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2.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3.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4.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5.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6.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4)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

5)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7.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①药效学

②药动学毒理学研究

③临床试验

④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第三章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

1.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2.TDM的临床意义

①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

②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

③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④降低治疗费用

⑤避免法律纠纷

3.TDM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

⑵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⑶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甙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

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⑸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

活性而引起的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⑹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辨别的。

⑺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4.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对大多药物而言,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物的受体部位的浓度呈正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间接反映了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一个良好的临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5.决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

① a.病人已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② b. 药效不易判断

③ c. 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

④ d. 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⑤ e. 药动学参数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它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⑥ f. 病人在治疗期间可受益于TDM

⑦g. 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可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6.TDM流程

申请→取样→测定→数据处理→解释结果

7.利用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

①稳态一点法: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可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D’= D ×(C’/C) (D原剂量;C’目标浓度;D’校正剂量;C测得浓度)

使用该公式的条件是:(1)血药浓度与剂量成线性关系。(2)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进行,通常多在下一次给药前,所测即为偏谷浓度。

②重复一点法:对于一些药代动力学参数偏离正常值或群体参数较大的病人

第五章:药物的临床研究

1.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制定GCP的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已考)

2.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作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第七章: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1.围生期划分:

①围生期 I :从妊娠28周至出生后7天(中国)

②围生期Ⅱ:从妊娠20周至出生后28天

③围生期Ⅲ:从妊娠28天至生后28天

④围生期Ⅳ:从胚胎形成至出生后1周

2.妊娠期用药原则:

①单药有效的避免联合用药

②有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

③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

④早孕期间避免使用C类、D类药物

⑤若病情急需,要使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则应终止妊娠

3.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

A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是最安全的一类。甲状腺素、泛酸、维生素B、C、正常范围剂量的维生素A

B类:动物实验显示对胎仔有危害,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青霉素

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如氯霉素;

D类: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苯妥英钠

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妊娠期禁用的药物,如奎诺酮、奎宁、利巴韦林等。

妊娠12周内是药物致畸最敏感时期。故此期用药应特别慎重

4.以下抗生素须引起足够重视:

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对听神经有损害

②氯霉素可导致“灰婴综合征”

③四环素可致乳牙色素沉着和骨骼发育迟缓

④呋喃妥因可能导致溶血

⑤磺胺类药物致核黄疸

⑥这些药物妊娠期不宜应用

5.药物通过胎盘影响因素

①药物脂溶性↓

②药物分子大小↓

③药物离解程度↓

④与蛋白结合力↓

⑤胎盘血流量↑

第八章儿科合理用药

1.新生儿: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内的小儿。

2.新生儿的特点:(已考)

①肝肾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差

②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随体重、日龄增加而完善

③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大,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按成人量机械折算,也不能套用年长儿用量

④血脑屏障功能不佳,药物相对容易进入脑内

⑤皮肤粘膜体表面积大,血液丰富,某些外用药、透皮制剂容易吸收

3.婴幼儿合理用药特点:

①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②生长迅速,某些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③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早期不宜辨识

④某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造成不良后果

4.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①选择合适的药物

②计算好适当剂量

③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④选择合适剂型

⑤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⑥慎用对新生儿有特有反应的药物

第九章老年人用药

老年药理学:就是针对老年集体的特点,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的一门新兴的药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目的:在于提高药物对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性作用。(已考)

1.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量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意外、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

2.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①受益: 合理确切

②五种药物: 同时用药﹤5种,5种药物原则

③小剂量: 成人剂量1/4-1/3起

④择时: 最合适的用药时间

⑤暂停用药: 发生任何新的症状

PS: 切忌滥用药,补药要适当!!!

3.对老年人来说危险性高的药物???

抗生素、洋地黄类药物、降压药、催眠药、噻嗪类药物、抗凝剂、麻醉药、β-受体阻断剂、麻黄、甘草和大黄

4.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

⑴用药繁多⑵药动学与药效学改变⑶滥用非处方药⑷不必要的长期药物治疗⑸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

5.老年人常见不良反应

⑴体位性低血压⑵精神症状⑶耳毒性⑷尿潴留⑸药物中毒

(老年病五联证特有ADR:跌倒、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丧失生活能力、不活动)

6.谈谈你如何指导老年人选择药物?

①吸收:药物吸收下降,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降低其实给药量,减少胃肠道反应

②分布:老年人脂肪增多,血浆蛋白减少。--注意脂溶性药物的剂量

③代谢:老年人肝脏功能降低,经肝代谢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变长。---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应减少剂量,一般为青年人的1/2-1/3,用药间隔时间也应延长。

④排泄:肾脏功能降低,经肾排泄能力降低,药物清除减慢,容易在体内引起蓄积、中毒---应注意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

第十三章药物相互作用

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作用。

3.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4.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5.配伍禁忌:

①理化禁忌:指不同药物放在同一介质中,发生了不利的理化反应,此情况不反对分开使用药物。

②药理禁忌: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拮抗的作用。药理禁忌不管分开还是合起来都不能应用。

第十章遗传药理学:是研究DNA序列个体变异引起的药物反应异常的学科。

一、简述遗传药理学在新药研制和开发中的作用

1.开发针对性强、对特定疾病和特定人群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

2.发现药物新作用靶点,开辟新药设计新途径

3.改善药物开发和新药临床试验过程

4.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

5.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和医疗费用

6.减少参试人群数量

二、简述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

1.机体节律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机体昼夜节律性对药物分布、蛋白结合的影响

3.机体节律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4.机体节律性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5.机体节律性对反复给药时药物动态的影响

三、简述胰岛素的时间治疗学的研究概况

1.糖尿病人空腹时的血糖和尿糖都有昼夜节律性,在早晨有一峰值,而非糖尿病人则无此节律性。

2.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对于正常人或糖尿病人来说,上午10:00时降血糖作用较下午强

3.尽管如此,糖尿病人在早晨的胰岛素用量还需增加,因糖尿病人的致糖尿因子的昼夜节律在早晨也有一峰值(早晨糖耐量试验最差),而且其作用增强的程度较胰岛素更大。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医院老师没有划重点)

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卒中表现:

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②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

③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病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微栓子学说

2)脑血管痉挛学说

3)血液成分改变

4)血液动力学改变

5)其它

临床表现:

