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看美国华人形象的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339.36 KB
- 文档页数:5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人的身份转变
王燕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2
【摘要】在美国,随着近年来"亚裔研究"、"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发展,美国华裔的文学和文化成为研究热点。
而身份问题更是族裔研究的重点。
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少数族裔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
身份表示一个人的归属,因此身份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例,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揭示身份中文化、族裔和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喜福会》中母女身份转变之基础 [J], 刘思思
2.从美国华人史研究看美国华人的形象、成就和认同 [J], 何慧
3.潦倒清湘客,犹似故山看[1]——从石涛身份转变看职业画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J], 燕敦俭;
4.从透视美国华人社会的角度看话剧《喜福会》 [J], 张向华
5.从粉丝角度看新媒体时代下音乐传播受众的身份转变 [J], 王天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在美国出生或居住的亚裔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群体中,包括了华裔、日裔、韩裔、菲律宾裔、印度裔等不同的族裔。
在这些亚裔美国作家创作中,民族化主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探讨对象。
下面,我们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谈一谈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发展。
亚裔美国文学起头时期,主要是华裔美国作家在探索他们的民族化主题。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黄仲昆的《儿女英雄传》和王安忆的《荷西华人》。
这些作品中,作者探讨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困境。
他们试图将他们的华裔身份融合到他们的美国身份之中,并挑战了美国文化对待亚裔人的刻板印象。
随后,在20世纪的中期,日裔美国作家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开始了出色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约翰·奈推洛的《午夜总站》和鹤见佑的《顶田家的四季》。
这些作品突出了日裔美国人在战争和家庭问题方面的困境和肺腑之言。
他们也开始质疑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差异以及美国对待日裔人的方式。
在20世纪60年代,韩裔美国作家也开始涌现。
这些作家逐渐使韩裔美国人的文化受到重视,并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黄志武的《西北角》和李萨·豪的《清晨》。
他们的作品中,着重探讨了韩裔美国人之间的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韩裔美国人如何跨越文化障碍。
从70年代到80年代,菲律宾裔和印度裔美国作家也逐渐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崭露头角。
这些作家纷纷关注他们民族化的血脉和身份。
例如卡洛琳·韦拉斯的《美国点心师傅》和谭选青的《瓶中信》。
他们的作品中,着重探讨了菲律宾裔和印度裔美国人之间的传统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场景。
近年来,亚裔美国文学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这得益于身份和文化多元性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越南裔美国作家文森特·丁的《最终的使命》以及华裔美国作家艾莉森·朱的《我和我的爷爷》。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亚裔裔身份,同时也讨论了他们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家庭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由亚裔美国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不同族裔的作家,如华裔、日裔、韩裔、菲裔等等。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探讨了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种族关系、移民经历等民族化的主题,并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亚裔移民开始在美国定居并建立起自己的社区。
早期的亚裔美国作家主要是华裔移民,如杨紫琼、陈洁如等人。
他们的作品主要描述了自己的移民经历、异国情调以及在美国社会中的艰难生活。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移民社区和种族关系的现实,同时也强调自己的华人身份和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裔美国人的影响日益显现。
在战争期间,许多日裔美国人被强制拘留在集中营中,这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结束后,一些日裔作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面临着作为美国公民的危机和对亚裔文化的重新连接。
岛木耀津子的《百本の手紙》等作品表达了战争对日裔美国人的创伤和痛苦,在文学中呼吁对种族歧视的反思和反抗。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许多亚裔美国作家开始关注社会正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问题。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亚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声。
富兰克林·温在《内华达夫人》中描述了华裔移民在美国历史上的奋斗和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和诉求。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亚裔美国文学逐渐进入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亚裔裔作家开始探索多元族裔、性别和性取向等议题。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更广泛的亚裔美国社会和移民经历的多样性,同时也呼吁对种族和性别的复杂性进行思考。
韩裔美国作家汉光石的《火车》以及越裔美国作家泰南·塔恩·豪的《自家》等作品都涉及到了这样的议题。
亚裔美国文学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早期的移民经历和文化认同探寻,到战争期间的创伤和痛苦,再到后来的社会正义和多元化的转变。
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华人形象作为美国少数族裔,美国华裔一直面对着种族歧视、传统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多方面问题与矛盾,而华裔后代也被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新问题所困扰。
他们的话语权也一直被西方为中心的话语权所宰割。
华裔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还没有进入白人主流批评家的评论视野。
文化表象之间不平等和不均衡的力量之间的对比之下华人形象也在远离故土的文学中有所变异,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局限性显现在文学作品的人物身上。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华裔作家笔下的中国人逐渐脱下丑陋亦或神秘的外衣,展现更趋于真实而不是为迎合西方读者所创造出来的形象。
标签:华裔作家;变异;真实正如美国华裔小说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一样,作为有色人种的华裔在长期以来的社会角色中不被重视,又存在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上的困惑。
