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竞争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0 KB
- 文档页数:13
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目录一、基本市情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产业基本情况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一、基本市情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辖5县(市),4区,4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1万。
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区位交通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铁路: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拥有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
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564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71人,在校大学生41万人。
福布斯《20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
组建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合肥钢材市场考察与市场分析报告一、市场考察合肥钢材市场是合肥市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对整个合肥市的建筑工程、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本次市场考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合肥钢材市场的最新动态,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和分析报告。
1. 市场规模合肥钢材市场总体规模较大,市场内各类钢材品种丰富,涵盖建筑钢材、工业用钢、钢板等多个领域。
市场供应紧缺的现象不多见,总体来说,市场供大于求。
据统计,合肥钢材市场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2. 市场竞争合肥钢材市场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市场内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宝钢等,品牌竞争激烈。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经销商和中小型钢材企业,它们通过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3. 市场需求合肥作为建设中的新兴城市,其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这直接带动了钢材市场的需求。
同时,合肥还拥有众多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对钢材的需求也相对较高。
随着合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预计合肥钢材市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二、市场分析1. 供应与需求关系合肥钢材市场的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供应较为充足。
当前市场上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和经销商提供各类钢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小型钢材企业,它们通过价格和服务的竞争,增加了供应的多样性。
2. 价格走势合肥钢材市场的价格走势受到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市场上钢材价格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新建钢材生产厂商的增加,未来可能会对价格走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市场前景随着合肥城市的不断发展,合肥钢材市场的前景值得期待。
合肥市政府对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合肥市的制造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钢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因此,合肥钢材市场的前景乐观,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结论:综上所述,合肥钢材市场供应充足,市场规模较大,市场竞争激烈。
安徽各城市基本情况介绍(附:2011年安徽16市城市竞争力排名)合肥: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首批、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第1名、中国未来10年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包公园、汤池温泉、三河古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巢湖风景区。
交通:京台高速,沪陕高速,沪蓉高速,合芜高速;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和宁西铁路;骆岗机场和新桥国际机场(在建)。
科研院所:“985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1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
知名企业: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合力叉车、荣事达集团、美菱集团、徽商银行、徽商集团芜湖:全省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成员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方特欢乐世界交通:合芜高速、宁芜高速、沪渝高速;铁路有芜宁、芜铜、皖赣、铁路;芜湖港是长江第五大港、国家一类口岸、长江最后一个深水良港。
科研院所:省属重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华东光电研究所。
知名本地企业:、水泥、海螺型材马鞍山:核心层城市,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采石矶风景区;交通:宁铜铁路、宁芜铁路、南京-马鞍山高速公路科研院校:安徽工业大学知名本地企业:马钢集团、星马汽车淮南:安徽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城市”,我国53座之一,合肥都市圈成员。
获得“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先进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全国第10位。
旅游景点:国家:八公山风景区、上窑山、焦岗湖交通:、淮南铁路;全市有16个火车站,创吉尼斯纪录;合淮高速、阜淮高速、淮蚌高速科研院校: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知名本地企业: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集团、凯盛重工蚌埠: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旅游景点:国家:龙子湖风景区交通: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铁;蚌京高速公路、蚌福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蚌洛高速公路、蚌连高速公路,蚌淮高速公路、徐明高速公路;蚌埠港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汪贝贝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
【年(卷),期】2024()1
【摘要】城市安全产业是指为城市范围内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是安全应急产业的重要分支。
发展城市安全产业对于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汪贝贝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合肥市培育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城市居民图书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的研究
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基于合肥市为样本的研究
4.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5.合肥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合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力雄厚。
截至2020年底,合肥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45家,包括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研发机构。
这些企业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其中,合肥市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电显示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突出。
合肥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政策。
此外,合肥市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些举措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合肥市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外展会、举办技术交流会等方式,拓宽了企业的市场渠道,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合肥市还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拓展了企业的市场范围。
这些举措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合肥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到合肥市从事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同时,合肥市还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这些举措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良好。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实力雄厚,创新能力突出,市场拓展积极,人才培养有力。
相信在未来,合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摘要:文主要介绍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