TIA —颈动脉系统: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眼动脉交叉瘫。Horner征交叉瘫。失语(主侧半球)

TIA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平衡障碍、可伴耳鸣。跌倒发作(drop attack)双眼视力障碍、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选药原则:(P182)

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

1、颅内动脉瘤,最常见

2、血管畸形

3、其他:如烟雾病,颅内肿瘤,动脉炎,血液病,凝血障碍等

并发症:

1.再出血—紧张、激动、用力、活动等为诱因,两周内为多发期

2.血管痉挛—发生脑梗塞,于病程两周左右症状好转后又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出现定位体征,腰穿排除再出

3.急性和亚急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可致脑疝正压性脑积水,晚期发生,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步态不稳,尿

失禁

4、其他:癫痫和低钠血症,急性肺水肿

选药原则:

1、止血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形成;凝血酶原用于各种出血。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积极补充本品。

2.钙拮抗剂:防止血管痉挛如尼莫地平等

3.脱水,减轻脑水肿

4.镇静:苯巴比妥,氯丙嗪等

5.抗癫痫:可用苯巴比妥,安定等

6.头痛:脱水,放CSF, 慎用阿斯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镇痛药,慎用吗啡等影响呼吸功能的镇痛药

(二)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病因

①高血压---最常见

②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烟雾病

③血液病

④溶栓和/或抗凝治疗后,脑瘤出血

⑤脑梗死后出血

选药原则:

1.如需搬动应尽量保持平稳。

止血药无效,但合并消化道出血(制酸剂)或血液病时应给止血药。

2.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根据出血量及症状不同给脱水治疗,常用的脱水剂有20%甘露醇,白蛋白(严重伴心功能不全时),速尿(心肾功能不全时,减少甘露醇用量),甘油果糖(防反跳),乙酰唑胺(用于脑室出血和SAH,减少脑脊液分泌)

3.注意离子,酸碱平衡度,防止褥疮、肺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4.控制血压防止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5.手术适应症:①年龄不大,生命体征平稳,心肾功能正常;②小脑出血超过10ml或脑积水明显;③壳核出血超过30ml,丘脑出血超过15ML或有脑疝迹象的;④脑叶出血超过40ml;⑤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

三、抗癫痫药

癫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点为突然、短暂、反复发作,表现出意识、运动、精神及脑电图异常。

按病因可分为

①原发性癫痫

②继发性或症状性癫痫:继发于外伤、缺氧,肿瘤、感染、发育异常或脑血管病,遗传性,代谢性等

目前癫痫的治疗方法仍然以药物为主。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在无明显的副作用情况下,完全控制临床发作,使患者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工作能力。

抗癫痫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1)发作分类不正确。选择的药物对于发作是恰当的,但对于治疗的个体不合适

2)治疗剂量不恰当。有明显的副作用,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治疗缺口达60-70%

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指征:

①AEDs应该在癫痫的诊断明确之后开始使用

②在出现第二次无诱因发作之后应该开始AEDs治疗

③一些特殊情况可以在首次发作后考虑开始AEDs治疗

④发作间歇期太长(1年以上甚至更长),可以暂时推迟药物治疗

⑤有明确促发因素的发作,并不需要立刻开始AEDs治疗。

开始用药前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

1、抗癫痫药物治疗仅抑制发作,而非治“本”。

2、开始用药不可能使发作立即消失,需要有调整剂量或改换其他药物的时间。

3、至少应有5倍平均发作间隔的时间才能判定效果。

4、同时应用其他药物时即使是非抗癫痫药也应注意其相互影响。

5、应强调与诱发发作有关的因素:应避免饮酒,应睡眠充足,不可过度激动。

6、应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如果希望变动药物剂量或品种应与医生讨论

孕妇用药问题

1)患癫痫孕妇的处理应特别慎重。

2)抗癫痫药可导致死胎、畸胎或新生儿死亡率增高

3)已有2年未发作者怀孕时可慎重地停药

4)对仍有发作的孕妇不能停药,只能酌情减量,尽量采用单一用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加强血药浓

度的监测;

5)对于发作难于控制,或多药合用者,不宜继续妊娠。

抗癫痫药作用机制

1.通过药物对病灶神经元的作用,减弱或者防止异常放电

2.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防止异常放电的扩布。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第二种作用方式改变脑对引起发作的

各种刺激的反应性。

癫痫的主要类型与可供选择的药物(P185表格)

部分发作卡马西平

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丙戊酸钠

失神发作(小发作)丙戊酸钠

失张力发作丙戊酸钠

婴儿痉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

传统抗癫痫药常见不良反应

1.卡马西平:胃肠道刺激症状、头昏、嗜睡、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皮疹。骨髓抑制、过敏性肝损害、

心律失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中毒反应。

2.丙戊酸钠:肝毒性、凝血障碍、出血倾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共济失调,震颤。

四、抗帕金森病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ts)是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PD患者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丢失,输入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减少,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增强。表现为动作减少,肌张力增高。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DA减少,表现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

脑内dopamine能神经通路(相应受体均为D2受体):

①黑质―纹状体通路。錐体外路运动系重要部位

②中脑―大脑边缘系通路

③中脑皮质通路。与精神、情感、行为有关的部位

④下丘脑―垂体通路。内分泌机能(催乳素抑制因子、促性腺激素等)相关部位

帕金森病--临床表现:

隐袭起病,反N字型,缓慢进展

1、肌强直

2、静止性震颤

3、运动迟缓

4、姿势步态异常

5、植物神经障碍

6、精神症状

7、眼征

抗PD药物的分类:

1.增强多巴胺能神经药物:多巴制剂(左旋多巴、复方左旋多巴)、金刚烷胺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泰舒达、普拉克索

3.抗胆碱能制剂:盐酸苯海索

4.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及雷沙吉兰。

5.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托卡朋,恩他卡朋

(一)增强多巴胺能神经药物:多巴制剂(左旋多巴、复方左旋多巴)、金刚烷胺

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是PD治疗的“金标准”。

机制:左旋多巴为DA的前体,吸收后约有用药剂量的1%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内经多巴脱羧酶脱羧基转化为DA,起替代作用,其余大部分在外周脱羧转化为DA,成为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合用,不仅可减轻不良反应,而且可增加通过血脑屏障的药量。

