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81.84 KB
- 文档页数:2
简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护理张涛【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耳蜗植入术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家长指导流程和方法,为广大耳蜗术后护理人员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耳蜗植入术护理及术后康复专业文献,对耳蜗植入手术护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理论学习和护理实践以及不断地总结经验,掌握了护理方法提高了技能,有效减少术后感染与局部压疮的发生率.结论:目前耳蜗植入术的护理已经非常规范,但儿童患者尤其是语前聋的幼儿越来越多,由于听力障碍使得护患交流困难,造成护理困难加大,特别是患儿制动期间护理难度极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娴熟的基础护理技能还要掌握与听障患儿沟通的技巧及必要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知识.【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1)024【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人工耳蜗;术前术后护理;康复训练【作者】张涛【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1 引言随着国家对残疾人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中残联“七彩梦行动计划”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听障患儿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通过康复训练告别了无声世界开口说话,能像健听儿童一样学习与生活.由于项目的需求增大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投入到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工作当中.耳蜗植入可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传到大脑,帮助患有重度和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使用助听器补偿不够的成人或儿童获得或恢复听觉.由于人工耳蜗产品价格较高,手术难度大,对于患者家属及手术医师来说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围手术期的配合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语前聋的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更应该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掌握一定的与听障幼儿沟通的技能和基础的听觉言语康复知识,以便指导患儿家长配合术后护理和尽快确定术后康复训练方案.2 术前准备2.1 术前宣教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要对患儿进行听觉、手术、治疗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详细评估,根据情况帮助家属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过程及将会达到的预期效果.2.2 术野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术区备皮,备皮后用乙醇消毒头部皮肤,无菌纱布覆盖,然后网状弹力帽固定.2.3 术前沟通由于听觉障碍及生理年龄的限制,严重影响患儿的护患沟通,尤其是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惧怕医护人员,使各项工作难以进行.所以通过家属利用画画、手势或口型等方法,耐心地讲述简单的手术过程,有条件的可以制作些温馨的视频给患儿看,尽量多与患儿沟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很好地配合手术及术后换药处置等治疗.2.4 预防术前感染手术是否能如期、顺利进行及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术前预防感染.术前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按医嘱妥善处理.3 术后护理3.1 体位与制动因为患儿术后为局部包扎,所以要预防受压.麻醉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患儿清醒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但一种卧位时间不宜过长.有的患儿可能有短时恶心、呕吐、耳部麻痹、眩晕、头痛等不适应症状,因此让患儿卧床休息三天,然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3.2 术后观察3.2.1 预防感染导致植入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术后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好重症记录,注意使局部敷料保持干燥、清洁,及时进行局部换药,防止敷料潮湿、脱落或过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并遵医嘱及时足量静脉输注抗生素.3.2.2 预防电极脱落术后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电极脱落.因此术后要求制动三天 ,但由于患儿生性活泼好动,经常会出现烦躁、哭闹,不愿卧床,头部来回晃动,甚至要起来玩耍,易造成电极脱落,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家长和医护人员应采取亲切、热情、和蔼、耐心的态度,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其沟通,帮助他们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度过术后的制动期.3.2.3 预防淋巴瘘、迷路炎术后应注意局部敷料的观察,若有渗血、渗液要及时记录,并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3.2.4 预防面瘫由于术中刺激、术后压迫,或手术中暴露面神经,术后可能有轻度面瘫.患儿清醒后,应让其做伸舌、微笑等动作,观察是否有面瘫症状.同时,及时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以减轻水肿.压迫症状明显者,采取适当松解处理方式.3.2.5 预防头皮血肿、水肿由于头部制动、敷料包扎过紧等原因,容易造成头部水肿、血肿,所以术后应认真、仔细观察,包扎过紧者可适当放松,避免头部过低位.病情允许时可将床头抬高一定角度,三天后,让患儿取舒适卧位,但避免患侧受压,引起局部水肿.3.3 术后饮食患儿术后应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软食饮食,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生、冷、硬质食物.