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代家庭户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12
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和分层效应分析毛雅瑛;王淑镓;章茜茜;蔡风景【摘要】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单位数据,对人口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分层效应,在剔除空间自相关影响的条件下,分层效应消失.空间误差回归模型计量结果表明,女性离婚率、人口出生率、三代及以上家庭户比例和男女教育程度比例,对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均存在显著的影响.【期刊名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5)003【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人口出生性别比;空间自相关;分层效应【作者】毛雅瑛;王淑镓;章茜茜;蔡风景【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1DOI:10.13669/ki.33-1276/z.2015.055人口出生性别比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标,正常范围为103~107[1]。
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高出正常值范围并持续攀升,在2008年甚至达到120.56的最高值[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下降为118.06,虽略有下降,但整体水平仍然偏高,少数省份甚至接近130[3]。
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出生性别比结构最失衡的国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也成为当前人口治理的主要难题之一。
尽管研究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文献较多,但大多基于定性讨论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因素,很少使用高级计量模型探究背后深层次的规律。
近年来,部分学者使用基于GIS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影响因素[4-6],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空间统计学考虑到事物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并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大大革新了原有经典统计。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2010年至2019年宁夏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研究作者:李佳芯张琼慧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1年第10期摘要:人口的空間分布是影响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采用宁夏所辖22个县(市、区)2010年—2019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洛伦兹曲线、区域重心分析法、地理集中度、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宁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①宁夏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20%的土地面积上。
②宁夏人口呈现出“北部引黄灌区”高,“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低的空间不均衡格局,且这种不均衡格局还在加剧。
③宁夏人口仅在金凤区和兴庆区出现集聚效应。
该研究为宁夏各类规划编制、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宁夏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空间分布是影响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能够极大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探究其内在规律,能够为制定适合当地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使本区域人口再分布趋向合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为人口地理学的热点研究问题,国内学者最早在1930年就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竺可桢、胡焕庸等地理学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口空间分布的论述,“胡焕庸线”是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胡焕庸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第一张人口空间分布图,其用“瑷珲—腾冲”大致划分出了中国东南和西北人口的不均衡分布格局[1]。
国内的许多研究都是基于“胡焕庸线”进行的拓展,现有研究成果的空间尺度主要有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省市层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区域重心法、人口集中指数、地理集中度、聚类分析、负指数函数等方法。
目前对于宁夏的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刘小鹏等(2005)[2]、陆文学(2005)[3]、梁西霞等(2010)[4]、刘正广等(2010)[5]对宁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进行了分析,贾国平等(2015)[6]、鲁彦等(2017)[7]对宁夏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匹配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
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
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
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
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
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
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
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五普"长表数据;家庭结构;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隔代直系家庭作者:王跃生,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评论和建设性意见。
伴随着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动,不同类型家庭成员的生存条件和关系方式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社会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才能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状态、特征和趋向。
一、简单说明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
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①「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发布时间:2023-02-17T00:44:35.71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刘菲[导读]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刘菲河北正坤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本文以某县域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为加快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承载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居民点用地分布不协调。
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定居点无序扩大、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影响下,日益加剧的现有城乡矛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结构,不单单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 1.1 村庄平面布局充分尊重自然本底、原有肌理,按照适度集中原则,统筹安排居住、产业、公共服务、景观绿化等空间布局,满足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传承村落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整理激活零散用地、闲置空间,合理增补各类功能空间,优化组织内部路网、绿道水系,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田水路林村”空间格局,推动乡村用地集聚、功能提升、有机更新。
统筹村庄“山、水、田、林、路、屋”等村庄风貌要素,从村庄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引导。
并通过村庄主要交通轴线及上层规划的乡村旅游线路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串联,塑造多层次性的村庄总体风貌格局。
近景设计引导:设计村内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场、村入口空间、集会场、晒场等生产场所。
2015年第6期第36卷N orthwest population一、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社会群体[1][2]。
家庭内部的组织方式或结构类型发生变化,会促使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婚育观、养老观发生变化,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家庭结构的变迁又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当前人口管理政策的制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人口学家、社会学家一直非常关心家庭结构的发展问题。
早期的研究多是通过直接调查一个或几个小地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推测[3][4]。
也有少部分学者采用历史档案汇总的方法,去研究某一时期的家庭结构特征[5]。
随着近些年全国人口普查内容的细化,尤其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数据库中包含了较为详尽的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信息,为大范围研究家庭结构的发展特征奠定了基础。
而最新的“六普”数据还首次纳入对外籍人口的登记,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普查力度,在长表中还与时俱进地考虑到老龄化、房屋安全等问题。
因此,对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是揭示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发展特征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则主要以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并参考既往研究中与我国家庭结构分布有关的数据,通过各家庭结构类型的纵向比较,把握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就家庭结构的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二、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变化趋势1.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代家庭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家庭的小型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庭户规模大幅下降。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婚育观的转变,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户规模大幅缩减。
“五普”、“六普”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仅为1.22和1.18。
“代际互助”下的多代居模式及空间特征研究作者:项亦舒朱瑾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基于老龄化的背景对多代居模式展开研究,归纳了多代居的类型及特征,结合实例探讨了几种适用于发展“代际互助养老”的多代居类型。
关键词:多代居;代际互助;养老1 多代居的概念多代居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多代居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两代或两代以上人群共同生活的居住模式。
但在现存的大部分社区中,各个年龄段人群混合居住,并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扶、交流关怀,从更广的意义上构成了多代人共同生活的状态。
因此从广义上讲,多代居不仅涵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居住状态,还包括非血缘关系下多代人群社区互助的生活模式。
[1]2 多代居的类型及空间特征多代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共居型、邻居型以及近居型。
共居型指的是多代人居住在同一个户型内,又可分为“完全共居”及“部分共居”两个子类型。
“完全共居”型的特征为卧室独立,其余空间均共用,“部分共居”则是卧室、厕所独立,起居室、厨房、餐厅至少有一类空间共用。
各代人的交流和互助主要通过户型内的共用空间展开。
邻居型指的是不同代际人群各自居住在同层或者同一栋楼中的独立户型中,也分为两个子类型,即“同层邻居”及“同楼邻居”。
“同层邻居”型的典型特征是每层均有不同代际人群居住,而“同楼邻居”的特征表现为不同代际人群集中分布在不同楼层,如老年人居住在1~2层,其他代际人群住在2层以上。
邻居型的多代居,代际人群的交流主要依托的是楼内的公共空间,如楼道、楼内公共用房等。
近居型指的是各代人分别住在同一个社区内针对不同代际人群设计的住宅楼中,如专门的老年公寓、青年公寓或为核心家庭设计的公寓等,这些住宅楼在小区中交叉分布。
近居型的多代居,代与代之间主要通过室外的公共空间,如景观绿地,或社区内公共用房(社区活动中心等)展开交流和互助。
3 多代居与“代际互助养老”基于上文对多代居类型及空间特征的总结归纳,结合我国国情,笔者对其中适合开展代际间互助养老的多代居类型探讨如下:3.1 “部分共居型”比“完全共居型”更適宜代际共同居住在我国,多代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是十分常见的状态,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传统大家庭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至今仍有很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