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L病中肾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56.46 KB
- 文档页数:4
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的突变及其意义龚侃;张宁;果宏峰;张志文;辛殿祺;那彦群【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36)002【摘要】目的:探讨国人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的突变及其意义.分析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Lindau,VHL)抑癌基因突变与肾癌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以及DHPLC阳性者进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57例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发现30例VHL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3%.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第1,2,3号外显子的后1/3区,其中13例缺失,2例插入,15例误义突变.结论:国人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存在VHL基因的突变,且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分级无相关性.【总页数】4页(P169-172)【作者】龚侃;张宁;果宏峰;张志文;辛殿祺;那彦群【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相关文献】1.Von Hippel-Lindau抑癌基因在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突变及其意义 [J], 宣寒青;黄翼然;刘东明;薛蔚;陈奇2.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MDM2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燕厚永;王健3.抑癌基因Pdcd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J], 许传兵;徐忠华;刘照旭;范医东;唐悦清;刘承;闫磊;焦伟4.抑癌基因PTEN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张玉朝5.基于数据挖掘分析VHL,PBRM1,TTN,SETD2,BAP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J], 王涛; 郭启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小管肾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1. 引言肾小管肾细胞癌(Renal tubular cell carcinoma,RTCC)是一种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肾癌类型,占据了所有肾癌的大约1-3%。
尽管RTCC相对较少见,但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恶性潜力和缺乏有效治疗选项,使其成为令人关注的研究领域。
2. 病理特征2.1. 组织学特征RTCC的组织学特征与其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相关。
典型的RTCC表现为密集的团块状或巢状生长,细胞排列紧密有序。
细胞含有高度染色的核,可见核大小、形态和核仁增大。
肿瘤细胞的胞浆可出现糖原呈酸性粘液样质,胞质的浓紧近似于嗜酸性细胞,有时还可以见到透明胞质。
2.2. 分子特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TCC的发生与一些分子改变密切相关。
其中,染色体3p 的缺失被认为是RTCC的最常见的分子异常,涉及了多个肿瘤抑制基因的丧失,如VHL、SETD2和BAP1。
此外,一些基因突变或融合事件,如TP53、NF2、HRAS 和MET等,也与RTCC的发生相关。
3. 临床特征3.1. 症状RTCC的临床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腹部疼痛、血尿、贫血和体重下降等。
少数患者可能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无症状地发现肿瘤。
3.2. 分期和预后RTCC的预后较其他类型的肾癌更差,且无有效的预测指标。
分期对于预后的评估非常重要,一般按照肿瘤的大小、侵袭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4. 治疗进展4.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RTCC的首选方法。
对于局限性的RTCC,部分肾切除(部分肾脏切除)可以被采用,以保留大部分正常肾组织。
对于晚期或复杂的病例,全肾切除可能是必要的。
4.2.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RTCC治疗的重要进展。
靶向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来达到治疗效果。
多种靶向药物已被研发并用于临床试验,如抗血管生成药物、mTOR抑制剂和多靶点抑制剂等。
4.3. 免疫疗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在RTCC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
文章编号:1007-4287(2019)07-1295-02以双侧肾癌为主要表现的VHL综合征病例报道1例王国强,李然伟,范海涛,张 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吉林长春130041)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也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是具有癌变倾向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肿瘤疾病[1],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发病率约为1/36000-1/45 500[2],VHL综合征的特点是存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肾上腺、胰腺和生殖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具体表现为肾细胞癌、胰腺囊肿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内囊肿瘤[3]。
2018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以双侧肾癌为主要表现的VHL综合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患者因近1月消瘦明显伴有排尿困难,口服哈乐后排尿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超声提示:右肾下极可见一肿物,大小约3.9cm×3cm,左肾囊肿,上腹部包块。
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患者及家属带入当地医院腹部彩超就诊我院泌尿外科,行腹部平扫+增强CT,结果提示:多囊胰腺双肾多发占位性病变,较大者位于右侧,肿物大小约3.3cm×3cm,左侧肿物较大者大小约3cm×2.1cm、左肾囊肿。
我院门诊以“肾肿物”收入院,患者既往无腰痛、血尿、发热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手术史及外伤史。
入院后常规查体: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双眼视力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min,律齐,心音有力。
胸廓无明显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上腹部触及大小约5cm*10cm的实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双侧肾区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深压痛及叩击痛,外生殖器发育正常。
追问患者家族史,患者母亲,47岁,24年前行小脑手术,术后病理汇报血管母细胞瘤。
7年前体检发现左肾肿瘤一直未予治疗。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韦尼克脑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家族性遗传引起,具有多系统肿瘤倾向。
这种疾病最早由两位德国医生韦尼克(Eugen von Hippel)和林道(Arvid Lindau)在20世纪20年代分别报道,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韦尼克脑病是由VHL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血管瘤、嗜血细胞瘤、肾细胞癌等。
由于韦尼克脑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对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携带VHL基因突变。
目前,临床上已经发现超过200种不同的VHL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病人的不同症状表现。
大部分VHL基因变异是杂合性的,即患者同时携带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