还可根据病情和儿童的口味,增加其喜好的饭菜,并注意足够的水分、蔬菜摄入,防止便秘.3.4 病房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湿润,室温在20℃~23℃为宜,湿度60%~70%.每天定期开窗通风,按规定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尽可能避免家属的流动,减少探视,保持地面清洁.4 指导家长尽快进行术后康复训练4.1 术后宣教4.1.1 听觉言语康复的重要性人工耳蜗植入能很好地为患儿重建听力,但开机后患儿不可能马上开口说话;患儿的听觉、语言能力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才能建立起来的.术后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家长的心理沟通,使患儿家长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一般规律:术前的听觉、言语基础越差、年龄越大,康复的难度越大,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康复效果越不理想.0-3岁为最佳植入年龄和康复年龄.2岁以后植入的患儿必须进行专业的听觉、言语康复,2岁之前的患儿要进行家庭康复.听力正常儿童习得简单言语能力的年龄为1.5-2岁,所以一般情况下,患儿大约在耳蜗植入1-1.5岁以后获得简单言语能力.但由于患儿个体差异大,有的早于这个期限(如术前带过助听器的),也有的晚于这一期限(如:植入年龄大、自闭症等),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康复训练的进度和效果取决于自身条件、康复机构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家庭成员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言语康复.4.1.2 听觉言语康复的步骤与内容术后患儿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觉年龄”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语言训练阶段.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患儿重新获得的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经历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四个阶段,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患儿逐步熟悉及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回归有声世界.词汇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了解有声世界,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大脑中存储记忆,逐渐理解其言语含义,并逐步积累.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患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4.2 专业的康复人工耳蜗康复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承担专业康复指导的服务机构为听障儿童及家庭提供适宜的康复训练模式,特别要对语前聋患儿术后应如何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康复地点的选择做好准备.5 结语人工耳蜗为聋儿带来了希望,是聋儿回归有声世界的重要途径.为保正手术的成功率,手术的护理非常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相关知识,牢记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重点把握的护理要点,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熟悉小儿的心理护理特点,尤其是与聋儿沟通的技能以及必要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知识,使患儿顺利接受手术,家长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并尽快融入到听觉语言康复训练中,实现聋儿开口说话与健听人进行正常语言沟通的目标.【相关文献】〔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4):263-269.〔2〕林宇华,仝素梅,董尚朴.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5(2):88~891. 〔3〕娄皓,周琛,冯建侠,信静,石满丽,何玉.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预防额部压疮的护理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0):748-750.〔4〕龚树生,王梦.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相关因素[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5(4):241-244.〔5〕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
人工耳蜗原理人工耳蜗技术是近年来研究最前沿的生物医学领域之一,它旨在帮助聋哑患者及失聪者重获听觉。
这项技术结合了生物领域、电子领域和计算机领域,它将听觉紊乱的患者恢复听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人工耳蜗的基本原理人工耳蜗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通过特定的电路转换和加工,然后再传递给电极,最后将电极植入患者的耳朵内,最终在细胞结构上刺激听觉神经,达到听力恢复的目的。
二、人工耳蜗主要组成部分人工耳蜗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1.心放大器:它负责预处理声音、增加声音放大倍数、降噪等功能,以及频率特性的优化,充分挖掘出声音的有效内容,并有效改善信号的品质。
2.极头:它负责传输预处理的信号给听神经,并将外部环境的声音映射到神经细胞的变化,从而引发听觉神经的感受作用,提高患者的听觉功能。
3.池:它是激活人工耳蜗的源泉,它要持续提供电能,维持人工耳蜗的正常运作。
4.制开关:它是控制人工耳蜗功能的主要手段,用于控制声音的大小、传输信号的幅度等,以便更好地应付多种复杂环境条件。
5.极:它是将外界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的媒介。
6.节器:它负责调节电极的大小,使其适应耳蜗的实际植入环境。
三、人工耳蜗的应用1.疗聋哑患者。
