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 格式:pdf
- 大小:48.22 KB
- 文档页数:4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意义及影响研究一、引言美国文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在中国被翻译、研究和阅读了很长时间。
它不仅仅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播工具,还是人们了解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和价值观的桥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意义及其影响。
二、美国文学在中国的重要性1.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世界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美国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已经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并在当今的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对接收和传播美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2.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了解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通过研读美国文学,中国读者可以了解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进而增进对美国的了解和感性认识。
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信,并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读者的英语水平美国文学,由于历史和文化特点的原因,其语言比较古老和复杂,因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美国经典文学不仅可开拓视野,拓展眼界,同时还可以充分锻炼阅读英语的技巧和水平。
通过阅读英语经典文学,许多中国读者在英语语法、词汇和表达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1. 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
美国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课程之一,在中国的大学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2.文化凝聚和传承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学风格、独特的创意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桥梁。
同时,美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并广泛流传,不仅对于美国文学的本国读者和全球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读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是美国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代,华人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
这些作家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谴责了虚假的刻板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通常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早期的华裔作家如莫言和柴静以恢复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的细节和氛围,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明。
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感兴趣的美国读者。
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华人作家同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对中国的现实环境提出了批评。
例如,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莫言通过他的小说《红高粱》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用言辞凌厉和尖锐的幽默以及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贪污和腐败的现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了解到,中国既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涉及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挣扎。
在《失乐园》中,华裔作家王安忆描绘了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个异乡人所面临的困境。
她鲜明地展现了华人的辛酸和不公正的待遇,让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
不仅如此,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华人作家开始关注黑人的权益问题,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
通过与黑人的合作和交流,华人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再次扩大了对中国形象的视角。
他们着重揭示了种族群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团结,同时也为美国华人争取了更大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诉求。
总之,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它们既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魅力,又对中国社会中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250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李姝惠【摘要】华裔美国文学包含着中美文化的双重基因。
华裔美国文学自出现开始,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华裔文化历经了起起落落,最终获得了长足地发展。
回顾历史,本文主要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对华裔美国文学自拟手法与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塑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差异性塑造【作者简介】李姝惠,华南农业大学。
在其开创后期逐渐显示出了弱化的现象,因其是基于研究文化的特性以及身份的认知等方面,着重是从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切入点是华人在美国的生活习俗。
3.繁荣阶段。
1970年-至今,华裔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到顶峰时期,也正是因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典范作品《女勇士》。
繁荣时期的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前阶段作家的更多的独特性。
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自由穿梭于中国和美国、父辈与自己、现实与梦想、过去与现在之间。
作品令读者更深刻的体会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更加真实的反应生活。
三、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诠释1.中国血统。
在1946年《排华法案》的签署撤销后,美国人民对于华人的排斥感减弱,并且这一法案的推动,也给予了我国在美华裔公平成长、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同时,中美文化的融合也因此具有了一大突破口。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继崭露头角,一大批的华裔作品相继出现;凝成了一股全新的华人文学创作高潮。
在文学作品创造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习惯的刻画,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离不开抗争、蜕变、同化的历史。
他们聆听着上一代人民的屈辱人生,又不忘自祖辈开始便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坚持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将自己在美国的所思想想,一点一点的记录在文字中,使这些内容能够挥洒自如的体现在文字中。
美国华裔所撰写的文字铭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画面。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故国想象的源起:夹缝中挣扎的具象写实1.《英汉习语全书》的恳请和宽容:“如果将唐人街看作美国华裔人生根繁衍的原点,那么华裔文学的起点应该是最早一批金山客留下的英文文字。
”④陈耀光等人编撰的华裔和日裔文学《大唉咦》把美国华裔文学的源头定为王山(wangam)编写的《英汉习语全书》。
该书收录了华人常用的中英对照语,给初到美国的华工提供语言交流的帮助。
