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5
儿科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
本病常发于冬春两季,3岁以内,尤以6~12月婴儿发病率较高。
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工业城市高于农村,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率高于母乳喂养者。
本病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如失治、误治,易导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中已有类似于佝偻病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明确提出日照对于筋骨发育的重要性,以后历代医籍的夜惊、汗证、鸡胸等病证中均有与本病相关的论述,现代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病因病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宜,脾肾两虚为本病主要发病原因。
1.胎元失养由于孕妇起居不常,少见阳光,营养失调,或疾病影响,导致孕妇体弱,胎儿养育失宜,而使胎元先天未充,肾气不足。
2.乳食失调婴幼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每日摄入食物的质和量不足,致使脾之后天不足,日久脾肾两虚,促使本病发生。
3.其他因素日照不足,或体虚多病等,均可造成体质下降,脾肾不足,又可引起心肺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多汗、夜惊、烦躁等症,并易感外邪,常罹患肺炎、泄泻等。
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常累及心肺肝。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也。
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通于督脉,脊骨为督脉所主。
若先天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骼发育障碍,出现颅骨软化、前囟晚闭、齿迟,甚至骨骼畸形。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因饮食失调、喂养失宜,水谷精微输布无权,全身失于濡养,卫气不足,营卫失调,故可多汗;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脾虚失抑,肝木亢旺,因而夜惊、烦躁;肺气不足易罹外感,脾虚则肝旺。
故脾肾不足实为本病发生之关键。
西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患儿光照不足,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生长发育过快,或由于肝肾损害使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导致钙磷代谢失常,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佝偻病百科名片佝偻病(Rickets)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 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
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
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佝偻病示意图婴幼儿佝偻病的防治1、佝偻病病症佝偻病就是我们常说的婴幼儿“缺钙”了,(老年人缺钙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即使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现在佝偻病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
据报道,在南方,1岁以下婴幼儿,发生的佝偻病的比率为2 0~30%,在北方就更高了,(20~45%,与日照时间有密切关系)但是,有一点值得高兴,绝大多数都是轻中度的缺钙,重度缺钙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只是偶尔从一些乡下来的孩子可以看到类似鸡胸、O型腿等2、佝偻病的检查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是目前检查和诊断佝偻病的常用指标,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的优点,目前已经代替了传统的“佝偻病三项”(血钙,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成为早期诊断佝偻小儿佝偻病病主要辅助检查。
虽然,骨碱性磷酸酶没有血清25-(OH)D3和1, 25-(OH)2 D3灵敏和特异,但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佝偻病的要求,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该项检查(省妇幼保健院就有开展这项检查),价格不是很昂贵,30~40元左右。
检查方法:非常简便,扎手指验血,一般半小时就有结果。
正常值范围:小于或等于200U/L。
分度:骨碱性磷酸酶越高,说明“缺钙”越严重。
分度骨碱性磷酸酶(U/L)预防或治疗的方法正常小于或等于200 每天一粒鱼肝油预防轻度200~250(不包括250)每天一粒鱼肝油治疗中度250~300(不包括300)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重度大于或等于300 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3、佝偻病治疗一、如果宝宝被诊断为佝偻病,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如果宝宝被诊断为佝偻病,那么应该如何治疗?首先,要明白,治疗佝偻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而不是补钙(当然了,补钙也是必须的,不可少的)其次,要明白佝偻病也是分程度的,要按照不同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佝偻病选择题:1.下列维生素D中哪种活性最强:(A)A.1,25(OH)2DB.24,25(OH)2DC. 1-OHDD. 1,24-(OH)2DE. 25-OHD2.引起婴儿佝偻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B)A.缺钙B.缺乏维生素DC.甲状旁腺功能不全D. 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E.肝肾疾病3.下列哪点不是佝偻病骨样组织堆积造成的体征:(C)A.方颅B.肋骨串珠C.郝氏沟D. 手、足镯E.漏斗胸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骨骼改变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C)A.枕秃多见于3-6个月婴儿B.生后7-8个月出现方颅C.生后2-3个月出现鸡胸或漏斗胸D.出牙延迟到1岁后E.“O”型腿见于1岁左右5.佝偻病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D、E)A.血磷下降,血钙正常B.睡眠不安及多汗C.X线长骨骺端呈毛刷样改变D.残留骨骼畸形E.无任何临床症状6.口服维生素D治疗量治疗佝偻病,需用多久:(D)A.至痊愈用至3岁B.用至血液生化完全正常C.用3-6个月D.用1个月E.用2个月7.维生素D缺乏可致手足搐搦症,主要是由于:(B)A.血钙迅速转移至骨髓B.甲状旁腺反应迟钝C.尿钙排出过多D.饮食中含钙量不足E.日照过多8.当血钙低于哪个数值时可引起手足搐搦:(D)A.2.25mmol/LB. 2.1mmol/LC. 1.9mmol/LD. 1.75mmol/LE.1.88 mmol/L9.1个8月大男婴,平素少户外活动,体检发现方颅,应进一步做哪些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A、B、C、D、E)A.骨骼X线检查B.血钙、血磷C.血PTHD.血25-OHDE.血碱性磷酸酶10.对于预防婴幼儿期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哪些措施:(A、B、D)A.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B.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至2岁C.均须补充钙剂D. 夏季户外活动时,可暂停服用维生素DE. 生后1月开始补充维生素D 至3岁名词解释:陶瑟征(Trousseau sign):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隐匿型患者,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阳性。