聋哑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的方式,将外界的声音信号传递给患者,帮助他们重新听觉,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2.高失聪者的听力失聪者长期接触通过传统手段无法获得的声音信息,利用人工耳蜗可以让他们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提高他们的听力,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善家庭关系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可以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不良和矛盾,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四、人工耳蜗安装方法安装人工耳蜗要注意遵循以下步骤:1.先专业医生要细心检查患者的听力情况、耳蜗及耳朵内部情况,以便确定最合适的人工耳蜗型号,并准备安装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
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效果分析苏金霏;张道行【摘要】目的:分析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后康复效果。
方法对30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诊断为蜗神经管狭窄的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术中和CI术后3、6、9个月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和电刺激脑干诱发电位(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检测,并于术前、术后3、6、9个月行声场测听,其中17例3岁以上(含3岁)患者行封闭式言语识别率测试,分析其听觉康复效果。
结果①30例患者术后3、6、9个月 ECAP 和 EABR 的波形均无明显变化。
②术后3、6、9个月声场听阈分别为65±8、62±4、61±7 dB HL,较术前(100±5 dB HL)明显改善。
③17例术后3、6及9个月的单韵母识别率分别为55%±7%、56%±8%、80%±4%,术后9个月时较术前(52%±8%)明显改善;单声母识别率分别为9%±3%、8%±4%、9%±2%,较术前(8%±2%)无明显改善。
结论双侧蜗神经管狭窄患者CI术中、术后ECAP与EABR检测均不能引出典型波形,术后主观听力及言语识别率较差,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chlear nerve canal stenosis after cochlearimplantation(CI).Methods A cohort of 30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profou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cochlear neural canal stenosis by high-resolution CT were tested with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ECAP)and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EABR)duringand 3 ,6 , 9 months after CI.Audiometry in sound field was also assessed before and 3 ,6 ,9 months after CI.Among the co-hort,1 7 patients over 3years old underwent postoperative speech recognition rate test.All the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were ana lyzed.Results ① For all 30 patients,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of ECAP and EABR waveforms tested in 3,6 and 9 months after CI.②The thresholds in sound field in 3,6,9 months after CI were 65 ±8 dB HL,62 ±4 dB HL and 61 ±7 dBHL,respectively.The thresholds in sound field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an before CI (100 ±5 dB HL).③ The single vowel recognition rates of 17 patients in 3 ,6 and 9 months after CI were 55%±7%,56%±8% and 80%±4%,respectively.The single vowel recognition rate was signifi cantly improved in 9 months after than before CI(52%±8%).The single consonant recognition rates of 17 pa-tients in 3 ,6 and 9 months after CI were9%±3%,8%±4% and 9%±2%,respectively.The single consonant recognition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an before CI(8%±2%).Conclusion ① For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cochlear neural canal stenosis,neither ECAP nor EABR waves were produced during or after CI.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f patients is limited as a result of their poor subjective thresholds in sound field and speech recognition rates.【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5页(P386-389,390)【关键词】蜗神经管狭窄;人工耳蜗植入术;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电刺激脑干诱发电位【作者】苏金霏;张道行【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Key words】 Cochlear nerve canal stenosis; Cochlea implantation;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研究显示,耳蜗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有一部分伴双侧蜗神经管狭窄[1,2],这部分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听觉和言语识别效果都很差,不能达到期望值,回顾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才发现蜗神经管狭窄[3]。