《英汉习语全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但作为最原始文本,书中大量的自我防卫和保护的信息,凸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折射了语言学习者与生存环境的恶劣关系,使其极具文学的特质与功能。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七个关键词自1960年代末至今,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的学科积累,多有大学已开设亚美研究所,英文系也设置相应的研究专业,尤其在美国西海岸,亚美研究蔚为风潮。
此领域成就卓著者,以亚裔学者为中坚,每有新概念提出,多能拓展研究局面,引领学科动向。
限于种种客观条件,中国大陆对亚裔及华裔文学的研究明显滞后。
本文大致按照该学科的发展年代,从中提取七个关键词,略加评述,期能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参照。
一.亚裔美国感性赵建秀等人在《哎呀》中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这个概念有其时代背景。
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亚裔美国人”这一称呼于此时诞生,意在促进亚裔的政治团结和文化民族主义,同时也强调生于斯长于斯的亚裔之美国本土性。
为进一步确定亚裔在美国的地位,赵建秀提出“亚裔美国感性” ——既非亚洲人又非美国白人,消除亚裔的属性困惑,谴责“双重人格”、亚裔刻板形象、模范弱势族裔、种族主义的爱与恨与某些亚裔作家的自传写作。
在赵及其同仁看来,确定亚裔美国感性是建构亚裔美国文学史的关键——只有清楚什么是亚裔美国感性,才能懂得什么是亚裔美国文学;弄清亚裔美国感性的前提是先勾勒亚裔美国历史;要呈现真实的亚裔美国历史,只有先纠正亚裔的刻板形象。
亚裔美国感性为抵制主流偏见、增强亚裔能见度多有帮助,突显了赵建秀、徐宗雄等人作品中的批判性,的确有别于黄玉雪、谈恩美等畅销于主流读者的写作。
但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亚裔人口在美国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对“亚裔美国感性”的排他性和同构型提出质疑,转而提倡一种异质的、离散的亚裔属性。
反对意见之一来自林英敏在《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指出的华裔文学内在的双文化张力。
林对亚裔的描述是“他们的面部特征显示他们属于亚洲族裔,但在教育、选择和出生上,他们是美国式的” ,世界之间即意味两岸之间的悬置的状态,也意味两岸均有据点,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摘要: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研究文学和历史历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
毫不夸张地说,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与美国历史间彼此的影响较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历史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与中美发展密切相关。
1.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事实上,华裔美国文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旅美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华文化传统及其身份和美国文学深入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也包括他们对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定。
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从被忽略到后期的被关注,从边缘到主流的复杂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西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交织、碰撞的产物,其有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美国华裔作家大部分都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及视野,他们能够感知本身所具有的美国华人和华裔的双重文化和民族性地位;他们能够以自身个体的存在为契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敏锐的视角去关注整个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他们如何选择人生,如何把握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华人创业的艰辛,也真实描述了华人族裔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华人所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以及交流,表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憧憬。
2.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期大致说来,美国华裔文学一般可以概括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
2.1起步与初创阶段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促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0年代末期,美国兼并了墨西哥大片领土。
当时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儿建设现代工业,修建通过美洲大陆的铁路,以此发展对外贸易。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理论思考作者简介:陈艳玲(1971-),女,黑龙江嫩江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育现状研究”(12532232)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美国华裔文学是由移居美国的华人后裔创作,主要反映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历程。
华裔文学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虽然很多华裔作家一再澄清他们所写的是美国生活,他们在内心也认为自己是美国作家,而事实上,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中国背景和他们身上积淀的中国文化是不可改变的。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华人移居美国的最早记录是1785年,随着华人的迁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开始出现。
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随之改变,这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赴美,在此期间,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以描写华人移民生活为主题,受到中美读者的欢迎,20世纪后半叶美国华裔文学空前发展。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华人移民的历史息息相关,美国华裔文学是在美华人于受压迫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当时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表现这种情况下华人的生存状况和心中的愤恨,表达他们期望得到与白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心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想成为“真正美国人”的根本原因。
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及文学表述的重要构成,在当代美国文坛不仅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而且华裔文化和情感也开始参与到美国社会文化的进程中。
二、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一)中国文化元素为美国华裔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形式参照在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中,中国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素材,他们的作品不仅大量引用了包括中国传统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古典神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及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同时还运用中国小说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和创作手法。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中,将花木兰与岳母刺字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凡是华裔美国人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其中最典型、目前数量最多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所写的在美经历或有关美国的作品。
