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免疫
- 格式:docx
- 大小:64.08 KB
- 文档页数:2
荧光免疫法
荧光免疫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简称FIA)是一种利用免疫反应和荧光检测技术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将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物(例如蛋白质、细胞、病原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然后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或荧光光谱特性来 quant化
或检测待测物的存在与浓度。
荧光免疫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适用于检测微量物质,特别是生物分子或微生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与传统的色谱光谱法相比,荧光免疫法更为灵敏,并且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在荧光免疫法中,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包括荧光染料、荧光分子和荧光探针。
通过选择适当的荧光标记物,可以实现多种荧光免疫法的应用,如酶联免疫荧光法(ELFIA)、荧光原位杂交(FISH)、蛋白质免疫测定(FPIA)等。
荧光免疫法在医学、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临床诊断中,荧光免疫法常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病毒、细菌和药物等物质;在生物学研究中,荧光免疫法可用于分析细胞蛋白质的表达、细胞信号转导和药物研发等。
同时,随着荧光材料和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荧光免疫法也在不断改进,为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分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免疫荧光原理引言:免疫荧光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生物检测技术。
它利用荧光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检测的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定量分析和检测。
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生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免疫荧光的基本原理免疫荧光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学原理。
当外源抗原进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对抗抗原。
这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类似于钥匙和锁的关系。
免疫荧光标记涉及到两个主要的成分:抗原和抗体。
抗原通常是欲检测的分子,它可以是病原体、蛋白质、细胞表面分子等。
抗体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它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
二、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免疫荧光的标记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
直接标记是将荧光染料直接连接到抗体上。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荧光染料的选择有限,不同荧光染料的光稳定性和荧光强度可能会有差异。
间接标记是通过将荧光标记的二抗与抗原结合,间接地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
首先,原位结合抗体与抗原,然后用含有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结合。
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荧光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荧光标记。
三、免疫荧光的应用领域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生物学和医学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研究中,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分子的表达和定位。
通过标记特定蛋白质或细胞器,科学家可以观察并研究其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分布和功能。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免疫荧光可以用来检测和定量分析蛋白质、酶、激素等分子的表达水平。
这有助于研究生物过程、分子信号传导和细胞功能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在医学诊断中,免疫荧光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和疾病诊断。
例如,免疫荧光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存在和活性水平。
它也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特定抗原或抗体在患者体液中的水平,从而实现对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免疫荧光原理
免疫荧光原理是一种基于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的检测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并标记荧光物质,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荧光强度和分布,从而确定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存在和定量。
免疫荧光原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样品(如血清、细胞等)进行预处理,如离心、洗涤等,以减少干扰物的存在。
2. 抗原固定:将待检测样品中的抗原分子固定在载玻片或孔板上。
固定方法可以是化学交联、热处理、共价结合等。
3. 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与已固定的抗原结合。
该抗体可以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清洗:通过洗涤步骤,将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等杂质物质去除,以减少背景干扰。
5. 标记物添加:将荧光标记的二抗或其他具有荧光性质的物质加入样品中。
该标记物会与抗体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显示出荧光。
6. 清洗:再次进行洗涤步骤,以去除未结合的荧光标记物。
7. 荧光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载玻片或孔板上的荧光信号。