左旋多巴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胃排空时间,胃液PH值及药物与胃,肠黏膜脱羧酶的接触时间,如胃排空延缓(内源性因素,食物,抗胆碱药),胃酸过多及在小肠吸收部位氨基酸竞争转运,都可干扰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空腹或低蛋白饮食有利于药物吸收。

相互作用:

①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能增强脑外多巴脱羧酶的作用而增加左旋多巴在外周脱羧,更多的变成

DA,即减少了左旋多巴进入脑中的量,不仅降低了疗效,又增加了外周DA引起的不良反应,故VB6不能与左旋多巴合用,但可以与美多巴合用(因美多巴中有不能通过BBB的多巴脱羧酶抑制剂)。

②多潘立酮(外周DA受体阻断药)不能通过BBB,可减少本品的外周不良反应。

③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可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利血平耗竭中枢的DA,均引起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左旋

多巴对此病无效。且不能合用。

④苯乙肼,为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阻碍了DA的失活加重了DA的外周副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

临床应用及评价

1)抗帕金森病:对肌僵直和运动困难疗效好,对肌震颤疗效差,对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无效。

2)治疗肝性脑病,使肝性脑病患者清醒,但不能改善肝功能

卡比多巴carbidopa

苄丝肼benserazide

多巴脱羧酶抑制药。不能通過血脑屏障仅在外周发挥抑制多巴脱羧酶作用。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使左旋多巴更多进入中枢生成多巴胺发挥作用。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生成多巴胺而减少了它的外周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1.帕金森病治疗2.肝昏迷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与防治

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嘔吐、食欲低下等

②心血管反应:直立性低血圧、心动过速等(主要由在外周形成多巴胺引起血管扩张)

③不自主的异常动作:异动症,因DA过多或对DA超敏

④开关现象:突然出现由多动不安(开)转为全身强直不动,二者交替出现,有时一日之内可出现数个周期

的开关现象,多发生在长期用药后。

⑤精神活动障碍:失眠、不安等

⑥其他:长期应用可有性活动增强,可能是DA兴奋下丘脑体-垂体DA通路的结果。偶见惊厥,癫痫病人尤

应注意,可引起扩瞳及眼压增高,青光眼患者慎用或禁用。

金刚烷胺

具有抗震颤麻痹作用,与其它药物合用产生协同作用,与促进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抑制再摄取及抗胆碱作用等有关。当患者不能耐受L-DOPA时可选用本药。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剂量。常见下肢网状青斑及踝部水肿(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泰舒达、普拉克索

近期副作用---与LD相似。恶心、呕吐,直立性低血压和精神症状,起始用药时出现,数天至数周后逐渐消失。

罕见的副作用

?红斑性肢痛症,肺和腹膜后

?纤维化,雷诺样现象,心脏瓣膜纤维化。主要见于麦角类激动剂

?睡眠发作

(三)抗胆碱能制剂:盐酸苯海索

抗胆碱药能阻断纹状体的胆碱神经通路,从另一角度帮助PD患者恢复DA和ACh这一对神经递质间的平衡,对PD 起到对症治疗作用。老年患者慎用,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副作用:中枢性——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幻觉、镇静和焦虑、异动症—口面部更易发生

周围性——口干、视力模糊青光眼慎用、便秘、恶心、尿储留—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出汗障碍、心动过缓(四)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及雷沙吉兰。

早期应用MAO—BI,保护黑质DA神经元,延缓PD的发展。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合用,可减少后者的剂量和副作用,使左旋多巴的“开关”现象消失

(五)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托卡朋,恩他卡朋

COMT-I的使用增加了LD平均血浆浓度,但降低了峰浓度水平,因此LD和COMTI合用产生了平稳的血浆LD水平,与单用LD相比,大脑获得更为持续的受体刺激。

五、抗老年性痴呆药

(一)脑循环改善剂:

①尼莫地平——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血管性痴呆及老年性痴呆,突

发性耳聋。静脉用药注意监测血压。颅内高压及脑水肿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②氟桂利嗪(西比灵)——哌嗪类钙拮抗剂,为长效双氢哌嗪类衍生物,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而改善循环。

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保护内皮细胞,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展和血栓形成;能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代谢功能。也可用于耳源性眩晕。不良反应:嗜睡,困倦乏力,抑郁证,锥体外系症

(二)亲智能药:

①二氢麦角碱(喜得镇)——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脑血流量和脑对氧的利用,减少ATP

分解。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脑卒中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不良反应与防治:避免与吩噻嗪类和降压药合用。

②吡拉西坦(脑复康)——为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具有保护、激活和修复神经

细胞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衰老,脑外伤所致的记忆和思维障碍。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③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能促进卵磷脂的生物合成,增加脑血流量与氧耗量,改善脑循环与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与苏醒,可用于血管性,老年性痴呆。

(三)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药物:

①石杉碱甲(哈伯因)

②卡巴拉汀(艾斯能)

③多奈哌齐(安理申)——服药次数少,无肝脏毒性

④美金刚(易倍申)——美金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来治疗中度至重度AD的药物。唯一的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拮抗谷氨酸盐兴奋性病理毒性而改善认知、记忆功能,并有潜在神经保护作用

第十八章心血管系统临床用药-----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

一、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膳食

2.超重和肥胖

3.饮酒

4.精神紧张

5.其它危险因素: 年龄、高血压家族

史、缺乏体力活动等。

高血压:动态血压的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

均值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0

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收缩压>135 mm Hg或舒张压>85 mm Hg。

二、降压目标

?一般应严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压应降至130/80 mmHg以下;

?老年收缩压降至15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糖尿病患者血压超过140/90mmHg时应积极治疗使血压下降到130/80mmHg以下,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是<140/90mmHg。若24h尿蛋白排泄量达1g,血压应控制在125/75。

三、高血压病治疗原则(记住大点,会自己扩张)

1.从小剂量开始。降压药的不良反应为剂量依赖性的。当剂量从小逐渐增加到中等量时,药效也逐渐增加,到中等量后药效增加就很小,而不良反应和毒性可呈对数级增加。

2.平稳降压。使用短效的降压药常使血压波动增大,而真正24小时有效的长效制剂比较好。

3.联合用药。目前常用的5类药物(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和ACEI、ARB)中,任何两类合用都是可以的,如β受体阻断药加二氢吡啶类CCB。

