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存储与记录: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格式,进行长期、稳定的存储与记录。
这包括对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的拍摄、录音和数字整理,以及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实物进行数字化建模。
2. 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数字媒体具有传播迅速、辐射面广的特点,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展示形式,如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等,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 数字化修复与保护:对于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可以提供修复和保护的可能性。
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对老旧资料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有风貌;或者通过数字模拟技术,对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复原。
4. 数字化教育与培训:数字技术可以提供远程教育平台,使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在线课程、虚拟教室等工具,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
5. 数字化社区建设:数字技术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可以为传承人、爱好者、研究者等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总的来说,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数字化保护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进行数字化保护。
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一、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和现状数字化保护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储、转换、加工、传播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可持续传承、便捷交流等目的。
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也方便了公众的使用和了解。
黑龙江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戏曲等多项内容。
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尚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且在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技术设施不足、缺少专业人才等。
二、数字化保护中应考虑的问题数字化保护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存储,其应考虑的问题非常多。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数字化保护的范围数字化保护的范围包括对黑龙江省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例如传统民俗、非遗传承人、文化遗址等等。
(二)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手段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字格式、数字存储和数字传输等技术。
在数字化保护中,数字传输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及及时性。
(三)数字化保护的标准在数字化保护中,需要参照相关的标准,例如ISO的数字存储与交换标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规范等,以保证数字化物品的标准化、互操作性和便于管理。
(四)数字化保护的安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备份、密码保护、网络安全等。
此外,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许多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应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保护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保证数字化物品的长期保存和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引言1.1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文化、传播价值观念的主要平台。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非遗文化的相关信息,了解传统技艺和文化背景。
互联网平台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艺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非遗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模式和机遇。
通过互联网平台,非遗文化可以以更加多样化和创新的方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数字化时代也给非遗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保护好非遗文化的传统精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必将成为未来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向。
通过创新实践,互联网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得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互联网+”模式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将更加具有现代化、科技化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2. 正文2.1 互联网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在非遗保护中,互联网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
通过互联网,非遗文化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使得非遗传统艺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立非遗文化档案数据库,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方便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工作。
互联网还可以通过在线展览、数字化展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非遗文化,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卷首语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文 刘 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记录了时代和历史的兴衰,提供了研究民族精神和感受文化情感的珍贵资源。
然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今,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含有数字化元素。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借力数字化手段,当下非遗的保护和创新工作在生产、传播、经济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并建设开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承担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制定”等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互通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文化大数据的体系架构,可概括为“两侧四端”,两侧包括供给侧、需求侧,四端分别是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
在这个过程中,云端的交易非常重要,它既是资源和生产的中介,又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数字化是非遗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链接的基础平台,不但有利于高还原度记录、高质量保存,更有利于更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中,数字化的呈现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丰富保护手段、多样化展示、扩展传播途径、增强大众互动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遗数字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更在推动非遗年轻化表达与培育新的文化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引擎。
未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发展还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助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注入数字化的力量,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持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将首先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等,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利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二、数字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精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是数字化建档。
通过高清摄影、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非遗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细捕捉和记录,形成数字化的档案资料。
这不仅能够避免因时间流逝、传承人过世等原因导致的非遗技艺失传,还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欣赏非遗的魅力。
数字化技术还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非遗的传承和推广。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我们可以将非遗技艺传授给更广泛的人群,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我们可以让非遗更加贴近公众的生活,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非遗的活化利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非遗产品和服务。
这不仅能够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还能够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不例外。
传统手工艺、文学、音乐、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保护这些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得到合理利用和传承,成为了数字时代下的一项新挑战。
一、数字化保护方法数字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常见方法。
数字化可以帮助人们保留和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保存和传播这些非遗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目前,数字化保护常用的方法包括数字存储、数字索引、数字化展示以及数字化素材的制作。
数字存储使非遗文化得以得到长期安全的保存,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数字化索引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展示则让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展示和传播。
同时,数字素材的制作与管理也可以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快速、更准确、更丰富的传承。
二、数字化保护的难点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
其中最主要的当属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非遗文化的传承,关乎到文化产业,也关乎到广大遗民习艺传承问题,所以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重视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开发出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数字技术。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多变、复杂,强调口传心授和手抄手绘,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且不太适合在极短时间内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对非遗文化的实质、内涵、传承过程有足够了解,需要运用专业的人才,以更好地把握非遗文化的核心。
三、数字传承的优势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传承范围的扩大。
数字化使得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拉近了地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打造共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态,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数字化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人们只需要打开屏幕或者轻轻一点手机,就可以进入数字文化的世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并从中找到共识。
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遗文创作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形式,数字化技术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并分析其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的介绍1.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概述数字化保护技术包括数字化存档、数字化重建和数字化展示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工手段,而数字化技术能够将文化遗产的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和呈现,从而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2. 数字化传承技术的应用数字化传承技术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人工智能技术(AI)等。