新生儿佝偻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钙磷和维生素D贮备不足胎儿的钙磷和维生素D来自母体。
钙磷贮备中的75%在妊娠最后3个月,即胎龄28周以后所贮,其摄取量达到一生中最高量,即钙150mg/(kg·d),磷75mg/(kg·d)。
足月儿皮肤表皮颗粒层亦贮存有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成维生素D3,此内源性维生素D仅够生后2~3个月之需要,故新生儿维生素D之贮备量取决于皮肤发育状况。
当孕妇孕期反应重或因偏食、日照不足、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骨软化症时,以及双胎、早产等原因,均可使新生儿体内钙磷和(或)维生素D贮备不足。
因此北方春夏季分娩的新生儿发病率明显高于秋冬季分娩者。
2.维生素D和钙磷摄取不足无论人乳或牛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均很低,难以满足新生儿每天所需。
人乳含维生素D 0~100U/L,平均22U/L;牛乳含3~40U/L,平均14U/L。
足月儿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400U,早产儿需要量更高,可达800U/d。
但由于早产儿摄入奶量较少,更易发生维生素D和钙磷不足。
人乳含钙340mg/L、磷150mg/L,含量较低,但钙∶磷=2∶1,较适合于肠道吸收;牛乳含钙1200mg/L、磷900mg/L,钙∶磷=1.2∶1,不适于肠道吸收,故佝偻病发生率较母乳喂养者为高。
3.生长速度过快骨骼的生长速度与钙磷的需要成正比,孕期最后3个月的胎儿和新生儿的生长速度超过任何年龄组,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4.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及肝肾功能不完善新生儿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不完善,致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增加而对钙的再吸收减少,易导致新生儿的高磷低钙血症。
镁与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亦与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密切相关。
新生儿肝肾功能的不完善还可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使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降低。
5.其他因素新生儿期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均较高,易影响胃肠、肝胆或肾脏对维生素D和(或)钙磷的吸收、利用和代谢。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
【诊断要点】(一)病史有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光照不足;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严重的肝肾损害及胃肠病史;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药史。
(二)临床表现(1)初期(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小婴儿。
常有神经兴奋性增高等非特异性表现如易激惹、烦躁、夜啼、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查体可见枕秃,此期无骨骼病变。
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
有明显的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同时有典型的骨骼改变体征。
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
血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处理后,症状改善,体征逐渐减轻、恢复。
X线片原先的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深。
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
无临床症状,X线及血生化正常,仅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三)血清学检查血清25-(OH)D3在早期明显降低为可靠的诊断标准。
其正常值为25-125nmol/L(10-50ng/ml),当<8ng/ml即为维生素D缺乏症。
【处理要点】1.适当日照,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
2.维生素D治疗。
(1)初期治疗每日口服维生素D1000-2000IU。
如有低钙症状可静脉或口服补钙。
(2)激期治疗中度每日口服维生素D3000-4000IU,重度每日5000-6000IU,极重度的可加大用量,但不超过每日10000IU。
如选用1,25-(OH)2D3(活性D),剂量按每日0.5-2μg/d口服。
(3)恢复期治疗同初期。
小儿佝偻病科普知识嘿,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病叫小儿佝偻病,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咱先来说说这佝偻病是咋回事儿。
你想想啊,就好比咱盖房子,那钙啊就像是砖头,没有足够的砖头,这房子能盖得结实吗?小儿佝偻病就是因为孩子身体里缺钙啦,导致骨头发育不好。
好多家长可能都没太在意这个问题。
咱可别小瞧了它呀!这要是没注意,孩子以后可能长不高,腿型也不好看,那多影响形象啊!而且啊,孩子还容易没力气,容易累,这对他们玩耍、学习能没影响吗?那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得佝偻病呢?咱可以观察观察。
要是孩子晚上睡觉总不踏实,容易惊醒,还爱出汗,那可得留点心了。
还有啊,看看孩子的脑袋,有没有那种方方的感觉,囟门闭合得是不是太晚啦。
再看看肋骨,有没有往外凸啊。
那怎么预防小儿佝偻病呢?这可得好好说说。
首先呢,得让孩子多晒太阳。
太阳多好啊,免费的“营养剂”呢!晒太阳可以让身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这维生素 D 可是帮助钙吸收的好帮手呢。
可别老是把孩子捂在家里,得带出去晒晒。
然后呢,就是饮食啦。
给孩子多吃点含钙丰富的食物,像牛奶啊、豆制品啊、鱼虾啊之类的。
别光给孩子吃那些没营养的零食,那可不行!要是发现孩子真得了佝偻病,那也别慌。