4.个体化给药。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四、常用的降压药物(前五种重点记住)

(一)利尿剂;

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速尿)、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喋啶、阿米洛利。

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独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痛风者禁用。

螺内酯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不良反应。

小剂量使用通常安全有效,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产生:低钾血症;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

吲达帕胺没有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的不良反应

(二)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1.美托洛尔(倍他乐克)

2.比索洛尔(博苏、康可)

3.阿替洛尔(安酰心胺)

4.普萘洛尔

?αβ-受体阻滞剂

1.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

2.阿罗洛尔

3.卡维地洛(金络)

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妊娠高血压可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

高度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患者为禁忌症。慢性阻塞型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

用药前心率低于55次/分、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不用β受体阻滞剂。

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发生停药的反跳现象,故应逐渐停用。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下降为药物的治疗作用,但若心率低于50次/分,应减量或停药。

(三)CCB(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

1)硝苯地平(拜新同,控释)

2)尼群地平(中效、一天两次)

3)氨氯地平(一天一次)

4)尼卡地平(缓释)

5)非洛地平(波依定,缓释)

?非二氢吡啶类:

1)地尔硫卓(缓释)

2)维拉帕米(缓释)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

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妊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对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无不良影响。

(四)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开博通)

依那普利(悦宁定)

赖诺普利(捷赐瑞)

贝那普利(洛汀新)

福辛普利(蒙诺)

ACEI单用降压作用明确,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尤其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禁忌症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五)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缬沙坦(代文)

氯沙坦(科素亚)

厄贝沙坦(伊贝沙坦、安博维、科苏)

坎地沙坦(康得沙坦)

替米沙坦(美卡素)

(六)α-受体阻滞剂

哌唑嗪

特拉唑嗪

多沙唑嗪

不作为一般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适用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患者,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开始用药应在入睡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使用中注意测量坐立位血压,最好使用控释制剂。

体位性低血压者禁用。

(七)中枢降压药:可乐定,甲基多巴,莫索尼定

(八)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伦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ACEI:几个大型临床试验均表明,ACEI早期治疗急性心梗患者是有益的。

β受体阻断药:在临床试验中减少心梗患者再梗死及心血管事件约1/4。

钙拮抗药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首选药有ACEI、ARB

老年高血压特点: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多见。脉压增大,SBP≥160mmHg ,DBP<90mmHg ,此型约占老年高血压的60%以上。

血压波动大。血压“晨峰”现象增多,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者增多。

靶器官并发症多。与高血压本身有关的并发症:心衰、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肾小动脉硬化、肾衰、主动脉夹层分离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高,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勺型)或超过20%(超勺型),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增加。

第二十章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用药

一、骨质疏松症OP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特点:

1.“无声无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态疾病。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2.女性比男性多:由于绝经后,女性性激素分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

3.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

临床症状:骨痛;脊柱变形、驼背;身高缩短;骨折

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I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70岁以上,多见股骨颈骨折和桡骨骨折。

二、治疗骨质疏松症

(一)基础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骨营养补充剂:钙剂(补钙以食补为主),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帮助肠钙的吸收);

(二)药物治疗:

分三类:

1.骨吸收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双膦酸盐;降钙素类;雌激素类;依普黄铜;

2.骨形成促进剂: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从而刺激骨形成。甲状旁腺激素(PTH);氟化物;合成类固醇激素;

3.骨矿化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钙剂;

双膦酸盐

焦膦酸盐的稳定类似物,结构特征为含有P-C-P基团,可与骨骼的羟磷灰石高亲和力结合,特异性结合到骨转换活跃的骨表面上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

适合高骨代谢骨质疏松症。此外,亦是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患者以及雌激素治疗禁忌患者的首选药物。

对水解反应稳定,可以长期滞留于骨内,间歇使用能诱发持续的骨质增长,逆转骨质疏松。

静脉输注含氮双膦酸盐可引起一过性发热、骨痛和肌痛等类流感样不良反应。

降钙素(Calcitonin)

作用机制:

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从而阻止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另外,降钙素还可以缓解骨痛,是中度以上骨痛患者的首选药物。

总体安全性良好,少数患者可由面部潮热、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

雌激素类(Estrogen):雌二醇、雌三醇。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

没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妇女,60岁前开始激素治疗,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已有血管损害或者60岁以后再开始激素治疗,则没有这种保护作用;

作用机制:(重点掌握)

①抑制IL-6等破骨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而抑制骨吸收;

②抑制骨细胞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敏感性,从而抑制骨吸收;

③作用于成骨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刺激成骨细胞制造骨基质,促进骨形成;

④促进肠钙吸收和肾小管钙重吸收;

⑤促进降钙素分泌。

雌激素替代疗法的禁忌症:(重点掌握)

1)雌激素、孕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或乳腺癌家族史是激素治疗

2)严重肝、肾病

3)红斑狼疮疾病

4)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

5)激素治疗轻度增加血栓风险,血栓是激素治疗的禁忌症;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SERMs):他莫昔芬、雷洛昔芬、屈洛昔芬。

作用机制:选择性地作用雌激素的靶器官,与不同形式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不同生物效应。雷洛昔芬与骨骼上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抑制骨吸收,在乳腺和子宫上表现为抗雌激素活性,不刺激乳腺和子宫。甲状旁腺激素(PTH):特立帕肽(PTH类似物)

作用机制:是促骨形成药物的代表,小剂量PTH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

矿物钙:碳酸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

有机钙:乳酸钙、枸橼酸钙、氨基酸螯合钙

天然生物钙

1.适当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并抑制骨吸收。

2.分次服比一次服吸收量多;

3.如胃酸分泌正常,主张两餐之间服钙剂,与饭同服会影响食物中铁的吸收;

4.食物中高草酸盐、高磷酸盐、咖啡、酗酒,可减少肠钙吸收;

5.维生素D是优化钙吸收所必需的,但只有明确钙及维生素D缺乏时方可联用,且钙剂量应限制在800 mg/d 以下。

6.高钙血症、肾结石、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严重肾功能障碍者禁用钙剂。

维生素D,体内代谢成活性形式:骨化二醇和骨化三醇。

第二十四章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的体内过程

二、抗菌药体内过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记住)

