因为极限法刺激的两个系列被试预先知道,他也知道每次都有一定强度的刺激出现,因此极限法便易产生两种误差:一种是在渐增序列中提前报告“有”和在渐减序列中提前报告“无”的期望误差;另一种是在渐减序列中坚持报告“有”和在渐增序列中坚持报告“无”的习惯误差。
渐增序列和渐减序列相互交替出现,在确定阈限时,求各次结果均值的方法就是为了平衡这一系统误差(一般称作“常误”)。
因为极限法的刺激系列反复出现,被试很快就会了解刺激范围,为了克服定势的影响,两个系列的起始点不要相同,要经常无规则的变化才行。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1、引言恒定刺激法也叫次数法、正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
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
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
有的测定中,只要求被试作出强或弱两种反应,这样能克服三种反应法所引起的阈限受自信程度影响的缺点。
但要求两种反应,显得不太自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75%差别阈限。
本实验所使用的计算机的内部扬声器能够发出0-65535Hz 频率的声音。
由于采用数字分频,音色和纯度的变化很小,本实验用它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比普通的音频发生器要精确。
2、实验目的2.1 通过音高的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2掌握直线内插法和作图法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
3、实验方法3.1被试一人,女,19岁,听觉正常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3.2.1实验仪器:计算机、反应键、耳机和PsyKey实验教学系统。
3.2.2实验材料:7个变异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标准刺激(标准刺激声音频率为700 Hz)3.3 实验程序在“PsyKey系统”中选择“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开始实验”,进入“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实验设计主界面,开始进行实验。
被试首先阅读屏幕上呈现的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即可开始实在本实验开始前,先采用试验的办法让被试自己选择合适的声音频率差别。
本实验采用700Hz 频率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共7个比较刺激。
刺激的频率差由被试经预实验选取,预试的初始频率差为3Hz。
即:被试用700Hz 的声音分别与频率差为3Hz的一组变异刺激中差异最大的691Hz 及709Hz 的声音各比较10次。
心理学实验报告科目:实验心理学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心理学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年级 2009级班级辅修班实验时间2011-10-26 实验名称: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摘要:本实验为心理物理学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使用明度为192的标准刺激,用最小变化法测量一被试的明度差别阈限,并考察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效应、疲劳效应以及空间位置效应。
结果表明,该被试的明度绝对差别阈限为4.375,并存在着习惯误差和空间位置效应,而不存在期望误差和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心理物理学1 前言: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T.Fechner(1801-1887)。
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始终关心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千方百计的企图在物理刺激与感觉之间发现某种定量的关系。
他通过对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长期研究,发展出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
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它的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等。
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
[1]Fechner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提出, 心理物理学包括外部的心理物理学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
他认为: 人的感觉过程涉及外部物理世界的物理刺激,内部物理世界的脑活动过程,以及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
外部物理世界对人的感官有各种外部物理刺激, 它们引起人的内部物理世界的活动, 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并且产生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
他认为,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外部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 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则研究内部物理世界即脑活动过程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
外部物理刺激的强度可用物理量I来表示。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简介: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排,前后共测定8次。
标准刺激在左标准刺激在右标准刺激在左1 2 3 4 5 6 7 8↑↓↓↑↑↓↓↑③、每当被试的反应有一次转折时,即开始下一次测定。
结果及讨论: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
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
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参考文献: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平均差误法-线段长度差别阈限英文名称:LINE简介: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一、阈限概念及其发展(一)传统的阈限概念传统的阈限概念起源于费希纳。
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指出,心理物理学的古典问题有五个:(1)绝对阈限:观察者对个别刺激的感受;(2)差别阈限:观察者对刺激增量的感受性;(3)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一般指主观判断的强度方面;(4)感觉距离:被判断为相等的两对刺激间的差别;(5)感觉比例:彼此判断为有特定比率的那些刺激。
在有影响的“数学、测量和心理物理学”一章中又提到:史蒂文斯(Stevens,1951)又补充了两个问题。
