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cium_release_activated_channel抑制剂_激动剂_MCE
- 格式:pdf
- 大小:213.24 KB
- 文档页数:2
1、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3、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的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4、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AR):在同一基本结构的一系列药物中,药物结构的变化,引起药物活性的变化的规律称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其研究对揭示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新药等有重要意义。
5、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脑组织具有特殊的构造,具有选择性的摄取外来物质的能力,被称作血脑屏障。
通常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而离子化的药物不能通过。
6、拟胆碱药(cholinergic drugs):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
按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两种类型。
7、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 inhibitors):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不与胆碱受体直接作用,属于间接拟胆碱药。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和青光眼,及抗早老性痴呆。
溴新斯的明。
8、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引起感觉消失或麻醉的药物。
普鲁卡因。
9.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类能在通道水平上选择性地阻滞Ca2+经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内Ca2+浓度,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的药物。
钙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模型大鼠心肌肥厚作用的研究冯瑞;赵玫【摘要】目的研究钙蛋白酶calpain及其抑制剂MDL28170与心肌肥厚的关系,探讨心肌肥厚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280~3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5)、假手术组(SO组,n=5)、手术组(AO组,n=20)、手术+治疗组(AO+T组,n=20).对AO组及AO+T组大鼠施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肌肥厚大鼠模型.4周后行心脏彩超检查.AO+T组大鼠MDL28170治疗2周后再行心脏彩超检查.取心脏称重,计算心重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中calpainl、calpain2、CaN A的表达.结果心脏彩超证实4周后AO组及AO+T组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建立成功.药物干预后,AO+T组大鼠心肌肥厚得到控制,进展延缓,与AO组相比差距明显(P<0.05).AO组、AO+T组大鼠心脏质量、心重指数较NC组和SO组增加,AO组增加更明显(均P< 0.05).与NC组相比,calpain1、calpain2、CaNA表达量在其余3组均有增加;而AO+T组与AO组比较calpain1、calpain2、CaN A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钙蛋白酶calpain与心肌肥厚关系密切,CaN途径是其作用机制之一;calpain抑制剂MDL28170对实验条件下的心肌肥厚具有明显阻遏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5)009【总页数】4页(P769-772)【关键词】心肌肥厚;大鼠;钙蛋白酶;calpain;抑制剂;MDL28170;信号通路;CaN 【作者】冯瑞;赵玫【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网络出版地址细胞内游离Ca2+增加是心肌肥厚的基本信号[1⁃3]。
全麻机制研究——细胞内钙离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常晶;陆菡;于布为【摘要】全身麻醉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及细胞作用机制虽不明确,但是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已经达到共识:一方面全身麻醉药物分子与离子通道蛋白或突触蛋白直接作用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信号通路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作为细胞内的重要信使,钙离子浓度([Ca2+]i)受到钙内流系统、钙外流系统及内质网等多方面调节,而存在于这些调节通路的蛋白受体大多数被证明是全身麻醉药物的潜在作用位点.细胞内钙离子最终影响细胞兴奋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的重要作用,使得全身麻醉药物调节 [Ca2+]i成为研究全麻机制的重要方面.%There is a broad consensus about anesthetics acting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lthough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general anesthetics are still elusive. Changes i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may relate to direct interaction of the anesthetic molecule with an ion channel protein or synaptic protein, but they can also be a consequence of alterations in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Calciu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ssengers in cells and its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may be modulated by calcium influx system, calcium efflux system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which are affected by several agents including general anesthetics. The role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in coupling neuronal excitation to the release of neurotransmitters into the synaptic cleft makes general anesthetic modulation of the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 [ Ca2+ ] )an important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ction for these agents.【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钙离子信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钙内流;钙外流系统;细胞内钙离子储存;全麻机制【作者】常晶;陆菡;于布为【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284.1;R614.2;R971.2随着全身麻醉药物的发展,全身麻醉由于其安全、舒适、无痛,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药介绍#第三代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佐芬普利钙刘鲁,王菊,仲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济南 250062)中图分类号:R 97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05)11-0701-02佐芬普利钙(Zofenopr il Calcium)为首个含巯基第三代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于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治疗。
由意大利Enar ini 公司开发,2001年1月8日首次在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上市。
上市剂型为口服剂型。
[通用名]佐芬普利钙[化学名](4S)-1-[(2S)-3-(苯甲酰硫基)-2-甲基-1-氧代丙基]-4-(苯硫基)-L-脯氨酸钙盐[英文名]Zofenopril Calcium Capsules [结构式][一般药理]在体内转化为活性效应物佐芬普利拉(Zofenopr ilat)发挥作用。
给药后115h,血液中的佐芬普利拉浓度达到峰值,单剂10~80mg 剂量给药的药动学呈线性。
15~60mg 给药3周未见有药物蓄积。
胃肠道有食物存在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但吸收程度不受影响。
佐芬普利拉的A U C 几乎保持不变。