人工耳蜗术后聋儿家庭康复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作者:王建国朱丽芳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13期【摘要】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经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使聋儿的听觉能力语言交流等能力得到全面康复,是需要康复机构和家长一起努力并密切配合的。
但有部分听障儿童家长由于对人工耳蜗术后孩子的康复教育上的认识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致使某些聋儿手术后的康复效果大打折扣。
就人工耳蝸术后家庭康复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工耳蜗聋儿家庭康复家园共育问题一:家长急于求成,心浮气躁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恢复了听力,就能自然的学会说话。
这种错误认知使家长对孩子的康复没有一个正确的期待值,没有科学的家庭康复计划。
有些家长不断的向康复教师追问“我孩子还需要学多久就能去幼儿园?”一旦对康复效果不满意,就对康复机构的教学提出质疑,更换康复教师或康复机构。
对策:1.积极参加各种家长培训,掌握耳蜗原理、康复教育等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了解孩子的听力语言康复状况并对孩子的康复学习进程有一定的规划。
客观的看待孩子术后的康复效果。
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及一定的家庭教育常识。
3.不盲目攀比,更不盲从。
家长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科学评估自己孩子的听力语言能力,配合教师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康复目标和听觉语言康复计划,不盲从盲信盲目攀比。
问题二:家长康复意识不够,过分依赖机构,疏于家庭训练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教学,家庭康复训练跟不上。
我校学前教康部的学生来自县区的比较多,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通过对我校学前部48名耳蜗学龄前聋儿的家庭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聋儿以农村户口的占85%。
父母中初中毕业的占79.1%还有各别家长小学文化程度。
2.家庭交流语言56%主要是普通话,其他的以方言为主,还有4%为手语。
3.88%家长对人工耳蜗有简单了解。
12%家长对耳蜗没有任何了解。
人工耳蜗植入对前庭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由于耳蜗与前庭在解剖结构上的密切关系,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 ,CI)可能影响患者的前庭功能,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对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四项平衡试验的结果提示大多数成人CI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平衡障碍。
远期并发症可能发生于前庭未完全发育的幼儿,双侧前庭功能障碍会延迟运动技能的获得,因其尚未发展运动及平衡能力,将导致其以后的空间感降低和自我认知缺失。
因此,研究CI 术后前庭功能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CI术后引起前庭功能变化的时间、人群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CI 术前、术后前庭功能的评估方法、前庭康复规律,探究人工耳蜗植入对前庭功能的影响及相应诊治策略的选择。
一、CI植入术后时间长短对前庭功能影响研究表明术前即存在以及术后短期出现的前庭功能降低在CI术后均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获得改善。
术后出现的晚期前庭功能下降,予以前庭康复治疗后前庭功能同样会获得改善。
Jeong Hun Jang对65例术前前庭功能检查正常的患者在CI术后3、6个月时复测前庭功能,发现3个月时有5例患者植入侧前庭功能较非植入侧降低,6 个月时复查这5 例患者植入侧前庭功能与非植入侧无明显差别。
Abdelghaffar 等对45 例年龄5-6岁,术前存在单侧或双侧前庭功能不良的儿童分别在术前、人工耳蜗开机后1月、12月、24月进行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测试,开机1 月后患者前庭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12 月后22% 的患者术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改善,24 月后42% 的患者术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改善。
Mauricio GN对25 例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发生延迟型前庭症状的时间范围为2月-10年。
在发生前庭症状后均对其定期前庭康复治疗,患者均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好转,80% 患者获得痊愈。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和体会论文:人工电子耳蜗的手术配合和体会【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和体会对于面神经医源性损伤,预防应该放在第一位。
神经完整性监护仪能反馈面神经部位、范围及术中面神经的功能状态,使之成为在术中预防面神经医源性损伤的重要手段[1]。
人工耳蜗又称耳蜗植入或电子耳蜗,是一种模拟耳蜗的仿生装置,系用于患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的一种模拟耳蜗功能的声电换能助听装置,改善其听力。
其一部分经手术植入体内(耳蜗内或耳蜗外),其余部分则如助听器戴在体外[2]。
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机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传入耳蜗,刺激患者残存的听神经而使病人产生某种程度的听觉。
很多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3]。
由于面神经在中耳中特殊的解剖走向,在中耳手术时可能会因解剖变异、中耳病变及技术上的原因造成面神经损伤,关键在于预防[4]。
因此,在中耳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监护是预防医源性的面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科从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nim - response2.0面神经监护仪的监测下施行不同类型人工耳蜗装置280例,以小孩为主,男161例,女119例;年龄1~17岁;语前聋127例,语后聋63例;先天性聋80例,先天性耳聋中mondini综合征10例,202例术前有超过1年的正规语训及>3个月的助听器佩戴史,78例未经过正规语训及佩戴助听器。