(1)刺激次序:观察者将某些组的刺激排成等级或次序的测定;(2)刺激等级评定:确定观察者评定刺激的真正物理值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一百多年前,费希纳在创建心理物理学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上。
经过长期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阈限理论,包括柏拉克韦尔(Blackwell,1953)的高阈限理论,路司(Luce,1954)的低阈限理论,格林(Green)的高-低两种阈限理论,以及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和斯韦茨等人(Swets et al.,1953)的信号检测理论。
从测量上考虑传统阈限的概念,后经卡特尔(Cattell,1893)、贾斯特罗(Jastrow,1888)和乌尔班(Urban,1910)发展,最后形成了费-伽马(Phi-gamma)假设的传统觉察理论基础。
这种觉察论假设有三个连续量:刺激(stimulus,简称S)、内部反应(response,简称 R)和判断(judgment,简称J)。
从图5-1中可见,刺激S2被定义为绝对阈限(T),因为它是引出“有”反应的一半次数。
图5-1上的三种连续量是相互联系的。
假设实验与实验间刺激的物理变量是固定不变的,而内部反应则被认为是可变的,每个恒定的物理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可看作是常态分配。
这样刺激的连续将引起一系列重叠的分布。
在这些重叠的分布中,阈限T就是一个固定点(参见中间一条线)。
《实验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恒定刺激法测音高的差别阈限
实验时间: 2012年4月5日
姓名: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
题目:恒定刺激法测音高的差别阈限
摘要: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
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
有的测定中,只要求被试作出强或弱两种反应,这样能克服三种反应法所引起的阈限受自信程度影响的缺点。
但要求两种反应,显得不太自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75%差别阈限。
计算机的内部扬声器能够发出0-
65535Hz频率的声音。
由于采用数字分频,音色和纯度的变化很小,本实验
用它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比普通的音频发生器要精确。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恒定刺激法音高差别阈限
一.引言
1.恒定刺激法也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
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
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2.差别阈限: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变化量,虽然理论上阈限时心理感受“全或无”的突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阈限定义并不能在阈限的实际测验中起到作用。
因此实验者需借助操作定义,把那个可以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以其算数平均数来表示,正是基于此操作定义,本实验采用费希纳提出的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之一—恒定刺激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3.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了解并熟悉恒定刺激法。
二.实验程序和方法
1. 被试:黑龙江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一名女生 20岁
2.实验设备:PSYKEY心理学实验仪器计算机
3.预实验:一般在使用恒定刺激法之前,要先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试被试的阈限值,用以确定合适的变异刺激。
在本实验开始,也采用试验的办法让被试自己选择合适的声音频率差别。
本实验采用700Hz频率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共7个比较刺激。
刺激的频率差由被试经预实验选取,预试的初始频率差为3Hz。
即:被试用700Hz的声音分别与频率差为3Hz的一组变异刺激中差异最大的691Hz及709Hz的声音各比较10次。
若两组测试的正确率均>90%,选择间距差为2Hz的一组变异刺激;若两组测试的正确率均<70%,选取频率差为4Hz的一组变异刺激;其余情况下选取3 Hz的一组变异刺激进行正式实验。
4.开始实验:仔细阅读指示语,第一个刺激为标准刺激,第二个刺激为比较刺激,在两者中做出比较,按下响应的按钮。
5.共有7个变异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标准刺激,每对比较10次,共比较70次,完全按随机原则安排顺序。
三.结果
详细反应:序号变异刺激频率标准刺激位置反应
1 708 后 =
2 692 后 =
3 700 前 =
4 692 前 =
5 69
6 前 =
6 688 前 -
7 700 后 =
8 704 前 =
9 696 后 =
10 688 后 -
11 696 后 +
12 712 后 -
13 692 前 -
14 704 前 -
15 700 前 -
16 688 前 +
17 712 后 =
18 712 前 -
19 688 前 +
20 696 前 -
21 704 后 =
22 712 后 -
23 688 前 +
24 688 前 +
结果分数:
---------------------------------------------------- 变异刺激(Hz) -=+=+(%) ---------------------------------------------------- 688 20.00 20.00 60.00 80.00
692 10.00 70.00 20.00 90.00
696 20.00 60.00 20.00 80.00
700 10.00 90.00 0.00 90.00
704 40.00 50.00 10.00 60.00
708 30.00 60.00 10.00 70.00
712 40.00 60.00 0.00 60.00
[备注]
测验耗时:738秒
[参数表]
重复次数=10
组间间隔时间(毫秒)=2000
声音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500
四.结果分析
1.恒定刺激法的特点:只用经常被感觉到的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过度地带的5-7个刺激;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在安排呈现刺激的次序时,我们使标准刺激在前和在后呈现的次数相等,且是随机呈现的,这样可以使产生的时间误差在平均值中抵消;根据出现的次数来决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来求阈限。
2.利用直线内插法求出绝对阈限,进一步可得出差别阈限。
运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只用少数几个(5~7个)刺激,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它是不变的。
找50%的点:一个刺激经常出现在感觉到和不感觉到的中间地带,即它能感觉到的次数仅是其全部长时次数的百分之几。
当是50%时,即阈限位置。
五.结论
本实验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了该被试音高的差别阈限,得出了其阈限值,达到了本实验熟悉了解恒定刺激法的目的。
六.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朱滢主编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