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82.00 KB
- 文档页数:61
美国华裔文学评述及哈金的特殊位置■高频杨振岗哈金是目前具有重大影响且非常独特的一位美国华裔作家,他在创作主题、叙事策略以及文学接受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其他华裔作家的极大不同。
本文通过历史和群体两个维度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梳理评述,并从这两个角度对哈金的创作进行定位,认为哈金属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是在"新东方主义”语境下在美国用英文创作的华裔作家。
确定哈金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特殊位置,为进一步探究哈金的叙事策略的发展和流变奠定了基础。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于1985年赴美留学,1992年定居 美国并开始用英文创作。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哈金写出了大量作品,得到美国主流评论界的认可和赞誉, 其中长篇小说《等待》曾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 2〇〇〇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在赴美之前,哈金在国内从未从事过任何真正意义上 的创作活动,而且他赴美后的所有作品均用英文写成,所 以美国评论界对哈金的身份界定是“在美国用英文写作的 华裔作家”。
基于这一定位,如欲对哈金的创作进行研究,就必须将作者本人置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时 间和群体维度的考察。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维度美国华裔文学自身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美国国内政 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母国中国在各时代 的历史巨变,也深深地改变了美国华人群体的生活和思 想。
综合考量旅居国美国和母国中国的各时代巨变对在美 华裔群体的影响,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以 下五个阶段。
(一)1850-1882年,被压抑和被忽视的悲惨呼声从华裔文学的视角观察,从1850年到1882年,美国 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华工团体,这个团体基本上是文盲,文学创作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这一阶段的华裔文学可谓空 白,目前所仅见的一个有价值的文本是1852年“华人写给 比格勒州长阁下的信”,在该信中,作者揭露了美国社会对 华工的歧视,并呼吁改变此类不公正现象。
在此之后,不断 有类似文章发表在美国各报纸上。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浅谈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本文解读了美国早期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近代虽有华裔作家对东方文化的表述,但最终仍归化于美国主流文化,而现代随着中美交流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多元化发展东方文化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近20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影响现已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
在美国,华裔、亚裔、亚太裔等限制词常交换使用,用于指同一个客体。
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同白人主流文学相比,华裔美国文学仍处于边缘地位,但它同亚洲其他族裔文学相比,因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保持了鲜明的特性并使其处在领先地位。
而美国华裔文学是指美国华裔作家用英语书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美国最早出版的华裔英语文本是中国留学生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作者对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丑化中国人的说法极为敏感,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真实的说法。
之后,从美国第一代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到以黄玉雪、汤亭亭的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华女阿五》、《女勇士》,华裔文学孜孜不倦地在美国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谭恩美在1989 年出版《喜福会》时,华裔文学向人们展示了新的希望,在她的笔下,新一代华裔正在努力接受、理解并试图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消除中美文化的对立。
然而,美国华裔文学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强大的美国主流文化的重压下,一度失声。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美国民权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树立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美国文化中的主宰地位。
美国华裔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转折阶段以及走向繁荣阶段。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是美国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代,华人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
这些作家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谴责了虚假的刻板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通常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早期的华裔作家如莫言和柴静以恢复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的细节和氛围,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明。
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感兴趣的美国读者。
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华人作家同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对中国的现实环境提出了批评。
例如,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莫言通过他的小说《红高粱》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用言辞凌厉和尖锐的幽默以及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贪污和腐败的现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了解到,中国既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涉及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挣扎。
在《失乐园》中,华裔作家王安忆描绘了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个异乡人所面临的困境。
她鲜明地展现了华人的辛酸和不公正的待遇,让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
不仅如此,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华人作家开始关注黑人的权益问题,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