术前常规行颞骨薄层ct,部分患者还行mgi扫描,其中植入澳大利亚nucleus24k 41例,m型人工耳蜗239例奥地利med-e140+,无一例因手术造成面瘫。
1.2手术方法全麻插管后,患者仰卧偏头位,术耳向上。
在术耳后上方用亚甲蓝定位植入电子耳蜗的位置,距耳后沟2~5mm处做长约7.0cm的直切口,电刀分离分层,深达骨膜,双极电凝止血必要时使用骨蜡。
暴露乳突骨面,行乳突轮廓化,显露外半规管及砧骨短脚、短脚窝。
人工耳蜗植入术在脑白质异常聋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也称为“人工电子耳”,是一种可以帮助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其工作原理是绕过已损失的耳蜗毛细胞,将声波转换成微弱的电流信号传递到耳蜗中,以达到恢复、重建听觉的目的[1]。
人工耳蜗植入术于1995年传入我国,现已成为治疗重度、极重度耳聋及全聋患者的最佳选择[2]。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广泛应用,合并脑白质异常的聋儿的诊断明显增多[3]。
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术在脑白质异常聋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发展历程Djourno与Eyries在1957年首次报道了耳蜗电极植入术,其研究是通过电刺激残存的听神经从而引起声音感觉,使得听力障碍人士回到有声世界[4]。
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多个国家的研究者也成功通过电刺激残存的听神经使耳聋患者恢复听觉[5]。
我国于1997年研究出了“多道程控人工耳蜗”,并获得了专利审批,并于2009年成功应用于成人语后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
随后,我国人工耳蜗的研发得到了较快发展[6]。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极重度聋患者的首选方案。
2 脑白质异常的研究脑白质异常是脑白质不同程度的损害在脑部的形态学表现,是通过脑部MRI检测发现的,主要表现为深部的脑白质及脑室周围的脑白质的损害[7]。
脑白质异常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有的会出现进行性双下肢运动发育迟缓,有的会出现智力甚至精神障碍问题。
研究显示,对脑白质异常患儿进行人工耳蜗手术,是否会严重影响其康复效果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有文献报道,在即将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儿术前MRI检查中,脑白质异常的发现率为5.7%~30%[8]。
尽管近年已有不少脑白质异常的聋儿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但由于脑白质异常的病情演变及其对言语发育、智力和精神行为的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脑白质异常的聋儿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尚无明确统一标准,脑白质异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康复效果及预后也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3~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探讨》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或后天性听力障碍的有效手段。
对于3~6岁这一重要成长阶段的儿童而言,人工耳蜗植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听觉言语能力的发育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该年龄段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以期为临床实践和康复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对于3~6岁儿童而言,这一时期是语言习得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探讨该年龄段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近五年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3~6岁儿童的病例资料。
通过对患儿的术前、术后听力、言语能力等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分析其听觉言语能力发育规律。
四、研究结果(一)术前术后听力状况对比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大多数患儿的听力得到了显著改善。
术后一段时间内,随着患儿对耳蜗植入器的适应和调试,其听力状况逐渐趋于稳定。
(二)听觉言语能力发育阶段1. 初级阶段(3~4岁):患儿开始感知声音并逐渐建立对语言的理解。
此阶段,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所提高。
2. 中级阶段(4~5岁):患儿开始模仿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来源和性质做出相应的反应。
此外,患儿开始学习语言和词汇,表达意愿的能力增强。
3. 高级阶段(5~6岁):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流畅,能够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流。
(三)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术后康复训练、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参与度等因素对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接受康复训练、家庭积极参与、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等均有助于促进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发育。
五、讨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人工耳蜗植入后,3~6岁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会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的发育过程。
为促进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早期干预: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应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便尽早恢复其听力功能。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人工耳蜗植术的术后护理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指患有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的人,通过利用一个内耳的替代装置-人工耳蜗,使其听力接近正常并经过训练达到语言交流目的的矫治方法[1],是目前能使重度及极重度患者获得听力重建的唯一有效方法。