荧光信号的强度和分布可以反映目标分子的存在和定量。
免疫荧光原理在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抗体和标记物,免疫荧光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目标分子,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免疫荧光技术原理与步骤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技术,它通过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后对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标记,然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介绍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和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原理。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基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当特异性抗体与其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可以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使其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信号。
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位置和强度来确定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步骤。
免疫荧光技术的步骤通常包括样品处理、抗体标记、荧光染料标记和观察四个主要步骤。
1. 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是免疫荧光技术的第一步,它包括固定、脱水和透明化等步骤。
固定是为了保持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抗原的稳定性,常用的固定剂包括乙醇、乙酸和乙醛等。
脱水和透明化则是为了使样品透明,便于观察。
2. 抗体标记。
抗体标记是免疫荧光技术的关键步骤,它需要选择特异性较好的一抗和二抗。
一抗是直接与抗原结合的抗体,而二抗是与一抗结合的抗体。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将一抗和二抗分别标记上荧光染料。
3. 荧光染料标记。
荧光染料标记是将标记好荧光的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结合,形成荧光信号。
这一步骤需要在暗处进行,以避免荧光信号受到光照的干扰。
4. 观察。
观察是免疫荧光技术的最后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荧光滤光片,以获得清晰的荧光图像。
总结。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技术,它通过标记抗体和抗原来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掌握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和步骤,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荧光免疫组化步骤
荧光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常用于检测和定位目标蛋白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以下是荧光免疫组化的一般步骤:
1. 样品处理:收集细胞或组织样品,并进行适当的固定和包埋处理(如用冰冷乙酸乙酯固定,石蜡包埋等),以保持样品完整性和稳定目标蛋白的结构。
2. 抗原解剖:通过切片或细胞涂片技术制备样品,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3. 抗原再生:在经过解剖的样品上使用适当的抗原再生方法,如热解剖、酶解剖或酸碱解剖,以恢复目标蛋白的可识别性和免疫反应性。
4. 阻断:在样品上应用适当的非特异性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来阻断非特异性背景。
5. 抗体染色:在样品中加入针对目标蛋白的特异性一抗,使其与目标蛋白结合。
6. 洗涤:使用洗涤缓冲液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7. 二抗染色: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该二抗可与一抗结合并发出荧光信号。
8. 洗涤:再次使用洗涤缓冲液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9. 加入组织切片处理:为了减少背景荧光和增强图像清晰度,可能需要加入荧光增强剂或抗褪色剂。
10. 装覆玻片:将样品加盖玻片,并使用适当的胶水固定。
11. 成像:使用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扫描仪观察和记录样品中的荧光信号。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需求,可能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步骤,例如减少自发荧光、核染色或共定位实验等。
提供的步骤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应根据所用试剂和设备进行优化和调整。
关于荧光免疫技术详细介绍荧光免疫技术是一种基于抗体-抗原反应原理的分析方法,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靶标结合后,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来检测和定量分析靶标物质。
荧光免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标记物准备、信号检测和结果分析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将抗体或抗原与荧光染料标记结合,一般通过共价键合、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体系或其他化学反应进行标记。
标记物的选择应该满足荧光发射波长范围广、发射光强、稳定性好等要求。
然后,标记物与待检测样品中的靶标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最后,通过荧光检测仪器,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并将其转化为定量结果。
荧光免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荧光信号强度大,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
其次,荧光染料具有多样化的波长特性,可以实现多通道的同时测量。
此外,荧光免疫技术还具有选择性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荧光免疫技术在医学、生物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上,荧光免疫技术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如肿瘤标记物检测、感染病原体的检测和体液中特定蛋白质的定量等。
在生物学研究中,荧光免疫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和分子的定位、定量和相互作用等。