通过与黑人的合作和交流,华人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再次扩大了对中国形象的视角。
他们着重揭示了种族群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团结,同时也为美国华人争取了更大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诉求。
总之,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它们既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魅力,又对中国社会中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
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
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
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
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轨迹的思考摘要:最近几年,美国华裔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美国华裔文学在普遍的文学性上的独特之处何在,前景如何,辨识度是否具有逐渐模糊化趋势,这些问题逐步凸显。
当然,文学生产中的市场化进程,也使前面论及的问题更加复杂。
因此,文化对话与文本的蒸馏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要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文化战略,从而反思文化“寻根”与发展,以期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
关键词:皈依传统轨迹我国的海外移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海外华裔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范畴,迄今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但是,它正式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却开始得较晚。
美国华裔群体在精神与文化上有着与祖国发展或深或浅的沿袭、传承性,并且同家乡保留着或密或疏的联系。
正是由于这种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维系,其华裔文学与本土的中国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又有一种微妙的联系,在思想内涵上值得深层探索与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比之本土中国文学,传播的范围更广、深度更大。
由于海外漂泊、移民体验的独特,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教育背景的庞杂,寰球意识的深入,其文学创作题材和主题都比较多样。
此外,归化国在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消费领域和西方多国相似性较大,交通、通讯以及现代传媒的先进程度较高,作家间相互交流更为及时与频繁,这都有利于美国华裔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
许多美国华裔作家在坚持强调他们美国性的同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痕迹。
甚至,在他们发展的轨迹中,还出现了一种寻找传统的倾向。
然而,这过程中层出现了从皈依居住国文化到寻找中国传统精神的一段变化。
这是由于作家迫切想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得到文学界的承认与关注。
但是,臣服的态度并不能与崇尚强者的美国价值吻合,它不仅主观地阻隔了华裔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还使他们被动地全盘接受强势话语,令自己的身份陷入混乱与缺失。
综观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华裔作品,皈依与重新寻找传统始终交织在文本内涵中,并且,寻找的声音渐渐强大,成为今天分析作品时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故国想象的源起:夹缝中挣扎的具象写实1.《英汉习语全书》的恳请和宽容:“如果将唐人街看作美国华裔人生根繁衍的原点,那么华裔文学的起点应该是最早一批金山客留下的英文文字。
”④陈耀光等人编撰的华裔和日裔文学《大唉咦》把美国华裔文学的源头定为王山(wangam)编写的《英汉习语全书》。
该书收录了华人常用的中英对照语,给初到美国的华工提供语言交流的帮助。
《英汉习语全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但作为最原始文本,书中大量的自我防卫和保护的信息,凸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折射了语言学习者与生存环境的恶劣关系,使其极具文学的特质与功能。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七个关键词自1960年代末至今,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的学科积累,多有大学已开设亚美研究所,英文系也设置相应的研究专业,尤其在美国西海岸,亚美研究蔚为风潮。
此领域成就卓著者,以亚裔学者为中坚,每有新概念提出,多能拓展研究局面,引领学科动向。
限于种种客观条件,中国大陆对亚裔及华裔文学的研究明显滞后。
本文大致按照该学科的发展年代,从中提取七个关键词,略加评述,期能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参照。
一.亚裔美国感性赵建秀等人在《哎呀》中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这个概念有其时代背景。
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亚裔美国人”这一称呼于此时诞生,意在促进亚裔的政治团结和文化民族主义,同时也强调生于斯长于斯的亚裔之美国本土性。
为进一步确定亚裔在美国的地位,赵建秀提出“亚裔美国感性” ——既非亚洲人又非美国白人,消除亚裔的属性困惑,谴责“双重人格”、亚裔刻板形象、模范弱势族裔、种族主义的爱与恨与某些亚裔作家的自传写作。
在赵及其同仁看来,确定亚裔美国感性是建构亚裔美国文学史的关键——只有清楚什么是亚裔美国感性,才能懂得什么是亚裔美国文学;弄清亚裔美国感性的前提是先勾勒亚裔美国历史;要呈现真实的亚裔美国历史,只有先纠正亚裔的刻板形象。
亚裔美国感性为抵制主流偏见、增强亚裔能见度多有帮助,突显了赵建秀、徐宗雄等人作品中的批判性,的确有别于黄玉雪、谈恩美等畅销于主流读者的写作。
但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亚裔人口在美国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对“亚裔美国感性”的排他性和同构型提出质疑,转而提倡一种异质的、离散的亚裔属性。
反对意见之一来自林英敏在《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指出的华裔文学内在的双文化张力。
林对亚裔的描述是“他们的面部特征显示他们属于亚洲族裔,但在教育、选择和出生上,他们是美国式的” ,世界之间即意味两岸之间的悬置的状态,也意味两岸均有据点,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摘要: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研究文学和历史历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
毫不夸张地说,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与美国历史间彼此的影响较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历史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与中美发展密切相关。
1.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事实上,华裔美国文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旅美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华文化传统及其身份和美国文学深入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也包括他们对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定。
