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宫颈癌孕妇在上海诞下健康宝宝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拨云见日,带你科学认识宫颈癌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相关调查数据表示,2018年全球范围内宫颈癌新发病例有57万左右,每年因宫颈癌而死亡的女性约有31万,占所有癌症死亡妇女的7.5%,即便宫颈癌可怕如此,但它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式来降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从而防治宫颈癌的发生,而宫颈癌也将成为第一个通过注射疫苗等方式来预防、消除的恶性肿瘤。
2008年,德国病毒学家首次揭露了宫颈癌和HPV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实HPV 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直接原因,其中还提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罪魁祸首,而HP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行为,所以宫颈癌通常被污名化,很多毫无根据的不实谣言传的漫天飞舞。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笔者认为我的使命就是攻破谣言,拨云见日,带你科学的认识宫颈癌。
谣言一:只有私生活不检点的人才会感染HPV或得宫颈癌青春期的女孩子正处于发育阶段,无论是生理期还是身体发育都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孩子因此感到羞耻,更过分的是班级里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而今,虽然我们的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都有见长,但不乏存在对宫颈癌不了解的人仍在散播谣言,比如得宫颈癌的原因是私生活不检点,事实真的如此吗?HPV的中文全称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调查发现,约有80%的人在一生之中会感染至少一种型别的HPV,感染事件多为初次性行为以后,但并不是感染HPV就会得宫颈癌。
HPV病毒约有二百多中,其中有四十余种病毒的感染范围在男女生殖道内,临床根据HPV病毒的致癌性,将其大致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绝大多数HPV感染为无症状的一过性感染,80%以上的HPV感染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仅有少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才有引发宫颈癌的几率,而这段持续非感染的时间大约需要十年至二十年。
能够感染高危型HPV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初次性行为过早、性伴侣过多、高危性伴侣等与性传播有关的因素,还有很多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免疫功能低下、子宫颈上皮病变、阴道癌病史以及与带有HPV病毒的内衣、浴巾等物品直接接触,由此可以看出,感染HPV途径不仅有性传播一种,将其直接归咎于私生活不检点十分片面。
孕妈妈化疗期间产子母子安全全球第2亚洲首例
据台湾TVBS网站报导,台湾医疗新纪录再添一笔,一名36岁的廖姓妇人,在怀孕13周时,被确诊出罹患卵巢癌,为了生下小孩,医疗团队参阅相关医学文献,先对产妇进行达文西手术后,再作化疗,上个月进行剖腹产时,不光宝宝很健康,产妇也没有发作任何癌细胞搬运或分散的痕迹。
迎候新生命诞生,手术房里的医疗团队,个个都很严重,直到看到剖腹产的小男婴四肢健全好健康,才松了口气,由于产妇在怀孕期间,还一起承受化疗。
廖姓妇人表明:“化疗的时分我怕会吐,然后我怕这姿态小孩没办法吸收,化疗的时分,每次都会听小孩的胎心音,然后透过那个仪器,其实小朋友的声响是,那个胎心音是十分强而有力的,然后咱们就觉得说,小朋友都这么尽力了,咱们大人应该要更加油。
”
36岁的廖姓妇人,怀孕进程饱尝折磨,在怀孕13周,被确诊出罹患卵巢癌,为了顺畅生下小婴儿,她先承受达文西立体微创手术,并在怀孕18周-30周时,进行5次化疗,上个月进行剖腹,不光胎儿健康,腹腔内也彻底没有呈现癌细胞搬运或分散的痕迹,成为全球文献记载第二例、亚洲首例,妈妈在承受化疗后,成功生下健康宝宝的事例。
执刀医生表明,在进行剖腹时,连他都很忧虑,产妇在怀孕期间承受化疗,对胎儿恐怕形成不良影响,还好宝宝出世后十分健康,母子均安,也为台湾医疗写下新纪录。
龙源期刊网
中国首例水中新生儿诞生记
作者:陆明亮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10期
今年3月1日早晨5时,睡梦中的金皖玲被电话铃声惊醒,她拿起话筒,听到小马的声音:“金主任,我小腹隐隐作疼,是不是要生了?”
