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51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1。
有关物候现象的诗句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有雪啊!)2。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早秋)(萤火虫是夏天的,残萤就是夏末,早雁自然是秋初。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初夏)(黄梅时节就是春末夏初。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荷花不是夏天开的吗?)5。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秋)(菊都残了还不是晚秋?)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杨柳风是春风)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早春,草刚刚长出来,所以近却无。
)2。
关于物候现象的诗句名言词语节气,物候与谚语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9.唐宋诗中的物候caijuyudonglixi[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贾思勰.()黄宗羲.()物候.()瀛.州()滹沱..()()觳.纹()2.根据拼音写汉字。
花huì()qiāng()笛相得益zhāng()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至理名言:(2)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相得益彰:4.填空。
(1)《唐宋诗中的物候》作者,我国著名的家、家,他在学、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
(2)“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的知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江西中考题),。
5.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
(3分)(浙江绍兴中考题)烦恼yō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
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
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涩的村姑,无不使你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物候的唐宋古诗宋词“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玩耍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10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1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季节,水鸟相依,1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消失的3种物象,表明白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1“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1个世界:“5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5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照旧积雪掩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4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发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4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劳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1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
”上联描绘了1幅远山高林、野鸟飞行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劳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3)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逐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年月::体裁:类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年月::体裁:类别: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关于物候知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的鲜艳、美丽。
这里指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
2. “山寺”:山上的寺庙。
3. “长恨”:常常惋惜。
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间四月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了,可是山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这一对比写出了山中与人间的物候差异。
诗人通过这种差异,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后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本来一直惋惜春天离去,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却没想到春天跑到这山寺之中来了。
整首诗把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惊喜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关心民生疾苦,很多诗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卖炭翁》。
同时,他也有许多描写自然风景和个人情感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深受人们喜爱。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山里游玩,当时已经是暮春时节,山下的花朵都凋谢得差不多了。
朋友很是惋惜,说春天走得太快了。
我突然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对朋友说:“你可别太早下结论,说不定山上还有春天的踪迹呢。
”我们爬到山上,果然看到寺庙周围的桃花开得正盛。
哎呀,这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一样,大自然可真是奇妙啊,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给我们惊喜。
《次北固山下》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衍生注释:1. “次”:停留,这里指停船靠岸。
2.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 “残夜”:夜将尽之时。
二、赏析:诗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的景象,画面开阔而又壮观。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名句,它不仅写出了海上日出早于陆地的物候现象,而且蕴含着新旧交替的哲理。
反映物候知识的古诗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物候知识,即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现象来判断气候、时令变化的知识。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苏教版九年级上)
uhguuu
教学目的: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
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
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
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