华裔文学的发展具有特殊的“诉求”,它的诞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泛亚运动”,催生了华裔文学家对于华人身份的探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性的鲜明形象。
如任璧莲(Gish Jen)、谭恩美(Amy Tan)、雷祖威(David Wong Louis)等作家对处于夹缝中的无奈与挣扎的美国社会的华人在作品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两个多世纪前,一大批华人以海外劳工的身份进入美国,开始了他们大洋彼岸的新生活。
他们从事着最辛苦,最低贱的工作〔1〕。
但是,对美国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在后来的教科书中对华工修建美国大铁路之事只字未提。
1884年的修正案强化了对所有华人离开美国和回国的规定〔1〕。
1943年罗斯福通过的《麦诺森法案》废除了排华法案,直到1965年《入境移民与国籍服务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通过后,大批华人移民才又开始出现在美国社会。
尽管这些美国社会华人的祖先传承给他们的后人中国血统。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浅谈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本文解读了美国早期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近代虽有华裔作家对东方文化的表述,但最终仍归化于美国主流文化,而现代随着中美交流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多元化发展东方文化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近20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影响现已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
在美国,华裔、亚裔、亚太裔等限制词常交换使用,用于指同一个客体。
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同白人主流文学相比,华裔美国文学仍处于边缘地位,但它同亚洲其他族裔文学相比,因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保持了鲜明的特性并使其处在领先地位。
而美国华裔文学是指美国华裔作家用英语书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美国最早出版的华裔英语文本是中国留学生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作者对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丑化中国人的说法极为敏感,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真实的说法。
之后,从美国第一代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到以黄玉雪、汤亭亭的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华女阿五》、《女勇士》,华裔文学孜孜不倦地在美国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谭恩美在1989 年出版《喜福会》时,华裔文学向人们展示了新的希望,在她的笔下,新一代华裔正在努力接受、理解并试图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消除中美文化的对立。
然而,美国华裔文学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强大的美国主流文化的重压下,一度失声。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美国民权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树立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美国文化中的主宰地位。
美国华裔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转折阶段以及走向繁荣阶段。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由亚裔裔系美国人写的文学作品。
它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亚裔美国移民,而其作品则主要围绕着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展开。
亚裔美国文学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族裔,其中包括华裔、日裔、菲裔、韩裔、越南裔等。
这些族裔的作品展现了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性。
在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民族化。
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民族化(1900年-1960年代)在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作家通常是第一代移民,他们主要探讨的民族化主题是“家园”和“异化”。
他们试图在美国寻找新家园,同时也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此外,他们也经常面临着受到主流文化和种族歧视的异化问题。
代表作品:黄仁宇的《花园迷宫》(1943年)、朱利•奥莱赫尔的《美国华侨》(1952年)、卢振榮的《来客》(1956年)第二阶段:民族主义(1960年代-197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了一股民族主义热潮。
亚裔美国文学也受到了影响,作家们更加关注亚裔美国人的权利和民族自豪感。
此时期的作品着眼于亚裔美国人文化的传承和德行,以及亚裔美国社会与非亚裔美国社会的关系。
代表作品:思华的《在黑幕中的汉族》(1969年)、黑木耳的《丹江》(1970年)、馬占新的《泪眼相对时》(1973年)第三阶段:多元文化主义(1980年代-19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时代,亚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此时期作家们更加关注族裔间文化共存和互动的主题,关注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
代表作品:坎丽欧·路普的《真实传说》(1989年)、熊飞的《华裔小说》(1991年)、马克·桥的《选择》(1993年)第四阶段:后民族化(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亚裔美国社区和文学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认同,民族化主题逐渐被后代作家慢慢淡化。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一、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一)19世纪至20世纪间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最早是在19世纪时期,中国以本土华人劳工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抹黑。
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
主要原因为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其后大量的中国人进入加州做劳动力,但由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和排华运动正在进行等多种原因,中国形象被严重黑化。
比如有作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华人劳工形象,对其描述为使用阴谋诡计和没有时间观念的中国佬。
(二)20世纪以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如此黑化与不堪的中国形象直到20世纪左右开始得到改善,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西方人民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击。
此时美国作家为了安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试图从神秘的东方和中国文化中寻找希望。
比如,在1925年厄尔.比格斯创作了一系列的侦探类小说,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名中国人,该主人公被赋予了聪明睿智、正义凛然和幽默风趣等特质。