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呀!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咱做家长的可得细心点,别等问题严重了才发现。
孩子可是咱的心头肉啊,他们的健康那是最重要的。
想想看,要是孩子因为这个佝偻病遭罪,咱心里能好受吗?所以啊,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该晒太阳晒太阳,该好好吃饭就好好吃饭。
别觉得这是小事儿就不在意,等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啦!这小儿佝偻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咱得重视起来,让咱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长大,长成高高壮壮的大小伙子、漂漂亮亮的大姑娘!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第三章病例分析——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概念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的来源及代谢1,25-(OH)2D3的生理功能病因(1)日照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生长过速(4)疾病因素(5)药物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
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可出现枕秃。
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25-(OH)D3下降,血清PTH升高。
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
8~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
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
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形成严重膝内翻(“0”型)或膝外翻(“X”型腿)。
此外,可有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甚至骨盆畸形等。
2)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
3)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4)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部位名称好发年龄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迟3~6月8~9月迟于1.5岁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胸部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1岁左右四肢手镯、脚镯O形腿或X形腿>6个月>1岁脊柱后突侧突学坐后骨盆扁平(3)恢复期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
佝偻病的教育处方据专家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或婴儿常患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
严重的可以引发骨骼畸形。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佝偻病的病因。
一、佝偻病的病因: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
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
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
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
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 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上述对佝偻病的病因内容的介绍,提醒家长: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
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那么好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呢?二、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及膳食调理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
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
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胎儿出生后应尽早(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
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虽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钙磷比例(约2∶1)利于婴儿吸收。
但从绝对量看,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充以使其得到满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动了,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可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让婴儿露出小脸和双手,每次5~10分钟。
待婴儿满月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后,可适当延长其在户外的时间,通常每隔3~5天延长五六分钟,直到每次半小时,每日两次。
对较大婴儿来说,夏季在户外停留时,一般可戴小帽以保护头部不直接曝晒于日光下,而身体其他部位可分别依据气温情况完全曝晒于日光下。
这样直接晒太阳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每次5~10分钟,待婴儿适应后,逐渐延长至半小时左右。
月龄较小的婴儿也可以在树荫、屋檐下或开窗的室内间接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
蛋黄、奶油、肝类、谷类及蔬菜中虽然含有维生素D,但含量低,不能满足小儿需要。
但若能及时添加辅食使小儿养成进食习惯,则既能补充日光照射的不足,又有利于减少小儿的药物服用量。
上述内容就是关于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家长们要注意预防!佝偻病是婴儿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很多家长朋友非常头疼。
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常患的一种疾病。
那么,您对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了解吗?下面我们就请相关专家来介绍一下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
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
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