1.选择靶器官分布良好的抗菌药

2.轻中度感染可口服,重度感染应静脉给药

3.尽量避免局部用药,特殊情况除外

4.妊娠期应避免禁用药物: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可以通过胎盘屏障。

5.单纯尿路感染避免使用高档抗生素

三、药效学、药动学和疗效的关系

PK/PD的几个重要参数

Cmax:峰浓度

AUC:曲线下面积

MIC:最小抑菌浓度MIC 90:抑制90%的细菌所需要的浓

MBC:最低杀菌浓度

Cmax / MIC:越大效果越好

AUC / MIC:

T > MIC:药物浓度在最小抑菌浓度之上的时间有多少

PAE:抗生素后效应

PAE无或者短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类

PAE长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类等糖肽类,酮内酯类,氟康唑

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可以在保证药物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给药次数,或单次给药,增加每次给药剂量,达到最大的杀菌作用。

时间依赖性且消除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内酰酯胺类)每日量多次给药,使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临床和细菌学疗效。

浓度依赖型: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甲硝唑(Cmax / MIC、AUC / MIC)

时间依赖型

短PAE:青霉素/头孢/碳青霉烯/氨曲南/大环内酯/克林霉素(T > MIC)

长PAE:阿奇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链阳霉素/氟康唑(AUC 24/ MIC )

四、需要TDM监测的药物(记)

1.药物毒性大: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

2.新生儿期易中毒药物:氯霉素

3.肾功能减退时易发生毒性反应的药物:氟胞嘧啶/磺胺

4.某些特殊部位的感染:脑脊液青霉素浓度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熟悉下就好了)

1.诊断为细菌或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2.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体内特点和不良反应选择用药

4.综合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制定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

5.抗菌药物使用应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

6.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

7.应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六、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应有的明确的指征:(记住)

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③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症感染

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⑤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相应减少

七、抗菌药临床应用

(一)青霉素类(掌握):

革兰阳性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气性坏疽、除脆弱拟杆菌外的厌氧菌感染、梅毒、鼠咬热、放线菌、钩端螺旋体病、肺炎链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的的首选或选用药物。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青霉素使用注意事项:必须皮试;哺乳期妇女使用应暂停授乳;应单独滴注

(二)头孢菌素(各类头孢菌素的特点,大题和小题都会出)

抗菌谱广、作用强、耐青霉素酶、高效低毒、少见

按发展顺序、抗菌谱、抗菌活性、酶的稳定性及肾毒性等特点,可分为四代

(三)碳青霉烯类

(四)氨基糖甙类(掌握)

(五)β内酰胺类

(六)四环素类

(七)氯霉素类

(八)大环内酯类(掌握)

八、抗结核病药(大点,选择填空会出)

九、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霉菌感染金标准)

第二十五章抗病毒药物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重点掌握)二、抗病毒药物的化学类型

三、常用抗病毒药物

三、抗肝炎病毒药物

1,肝炎病毒分类:

急性肝炎:甲、戊、

慢性肝炎:乙、丙、丁、已、庚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2,抗肝炎病毒药物(重点掌握)

干扰素(Interferon, IFN):人体受各种诱导物刺激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看增殖作用;分为α、β、γ三种主要类型;

INFα:人白细胞干扰素

INFβ: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INFγ:人免疫细胞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已经被批准为治疗药物的有:拉米夫定、阿德福伟、恩替卡韦

四、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药物(6大类):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5721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Pharmaceutical work summary 2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xx年临床药学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临床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成绩、不足与明年工作计划向院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制定了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目标 年初制定了《xxxx医院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并装订成书,同时制定了xxxx年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实行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坚持下临床科室制度化 坚持下临床科室服务制度化,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实行每日临床科室交班查房制,每周院内科室大查房,每月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每季临床药讯编辑出版。做到各项工作形成程序化、条理化、制度化。 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初调整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x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目标管理细则。每季度以药讯形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予以及时通报。7月份邀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王志主任来我院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学术报告讲座,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全年临床药学室上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新的不良反应7例。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圆满完成,而且在上报质量上有所提升,获市药监局领导好评。同时制定了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发生于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出警戒,做出分析。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通告各临床科室,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做皮试,同时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四、做好院内大查房记录 xxxx年通过下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危重、疑难病人不合理用药在院内大查房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用药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个别争议问题单独与科主任、临床医师私下交流、沟通,达到大家意见统一,求得相互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全年来书写了内一科、内二科、肿瘤科、普外科、骨外科、针灸科、妇儿科、肛肠科查房记录,并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 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门诊、住院处方各600张,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均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制定了《xxxx医院处方点评制度》、《xxxx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其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六、开展专题用药分析

土力学复习资料总结讲解

第一章土的组成 1、土力学:是以力学和工程地质为基础研究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等的应用力学的分支。 2、地基:承受建筑物、构筑物全部荷载的那一部分天然的或部分人工改造的地层。 3、地基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条件:①强度,②稳定性,③安全度,④变形。 4、土的定义:①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颗粒,通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②由土粒(固相)、土中水(液相)和土中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物质。 5、土的工程特性:①压缩性大, ②强度低,③透水性大。 6、土的形成过程: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阳光、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影响下,发生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经流水、风、冰川等动力搬运作用,在各种自然环境下沉积。 7、风化作用:外力对原岩发生的机械破碎和化学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有两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用于温度变化、水的冻胀、波浪冲击、地震等引起的物理力使岩体崩解,碎裂的过程。 化学风化:岩体与空气,水和各种水溶液相互作用的过程。 化学风化的类型有三种: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 水解作用:指原生矿物成分被分解,并与水进行化学成分的交换。 水化作用:批量水和某种矿物发生化学反映,形成新的矿物。 氧化作用:指某种矿物与氧气结合形成新的矿物。 8、土的特点:①散体性:颗粒之间无黏结或一定的黏结,存在大量孔隙,可以透水透气。 ②多相性:土是由固体颗粒、水和气体组成的三相体系。③自然变异性:土是在自然界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深化形成的多矿物组合体,性质复杂,不均匀,且随时间还在不断变化的材料。 9、决定土的物理学性质的重要因素:①土粒的大小和形状,②矿物组成,③组成。 10、土粒的个体特征:土粒的大小、土粒的形状。 11、粒度:土粒的大小。 12、粒组:介于一定粒度范围内的土粒。 13、界限粒经: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 14、土的粒度成分(颗粒级配):土粒的大小及其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来表示。 15、土的粒度成分(颗粒组配)常用测定方法:①筛分法:用于粒经大于0.07mm的粗粒组。 ②沉降分析法:用于粒经小于0.07mm的粗粒组。 筛分法试验:①将风干、分散的代表性土样通过一套自上而下孔经由大到小的标准,筛称干土重,即可求得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②通过计算可得到小于某一筛孔直径土粒的累积重量及累计百分比含量。 沉降分析法:土粒在水中的沉降原理。土粒的下沉速度:土粒形状、粒经、密度、黏滞度。 16、粒经累计曲线:横坐标表示土粒粒经,纵坐标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经的土重含量。 判断:曲线较陡:表示粒经大小相差不多,土粒较均匀,→级配不良。