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从被忽略到后期的被关注,从边缘到主流的复杂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西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交织、碰撞的产物,其有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美国华裔作家大部分都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及视野,他们能够感知本身所具有的美国华人和华裔的双重文化和民族性地位;他们能够以自身个体的存在为契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敏锐的视角去关注整个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他们如何选择人生,如何把握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华人创业的艰辛,也真实描述了华人族裔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华人所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以及交流,表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憧憬。
2.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期大致说来,美国华裔文学一般可以概括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
2.1起步与初创阶段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促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0年代末期,美国兼并了墨西哥大片领土。
当时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儿建设现代工业,修建通过美洲大陆的铁路,以此发展对外贸易。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理论思考作者简介:陈艳玲(1971-),女,黑龙江嫩江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育现状研究”(12532232)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美国华裔文学是由移居美国的华人后裔创作,主要反映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历程。
华裔文学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虽然很多华裔作家一再澄清他们所写的是美国生活,他们在内心也认为自己是美国作家,而事实上,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中国背景和他们身上积淀的中国文化是不可改变的。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华人移居美国的最早记录是1785年,随着华人的迁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开始出现。
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随之改变,这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赴美,在此期间,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以描写华人移民生活为主题,受到中美读者的欢迎,20世纪后半叶美国华裔文学空前发展。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华人移民的历史息息相关,美国华裔文学是在美华人于受压迫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当时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表现这种情况下华人的生存状况和心中的愤恨,表达他们期望得到与白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心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想成为“真正美国人”的根本原因。
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及文学表述的重要构成,在当代美国文坛不仅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而且华裔文化和情感也开始参与到美国社会文化的进程中。
二、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一)中国文化元素为美国华裔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形式参照在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中,中国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素材,他们的作品不仅大量引用了包括中国传统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古典神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及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同时还运用中国小说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和创作手法。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中,将花木兰与岳母刺字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凡是华裔美国人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其中最典型、目前数量最多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所写的在美经历或有关美国的作品。
至于使用语言,不能只限于英语,因为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所以,华裔美国文学既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也包括“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依此定义,像哈金《等待》一类的作品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因这类作品更像是作者把自己有关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发表。
当今有一批这样的作家,即使他们已经取得美国国籍,他们有关中国的作品如果不反映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或“典型”的华裔美国文学。
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作品没有价值、不值得研究;我们不应该因归类而排斥任何有价值的作品,阅读、介绍、评论作品本身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本文所以增加了华裔美国人的视角,是因为华裔美国作家有时复述中国历史、神话故事或经典,但由于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中国人熟悉的,而是华裔美国人的再创作。
如汤亭亭、赵健秀的作品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华裔美国人即具有美国国籍和华人血统的人。
这既包括生长在美国本土的华人后裔,也包括取得了美国国籍的华人。
把后者排除在外,否认新移民和用华文写作的华裔作家是没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有一些评论家和华裔作家仍持有这种观点:赵健秀把许多美国生美国长的作家都视为“假冒伪劣”;而徐忠雄、汤亭亭等作品中对新移民的描写则带有几分嘲笑与讽刺。
例如,徐忠雄在《美国膝》中描写刚到美国不久的中国男人的“通常的标志”是:“廉价理发馆的发式,油腻腻的发帘垂过眉毛;方形金边眼镜,歪戴在脸上,因为鼻梁太低,撑不起来;聚酯化纤的裤子,裤裆松松垮垮;衬衫塞得太紧;脖子上挂着一条粗粗的24开金的项链,上面挂着块玉石”。