该系列书出版后,得到了较为不错的反馈和美国人民的喜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一部分美国作者怀着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再次抹黑中国形象。
但其中,也有客观全面描写中国形象的美国作家。
他们在作品中,客观描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因此整体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彼得海斯勒是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他深入中国生活了数十年,对中国有较多的接触与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中国也较为客观与全面。
他笔中的中国既有善良团结和包容的一面,但也存在排外和消极的一面。
二、不同类型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游记以及戏剧,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表现中国形象的描述。
250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李姝惠【摘要】华裔美国文学包含着中美文化的双重基因。
华裔美国文学自出现开始,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华裔文化历经了起起落落,最终获得了长足地发展。
回顾历史,本文主要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对华裔美国文学自拟手法与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塑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差异性塑造【作者简介】李姝惠,华南农业大学。
在其开创后期逐渐显示出了弱化的现象,因其是基于研究文化的特性以及身份的认知等方面,着重是从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切入点是华人在美国的生活习俗。
3.繁荣阶段。
1970年-至今,华裔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到顶峰时期,也正是因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典范作品《女勇士》。
繁荣时期的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前阶段作家的更多的独特性。
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自由穿梭于中国和美国、父辈与自己、现实与梦想、过去与现在之间。
作品令读者更深刻的体会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更加真实的反应生活。
三、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诠释1.中国血统。
在1946年《排华法案》的签署撤销后,美国人民对于华人的排斥感减弱,并且这一法案的推动,也给予了我国在美华裔公平成长、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同时,中美文化的融合也因此具有了一大突破口。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继崭露头角,一大批的华裔作品相继出现;凝成了一股全新的华人文学创作高潮。
在文学作品创造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习惯的刻画,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离不开抗争、蜕变、同化的历史。
他们聆听着上一代人民的屈辱人生,又不忘自祖辈开始便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坚持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将自己在美国的所思想想,一点一点的记录在文字中,使这些内容能够挥洒自如的体现在文字中。
美国华裔所撰写的文字铭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画面。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美国华裔历史的演变与发展华裔是指来自中国或中国传统文化圈的人。
他们是美国境内的一个重要族群,也是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美国华裔的历史并不像其他族裔那样充满传统的故事和传说,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奋斗的历程。
在美国华裔的演变与发展中,可以看到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贡献。
早期移民19世纪,大量华人离开家乡,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在此定居。
大部分中国移民来自于广东、福建、潮州等地,追寻着寻求经济和政治自由的梦想,绕过美国禁止亚洲移民的法律,通过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的非法渠道进入美国境内。
他们有的从事采煤、建筑、农场工作等艰苦的体力劳动,有的当上了美国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工人,为全美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贡献汗水和力量。
然而,早期的华人移民并不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他们不仅遭到了白人社会的歧视和排斥,而且也屡屡遭受暴力和种族屠杀的威胁。
1882年,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来到美国,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
这导致了大量华人返乡或在美国非法滞留。
在历经种种困难和挫折之后,华人开始逐渐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言论自由。
社会地位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裔美国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权利和机会。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华人开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且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华裔美国人当属伍兹·哈特梅尔(Walter Hoye)及涂凯兴(Julius W. Becton Jr.)等人。
伍兹·哈特梅尔是一名知名的民权活动家,曾经领导反种族隔离的运动,涂凯兴则是一位军人和政治家,曾任美国陆军中将、联邦紧急事务署主任等职务。
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后,华裔美国人逐渐走向了文化多样性。
在流行文化、电影、电视、名人等领域,有很多华裔美国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畅销作家傅雷(Amy Tan)、国际巨星李连杰和巩俐、著名厨师张纯如等。
从“老而无用”到“老有所为”——华裔美国小说中的老年人形象之演变潘敏芳摘要:华裔美国老年人是美国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形象在华裔美国文学文本中不断涌现,但并未别起广泛关注。
在老年学研究的推动下,赵健秀、任璧莲等作家的作品中的老年人形象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细读他们的作品可见,华裔老年人形象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他们从早期的“老而无用”演变为现代社会中的"老有所为”,这是华裔美国家庭融入美国社区的结果,也是华裔老年人积极入世、沟通中美文化的成果。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老年;赵健秀;任璧莲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0)5-0040-07自19世纪中叶开始,华裔人群逐渐来到美国谋生,在美国的劳作过程中他们遭受了美国政府的排挤。
1882年美国颁布的排华法案限制华裔人群的移民、归化和组建家庭。
之后的几十年里,进入美国的华裔人数并不可观。
直到1965年,在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才修正了移民政策,华裔人群开始大规模移民美国。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到2050年,美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8850万,美国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30年每5位居民中将有一位超过65岁。