循证药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循证药学:(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的延伸,其意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药学,即遵循证据的药学,是贯穿药学研究和实践决策方法之一,核心是如何寻找证据)是指临床药师通过系统地搜集文献、评价药物研究证据(文献),获得药物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评估其在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作出临床药物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和过程 循证药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 循证药学的应用领域: 1.新药准入:循证的系统评价可以评价药品研发背景,优化药物剂量研究的流程,对于早期药物研究中下一阶段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是否为最佳非常必要。 2.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疗效分析往往需要大样本试验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系统评价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大量小样本的 RCT,得出高效的统计结果。 3.合理用药:运用循证方法不仅可以干预不合理用药,判定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分析多种药物的联用对某种疾病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应用循证药学评价方法进行药物应用评价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4.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ADR: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上市后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大样本多中心 RCT 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其结果被公认为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最佳证据。5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经济学把用药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在等同的地位,循证药学要求临床治疗应考虑成本—效果的证据,为临床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证据,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出成本效果和最小的经济负担。 学习循证药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排斥传统医学2.不能使用陈旧过期的证据3.不是一门难以实践的医学4.不是“食谱”医学5.不仅限于 RCT 和 Meta 分析6.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循证医学(EBM)(就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循证医学的核心: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患者价值观的结合 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科学的最佳证据 最佳证据: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 作为“金标准”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医生(循证医学实践的主体)病人(循证医学实践服务的主体)最佳证据(实践循证医学的,“武器” 来源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医疗环境(循证医学实践都要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推行) 四大最好的证据来源:1.循证医学杂志 2.Clinical Evidence 3.Cochrance Library4.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发表的 ACPJC 副刊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及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及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及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进行监督及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

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科学 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 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 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及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 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⑵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及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⑷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土力学是利用力学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状的应用科学。 2.任何建筑都建造在一定的地层上。通常把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成为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3.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应埋入地下一定深度,进入较好的地基。 4.地基和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①作用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5.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6.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坏境中生成的沉积物。 7.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水)、气相(气体)。 8.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9.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可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 10.土力的大小称为粒度。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 11.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

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 12.颗粒分析实验:筛分法和沉降分析法。 13.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固态水又称矿物内部结晶水或内部结合水。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14.重力水是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土颗粒电分子引力范围以外的水,因为在本身重力作用下运动,故称为重力水。 15.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层中自由水。土的毛细现象是指土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着细的孔隙向上及向其他方向移动的现象。 16.影响冻胀的因素: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 17.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及他们之间的连接特征,而构造是指土层的层理、裂隙和大孔隙等宏观特征,亦称宏观结构。 18.结构的类型: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凝结构。 19.土的物理性质直接反应土的松密、软硬等物理状态,也间接反映土的工程性质。而土的松密和软硬程度主要取决于土的三相各自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 20.黏土就是指具有可塑性状态性质的土,他们在外力作用下,可塑成任何性状而不产生裂缝,当外力去掉后,仍可保持原性状不变。土的这种性质叫做可塑性。 21.黏土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土

最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点整理

地基基础部分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土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一般而言,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空隙中的气体等三部分组成。 2.什么是粒径级配?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中土粒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 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的土可用筛分法,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的土可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分析。 3.什么是自由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范围以外的水,它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骨架空隙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传递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毛细水则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隙中,土粒之间形成环状弯液面,弯液面与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反作用于土粒,成为毛细压力,这种力使土粒挤紧,因而具有微弱的粘聚力或称为毛细粘聚力。 4.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主要结构型式有哪些? 土的结构主要是指土体中土粒的排列和联结形式,它主要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些?哪些是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哪些是换算指标? P6 6.熟练掌握土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换算。 P7-8 7.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是什么? 无粘性土一般指具有单粒结构的碎石土和砂土。天然状态下无粘性土具有不同的密实度。密实状态时,压缩小,强度高。疏松状态时,透水性高,强度低。 粘性土粒之间存在粘聚力而使土具有粘性。随含水率的变化可分别划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及流动状态。 8.什么是相对密度? P9 9.什么是界限含水量?什么是液限、塑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率: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 液限:由流动状态转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有可塑状态转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缩限:由半固态转为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10.什么是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他们各反映粘性土的什么性质? P10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各采用什么指标进行定名? 粗粒土:粒径级配 细粒土:塑性指数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一、绪论 1.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散粒堆 积物。 2.地基:地基是指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由地层构成,但地层不一 定是地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3.基础:基础是指墙、柱地面下的延伸扩大部分,其作用是将结构承受的 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 础) 4.持力层:持力层是指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5.下卧层:下卧层是指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远小 于持力层的强度)。 6.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7.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连接强度) 弱。 8.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强度条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即结构传来的荷载不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p f ≤;②变形条件:按正常使 s≤ 用极限状态设计,即控制基础沉降的范围使之不超过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二、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土的三相组成: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三相体系。 2.2 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一)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矿物颗粒的成分有两大类:(1)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次生矿物:系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的矿物(如