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一定会出现症状,而是具有不同的发病风险。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患者和家族了解其发病风险,进行个体化的监测和治疗。
对于韦尼克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
患者常常表现为多种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眼底血管扩张、脑脊液分泌异常、嗜锥细胞瘤等。
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通过基因检测来明确诊断。
一旦诊断为韦尼克脑病,患者和家族应该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管理,进行长期的随访和治疗。
目前,韦尼克脑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的,并且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协作。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瘤,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动脉血管栓塞治疗。
对于视网膜血管瘤,可以选择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或注射治疗。
对于其他器官的肿瘤,如肾脏的肾细胞癌,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对于嗜锥细胞瘤,也有一些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除了治疗症状外,对于韦尼克脑病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新的肿瘤或症状,因此需要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
在家族史阳性的情况下,亲属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和定期的随访。
《1 例 VHL 综合征肾肿瘤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VHL 综合征即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多器官的肿瘤或囊肿,包括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母细胞瘤、肾脏肿瘤、胰腺囊肿或肿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
肾肿瘤是 VHL 综合征患者常见的表现之一,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肿瘤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VHL 综合征是由位于染色体 3p25-26 的 VHL 基因突变引起。
该基因突变导致 VHL 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代谢。
- 遗传因素在 VHL 综合征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约 5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2. 发病机制:- VHL 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它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HIF)的稳定性来控制细胞对缺氧的反应。
当 VHL 基因突变时,VHL 蛋白功能丧失,无法正常降解 HIF,导致 HIF 积累。
HIF 可激活一系列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三、临床表现1. 肾脏表现:- 无症状肾肿瘤: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肾脏肿瘤,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
- 腰痛:肿瘤较大时可引起腰部胀痛或隐痛,疼痛程度因肿瘤大小、位置和个体差异而异。
- 血尿:肿瘤侵犯肾脏集合系统时可出现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 腹部肿块: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肿块。
2. 其他系统表现:- 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可引起视力下降、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 胰腺囊肿或肿瘤: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导致血压升高、心悸、头痛、多汗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1. 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肾肿瘤,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保留肾单位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
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肾细胞癌亚型,约占肾细胞癌的5% 8%。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对其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肾嫌色细胞癌的发病机制目前,肾嫌色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多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肾嫌色细胞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染色体 1 号、2 号、6 号、10 号、17 号等的缺失或突变。
此外,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的异常表达也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相似。
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血尿、腹部肿块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在疾病早期往往不明显。
在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手段。
B 超、CT、MRI 等检查可以发现肾脏的占位性病变。
肾嫌色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在 CT 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肿块,增强扫描时呈轻度均匀强化。
然而,这些影像学特征并非特异性的,需要与其他肾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病理检查是确诊肾嫌色细胞癌的金标准,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可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肾嫌色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局限的肿瘤,根治性肾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包括切除患侧肾脏、肾周脂肪、输尿管上段等。
对于一些肿瘤体积较小、位置较局限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术。
手术治疗的效果通常较好,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等因素密切相关。
2、靶向治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肾嫌色细胞癌患者,靶向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等。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又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林岛综合征,是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OMIM 193300)。
患者表现为多器官肿瘤综合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癌或肾囊肿、胰腺肿瘤或囊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内耳淋巴囊肿瘤和生殖系统囊肿等病变。
据国外报道,VHL病的发病率为1/(91000-36000),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我国患者外显率高,国外报道60岁外显率87%,国内患者60岁时外显率高达97%。
Latif等在1993年确定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将其定位于染色体3p25-26。
VHL基因编码VHL蛋白,并与延长因子B和C组成VBC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降解下游的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