这些描写可能多少反映出一些真实情况,但单独把新移民的着装拿出来,而且用讥讽口吻描写,恰恰暴露了他们以“美国人”自居、高高在上的傲慢立场。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一、简述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展现了华裔女性的独特经历,还反映了华裔社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
在这些作品中,华裔女性往往被塑造成为边缘人的形象。
这种边缘性不仅源于她们在种族和文化身份上的差异,还涉及到她们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社会职业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品,探讨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边缘人形象,并分析这些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文学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边缘人形象,以及这一形象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1. 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边缘化问题。
在文学领域中,女性角色的刻画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尤其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女性地位及其边缘化问题成为了众多作品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华裔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边缘人形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华裔女性在许多作品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她们在家庭、社会和职场方面都遭受着不平等待遇,这使得她们更容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
以任璧莲(GishJen Wei)的小说《典型华裔美国女孩成长之路》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梅锦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美籍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以及边缘化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华裔女性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由于历史原因,华裔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华裔女性往往难以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进而容易陷入迷茫和边缘化的状态。
以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该书通过讲述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两代人的故事,展示了华裔女性在寻求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边缘化问题。
2.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独特性。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双重文化身份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学术界围绕着族裔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族裔文学到底应该在美国文学经典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讨论,不仅对美国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重写美国文学史,重编美国文学选集,重建美国文学教学大纲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之外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带来相当深刻的启发。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的说,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华裔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实为移民文学,形式多为口头文学,如歌谣、故事等。
但由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太少,因此,第一本重要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应当是李延富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今天的批评家大多认为,真正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莱德•伊顿的作品。
姐姐以“水仙花”为笔名,妹妹以日本名Onoto Watanna为笔名。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也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胡勇内容提要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积极反应。
美国的华裔文学已经获得了诸多成果 .一、华裔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获得的发展的积极反映。
美国华裔文学虽然可以追溯到出生于1865年、欧亚混血的女作家水仙花(1865-1914),但真正形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则迟到二战以后。
水仙花的写作,有其特殊的背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她只有一半华人血统,出生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
她的处境与普通华人是大不相同的。
水仙花写的是华人身上发生的短小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收入在1912年出版的《春郁太太》里。
在水仙花以后,直至30年代,才偶尔出现了华人的英语写作。
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他用英语写的《吾国吾民》。
这是一本文化论著,以介绍中国人的生活观及生活方式为己任。
它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一定的注意。
林语堂也因此被誉为“一个中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对生活加以评述、对古代智慧加以阐释的哲学家。
”[1]在30年代,《吾国吾民》与赛珍珠的《大地》被视为了解中国的新教科书。
林语堂代表了那些从祖国大陆迁移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家,如在50年代在美写作的张爱玲、黎锦扬、刘裔昌、黄玉雪、包柏漪等人。
与这一批成年后迁移美国的作家不同的是一批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新一代华裔作家。
后一批作家在人数上要超过前一批。
他们大都在70年代后出名,其中包括赵健秀、汤亭亭和以后的谭恩美、任碧莲、黄哲伦等人。
这一批作家的涌现才使得华裔文学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现象。
七十年代是华裔文学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汤亭亭出版了《女勇士》(1976)和《中国男人》(1980),前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赵健秀出版了戏剧《鸡笼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黄哲伦创作并上演了戏剧《刚下船的新客》(1979)、《铁路的舞蹈》(1981)和《家庭奉献》(1981),包柏漪出版了《春月》(1981),这些作品都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