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什么而兴起来的
- 格式:docx
- 大小:11.98 KB
- 文档页数:1
音乐类题归纳:按题序把易混淆的题集中在一起,注意各类乐器笛子、二胡、琵琶、古筝、唢呐、古琴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秒选时易混淆出错:1-3题冯-笛、蒋-胡、李-琵;4-5题《闹元宵》-古筝,《百鸟朝凤》-唢呐。
一、乐器1、冯子存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
A. 二胡B. 琵琶C. 笛子正确答案:C. 笛子2、蒋风之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其代表作品为《汉宫秋月》。
A. 琵琶B. 笛子C. 二胡正确答案:C. 二胡3、李廷松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
A. 二胡B. 琵琶C. 笛子正确答案:B. 琵琶4、《闹元宵》是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曹东扶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
A. 唢呐B. 管子C. 古筝正确答案:C. 古筝5.《百鸟朝凤》是一首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曲。
A.选项:B.唢呐C.二胡D.军号正确答案:B.唢呐6.下列属于弹拨乐器的是【】。
选项:A.木琴B.三弦C.笙正确答案:B.三弦7.下列属于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是【】。
选项:A.手鼓B.马头琴C.弹布尔正确答案:B.马头琴8.目前所知,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最古老的旋律吹奏乐器是【】。
选项:A.埙B.骨笛C.排箫D.古琴正确答案:B.骨笛二、乐者9、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演奏特点是清丽飘逸、灵巧多变。
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
A. 吴景略B. 刘天华C. 龚一正确答案:A. 吴景略10、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刘天华的弟弟,是刘天华音乐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A. 刘天一B. 刘北茂C. 刘雪庵正确答案:B. 刘北茂三、乐曲11、广东音乐风格的古筝曲【】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刘天一的代表作。
A. 《二月里来》B. 《垦春泥》C. 《纺织忙》正确答案:C. 《纺织忙》1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谱是南朝梁代丘明所传的【】。
选项:A.《文王操》B.《碣石调·幽兰》C.《广陵散》D.《酒狂》正确答案:B.《碣石调·幽兰》13.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是【】,是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
词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和它的特点唐代的诗和宋代的词,在文学史上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
词在隋唐时代伴随着当时新兴的音乐一一燕乐而兴起。
词本来是为这种新兴音乐的不同曲调所谱写的歌词,是曲子词的简称。
本世纪初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抄本曲子词,绝大部分都是民间作品。
王重民先生所辑《敦煌曲子词集》有一百六十余首。
任二北先生《敦煌曲校录》增至五百余首。
文人写词,中唐以后,渐渐地多了起来。
晚唐五代,开始盛行。
林大椿先生编《唐五代词》,收一千一百四十八首。
宋代是词的创作最繁荣的时代,作品很多,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有两万余首。
词经过从唐代到宋代的发展,使得诗歌园地继唐诗之后,又一次地出现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虽然在反映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上,总的来说宋词比不上唐诗,然而词毕竟有它的重要地位。
诗歌领域,从晚唐五代开始,形成了古、今体诗和词的平行发展(后来还有曲)。
宋代古、今体诗,产生了很多重要作家,作品相当丰富,数量上超过唐诗,有许多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这都是应当肯定的。
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精神,艺术风格也不够多样化。
诚如前人所说,“宋人作诗与唐远,作词不愧唐人”,“作词颇能尽变,作诗便板”。
这是因为,宋代很多诗人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他们喜欢在诗里搬弄典故,模仿前人,发抽象议论,常常把诗弄得僵化。
词则较少这些弊病,很多的词都能写得形象鲜明生动,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在艺术上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词的形式对于五、七言诗的形式来说,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词虽然篇幅、句式、平仄、用韵等经过固定后规则很严,甚至比五、七言近体诗还严格,但是,词的句式长短相间,参差不齐,多用虚字,不避俚俗等,突破了五、七言诗的一些限制,使得作者有更多的自由,能够较为细致地表达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
清人所谓“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宛形容之”。
除此之外,词的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性,这都是它的长处。
学习强国艺术形式、音乐类(2069-2125)题目2069.“曹衣出水”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艺术的精湛。
[艺术形式] [单选题] *A.绘画(正确答案)B.书法C.舞蹈D.乐曲2070.“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的。
[艺术形式] [单选题] *A.文章B.书法(正确答案)C.绘画D.刀工207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描述。
[艺术形式] [单选题] *A.魔术B.绘画C.戏曲(正确答案)D.杂技2072.“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的独特魅力。
[艺术形式] [单选题] *A.诗歌B.音乐(正确答案)C.小说D.散文2073.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是(),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音乐表演形式] [单选题] *A.相和歌(正确答案)B.鼓吹曲C.横吹曲D.清商曲2074.宋元时期的()是一种较为通俗易懂的说唱音乐形式。
[音乐表演形式] [单选题] *A.陶真(正确答案)B.涯词C.词调2075.中国民族乐器常按(),分为“吹、拉、弹、打”4大类。
[音乐表演形式] [单选题] *A.演奏方式(正确答案)B.发音特点C.音乐特点2076.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是(),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音乐表演形式] [单选题] *A.诗歌B.学堂乐歌(正确答案)C.歌剧D.学校歌曲2077.《歌唱祖国》词曲作者是()。
[音乐词曲作者] [单选题] *A.王莘(正确答案)B.贺绿汀C.李涣之2078.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是()。
[音乐词曲作者] [单选题] *A.聂耳B.丁善德C.冼星海(正确答案)2079.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黄河大合唱》广为人知。