粘土矿物)。它们的颗粒细小,呈片状,是粘性土固相的主要成分。次生矿物中粘性矿物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 —— 亲水性。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遇水稳定,工程性质好。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性质中,粒度不同、矿物成分不同,土的工程性质也就不同。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先粗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三个统称,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粒、粉粒和黏粒。 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土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由曲线形态可评定土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若曲线平缓则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 30u d C d = ()2301060c d C d d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 Cu 5,级配良好;5Cu ,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需同时满足Cu 5和13Cu =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级配不良。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1.土: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物理风化原生矿物(量变)无粘性土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次生矿物(质变)粘性土 生物风化有机质 2.土具有三大特点:碎散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 3.三相体系: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 4.固相:土的固体颗粒,构成土的骨架,其大小形状、矿物成分及组成情况是决定土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1)土的矿物成分: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 颗粒矿物成分有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的新的矿物,如黏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2)土的粒组: 粒度:土粒的大小。粒组: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

(3)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颗粒的相对含量,以及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①△颗粒级配表示方法:曲线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的土的粒径。曲线平缓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很大,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②反映土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的指标: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用来定量说明天然土颗粒的组成情况。 公式: 不均匀系数Cu= d60/d10 曲率系数Cc=(d30)2/(d60×d10) d6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d1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有效粒径; d3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30%的粒径,称中值粒径。 级配是否良好的判断: a.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b.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呈台阶状,同时满Cu>5和Cc=1~3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③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 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粗粒土) 水分法:(沉降分析法、密度计法)(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 5.液相: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粘土粒表面吸附水(表面带负电荷) 结合水是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吸附于土粒表面 成薄膜状的水。 分类: 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自由水是指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土中水。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1、土力学是利用力学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状的应用科学。 2、任何建筑都建造在一定的地层上。通常把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成为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3、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应埋入地下一定深度,进入较好的地基。 4、地基和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①作用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5、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6、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坏境中生成的沉积物。 7、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水)、气相(气体)。 8、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9、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可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