文章详细阐述了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保协同和社会治理协同等核心策略,强调了这些策略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还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包括交通网络优化布局、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智慧交通建设以及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区域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文章强调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福祉。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方面,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等多个层面,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文章展望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设定,同时强调了加强区域合作和拓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以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目录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 (1)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 (1)二、一体化发展政策背景与支持 (2)三、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愿景 (3)四、研究意义与价值阐述 (4)第二章合肥都市圈现状分析与评估 (4)一、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剖析 (4)二、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情况 (5)三、创新能力与科技资源分布 (6)四、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7)第三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8)一、产业协同发展与优化升级策略 (8)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 (9)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10)四、改革开放深化与营商环境优化 (11)第四章策略分析: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12)一、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机制构建 (12)二、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体系完善 (13)三、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模式探索 (14)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优化 (15)第五章策略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 (16)一、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 (16)二、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策略部署 (17)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 (17)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 (18)第六章策略分析:绿色低碳发展 (19)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 (19)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 (20)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 (21)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 (22)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23)一、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果回顾 (23)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24)三、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25)四、广泛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26)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关键枢纽。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研究
丰蕾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带动中国各地区的全面发
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作为区域性的资源及能量的聚散中心,以辐射和带动中部和周边区域的发展。
文章通过SPSS软件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6个城市中,武汉的竞争力最强,长沙、合肥分别位列第二、三名,郑州、南昌和太原的竞争力相比较为落后。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丰蕾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中部六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J], 李磊;汤学兵;陈战波
2.创新能力视角下的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J], 全少莉;钱宏胜
3.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研究(2010年度) [J], 侯养全;张玉平;梁国琴;杨敏
4.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研究(2010年度) [J], 侯养全;张玉平;梁国琴;杨敏
5.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兼论如何提升郑州城市竞争力 [J], 徐云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城市概述•历史与文化•旅游景点•美食与特产•发展前景与规划•总结与展望01城市概述0102地理位置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合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合肥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发展迅速。
02历史与文化010204历史沿革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朝置合肥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合肥曾为淮南国都,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在历史上曾多次为州、府、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合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安徽省临时省会,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英勇历史。
03合肥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庐江古城、肥西老母鸡等。
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庐剧、徽剧等地方戏曲和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
合肥的古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文化遗产民俗风情03旅游景点包公园以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建筑为主,是合肥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徽州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庐江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庐江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以湿地和森林景观为主,是合肥市的城市绿肺之一。
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03020104美食与特产合肥龙虾合肥蟹黄汤包合肥丝绸合肥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品种最为著名。
合肥茶叶合肥竹编05发展前景与规划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市品质提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前景规划目标与措施规划目标到2025年,合肥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高品质的国际化都市区。
规划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合肥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深化改革开放等。
“合肥经济圈”发展现状浅析作者:王东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6期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学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人员的重视。
其之所以在现代经济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紧密相连,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现代化依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从事高效率产业活动的人口的增加。
城市化能给经济带来持续的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等等。
一、“合肥经济圈”发展概述安徽省近几年内经济发展速度急剧加快,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特别是国家批准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之后,安徽省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从2003年的32.1%发展到了2010年的43.0%,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同时,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居皖之中,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优势,极化和扩散能力都强于其他城市。
为了更好的发挥合肥市的带动作用,省内学者以及政府人员早在2003年便提出了一个以合肥为中心,联合周边几大相邻城市,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分工协作体系的构想。
并且在2006年之后逐步付诸实施,并将其命名为“合肥经济圈”,其具体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以及桐城市,共辖地3.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27.7%,耕地面积约1453万亩,占全省总量的23.8%,常住人口约1607万人,占全省总量的27.0%,2010年经济圈内GDP为4746.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8.7%。