VHL蛋白失活导致其下游底物(HIF-α等)上调进而促进一系列促癌因子的表达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目前,国际上报道的VHL基因突变有500多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等。
其中,不同种族的基因突变谱各异,我国患者热点突变区域位于1号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所占比例高于国外(50.7%与39.4%),而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占比较低(21%与32.8%)。
由于该病罕见,在临床诊治中易出现误诊误治。
为推动VHL病的规范化诊治,在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识等资料的基础上,本协作组结合我国VHL患者特有的遗传和发病特点,编写了本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VHL病在家系内和家系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不同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不同。
我国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最高(61.3%),其次为胰腺(46.7%)、肾脏(42.7%)、视网膜(22.3%)和肾上腺(13.0%)。
各器官表现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VHL 病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浅谈肾小细胞癌临床分析【摘要】本文围绕肾小细胞癌展开,首先介绍了其病因和分类,然后详细描述了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接着探讨了治疗方法和预后。
结合研究结果,对肾小细胞癌的临床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索肾小细胞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本文的全面介绍和分析,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肾小细胞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肾小细胞癌, 临床分析, 病因, 分类, 症状,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预后, 研究结果, 启示,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肾小细胞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肾癌类型,占据肾脏恶性肿瘤的主要地位。
肾小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常表现为单侧单发,极少数为双侧同步或异步性。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体格因素、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吸烟、高血压、肥胖及镉等物质接触是导致肾小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肾小细胞癌的分类主要有肾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肾移行细胞癌和激素非依赖性肾癌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肾小细胞癌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和临床表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肾小细胞癌的病因和分类对于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讨,能够使更多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了解和关注肾小细胞癌的临床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肾小细胞癌的临床分析,探讨该疾病的发展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肾小细胞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肾小细胞癌的病因和分类,分析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类型的特点;2. 研究肾小细胞癌的临床症状及常用的诊断方法,了解早期症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3. 分析肾小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4. 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提炼有益的临床经验;5. 对肾小细胞癌的临床分析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和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肾细胞癌精准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肾细胞癌(RCC)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组织,常发生于肾脏一侧,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血管生成、VHL基因的缺失或突变、Raf/MEK/ERK和PI3K/AKT/mTOR这两条主要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是引起RCC 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RCC对常规放化疗,激素治疗和生物治疗不敏感,且副作用大,因此现在常采用精准靶向治疗的手段,对经相关基因和标志物检测后的RCC患者利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靶向治疗,可以大幅度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副作用。
然而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往往出现耐药。
耐药又分为获得性耐药和原发性耐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本文就RCC的发病机制、精准靶向治疗和耐药性进行综述。
[Abstract]Renal cell carcinoma(RCC)originates from urinary tubules′ epithelial system of renal parenchyma.It often occurs in one side of kidney.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urinary system.Angiogenesis,the lack of VHL gene or mutation,two major signal pathways excessively activated of Raf/MEK/ERK and PI3K/AKT/mTOR lead the happe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RCC.However RCC isn′t sensitive to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hormone therapy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 along with huge side effects.Therefore,accurate targeted therapy is often used for RCC now.Patients after relative genes and markers detection,are taken drug combination to target precisely for differences.It large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and reduces the side effects.After a period of treatment of RCC,drug resistance always appears.Drug resistance is divided into acquired drug resistance and primary drug resistance,seriously affec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Reviewing the pathogenesis of accurating targeted therapy and drug resistance of RCC is the aims of this article.[Key words]Renal cell carcinoma;Signal pathways;Gene mutation;VHL gene;Drug resistance;Biomarker;Accurate targeted therapy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组织[1]。
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综合治疗现状与发展
刘影;王林辉
【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29)5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mRCC)认识的日渐深入,mRCC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