在环境监测中,荧光免疫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污染物、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等。
衡量荧光免疫技术的指标主要包括检测灵敏度、检测限、特异性、线性范围、准确性和重现性等。
检测灵敏度是指该技术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浓度,一般以荧光信号的强度来表示。
检测限是指能够可靠地检测到的最低浓度,一般是指信号与噪声之间的差异。
特异性是指该技术与其他分子之间的交叉反应能力。
线性范围是指该技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准确性是指该技术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重现性是指该技术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实验结果的一致度。
在实际应用中,荧光免疫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酶标记技术、化学发光技术等,以扩大分析范围和提高灵敏度。
同时,随着荧光探针和检测仪器的不断发展,荧光免疫技术将会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免疫荧光技术基本原理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利用免疫反应原理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标记荧光物质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
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如下:
1. 免疫反应:在免疫体系中,由于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作用,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的方式将需要检测的目标物质与抗体结合起来。
2. 标记:将荧光物质与抗体结合,形成荧光标记的抗体。
常见的荧光物质有荧光素、荧光染料等,可以通过共价结合或非共价结合的方式将荧光物质与抗体结合。
3. 检测:将荧光标记的抗体加入样品中,使其与目标物质结合。
通过荧光显微镜或荧光分析仪等设备,可以观察到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
4. 数据分析: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判断目标物质的存在与否。
荧光信号的强度与目标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荧光信号的位置可以反映目标物质在样品中的分布情况。
免疫荧光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定量检测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等领域。
免疫荧光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技术,利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物质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
以下是免疫荧光检测的两种主要方法:
1. 直接法:将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在抗原标本上,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染色,用水洗去未参加反应的多余荧光抗体,室温下干燥后封片、镜检。
2. 间接法:滴加以/L,的PBS适当稀释的待检抗体标本,覆盖已知抗原标
本片。
将玻片置于有盖搪瓷盒内,37℃保温30分钟。
以上是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介绍,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免疫荧光平均荧光强度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性或定量测量特定抗原在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存在和分布。
基于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该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中的荧光信号。
平均荧光强度是指在免疫荧光实验中,特定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后所产生的荧光信号的强度平均值。
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可以评估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结合程度,进而推断目标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布模式及相关功能。
在进行免疫荧光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荧光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到荧光强度的测量结果:1. 样品处理:对于细胞样本,需要进行固定和渗透化处理,以保持细胞完整性和防止非特异性荧光。
对于组织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和脱水处理,以保持组织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性。
2. 抗体选择:选择适当的一抗和二抗对目标抗原进行标记和检测。
一抗通常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二抗是带有荧光标记的抗动物抗体。
常见的荧光标记包括荧光素、荧光素同工异构体和有机染料,如荧光素同工异构体488(FITC)、罗丹明123(RHO)和二甲基二硫苯基荧(DMABT)等。
3. 免疫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免疫染色方法,如直接法、间接法、多重染色法等。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由于荧光信号较弱,需要适当调整显微镜参数,如增益、曝光时间和孔径等,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和准确的荧光强度。
4. 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对荧光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荧光强度。
常见的方法包括选择感兴趣区域(ROI)进行荧光强度测量、背景修正和正常化处理等。
统计学方法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或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荧光强度差异,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荧光强度的测量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抗原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一般来说,荧光强度较高的区域表示抗原表达水平较高,而荧光强度较低的区域则表示抗原表达水平较低。
免疫荧光检测步骤
免疫荧光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生物样本中特定蛋白质或分子的技术。