2009年4月~2010年6月,我院累计行人工耳蜗植入术22例,术中监测各项指标均正常,术后无并发症,手术均获得成功。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双耳极重度感音性神经性耳聋患者22例,年龄2~13岁,均为语前聋。
男13例,女9例,全部患儿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及听力学检查无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禁忌症。
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指征: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颞骨及内耳无异常、无精神脑器质性疾病、心理检查正常。
2手术方式患儿气管内全身麻醉,仰卧位,肩部垫高5cm,头偏向对侧耳。
常规消毒铺巾用人工耳蜗模板定位。
耳后C形或弧形切口,用双极电凝止血。
依次从筋膜、骨膜分离皮瓣,切开肌骨膜,暴露乳突及骨性外耳道后壁,打开鼓窦,清除气房打开鼓窦口至见到砧骨短脚。
切开乳突开放面隐窝,在圆窗龛前下方骨岬上行耳蜗钻孔,将电极植入骨阶,用小块颞肌筋膜封闭圆窗骨阶口及面隐窝处。
缝合骨膜固定电极,行植入电极的阻抗测试和神经反应遥测技术监测。
不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3术前准备3.1术前访视巡回护士术前1天探视患儿,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由于聋哑儿不能像正常人用言语交流,只能通过视觉及1/ 4触觉感知,所以大部分患儿的性格比较孤僻、偏执。
如术前1天进入病房,部分聋哑儿躲在家长身后呈现警觉、戒备、惊慌状态,这时护士面带微笑、态度亲切陪患儿看书或做游戏,通过对口型交流,用简单手语与患儿进行沟通,通过肢体接触表示关爱,建立亲切的认知感。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高T值、C值原因初步探讨姚敏敏;高建莉;胡宝华【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行为反应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的观察,探讨术后高T值、C值出现的原因.方法选取405例植入Nucleus 人工耳蜗的极重度耳聋患者,用Mapping调试软件分别测试每位患者第1、6、11、16、22号电极,获得相应的T值和C值.结果术后高T值和C值患者35例(8.64%).内耳解剖异常患者T值、C值较高,耳聋时间超过10年患者T值、C值较高,直电极植入患者T值、C值较高.结论高T值、C值的出现与内耳解剖异常、植入患者耳聋时间长短及植入电极种类等因素有关.【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8)006【总页数】2页(P734-735)【关键词】人工耳蜗;行为反应阈值;最大舒适阈;植入术【作者】姚敏敏;高建莉;胡宝华【作者单位】310000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00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宁波市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9人工耳蜗装置是目前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重建听觉的有效手段。
临床发现少数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采用普通的脉宽(PW)[1]时,其T值和C值很高,甚至超出最大值,只能采用增加脉宽来测试到T值和C值。
本文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高T值、C值出现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受试对象为宁波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 405例接受澳大利亚Nucleus CI24M、NucleusCI24R(CA)、NucleusCI24R(CS)、NucleusCI24RE (CA)、CI512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极重度耳聋患者,男195例,女210例;手术年龄为14个月至32周岁,平均年龄12岁;耳聋时间为10个月至10年;术后随访时间为8个月至8年,平均4.8年。
405例接受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极重度耳聋患者,术前均行双耳CT颞骨水平、冠状位1 mm层厚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探讨
发表时间:2016-03-09T10:17:44.6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江平
[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同仁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精细手术,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同仁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
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26例的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配合。
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经检测效果正常,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精细手术,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配合
人工耳蜗,俗称电子耳蜗,是一种能够模拟耳蜗功能的声电换能助听装置,有两个装置,分别是体内植入和体外佩戴[1]。
使用人工耳蜗的人群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从而使他们重新获得听觉。
本研究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手术配配合情况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者26例作为观察对象,男患者15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2.3)
岁。
所有患者均为重度感音性耳聋,经听力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患者体征情况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中的手术标准。
1.2手术方法
患儿在麻醉后,术耳向上,做弧形切口,乳突腔暴露后作轮廓化,在暴露的砧骨短脚尖位置进入面隐窝,通过面隐窝进入圆窗。
用电钻在圆窗龛前方磨开耳蜗骨阶,植入人工耳蜗。
