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2025的异同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39.68 KB
- 文档页数:10
美国制造回归与中国制造升级异曲同工美国制造回归与中国制造升级异曲同工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深层原因主要是通过重振制造业,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同时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同样是为了优化经济结构,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美国制造业回归与中国制造业升级不是只有对抗,双方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将促进两国工业的发展与提升。
由于创新是中美双方实现各自目标的相同选择,是中美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异曲同工,尽管双方贸易摩擦加剧,但竞争中有合作,只有深化双方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一、美国制造业强势回归2009年,美国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强调重振制造业,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均向制造业倾斜,先后推出“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举措,修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取消了原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受的税务优惠等。
通过多项政策推动制造业回归,突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重塑竞争优势,巩固其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促使制造业回归的政策渐显成效,一些海外的美国企业相继将生产线迁回本土,或在美国投资兴建新厂,制造业的回归声势显著。
苹果公司决定在美国组装一款Mac笔记本,而这个公司一直在中国城市大小的工厂里生产各种配件和产品;汽车业巨头福特公司陆续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公司宣布,从2014年底起将在俄亥俄州组装2.0升EcoBoost引擎,承诺到2015年在美国本土投资1600亿美元,新增1.2万个工作岗位,现已完成新增就业计划的一半以上;英特尔公司75%的产品将在美国国内生产,带动本土高薪岗位4.4万个。
消费品巨头佳顿、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等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也都在考虑或已将原先位于海外的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正在摇身变为“美国制造”,就连咖啡连锁店星巴克也开始把其陶瓷杯的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2018年第03期(总第184期)沿海企业与科技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TECHNOLOGYNO.03袁2018 (Cumulatively NO.184)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花磊[摘要]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是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典型代表,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文章对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提出的原因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对比,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给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网络;“工业4.0”;再工业化;创新驱动[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面向创新绩效的企业创新网络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5YJC630034)[作者简介]花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网络,江苏南京,210044[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8)03-0008-0005一、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大而全。
中国制造业产值从2010年起就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且一直在不断拉大差距。
同时,中国也是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对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想要在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
中国装备制造从美国“再工业化”中学到什么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
首先,须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转移到依靠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上来,要求制造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和服务支持。
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制造装备,如半导体,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设备、深水海洋和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大型压缩机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自动控制系统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基本上由国外垄断。
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须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之一是强调和重视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由于其产品和工艺的复杂性,技术研发的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风险很大,因此技术结构升级是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必须加强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已经陷入了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是否能引领世界》的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薄弱,高端装备制造呈现失守困局,尚不具备引领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潮流的能力。
目前国内的装备制造业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深水海洋石油装备,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达70%。
企业研究论文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 背景介绍1970年以来,美国一直不看重制造业,1980年,Amitai Etzioni认为必须通过“再工业化”来帮助美国实现经济复苏。
但在当时这一建议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指出为了能够使美国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需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方向回归。
因此,“再工业化”便作为美国重新重视制造业、重新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2 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理论在一个产业中,产品的整个流程包括研究开发、构思与设计、制造、组装、销售以及售后服务6个环节。
著名企业家施正荣将整条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形象地描绘成一条“微笑曲线”(见图1),从而清楚明白的表现了处于不同环节中产品的附加值水平。
不难看出,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环节所具有的附加值远远高于中间的制造以及组装环节。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向营销、服务以及研发、设计两端发展,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有更加广阔的利润空间。
图1 微笑曲线同时,对于普通制造业、中等程度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他们的附加值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正如图2所示,技术密集程度越低的产业,微笑曲线的位置越低,附加值就越低,而对于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
图2 不同技术密集行业的微笑曲线从图中很容易得出: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强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向价值链的上、下游两端转移,加强产品研发,增强产业之间的互动。
3 我国制造业现状3.1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20xx年我国在国际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为19.9%,而美国仅为18%,这不仅标志着不断崛起的中国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且也是美国第一次丢掉了制造业大国的称号。
2005―20xx年我国以及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不难看出,在2005―20xx年的7年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从9.8%上升到将近20%,实现了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复兴与发展,这无疑对全球制造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同样受到了这一战略的挑战和冲击。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目标及具体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明确其对我国制造业的潜在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在出口市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撑相关观点。