至于使用语言,不能只限于英语,因为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所以,华裔美国文学既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也包括“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依此定义,像哈金《等待》一类的作品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因这类作品更像是作者把自己有关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发表。
当今有一批这样的作家,即使他们已经取得美国国籍,他们有关中国的作品如果不反映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或“典型”的华裔美国文学。
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作品没有价值、不值得研究;我们不应该因归类而排斥任何有价值的作品,阅读、介绍、评论作品本身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本文所以增加了华裔美国人的视角,是因为华裔美国作家有时复述中国历史、神话故事或经典,但由于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中国人熟悉的,而是华裔美国人的再创作。
如汤亭亭、赵健秀的作品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华裔美国人即具有美国国籍和华人血统的人。
这既包括生长在美国本土的华人后裔,也包括取得了美国国籍的华人。
把后者排除在外,否认新移民和用华文写作的华裔作家是没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有一些评论家和华裔作家仍持有这种观点:赵健秀把许多美国生美国长的作家都视为“假冒伪劣”;而徐忠雄、汤亭亭等作品中对新移民的描写则带有几分嘲笑与讽刺。
例如,徐忠雄在《美国膝》中描写刚到美国不久的中国男人的“通常的标志”是:“廉价理发馆的发式,油腻腻的发帘垂过眉毛;方形金边眼镜,歪戴在脸上,因为鼻梁太低,撑不起来;聚酯化纤的裤子,裤裆松松垮垮;衬衫塞得太紧;脖子上挂着一条粗粗的24开金的项链,上面挂着块玉石”。
这些描写可能多少反映出一些真实情况,但单独把新移民的着装拿出来,而且用讥讽口吻描写,恰恰暴露了他们以“美国人”自居、高高在上的傲慢立场。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双重文化身份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学术界围绕着族裔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族裔文学到底应该在美国文学经典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讨论,不仅对美国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重写美国文学史,重编美国文学选集,重建美国文学教学大纲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之外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带来相当深刻的启发。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的说,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华裔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实为移民文学,形式多为口头文学,如歌谣、故事等。
但由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太少,因此,第一本重要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应当是李延富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今天的批评家大多认为,真正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莱德•伊顿的作品。
姐姐以“水仙花”为笔名,妹妹以日本名Onoto Watanna为笔名。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也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胡勇内容提要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积极反应。
美国的华裔文学已经获得了诸多成果 .一、华裔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获得的发展的积极反映。
美国华裔文学虽然可以追溯到出生于1865年、欧亚混血的女作家水仙花(1865-1914),但真正形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则迟到二战以后。
水仙花的写作,有其特殊的背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她只有一半华人血统,出生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
她的处境与普通华人是大不相同的。
水仙花写的是华人身上发生的短小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收入在1912年出版的《春郁太太》里。
在水仙花以后,直至30年代,才偶尔出现了华人的英语写作。
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他用英语写的《吾国吾民》。
这是一本文化论著,以介绍中国人的生活观及生活方式为己任。
它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一定的注意。
林语堂也因此被誉为“一个中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对生活加以评述、对古代智慧加以阐释的哲学家。
”[1]在30年代,《吾国吾民》与赛珍珠的《大地》被视为了解中国的新教科书。
林语堂代表了那些从祖国大陆迁移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家,如在50年代在美写作的张爱玲、黎锦扬、刘裔昌、黄玉雪、包柏漪等人。
与这一批成年后迁移美国的作家不同的是一批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新一代华裔作家。
后一批作家在人数上要超过前一批。
他们大都在70年代后出名,其中包括赵健秀、汤亭亭和以后的谭恩美、任碧莲、黄哲伦等人。
这一批作家的涌现才使得华裔文学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现象。
七十年代是华裔文学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汤亭亭出版了《女勇士》(1976)和《中国男人》(1980),前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赵健秀出版了戏剧《鸡笼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黄哲伦创作并上演了戏剧《刚下船的新客》(1979)、《铁路的舞蹈》(1981)和《家庭奉献》(1981),包柏漪出版了《春月》(1981),这些作品都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全球化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个展现着华裔美国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维度上的象征,更是作品中的重要构建要素。
下面将从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主题选择和文学技巧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元素在其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首先,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19世纪中期,第一批华人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形成了最早的华裔美国文学。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依旧是中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示出中国文化元素的突出地位,如对家庭的重视、孝道观念的传承和中文的运用。
经过时代的变迁,华裔美国作家越来越多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仍然不可否认中国文化元素在他们作品中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选择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契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其中一些主题与中国文化和华人移民的经历息息相关。
例如,对家庭、亲情和身份认同的探讨是华裔美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而这些主题往往与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爱国情感等密切相关。
同时,一些作家也通过描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思考和追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如侯文华的《红楼美梦》等。
此外,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学技巧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表达平台。
作为一个跨文化文学,华裔美国文学融汇了中西方文学的特色和技巧,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运用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意象,与西方文学的叙事手法相结合。
例如,李敬泽在《迁移的纪念碑》中通过描绘海洋的渡船、夜晚的月亮等意象,凸显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中的孤独和追求。
这种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写作技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