由于本品含有巯基因此具有亲脂性和抗氧化特性。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其巯基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体中的锌成配位结合外,还有6个部位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牢固结合,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不再有能力与其他底物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I 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 I,使整体循环中和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II 减少,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醛固酮降低;抑制缓激肽(BK )降解,增强了缓激肽作用,局部血管缓激肽水平增高;激活前列腺素系统,刺激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并进一步代谢为P GI 2、PGE 2等,从而发挥强有力的扩血管效应,并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
这也是ACEI 在低肾素状态下发挥A CE 抑制作用的基础。
[药代动力学]佐芬普利钙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大鼠和狗对药物的吸收率均大于80%,而猴对药物的口服吸收率大于70%,大鼠、狗和猴对佐芬普利钙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0%、>70%和>50%;狗对本品的吸收率为100%,生物利用度为93%;采用大鼠进行的试验中,基于14C 的放射性进行的计算得消化道各部位对佐芬普利钙的吸收率如下:胃54%、十二指肠57%、空肠70%、回肠46%、结肠35%,利用狗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空肠对本品的吸收率为11%[2]。
钙通道蛋白家族的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钙通道蛋白家族是一类在细胞膜上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家族。
它们通过调控细胞内外的钙离子平衡,参与了多种细胞生理过程的调节和调控。
钙通道蛋白家族包含了多个亚型,每个亚型在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中表达不同,并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
钙通道蛋白家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首先,钙离子是细胞内外的重要信号分子,对于维持细胞内能量代谢、调控细胞分裂和凋亡以及神经传导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钙通道蛋白家族作为钙离子的门控通道,在这些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次,钙通道蛋白家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突变型钙通道蛋白会导致钙离子内流异常,进而引发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病理状态。
过去几十年来,钙通道蛋白家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深入研究钙通道蛋白家族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揭示了钙通道蛋白家族在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基于对钙通道蛋白家族与疾病关联的理解,针对其潜在的治疗靶点,发展了一系列的药物,并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钙通道蛋白家族的研究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高选择性和高亲和力的钙通道蛋白抑制剂,有可能用于治疗与钙离子通道异常相关的疾病。
此外,钙通道蛋白家族在神经网络和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开发新型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钙通道蛋白家族的研究对于揭示细胞生理过程的调控机制、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钙通道蛋白家族的深入研究,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钙通道蛋白家族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对钙通道蛋白家族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其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给出本篇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2. 正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钙通道蛋白家族:2.1 钙通道蛋白家族的定义和分类:解释钙通道蛋白家族的定义,以及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的分类。
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帕力旦·赛买提 姚伟娟△(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血液流变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91)摘要 血管中的平滑肌细胞位于中膜,具有维持血管形态和保持血管张力的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一种收缩表型,而当其受到生物化学物质、机械刺激作用后会转变成分泌表型,表现为收缩力下降,迁移、增殖能力增强以及分泌细胞外基质能力增强。
这些异常变化会促进血管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研究其分子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概括论述参与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钙离子;Rho;PKC中图分类号 R331 血管平滑肌细胞位于血管中膜,是血管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维持血管形态以及血管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1]。
与其它终末分化的细胞相比,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成人体内保持着高度的可塑性。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这些细胞保持着低增殖、低迁移和收缩力强的特性,并表达一组特定的细胞骨架蛋白和收缩蛋白,包括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 MHC)、钙调蛋白(calponin)、钙调结合蛋白(caldesmon)和平滑肌22α蛋白(SM22α)等。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能够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从分化状态的收缩表型向去分化状态的分泌表型转换,去分化状态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收缩能力低,增殖、迁移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强的特征。
这种转变会参与到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1,2]。
因此,深入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去分化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收缩力的改变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中的重要特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血管平滑肌收缩是由细胞内增加的自由钙离子浓度促进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横桥形成而引起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平滑肌收缩除了受到钙离子依赖的机制调节外,也受非钙离子依赖的机制调节,其中包括RhoA Rho激酶、蛋白激酶C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等[3]。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 存在3种亚型,即PPARα、PPARδ、PPARγ,这三种亚型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含DNA结合区和配体结合区等。
PPAR与配体结合后被激活,与9-顺视黄酸类受体形成异二聚体,然后与靶基因的启动子上游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eroxisome proliferator response element,PPRE)结合而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PPRE 由含相隔一个或两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AGGTCA组成。
与配体结合后,PPAR在DNA结合区发生变构,进而影响PPAR刺激靶基因转录的能力。
PPARδ几乎在所有组织中表达,浓度低于PPARα及PPARγ,直至最近以前尚未找到此一核受体的选择性配基。
PPARδ是代谢综合征(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是与脂质紊乱有关的共同的病态表现)的一个新靶点。
有不少的研究表明:GW501516可作为PPARδ的特异激动剂用于研究。
参考网址:/cjh/2003/shownews.asp?id=156/conference/preview.php?kind_id=03&cat_name=ADA2001&title_id=59219 Regulation of Muscle Fiber Type and Running Endurance by PPARδplos biology,Volume 2 | Issue 10 | October 2004/plosonline/?request=get-document&doi=10.1371%2Fjournal.pbio.0020294NF-KB通路中的抑制剂好像有1.PDTC(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是一种抗氧化剂,主要作用于IκB降解的上游环节(IκBα的磷酸化或IKK的活性水平),2.Gliotoxin 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机制可能从多个环节阻断NF-KB的激活,如IκB的降解,NF-KB的核移位和与DNA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