以下是一般免疫荧光检测的基本步骤:
1. 样本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当的细胞、组织或切片样本。
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2. 固定和通透: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多聚甲醛)固定样本,以保持样本的形态和结构。
对于细胞或组织样本,可能需要进行通透处理,以使抗体能够进入细胞内部。
3. 抗原修复:对于某些样本,可能需要进行抗原修复步骤,以暴露被掩盖或隐蔽的抗原表位。
4. 封闭:使用非特异性蛋白或血清封闭样本,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5. 一抗孵育:选择适当的一抗,将其稀释到适当的浓度,并与样本一起孵育,使一抗与目标抗原结合。
6. 洗涤:孵育后,用缓冲液洗涤样本,以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7. 二抗孵育:选择与一抗种属匹配的荧光标记二抗,将其稀释到适当的浓度,并与样本一起孵育,使二抗与一抗结合。
8. 洗涤:再次用缓冲液洗涤样本,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9. 荧光显微镜观察:将样本置于荧光显微镜下,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和滤光片,观察荧光信号的分布和强度。
10. 图像分析: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荧光图像进行分析和定量。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荧光检测的具体步骤可能因实验目的、样本类型和所使用的抗体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实验之前,建议仔细阅读相关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荧光免疫法和免疫荧光层析法一、免疫标记法及其分类1.荧光免疫法原理是应用一对单克隆抗体的夹心法。
底物用磷酸-4-甲基伞形酮,检测产物发出的荧光,荧光强度与Mb浓度呈正比,可在8min内得出结果。
结果以Mb每小时释放的速率表示(△Mb)表示。
该法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
以双抗夹心法为例,首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
除去未结合抗体,然后加受检标本,使其中的蛋白抗原与固相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洗涤除去未结合物,接着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使之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最后根据荧光强度,即可对蛋白抗原进行定量。
传统的荧光免疫法受本底荧光的干扰较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是以具有特长寿命的稀土金属如铕,作为标记物,加入正常液后激发测定,能有效去除短寿命本底荧光的干扰。
2.放射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是以过量的未标记抗原与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抗原,竞争性地与抗体结合,形成有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有过剩的标记抗原与未标记的抗原。
然后通过离心沉淀等方法,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抗原分离,分别测定其放射性强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对未标记的待测抗原进行定量。
RIA法测定血清蛋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准确定量到ng/ml水平。
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烦,耗时长,且有放射性污染。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RIA的灵敏度又有了较大提高,且操作大为简化,并已有商品试剂盒供应,使用方便。
3.酶联免疫法(ELISA)ELISA法有竞争法和夹心法两种。
竞争法是基于标准或血清Mb 和微孑L板上包被的Mb竞争性地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的原理而建立,该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L,线性范围达1 000ug /L。
夹心ELISA法与EI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
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多份标本的检测,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易于推广普及。
荧光免疫工作原理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那个超酷的荧光免疫工作原理呀!你知道吗,这就像是一场神奇的微观世界大冒险!
咱就说啊,荧光免疫就像是一个精确的侦探,能在细胞的海洋里找到目标呢!比如说,在医学领域,它能检测出那些隐藏在身体里的小坏蛋——病原体。
想象一下,一个个小小的抗体就像勇敢的小战士,带着荧光标记这个闪闪发光的“武器”。
它们在那片微观战场上,精准地找到它们要对付的敌人,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一场战斗嘛!就好像警察抓小偷,一下就能锁定目标!
然后呢,当这些带着荧光的小战士和目标结合后,我们就能通过特殊的仪器看到那闪耀的荧光啦!哇塞,这可不是一般的神奇啊!医生们就能根据这些荧光信号,清楚地知道身体里发生了什么情况。
这可比大海捞针容易多了吧!
再比如说,科学家们研究细胞的各种活动时,荧光免疫也大显身手呢!它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细胞内部的各种变化,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微观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能偷偷瞄一眼细胞们都在干啥。
哎呀,这多有意思呀!
你看,荧光免疫是不是超厉害的!它给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带来了多大的帮助呀!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了解身体内部秘密的道路。
所以啊,我们真得好好感谢这个伟大的技术呢!反正我是觉得它太牛了,你呢?是不是也对它充满了好奇和佩服呀!。
荧光免疫技术名词解释(一)荧光免疫技术及其相关名词1. 什么是荧光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Fluorescent Immunoassay)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标记特定分子或抗体,以荧光信号来检测目标分子或抗体的存在和相对浓度的方法。
2. 荧光免疫技术的相关名词•抗原(Antigen):指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物质,常常是指病原微生物、异常细胞或其代谢产物。
–例:新冠病毒的核蛋白抗原(N蛋白)•抗体(Antibody):由机体内特异性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能与抗原结合并识别、中和或清除其对机体的危害。