目前除手术外,mRCC的治疗主要采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取得显著疗效同时也面临着耐药和无反应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技术和药物的研发正在不断进行。
本文将对mRCC的靶向及免疫治疗方式、探索性治疗方案及治疗趋势进行综述,并通过总结发现各项技术原理和适用人群的差异,认为联合治疗和精准治疗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重点将放在如何更好地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技术以及更精确地定位适用人群,以实现更有效的mRCC治疗。
【总页数】5页(P466-470)
【作者】刘影;王林辉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1
【相关文献】
1.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分子靶向及新型免疫治疗进展
2.基因突变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VEGF靶向治疗预后的关系
3.纳武利尤单抗二线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
癌的成本-效果分析4.CD10、CA9、CD133表达与索拉非尼或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细胞癌靶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者:邹鲁佳姜昊文丁强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20期摘要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疾病,对放疗及化疗多不敏感,手术根治是以往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自索拉非尼作为第一个用于转移性肾癌靶向药物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投入到了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结合2013版欧洲《肾癌指南》,对肾细胞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药物间联合及序贯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肾癌靶向治疗联合用药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03-05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疾病,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0%~3.0%[1]。
肾癌对放疗及化疗多不敏感,手术根治是以往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研究发现,由于VHL(Von Hippel Lindau)基因失活致使缺氧诱导因子(HIF)蓄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过度表达,最终促进肿瘤血管生成[2-4]。
该过程加速了肾癌的发生与发展,这也是肾癌靶向治疗的基础。
自2005年美国FDA批准索拉非尼(多吉美)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以来,陆续有舒尼替尼(索坦)、贝伐单抗联合干扰素α、帕唑帕尼(votrient)、替西罗莫司(替西莫司)(torisel)、依维莫司(afinitor)、阿西替尼(inlyta)等分子靶向药物面世。
新的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向的药物正在研究当中,而新药物之间或与细胞因子联合使用的研究也正在开展。
目前我国仅有索拉非尼与舒尼替尼上市。
本文就2013版EAU《肾癌指南》(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对肾细胞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药物间联合及序贯使用等情况进行介绍。
1 数据库联盟模型目前已批准的靶向药物在其III期临床试验中,患者的风险分层主要是根据2002年版Sloan-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MSKCC)模型制定的[5]。
论文题目: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中的新进展免疫治疗作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治疗的新兴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突破。
本文将详细讨论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关键的免疫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及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1.免疫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o PD-1/PD-L1抑制剂:⏹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诺伐珠单抗(Nivolumab)、艾伯奈单抗(Atezolizumab)等,这些药物通过阻断PD-1受体或PD-L1配体的结合,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活性。
⏹临床应用:PD-1/PD-L1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难治性的肾细胞癌,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改善。
o CTLA-4抑制剂:⏹药物:伊普利姆单抗(Ipilimumab)是一种抗CTLA-4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生长。
⏹临床应用:尽管在肾细胞癌中CTLA-4抑制剂的单药治疗效果有限,但与PD-1抑制剂联合应用已显示出协同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
1.免疫治疗的应用现状和临床研究结果:o一线治疗:PD-1/PD-L1抑制剂作为单药或与VEGF抑制剂联合应用,已在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与传统治疗相比的生存益处,例如KEYNOTE-426和CheckMate-9ER等临床试验。
o后线治疗:对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尤其是对先前治疗方案耐药或进展的患者,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o治疗耐药性的管理:尽管免疫治疗在一些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但一部分患者会发展出耐药性。
当前研究正致力于理解和克服治疗耐药性的机制,包括T细胞功能低下、免疫逃逸机制的增强等。
1.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o组合免疫治疗策略:研究正在探索PD-1/PD-L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以及与其他免疫调节剂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组合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耐药性的风险。
肾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VHL的变异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贾绍昌;殷广福;苏长青;邓安梅;陈孙孝【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00(27)5【摘要】目的探讨人肾细胞癌中的VHL肿瘤抑制基因的变异和Mdr基因的表达水平 ,同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 ,DNA单链多态性分析和DNA测序的方法分析了 4 0例肾细胞癌标本 (其中包括 30例富糖原型 ,6例是嗜染型、3例多形性、1例颗粒型 )。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正常肾组织和 35例肾细胞癌组织切片。
结果 19 30 ( 63% )的富糖原型肾细胞癌的VHL肿瘤抑制基因发生了变异,其中包括13例缺失、3例插入、2例错译和1例无义。
而在对照组未发现基因变异。
而Mdr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相关 ,且表达量与肿瘤分级有关。
结论富糖原型肾细胞癌可能在分子遗传学水平上与其它类型的肾细胞癌有所区别。
【总页数】3页(P337-339)【关键词】VHL;肿瘤抑制基因;Mdr基因;肾细胞癌;基因表达【作者】贾绍昌;殷广福;苏长青;邓安梅;陈孙孝【作者单位】南京解放军八一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相关文献】1.肿瘤抑制基因VHL、低氧诱导因子与肾细胞癌 [J], 张雨涛;陈铌;曾浩;周桥2.白血病患者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及… [J], 杨仁池;杨纯正3.肿瘤抑制基因VHL失活与肾细胞癌 [J], 程帆4.恶性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产物P170的流式细胞学的检测 [J], 尹格平;孙晓明;陈诵芬;李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