<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三)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l-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线影象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四)后遗症期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
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小孩平时的饮食健康很重要,如果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协调就会引起佝偻病。
那么佝偻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四、佝偻病的早期症状烦躁不安、夜惊,夜哭、爱出汗(与季节无关),这些都是佝偻病的早期症状。
由于头上汗较多,刺激头皮发痒,小儿睡在枕头上摩擦,于是造成头部半圈秃发,形成枕秃。
病情若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囱门闭合晚(正常在:一岁半以内闭合),出牙晚(正常4~10个月出牙),头呈方形,肋骨下缘外翻,严重的形成鸡胸、罗圈腿或“X”形腿等。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仅有腿部疼痛等的表现。
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是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另一个是从食物或药物中得到维生素D。
在婴儿喂养时期,虽然有些家长也注意给孩子补充了很多钙,但忽略了补足维生素D,结果造成钙质不能被吸收,这样就会引起仍佝偻病。
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吸收,牛奶中的钙磷含量虽多,但比例不合适,故吸收就差,因此人工喂养的婴儿佝偻病发病率要高于母乳喂养的婴儿。
引起该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婴幼儿户外活动少,尤其是在冬季,摄取紫外线不足,影响了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容易患佝偻病。
介于佝偻病所形成的骨骼变形,一旦形成就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必须做好,一定要有先知先觉,避免孩子发生骨骼变形。
预防佝偻病要从胎儿期就开始,1岁以内的婴儿是预防的重点对象。
具体的常规预防如下:胎儿期1. 孕妇要多晒太阳和多户外活动2. 孕妇要多喝牛奶3. 孕妇在孕期的5个月以后,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钙(500毫克左右,相当于金箍棒成人钙片6粒左右)4.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但是很多妇产科医生认为维生素D对胎儿的安全性还不是很确定,所以很少给孕妇开维生素D。
虽然这些内容对各位妈妈已经没有价值了,但是,您可以向您身边的朋友宣传。
婴儿期(一岁以内)这个时期是重点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从满月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鱼肝油要每天吃,一直坚持到1岁半左右。
3. 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间妈妈要补充适量的钙剂、鱼肝油和多晒太阳,每天喝奶粉。
4. 6个月以后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5. 多喝奶。
晒太阳和户外活动是有一定区别的。
户外活动不一定等于晒太阳。
晒太阳是指人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
而且,每天照射的时间0.5~1小时。
冬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的部位为脸、小手和小脚、屁股等。
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把握照射的时间和方式。
鱼肝油务必保证每天一粒,如果今天忘了,第二天就要吃两粒了,这样才能确保每天一粒。
鱼肝油和晒太阳要互相结合和互补。
例如如果很长时间阴天,晒不到太阳,那么,每周可以吃9粒鱼肝油。
大家一点要相信一点,按照以上这个剂量来补充维生素D,是绝对不会出现中毒的,这一点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注意,我强调的是绝对不会。
补钙的量6~12个月:每天100毫克12~24个月:每天150~200毫克2岁以后:每天250毫克建议的奶量4个月以内:全部吃奶4~6个月:每天1~2次辅食,其他吃奶6~8个月:600~800毫升9~12个月:800毫升以上1岁以上:600毫升左右2岁以上:500毫升左右幼儿期(1~3岁)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1岁~1岁半,每天一粒鱼肝油,《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1岁半以后,如果经常晒不到太阳,也要经常补充鱼肝油,可以每周3~5粒鱼肝油。
3. 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4. 多喝奶。
(每天500~600毫升)如何科学专业的诊断宝宝是否患有佝偻病?这一点也是很对家长感兴趣的东西。
首先要强调的是,诊断佝偻病不能单凭某一方面,一定要综合分析这就包括是否有缺钙的易感因素、是否有缺钙表现、是否有骨骼的变形、还要结合生化检查的结果。
一. 预防胎儿期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或者每月5~10万IU,一次或分次口服;或者只投一次,15~20万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既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小儿发育有很大影响,而该病又源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变,所以佝偻病可以预防。
人体皮肤中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变成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也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就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日光浴、补充维生素D。
婴儿应尽早接触阳光,只要户外气温在18度以上,风不太大时就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但要避免眼睛直晒,春、夏、秋、冬都应坚持户外活动,每次时间可由短时间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
不要久居室内。
另外母乳中维生素的含量约4~6IU/dl,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所以不管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在小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开始给予维生素D预防,400Iu/日(即每日400国际单位)。
早产儿应提早2周给予维生素D,量也需在前3个月加倍即每日800国际单位。
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一般在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不易发生佝偻病,也无须再补充维生素D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