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过程
分生孢子发芽期 菌丝繁殖期 脂肪粒形成期 脂肪粒减少,小空孢 大空孢 自溶
菌丝生长期
青霉素分泌期
菌丝自溶期
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在第六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分为菌体生长、青霉素合成和菌体自溶三个阶段。
返 回
染 菌 的 处 理
⒉发酵前期染菌 发酵前朗主要是菌体生长繁殖,代谢产物生成很少,染菌后杂菌容易繁殖,与生产菌争夺营养成分和氧分,严重干扰生产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物的生成,因此要特别注意发酵前期的染菌。当发酵前期染菌时,由于营养成分消耗不多,能耗也不大,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应迅速重新灭菌,补充必要的营养成分,重新接种进行发酵。
5. 菌丝状态: 菌丝浓度: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菌丝浓度不超过临界菌体浓度, 从而使氧传递速率与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 菌丝生长速度: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当比生长速率低于0.015h-1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成正比。因此, 要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最大比生产速率,必须使比生长速率不低0.015h-1。 菌丝形态:青霉素产生菌分化主要呈丝状生长和结球生长两种形态。在丝状菌发酵中, 控制菌丝形态使其保持适当的分支和长度, 并避免结球 , 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球状菌发酵中, 使菌丝球保持适当大小和松紧,并尽量减少游离菌丝的含量, 也是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关键素之一。
发酵工艺控制
4. pH 值、溶氧 : 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 值一般认为在6.8~7.2 左右, 应尽量避免 pH 值超过7.0。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加速其水解。 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饱和度时,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造成呼吸强度下降,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 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罐温。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无菌空气和搅拌,以维持一定罐压或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