本文还将从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为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在应对类似全球经济挑战时提供参考。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与现状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源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为应对国内经济衰退和产业空心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复兴策略。
该战略旨在通过重振国内制造业,提高实体经济比重,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以重塑美国的全球竞争优势。
背景方面,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逐步将制造业重心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导致传统制造业空心化。
然而,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美国开始意识到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美国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再工业化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
现状方面,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法规调整等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制造业,并吸引海外企业回流。
同时,美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的合作,寻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国际贸易论文: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将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看作再工业化的集中体现,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和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反向变动关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其中对中低科技制造品的影响最大。
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美对中的外商投资、美元人民币汇率和美对中双反调查总数对我国不同类型制造品竞争力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美对中的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因子最大,美元人民币汇率对中低科技制成品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中美间贸易摩擦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较为微弱。
根据上述结论,分别对企业和政府提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合理建议。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20 世纪80 年代后,在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调整过程中,制造业在美国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国际竞争力遭到削弱。
19 世纪60 年代,美国开始了去工业化,将劳动密集产业和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至其它国家。
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去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过分重视附加值高,对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导致虚拟经济过热,产业空心化等经济问题[1]。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的虚拟经济体系带来沉重打击,使得贸易赤字扩大,失业人口增多和社会动乱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贸易赤字问题,实现奥巴马提出的“五年出口倍增计划”,重振、回归制造业,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开拓发展新工业势必成为美国政府的战略选择。
为此奥巴马政府在2009 年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出口推动增长和实现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通过吸引制造业回归,增加就业率,发展实体经济并扼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潜力。
从2008 到2017 年这再工业战略实施的十年间,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制造业产值增加、进出口贸易情况改善、失业率大幅减少等。
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
美国发出回归实体经济信号将对中国工业化产生影响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两国将产生更多的竞争,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另一方面,美国目前仍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极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
美国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经济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依靠先进制造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重新认识先进制造业价值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 D P的27%以上,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一度将制造业认定为“夕阳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在汽车、钢铁和消费类电子等工业领域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
为了重新取得竞争优势,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技术计划,推动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之后,美国的制造业重新走出了低谷。
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的份额一直不低于1/5。
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 D 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对美国G D P贡献最大的行业不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住宅建筑业),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到35%由金融和房地产业务产生。
在工业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制造业一直是大国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
在工业领域,不同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各异。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探讨其运用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1.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计划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模仿、借鉴等阶段,但现在中国已经迈向创新型制造,其“中国制造2025”计划就是一种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思路推动产业现代化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模式。
这个计划聚焦十个重点行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方案和评价指标,力求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向创新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2.德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德国一向以制造业强劲而著称,其制造工艺和制造质量闻名于世。
德国制造业的重要特点是工匠精神。
德国的制造业工匠精神包括了严谨、注重细节、高标准、优质、工程技术等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德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美国制造业高科技优势近年来,美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美国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大多数美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都是研发新技术应用的前沿产品。
可以说,美国制造业是一个又大又强的高科技行业,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这使得美国制造业在市场环境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4.日本制造业精益生产模式日本的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曾发生过一次危机,这促使其再次加强严控制造成本,运用精益生产模式进行制造业生产管理。
精益生产模式是一种对照以往制造完美的思路,运用避免浪费、持续改进、标准化、流程再造等方法,使得制造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并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让日本制造业发扬光大。
5.韩国制造业电子科技制造优势韩国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开始迈向电子科技制造的特点之一是,迅速立足于全球市场,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设备、电脑等产品。
韩国精通电子科技的制造能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主要成功经验是:庞大的电子产业集群和海量的产品产线,技术水平非常高,制造品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