总体上看,合肥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基本上接近全省总量的1∕3。
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合肥,其在2010年的地区总产值和人均GDP分别为2701.6亿元和48312元,城市化水平为68.17%。
在2011年8月22日省政府宣布撤销地级的巢湖市,将原来的居巢区定为县级的巢湖市,并由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合肥市。
22 JUECE |决策 | 2021. 2·3S特别策划“未来十年是合肥实现新一轮跨越赶超的绝佳机会。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本刊记者 吴明华经济总量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
成功破万亿的合肥,大城气象初露峥嵘。
然而,当香槟还未开启时,一场新的城市竞争已经山雨欲来。
“两会”期间,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受到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就在此前不久,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让合肥卷入了“战团”。
尽管合肥官方对此颇为低调,但万亿之后,人们对这座“黑马”城市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想象。
“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迫切需要我们展现更大作为。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万亿之后,合肥将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在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漫漫征途上,合肥能否再次刮起“黑马”旋风?“终局之战”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由于集中了全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国家中心城市之争也被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终局之战”。
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
而综合专家的预测,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将会在12~16个之间。
从2020年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合肥排在第20位。
但是排名前20的城市中至少有6个城市等级不高,或者距离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太近等原因,并不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肥有机会争夺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之后合肥的发展方向,高度概括就是省委提出的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未来,合肥发展要以这个标杆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省里在这时候恰当提出了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告诉《决策》。
目前,沈阳、南京、杭州、济南、福州等12个城市已经明确提2021. 2·3 | 决策| JUECE 23出培育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四十年前,合肥市的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水平均处于低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合肥市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合肥市经济总量逐年递增,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合肥市的改革开放四十年背景下,实现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升级,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跨越。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是合肥市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合肥市迎接挑战、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
1.2 合肥市改革开放的意义合肥市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合肥市在过去的四十年中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成为了安徽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合肥市改革开放的意义还体现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让合肥市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入,促进了城市的全面发展。
合肥市改革开放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合肥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人才,推动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了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合肥市改革开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正是改革开放给予了合肥市这座城市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合肥市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了腾飞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现状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区开发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合肥市药店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合肥市药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市场规模、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情况以及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合肥市药店市场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行业竞争激烈,品牌药店占据市场优势;消费者对药店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上。
1. 引言药店作为医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肥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合肥市的药店市场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药店的发展现状,本报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 市场规模分析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人口较多,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合肥市的药店数量已经达到了数百家,市场规模庞大,年销售额接近数十亿元。
随着合肥市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扩大。
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合肥市药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专业化发展随着人们对医疗和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对药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未来,合肥市的药店将更加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如中药材、保健品、中草药制剂等。
3.2 品牌化竞争品牌化是当前药店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些知名的大型药店品牌在合肥市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并且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品牌药店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品质保证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未来品牌药店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3 电子商务融合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药店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合肥市已经有不少药店开始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通过网络销售产品,提供便捷的服务。
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药店发展的重要方向。
4. 竞争情况分析由于合肥市药店市场规模庞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当前,合肥市的药店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价格竞争价格是药店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一些药店通过低价销售产品来获取市场份额,降低了行业整体利润率。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分析——基于长三角地
区的比较
徐晓红;黄成学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5
【摘要】从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肥高新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高新区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肥高新区竞争力较强.具体地,相对于效益竞争力,合肥高新区的创新竞争力尚显不足,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优化国区各项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徐晓红;黄成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安徽大学安徽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的比较 [J], 朱一元