–例:特定兔源抗新冠病毒抗体•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具有发射特定波长荧光的化学物质,通过与目标分子或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用来标记或检测目标分子或抗体。
–例:Rhodamine B荧光探针•荧光标记(Fluorescent Labeling):将荧光探针与目标分子或抗体结合,使其发射荧光信号,以便于检测。
–例:将特定抗体与荧光探针标记•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一种利用荧光免疫技术可以观察和拍摄荧光信号的显微镜。
–例: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标记的荧光信号•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将样本中的目标分子或抗体与荧光探针结合,使其发射荧光,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强度和分布。
–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结合荧光免疫技术的一种高通量细胞分析技术,能够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检测、分析和排序。
–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生物荧光成像(Bioluminescence Imaging):利用生物体内产生的荧光信号进行分子或细胞水平的活体成像。
–例:通过生物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多肽荧光标记(Peptide Fluorescent Labeling):利用荧光探针将特定的多肽序列标记,用于检测多肽结构和相互作用。
荧光免疫分析(FIA)
荧光纳米粒子是指可以发荧光的半导体纳米微晶体(量子点)或将荧光团(Fluorophore)通过包埋、共价键连接以及超分子组装等方式引入有机或无机纳米粒子中,并让纳米粒子承担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检测、标记等功能。
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荧光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光稳定性,也能更加容易地实现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
另外,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纳米粒子的尺度的精确控制及对粒子功能化手段的日臻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荧光纳米粒子满足了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等领域的要求。
目前荧光纳米粒子主要有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三大类。
1、量子点
量子点(quantum dot, QD)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体,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无机纳米粒子,是一种由II-VI 族或者III-V 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
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 = S、Se、Te)。
量子点粒径很小,它们的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因此光学行为与一些大分子很相似,可以发射荧光。
量子点的体积大小严格控制着它的光谱特征。
量子点的晶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分布于表面的原子就越多,而表面的光激发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受钝化表面的束缚作用就越大,其表面束缚能就越高,吸收的光能也越高,即存在量子尺寸效应,从而使其吸收带蓝移,荧光发射峰也相应蓝移。
可见,相对于其他传统的荧光染料而言,量子点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粒径不同或组成材料不同即可发射不同颜色的荧光。
优点激发光谱宽,发射波长窄,不同粒径和组成的量子点其发射的波长不同,荧光效率高,生物兼容性好。
缺点:功能化的量子点的核心成分及其表面包覆的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2、高分子荧光纳米微球
高分子荧光纳米微球开始是以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类、聚丙烯酰胺类为微粒主体,表面键合或吸附荧光素(Fluorescein,如FITC等)、罗丹明(Rhodamine,如Rhodamine 6G)、菁色素(Cy染料)等荧光物质的荧光纳米微球。
因为单个纳米粒子可以键合多个荧光分子,所以荧光强度有所增强。
但由于荧光分子没有被保护在高分子材料中,仍然受外界氧化或光漂白的影响,荧光的稳定性并没有提高。
3、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是由功能性的内核、可生物修饰的硅壳以及修饰在硅壳表面的生物分子构成,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一类新型的纳米颗粒,其内核材料可以是有机荧光染料、稀土发光材料、量子点等。
由于该类型的纳米颗粒采用油包水(W/O)反相微乳液方法成核,通过硅烷化试剂在微乳液中水解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硅壳进行包壳,所以采用不同的硅烷化试剂可以制备出表面带有不同官能团的核壳型生物纳米颗粒。
通过对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各种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如:肽片断、抗体、生长因子等,可以实现对特异性细胞的识别、分离和检测。
于是,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温和的合成条件、可重复合成及细胞毒性小等优点已在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稀土离子荧光纳米颗粒在生物样品体外免疫分析检测方面很有前途。
在细胞成上,与目前较常用的半导体量子点相比,稀土离子荧光纳米颗粒的荧光发射波长很窄,而发光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主要受到光波衍射的限制,一般为激发或发射波长的一半,所以采用稀土离子荧光纳米颗粒有望得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不同的稀土离子采用相同的配体,可以具有同样的激发波长和截然不同的发射波长,这样就使得多分析物同时检测也成为可能。
结合稀土离子荧光寿命长的特点,采用时间分辨检测系统还可以大大减少生物本底荧光的干扰。
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灵敏、便捷,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
以下是常用的荧光免疫物质以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常见的荧光物质
目前荧光纳米颗粒普遍存在反应平衡时间长、非特异性吸附强、空间位阻大、原位检测带来的孔间差异大等缺点,限制了检测灵敏度和线性范围的进一步提高。
解决途径之一是设计合成更小体积的荧光纳米颗粒,虽然体积减小但是有效的荧光发射比例可能增大,并且可以保持更好的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