第四编第十章唐五代词一、单项选择题1.词是一种于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但它的兴起和发展却可追溯到()。
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朝时期D.唐五代时期【解析】D 词是一种于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但它的兴起和发展却可追溯到唐五代。
2.词是伴随着()的流行而产生的。
A.雅乐B.清了C.燕乐D.胡部乐【解析】C 在隋唐统一中国后,将胡部乐和中原乐结合起来,成为当时的新乐——燕乐,词是伴随着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
3.20世纪初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明词起源于()。
A.民间B.私塾C.官府D.宫中【解析】A 20世纪初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明词起源于民间。
4.()文人以其敏感和热情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A.初唐B.中唐C.盛唐D.晚唐【解析】B 中唐文人以其敏感和热情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渔父》词是()大历八年(773)在湖州与人唱和时的作品。
A.韦应物B.白居易C.刘禹锡D.张志和【解析】D 《渔父》词是张志和大历八年(773)在湖州与人唱和时的作品。
6.在小令词的词体风格的定型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
A.白居易和刘禹锡B.温庭筠和韦庄C.李煜和韦应物D.李白和刘禹锡【解析】B 在小令词的词体风格定型过程中,温庭筠、韦庄与其他花间词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7.词集《花间集》是由()编成的。
A.韦庄B.韦应物C.温庭筠D.赵崇祚【解析】D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10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
8.()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
A.《花间集》B.《尊前集》C.《金奁集》D.《浣花词》【解析】A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
9.()被列于《花间集》首位,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A.刘禹锡B.韦应物C.温庭筠D.赵崇祚【解析】C 温庭筠被列于《花间集》首位,入选作品66首,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长期出入秦楼楚馆,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词的发展脉络一、词的出现和发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这也体现出宋词发展之盛,以及词的地位。
王国维将其与诗等并列作为一代之文学)1.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最初)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保留了词的最初样貌。
2.唐声词: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到晚唐五代时期,词分为西蜀和南唐两个中心。
一、西蜀词与南唐词的产生及繁荣五代时期的西蜀词人与“花间词”、“花间派”多数相同。
西蜀远离战火纷扰,又有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保障,依靠着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宴游的需要,西蜀词得以快速发展。
而蜀国国主纵情声色的奢糜生活助推了文人士子享受生活的盛行。
西蜀词的繁荣,得力于王建下诏“乐营为教坊”沿用唐制,并依才能高低任用为躲避中原战乱而来的世族文人。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宋词的词的类别大致有5种: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一.基本知识。
(一)兴起的因素。
1.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
2.与酒令著辞有关。
饮宴娱乐风气培育了酒令艺术,歌舞化酒令则近于或成了词。
“令”词名目多;酒令在翻新中设计出的令格,成了词的某些体式或修辞特点。
(二)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音乐起主要决定作用;词在唐五代时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区别: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这些特点由“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胡震亨《唐音癸签》)造成;最根本发生原理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以新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三)诗乐结合的传统。
1.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所配的是清商乐。
2.唐五代词先有乐,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1)沈括指出三类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①雅乐属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
②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清商乐与吴歌、西声结合,在长江流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南朝音乐主体→随南北政治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
③广义可属清乐系统的南方音乐与胡乐、中原音乐交融,为唐俗乐总称的燕乐。
(2)燕乐起于北朝→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传入内地。
胡乐的特点:①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形成繁复曲折的曲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
②中原音乐与胡乐融合渗透,形成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的隋唐燕乐。
③鲜明的时代风格,适合广大地域和多种场合,以俗乐姿态,适合日常娱乐需要。
(3)配合燕乐演唱歌辞除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
①前者依乐制辞,后者选诗配乐,两者并行于世。
②一部分声诗在演唱中,为与乐曲更好配合,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后来被填成实字,即可能演变成长短句词调。
(4)曲调成为词调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①其产生与唐教坊有关。
隋有入词曲调产生→唐所传主要为太常曲和教坊曲。
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
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
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衰退,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
宋统一后,虽设教坊,沿用唐代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盛况的一部分,且规模大为缩减。
宋代的大曲开始向歌舞剧演变,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
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宫廷的燕乐和雅乐都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