10、土力的大小称为粒度。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 11、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 12、颗粒分析实验:筛分法和沉降分析法。 13、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固态水又称矿物内部结晶水或内部结合水。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14、重力水是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土颗粒电分子引力范围以外的水,因为在本身重力作用下运动,故称为重力水。 15、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层中自由水。土的毛细现象是指土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着细的孔隙向上及向其他方向移动的现象。 16、影响冻胀的因素: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 17、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及他们之间的连接特征,而构造是指土层的层理、裂隙和大孔隙等宏观特征,亦称宏观结构。 18、结构的类型: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凝结构。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8.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19.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均匀系数:反映土颗粒粒径分布均匀性的系数定义为限制粒径d60与有效粒径d10之比 塑限:可塑状态与半固体状态间的分界含水量称为塑限。 液限:指粘性土从流塑状态过度到可塑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 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由基础传递给地基,基础底面传递给地基表面的压力。 基底附加应力:由于建筑物产生的基底压力与基础底面处原来的自重应力之差 称为附加应力,也就是在原有的自重应力的基础上新增的应力。 渗透固结:饱和土在受到外荷载作用时,孔隙水从空隙中排除,同时土体中的 孔隙水压减小,有效应力增大,土体发生压缩变形,这一时间过程称为渗透固结。 固结:饱和黏质土在压力作用下,孔隙水逐渐排出,土体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固结度:指地基在外荷载作用下,经历时间t产生的沉降量St与基础的最终沉降 量S的比值。 库伦定律:在一般的荷载范围内,土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之间呈直线关系,即 τf=c+tanυ式中c,υ分别为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粒径级配:各粒组的质量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 静止土压力:当挡土结构物在土压力作用下无任何移动或转动,墙后土体由于墙背 的侧限作用而处于弹性平衡状态时,墙背所受的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若挡土墙受墙后填土作用离开土体方向偏移至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 ,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 被动土压力: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后移动或转动,达到一定位移时,墙后土体处于 极限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 土的颗粒级配:土中各粒组相对含量百分数。 土体抗剪强度: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 液性指数:是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的差值与塑性指数之比,用符号IL表示。 基础埋深:指从室外设计地坪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 角点法:角点法的实质是利用角点下的应力计算公式和应力叠加原理推求地基中任意 点的附加应力的方法 压缩系数:表示土的压缩性大小的主要指标,压缩系数大,表明在某压力变化范围内 孔隙比减少得越多,压缩性就越高。 土的极限状态:土体中的剪应力等于土的抗剪强度时的临界状态称之为土的极限平衡状态。 软弱下卧层: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有承载力低于持力层的土层。 持力层:直接承受基础荷载的一定厚度的地基土层。 1.土的三相实测指标是什么?其余指标的导出思路主要是什么? 答案:三相实测指标是土的密度、土粒密度和含水量。 换算指标包括土的干密度(干重度)、饱和密度(饱和重度)、有效重度、孔隙比、孔隙率和饱和度。换算指标可以从其基本定义出发通过三相组成的体积、重量关系导出。 2.地基中自重应力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自重应力沿深度方向为线性分布(三角形分布)在土层的分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处有转折。 集中荷载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 答案:1)在集中荷载作用线上(r=0),附加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在r>0的竖直线上, 附加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3)在同一水平面上(z=常数),竖直向集中力作用线 上的附加应力最大,向两边则逐渐减小。 简述均布矩形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 答案:①附加应力σz自基底起算,随深度呈曲线衰减;②σz具有一定的扩散性。它不仅分布在 基底范围内,而且分布在基底荷载面积以外相当大的范围之下;③基底下任意深度水平面上的σz ,在基底中轴线上最大,随距中轴线距离越远而越小。 3. 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案:相同点:两种土压力理论都是极限平衡状态下作用在挡土墙是的土压力,都属于极限平衡理论。不同点:朗肯是从一点的应力状态出发,先求出土压力强度,再求总土压力,属于极限应力法;库 仑考虑整个滑动楔体静力平衡,直接求出总土压力,需要时在求解土压力强度,属于滑动楔体法。 4. 土压力计算中,朗肯理论和库仑理论的假设及适用条件有何不同? 答:朗肯理论假定挡土墙的墙背竖直、光滑,墙后填土表面水平且延伸到无限远处,适用于粘性土 和无粘性土。库仑理论假定滑裂面为一通过墙踵的平面,滑动土楔体是由墙背和滑裂面两个平面 所夹的土体所组成,墙后填土为砂土。适用于各类工程形成的不同的挡土墙,应用面较广,但只适 用于填土为无粘性土的情况 5.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时进行了哪些假设? ①计算土中应力时,地基土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半无限体;②地基土在压缩变形时不允许侧向膨胀 ,计算时采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性指标;③采用基底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地基的变形量。 6. 简述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关系。 答:试验条件不同:土的变形模量E0是土体在无侧限条件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而土的压缩模量Es是土体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二者同为土的压缩性指标,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 相互换算的。 7. 地基最终沉降量通常是由哪三部分组成? 答:瞬时沉降;次固结沉降;固结沉降。 8. 请问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上部结构情况:如建筑物的用途、结构类型及荷载的大小和性质;(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如地基土的分布情况和物理力学性质;(3)当地冻结深度及河流的冲刷深度;(4)建筑场地的环境条件。 9. 固结沉降是指什么? 答:地基受荷后产生的附加应力,使土体的孔隙减小而产生的沉降称为固结沉降,通常这部分沉降是地基沉降的主要部分。 10. . 三轴压缩试验按排水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试验方法?工程应用时,如何根据地基土排水条件的不同,选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答:三轴压缩试验按排水条件的不同,可分为不固结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和固结排水剪三种试验方法。工程应用时,当地基土的透水性和排水条件不良而施工速度较快时,可选用不固结不排水剪 切试验指标;当地基土的透水性和排水条件较好而施工速度较慢时,可选用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指 标;当地基土的透水性和排水条件及施工速度界于两者之间时,可选用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指标。11.地基破坏形式有那几种?各自发生在何种土类地基? 有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 第一章 1.三相比例指标:土的三相物质在体积和质量上的比例关系。 试验指标:通过试验测得的指标有土的密度,土粒密度和含水量。换算指标:包括土的干密度,饱和密度,有效重度,空隙比,空隙率,饱和度。 2.颗粒级配:土粒的大小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来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 不均匀系数C u反应了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Cu<5的土称为匀粒土,级配不良。Cu>10的土级配良 好且C s=1~3 3.土结构的三种类型: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状结构。 4.界限含水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点称为分界含水量,流动状态与可塑状态间的分界 含水量称为液限ωL可塑状态与半固体状态间的分界含水量称为塑限ωP 塑性指标I P=ωL-ωP 液性指标I L = 5.砂土密度判别方法:根据砂土的相对密实度可以将砂土划分为密实,中密,松散三种密实度。 但由于测定砂土的最大空隙率和最小空隙比试验方法的缺陷,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出入,同时由于 很难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中取得原状砂样,砂土的天然空隙比很难准确的测定,相对密实度的 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在工程实践中通常用标准贯入击数来划分砂土的密实度。 6.地基分类原则: 第三章 1.自重应力:由土体重力引起的应力。附加应力:外荷载作用下,在土中产生的应力增量。 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压力。基底附加应力:上部结构和基础传递到基底 的地基反力与基底处原先存在于土中的自重应力之差。 2.自重应力对地基变形的影响: 第四章 1.土压缩性:我们把这种在外力作用下土的体积缩小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原因: 2.分层综合假定(p82) 3.固结:饱和黏质土在压力作用下,孔隙水逐渐排出,土体积逐渐减小的过程。包括主固结或 次固结。 固结度:饱和土层或试样在固结过程中,某一时刻的孔隙水压力平均消散值(或压缩量)与初始 孔隙水压力(或最终压缩量)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第五章 1.土的抗剪强度:土体对于外荷载所产生的剪应力的极限抵抗能力。 2.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方法 按排水条件:直剪p109,三轴剪切使用条件p111 压缩系数a:表示土体压缩性大小的指标,是压缩试验所得e-p曲线上某一压力段割线的斜率;一般 采用压力间隔P1=100kPa至P2=200kPa时对应的压缩系数a1-2来评价土的压缩性。 压缩模量Es: 土的压缩模量指在侧限条件下土的垂直向应力与应变之比,是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得到 的,是判断土的压缩性和计算地基压缩变形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变形模量E0: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求得的压缩性指标,即在部分侧限条件下,其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 变增量的比值。能较真实地反映天然土层的变形特性。 2、固结:饱和黏质土在压力作用下,孔隙水逐渐排出,土体积逐渐减小的过程。包括主固结或次固结。 固结度:饱和土层或试样在固结过程中,某一时刻的孔隙水压力平均消散值(或压缩量)与初始孔 隙水压力(或最终压缩量)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分层法假定,Zn的确定;规范法假定,Zn的确定;固结度计算。 分层总和法是指将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内的土层按土质和应力变化情况划分为若干分层,分别计 算各分层的压缩量,然后求其总和得出地基最终沉降量。这是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基本且常用的方法。 第五章土的抗剪强度 1、土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强度,包括内摩擦力和内聚力。抗剪强度可通过剪切试 验测定。 土抗剪强度构成:由土的抗剪强度表达式可以看出,砂土的抗剪强度是由内摩阻力构成,而粘性土 的抗剪强度则由内摩阻力和粘聚力两个部分所构成。 内摩阻力包括土粒之间的表面摩擦力和由于土粒之间的连锁作用而产生的咬合力。咬合力是指当土体相对滑动时,将嵌在其它颗粒之间的土粒拔出所需的力,土越密实。连锁作用则越强。 粘聚力包括原始粘聚力、固化粘聚力和毛细粘聚力。 2、土的极限平衡条件——由莫尔圆抗剪强度相切几何关系确定。当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土的抗剪强 度指标C、&与土的应力1,3的关系。 第六章土压力计算 1、静止土压力:挡土结构在土压力作用下,其本身不发生变形和任何位移,土体处于弹性平衡状态,此 时作用在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挡土结构物向离开土体的方向移动,致使侧压力逐渐减小至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土压力,它 是侧压力的最小值。 被动土压力:挡土结构物向土体推移,致使侧压力逐渐增大至被动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土压力,它是侧压 力的最大值。 三者辨析:挡土墙上的土压力按照墙的位移情况可分为静止、主动和被动三种。静止土压力是指挡土墙 不发生任何方向的位移,墙后土体施于墙背上的土压力;主动土压力是指挡土墙在墙后土体作用下向前发 生移动,致使墙后填土的应力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墙后土体施于墙背上的土压力;被动土压力是指挡土 墙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向后发生移动而推挤填土,致使墙后土体的应力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填土施于墙背 上的土压力。这里应该注意是三种土压力在量值上的关系为P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