在固定完成后,缝合伤口,在术后进行电极阻抗及神经反应遥测技术监测。
1.3手术配合
1.3.1术前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手术室要宽敞、避光较好,为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情况,要在手术前对使用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检查手术需要使用的仪器是否性能正常。
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项特殊的手术,需要使用显微镜、电钻、面神经监护仪等仪器,因此,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在器械的准备上,要全面,包括乳突手术包、进口显微镜、电钻两套及规格不同的钻头,单、双极电凝、面神经监护仪、乳突牵开器、人工耳蜗植入器械、骨蜡、明胶海绵、小洞巾、20ml注射器等。
1.3.2术中配合
术中配合包括巡回护士的配合和洗手护士的配合。
巡回护士的配合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工作,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担心,与患者及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二是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患者是否签署手术同意书,为患者做好麻醉、用药、皮肤准备,告知患者在手术前禁食、禁水。
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协助麻醉师为患者进行麻醉工作,留置导尿管。
调整患者的姿势,让患者耳枕顶侧,但不要使操作的对侧造成压缩,保证患者的姿势能够满足手术操作的要求。
三是调整手术显微镜、电钻、电凝器等各种仪器的位置,连接后调整适合手术的功率,保证仪器正常运行[2]。
四是在手术中对手术间内的人员进行提醒,不要碰到手术床。
检测患者的面部神经,防止面部神经在手术过程中受到损伤,在电极插入耳蜗后,观察患者的面部肌肉和表情。
五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新型手术技术,手术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为方便其他人员学习,护士打开摄像系统,将手术过程传输到电教室,供其他人学习[3]。
六是人工耳蜗植入体,在手术前护士做好核对工作,检查包装质量。
生产日期,中文表示,确保是在合格期内。
将用后的植入物条形码粘贴在护理护理单的背面,以便日后追溯[4]。
在手术医生造成耳蜗接收器骨床和人工耳蜗植入孔后,将人工耳蜗植入体递给医生或器械护士时,要小心谨慎,避免造成植入体的污染或损坏。
在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苏醒室。
洗手护士的配合要点如下,一是协助医生做好消毒工作,上号显微镜套,将无菌贴膜贴附在术野表面,连接输液器,固定电钻、电凝等,按照顺序插入信袋内。
二是熟悉手术台上药物,做好标记,防止使用时发生差错。
对手术的步骤熟悉,熟练掌握手术器械的使用顺序和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情况,随时更换手术器械并及时递给手术医生。
器械的拿取要轻拿轻放,在使用后能够放回原位。
三是清点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防治器械、敷料遗留。
四是熟练掌握电钻使用事项避免对患者的面神经造成损伤。
1.3.3术后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全麻苏醒时,要将患侧肩下的体位垫取出,调整患者的体位,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常,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躁动情况,要进行约束,防治出现坠床的情况,保证患者静脉通道的通畅。
2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电极脱落、感染、出血、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电极阻抗和神经反应测试均显示正常,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3讨论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一项精细的显微手术,熟练的手术配合时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对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手术26例患者在手术中的配合进行分析,总结在手术配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手术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无菌操作能够防止患者出现颅内感染并发症的情况,为保证手术的成功,手术操作室要保证无菌,控制操作人员的数量、在手术操作室内的流动,从而在源头上为患者提供干净、稳定的环境。
3.2操作仪器、设备要完好。
在手术前后要对操作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保证仪器是经过消毒处理,设备包装完好无损在保质期内,在检查过程中要遵守无菌操作规定,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在测试仪器时要注意显示器电源线和电气安全[5]。
3.3植入体取放严格。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精细的显微手术,在植入人工耳蜗时要保证快速准确,从而缩短手术的时间,手术的植入物取放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避免植入体出现污染、损坏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精细手术,手术医生的操作和护士之间的配合度对手术的成功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护士和医生要提高手术配合度,熟悉手术过程和器械的使用,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转运.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配合难点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5,13(16):1508-1509.
[2]王朝红,李慧,王伟.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体会[J].淮海医药,2015,33(3):302-303.
[3]吴月爱,陶亚萍.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3):277-278.
[4]许连航.人工耳蜗植人手术的配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567-568.
[5]陈尔嘉,郑娅启,杨海弟.经圆窗膜径路保留残余听力人工耳蜗微创植入的手术配合[J].全科护理,2013,11(29):2747-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