2.安徽省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及发展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10个城市服务外
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J], 张颖;汪飞燕
3.竞合视角下的合肥城市竞争力分析r——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 [J], 徐晓红;王家卉
4.竞合视角下的合肥城市竞争力分析——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 [J], 徐晓红;王家卉;
5.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J], 李谦钎;陈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市城市竞争力研究——以南京为比较对象目录一.摘要1.合肥概况2.南京概况二.分析过程三.结果分析四.总结评价合肥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南京作对比)一.摘要1.合肥概况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省境中部(北纬32°、东经117°),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紧邻“长三角”经济圈,水路通过巢湖可通江达海,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之名,已知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是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而别称庐州,又名“庐阳”,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市辖肥东、长丰、肥西三县从东、北、西和西南包裹市区。
全市东西两端最长距离133公里,南北两端最长距离124公里,东及东北临滁州市及所辖全椒县、定远县,西及西北界六安市及所辖寿县,南及东南连舒城县和巢湖市及所辖庐江县,北接淮南市。
合肥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纵横交错,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连续六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成为合肥的城市名片。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进程中,合肥人民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正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2.南京概况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江苏省西南部,邻靠安徽省。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
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
总面积6597k㎡(不含水域),截至2012年建成区面积752.83k ㎡。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属于中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南京,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筑城于古长干里,后人称为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创建明朝,改称南京,是为南京市名之名。
作为长江沿岸港口,南京的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是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981年南京被国家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2004年经济中心定位指数排名南京列中国大陆第六,仅次于京沪广深津。
二.分析过程1.资料收集输入1、启动SPSS,输入如下数据,其中指标意义为X1——GDP X2——人均GDP X3——第一产业增加值X4——第二产业增加值 X5——第三产业增加值 X6——固定资产投资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8——海关出口总额 X9地方财政收入2、选择【分析—数据缩减—因子分析】菜单命令,弹出【因子分析】对话框。
3、将X1—X9选入【变量】框,点击【描述】按钮,选择【相关系数】,如图所示,点击【确定】即可完成主成分分析。
4、从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到每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如下图所示5、经过计算可以得到9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如下图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540%,满足大于85%的要求,故无需调整因子分析。
下图中显示为两次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6.进一步得到前2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图所示。
可知GDP与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这几个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与海关出口总额存在着显著关系。
可见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证明他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7、上图给出的因子载荷矩阵,主成分系数应该为特征向量。
在选择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时,因子载荷为),,2,1;,,2,1,(m k p i e a ki k i ===λ即因子载荷是通过相关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计算出来的。
因此,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和各公因子的特征根,可以获得主成分系数即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k i ki a e λ/=。
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两列数据输入(可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到数据编辑窗口(为变量B1、B2),输入“A1=B1/SQRT (7.22)” [注:第二主成分SQRT 后的括号中填1.235],即可得到特征向量A1。
同理,可得到特征向量A2,A3。
在excel表格中,对数据进行记录与计算: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然后就可以得出主成分表达式:F1=0.049ZX1+0.307ZX2-0.183ZX3+0.378ZX4+0.408ZX5+0.049ZX6+0.382ZX7+0.324ZX8+0.377ZX9F2=0.136ZX1-0.340ZX2+0.554ZX3+0.232ZX4+0.230ZX5+0.637ZX6+0.137ZX7-0.25 0ZX8+0.133ZX9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也可直接用主成分贡献率计算:即可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F=0.337ZX1+0.135ZX2三.结果分析在统计学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术。
它是一个线性变换。
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称为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第二主成分)上,依次类推。
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
这是通过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
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
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
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
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
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
主成分分析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是解决这类题的理想工具根据分析所得的F公式,可将合肥与南京的标准化指标带入公式,以量化后计算出南京与合肥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使之有可比较。
标准化后的数据如下:经计算,南京的竞争力为0.115,合肥为-0.425,南京的竞争力要大于合肥。
四.总结评价从安徽的大局来看,它的东边是强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西边是河南和湖北,北边有山东,南边有江西,合肥也是被夹在了南京,郑州,武汉等城市中间,合肥和南京也是中国距离最近的两个省会,南京在江苏省的地位现在是很尴尬的,苏锡常这些苏南城市已经瞧不起南京,但并不能否定南京仍然是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它的势力已经伸到了安徽的境内,它对合肥的威胁度是相当大的,而且随着合肥经济的发展,两地的竞争关系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南京对合肥的威胁是巨大的,现在南京对合肥来说,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合肥近年来的竞争力极具上升,也对南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南京也提出了所谓的宁合都市圈。
自合宁高铁开通以来,两地的交流频繁,但这也意味着两地面对竞争的时机加快。
合肥当年是不被众人所看好,说夹在大势力中难以起家,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放大自己的眼光,合肥应该和南京去竞争,这貌似是有很小的胜算几率,但是纵观经济发展的路程,从长期来看,经济腹地尤为重要,相比而言,坐拥江淮的合肥经济腹地是占有很大优势的,而南京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同时其向东有苏锡常,北部也有扬州等较为大的城市的存在,致使其跨江发展和扩大势力是存在巨大困难的,相对而言,合肥并没有遇到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的阻碍,现在是想临江,但对于胃口大的合肥来说,跨江也许会在以后实现,万一一但跨江,南京往北跨和合肥往南跨的情况是不同的,一但这种优势的出现,合肥也就有了与南京竞争甚至是超越南京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巢湖对合肥的发展,无疑作用是巨大的,一旦巢湖做大,其便成为合肥和芜湖,乃至合肥与南京之间的经济缓冲带,这对江北城市带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进可以往外进行竞争,退可以进行经济抵御,同时对产业的吸引以及布局,以及合肥经济圈之间的经济互补,更是作用巨大。
巢湖这张牌能否被合肥打好,是安徽中部发展的关键。
巢湖沿江的优势是正是合肥所需要的,在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如今的合肥,已经将地铁1号线和徽州大道南沿到庐江境内,临江的目的一目了然,同时引江济巢,修运河直通长江,积极新建合肥长江港——郑蒲深水港以及临港工业区,将经济实力发展到和县和其江北示范区,通江达海的时代正在向合肥慢慢的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