昨裔美国老人是美国老龄人群中的重要成员。
虽然华裔老年人人数正在以显著的数目增长,对华裔老人的研究仍相对缺乏。
班德纳•珀卡亚沙等在研究了老年学文献后指出,“在老年学文献中,亚裔美国人是不可见的。
”②不仅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是如此,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亚裔老人的形象解读也并不多见。
早期③的华裔作家在作品中所力图表现的不是老人,而是中华伦理,代际传承等。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华裔美国人群正在老去,伴随着年老而导致的身体机能的衰退在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得到显现,这一点,在多元发展的华裔美国文学中已经有所表现。
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老年研究出发研究华裔美国小说中的老年人形象。
从早期赵健秀的短篇小说到多元时期任璧莲的新作《大世界、小城镇>(World and Town,2010),华裔老年形象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故国想象的源起:夹缝中挣扎的具象写实1.《英汉习语全书》的恳请和宽容:“如果将唐人街看作美国华裔人生根繁衍的原点,那么华裔文学的起点应该是最早一批金山客留下的英文文字。
”④陈耀光等人编撰的华裔和日裔文学《大唉咦》把美国华裔文学的源头定为王山(wangam)编写的《英汉习语全书》。
该书收录了华人常用的中英对照语,给初到美国的华工提供语言交流的帮助。
《英汉习语全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但作为最原始文本,书中大量的自我防卫和保护的信息,凸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折射了语言学习者与生存环境的恶劣关系,使其极具文学的特质与功能。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摘要: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研究文学和历史历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
毫不夸张地说,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与美国历史间彼此的影响较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历史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与中美发展密切相关。
1.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事实上,华裔美国文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旅美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华文化传统及其身份和美国文学深入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也包括他们对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定。
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从被忽略到后期的被关注,从边缘到主流的复杂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西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交织、碰撞的产物,其有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美国华裔作家大部分都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及视野,他们能够感知本身所具有的美国华人和华裔的双重文化和民族性地位;他们能够以自身个体的存在为契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敏锐的视角去关注整个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他们如何选择人生,如何把握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华人创业的艰辛,也真实描述了华人族裔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华人所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以及交流,表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憧憬。
2.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期大致说来,美国华裔文学一般可以概括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
2.1起步与初创阶段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促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0年代末期,美国兼并了墨西哥大片领土。
当时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儿建设现代工业,修建通过美洲大陆的铁路,以此发展对外贸易。
文化学研究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映射杨琦(荷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荷泽274015)摘要: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中西文化碰撞、认同及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双重文化特性。
华裔作家作为文化流散者,其文化身份呈杂合状态。
长久以来,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一直在势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属性和文化身份。
他们以自己的经历映射出!国华裔文学作家文化信念的转变及对故土文化的不同认知和历史反省。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双重文化冲y与融合一、引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相对于美国主流文学而言,美国华裔创作只是一支时断时续的潜流,从未被视作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
华裔文学开始打破“失语”状态,真正崛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在此期间,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从湮没到被关注,从被边缘化到进入美国文学主流的艰难的发展历。
一,1976年发的《'标志着华裔作家创作进入美国文学主流的开始。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发展成美国主流文学的一支。
汤亭亭和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具的女作家,在美国华裔文学美国主流文学经了的%于美国华裔特殊的经历,美国华裔文学作家:的文化身份,具的文化视%在的作品,华过来到美国艰创的过,而了一代一代华裔经历的美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二、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接受,美国华裔文学直到20世纪开始,华人早在18世纪了美洲的%在此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华人在文学上一直于失状态。
的华文之,美国华裔文学没的文学作%主是期美华是文化的劳工,生存条件艰苦,而且遭受到美国社会的压抑和迫害%美国是一个民的移民国家。
在世近代历史,美国是第一个把移民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加以执行的国家%自中华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19世纪半期,美国对待移民一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然而,从19世纪末到二次大战前,美国的移民政策开始转变,逐步转向对移民的限制甚至排斥。
1882年的《排华法案》被是这一政策的开端,一直延续到1943年废除,前达61年之久,在产了深远的%华人在美国饱受歧视,身心俱伤,这得们长期保持沉默,更谈不上在文学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