通过这些技术,非遗文创可以以全新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真实还原非遗技艺的神韵,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二、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1. 文物数字化存档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精确的保护和记录。
数字化存档技术通过高精度的扫描和摄影,将文物的形态、颜色和纹理等细节以数字形式保存,有效地保存了文物的时间和疲劳。
2. 非遗技艺数字化存储非遗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的代表,数字化存储能够准确地记录和保存非遗技艺的技法、材料和制作过程等重要信息。
这不仅方便了后代学习和传承,也为非遗技艺的创新提供了素材。
三、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传承1.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创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用户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通过头戴显示器等设备,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比如使用VR 技术,让用户在虚拟的工坊中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
2. 增强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创中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虚拟信息,使用户能够与虚拟物体进行互动。
在非遗文创中,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构建非遗技艺的体验场景,让用户在互动中加深对非遗技艺的理解。
3. 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文创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非遗技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创作建议。
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技术的创新应用非遗文化是指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非遗面临着丧失和衰退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录音、录像等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通过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的信息可以被快速、准确地传播,而且可以减少资料的损失和破坏的风险。
例如,在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将其技艺的过程录制下来,转化为数字化的视频,不仅可以保存下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传播。
这样,不仅可以传承非遗文化,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
虚拟展示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的内容以虚拟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虚拟展示,可以将非遗文化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博物馆或展览馆中设置虚拟的非遗传统工艺品展示区,让观众可以通过虚拟设备进行交互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
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技术的创新应用给非遗文创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在非遗文化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数字化保护和虚拟展示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感的设计作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数字化保护和虚拟展示技术也能够提升非遗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效果。
通过虚拟展示,消费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从而增加其对非遗产品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然而,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技术的创新应用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对于一些非遗传承人来说,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是传承非遗技艺,对于数字化和虚拟展示技术的了解和投入可能较为有限。
其次,在数字化保护和虚拟展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法律、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以保护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权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智慧。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消失或失传的风险。
因此,采用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进行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文明传承的负责。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概念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接着分析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技术瓶颈、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政策支持、推动跨界合作等,以期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共同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瑰宝贡献力量。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许多非遗项目已经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了记录和保存,包括高清摄影、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广泛传播。
非遗数字化保护也催生了众多的创新应用,如非遗主题的数字游戏、互动展览等,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让非遗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然而,非遗数字化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非遗的数字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目前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还相对不足。
非遗数字化保护还需要解决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以防止非遗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传播。
另外,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还需要考虑到非遗本身的特性和价值。
非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持续推动。
数字化保护虽然可以永久保存非遗的载体,但如何保持非遗的活力和生命力,如何激发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是数字化保护无法替代的。
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作者:陈杨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5期
摘要:花瑶挑花艺术既是花瑶人认知世界和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又是记载和传承花瑶文化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播花瑶挑花的重要意义,将现代数字化技术和传统非遗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中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在海拔1300米高的雪峰山麓东北部,位于湖南隆回、溆浦两县接壤的虎形山瑶族地区,有一支古老的瑶族部落,人称“花瑶”。
花瑶挑花是花瑶族的一项古老的挑花技艺,因长期生活在封闭、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被花瑶族人一直传承至今。
随着挑花传承人逐渐老去以及商品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冲击,这一传承百年的古老技艺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合理利用数字化网络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进行有效宣传和推广文化遗产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文化遗产,从而打破传统口耳相传形式的局限性,建立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利于花瑶挑花整体性保护
传统的保护方法通常是将历史文化资源陈列收藏于博物馆中向观众展示与传播,而文化主体一旦脱离了它固有的原生环境,主体与环境相分离,就注定了文化主体会走向灭亡,最终成为令后人缅怀的“历史标本”。
针对文化遗产脱离不了承载它的原生环境这点出发,学界对于非遗文化提出了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的观点,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并不希望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孤立的、实验标本式的陈列,而是想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活态性的成长并蓬勃发展。
因此,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当中,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有了数字化记录和永久保存的方法,人们可以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花瑶挑花的基本信息,对现存的花瑶挑花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对花瑶挑花传承人的采访与记录进行完整的收录存档,对花瑶民族的生产活动、婚嫁祭祀活动进行完整的保存,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花瑶挑花的整体面貌,以一种活态、直观的方式加以保护。
二、有利于花瑶挑花的有效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靠“口传心授”,它依托于人本身的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到延续。
老一代传承人年纪大
了,记忆力衰退,大量的传统挑花图形可能因此而埋没于历史尘埃当中。
而新一代年轻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图形图案的过程当中,又缺乏对传统图案的解读和研究,容易让原本古拙意趣的传统图形流俗于粗制滥造的简化图形,造成令人堪忧的局面。
数字复原与数字再现技术就是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传承人从非遗当中解放出来,脱离以人为核心而存在的基本属性。
运用数字复原与数字再现技术制作成数字化虚拟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供人们学习、交流与创新,也可以防止非遗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断链。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体系,将几千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传承人当中具有各自特色的非遗资源收入到数据资源库体系当中,并进行科学论证和提炼,对其中的图形符号、典型纹样、地域属性、时代特征、色彩体系等文化基因进行不同程度的标识和提取,建立起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为特征的非遗基因信息,可以为少数民族的非遗进行创新和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丰富的素
材库。
三、有利于花瑶挑花的广泛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长期以来服务于少数民族大众,应当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普及工作。
要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共享,不仅需要唤醒广泛大众的保护意识,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进行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传播。
同时,花瑶挑花非遗文化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推陈出新,这种要求的迫切性变得更加强烈。
基于数字媒体平台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等形式,也将多种媒介形式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相整合,借助电信、无线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各种数字网络进行广泛传播。
数字传播和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用户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分享,从而使得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利用,更容易建立起全民参与的广泛关注。
保护花瑶挑花的非遗文化,不是在博物馆展示或保存花瑶挑花的“非遗标本”,而是要让非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认知上养成对非遗的接纳和习惯,使得非遗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所在。
四、有利于花瑶挑花的产业化开发
少数民族传统美术类非遗中有不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利用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遗产。
对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有效的营销战略,充分实现少数民族传统非遗的经济价值,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内部造血”获取资金,才能将这些资金反过来用于少数民族传统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走可持续保护之路。
花瑶挑花产业化开发程度低,传承人的收入目前还得不到有效保障,更不用说对集中的研发平台进行资金的投入。
传承人的生活要想保障、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让花瑶挑花非遗实现产业化转型,让挑花作品具备市场元素,与市场接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挑花艺术研究当
中。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必须以非遗项目传承人为主体,从创意激发、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实现传统非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