金皖玲是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的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小马是她的一位待产孕妇。
“你的孕产期到今天已40周零1天,足月了。
你现在立即去医院,我马上就到。
”
5时半,金皖玲赶到医院时,小马和她的丈夫已等候在门诊大厅。
金皖玲掏出听诊器听过胎心后,肯定地说:“小宝宝急着见爸爸、妈妈呢,马上进产房。
”
6时整,小马在身穿消毒衣的丈夫的陪伴下,走进了产房。
小马要标新立异地水中分娩,她的产房当然与众不同,新颖而独特。
她在水中生出一男婴
偌大的产房内保持26摄氏度恒温,中间放着2.2米长、1.5米宽、0.8米深的大浴缸似的“分娩水池”,四围摆放着开得正艳的白玉兰;地面铺有防滑板,还有一个淡绿色的软床。
为小马接生的共有5人:妇产医生、助产士、儿科医生和二位护士。
金皖玲即是接生医生,又兼任总指挥。
产房内早已进行过无菌消毒。
小马被扶着躺在软床上,一位护士开启电热炉烧热水;另一位护士再次清洗消毒“分娩水池”。
7时,水加热滚沸至100摄氏度,护士用洁净的水桶将其倒进“分娩水池”。
8时30时,“分娩水池”的水加满,开始慢慢冷却。
9时30分,水温冷却至36至37摄氏度。
此后,水温便保持在此温度范围。
为宫颈癌患者开启“孕育生命的通道”原文作者:吴小华成功案例20XX年6月,四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宫颈癌患者带着自己的宝宝聚首在让她们获得新生的上海。
他们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像做梦一样,当初别说是生孩子,就连自己的性命能否保住也没有一点儿底。
”首位“幸运妈妈”娄女士回忆道:“8年前,丧子不久后,我刚准备和丈夫再要一个孩子时,突然一纸宫颈癌的诊断确认书,犹如五雷轰顶,让我们整个家庭又陷入绝望的境地,全家手足无措。
”随即,娄女士一家根据中央电视台早期采访报道“按图索骥”,找到了全国从事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医生。
经过一系列的术前检查,医生建议她接受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这样既能摘除病灶,也能保留子宫,为日后的“造人”创造可能和机会。
听了医生的话,娄女士和丈夫毅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幸运的是,他们如愿喜得贵子。
此后,又有5位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后成功产下宝宝。
如今,这些宝宝正健康成长。
[论文]为宫颈癌患者开启“孕育生命的通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吴小华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癌症。
近年来的权威数据显示:宫颈癌患者中,15%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40岁;在可手术的患者中,45%的患者发病时小于40岁。
由此可见,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
而在这些年轻患者中,有的还未完成生育,有的甚至还未结婚,过去的手术方式是将宫颈和宫体一并“端走”,这种手术方式意味着患者从此没有了月经周期,失去怀孕机会,这对患者本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如何保留这些患者的生育功能?20XX年,我院开展了“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开启了这些患者“孕育生命的通道”。
该手术保留了患者的子宫体,根治性切除病变的宫颈、宫颈旁组织、上段阴道,再将残留的子宫体与阴道缝合,为术后患者怀孕开启“孕育生命的通道”。
迄今为止,我院已经累计完成该类手术160例,是世界上完成这一手术例数最多的医疗机构,无复发率达%。
一个女人的孕事传奇:生命的海浪声声不息作者:朝阳来源:《女士》2016年第03期年轻“潮妈”第一次怀孕,却不幸查出身患晚期癌症。
保命还是保孩子?她选择了后者。
当海员的丈夫此时远在天边,她只能靠自己来泅渡生命之航。
海浪声声,是曾经的山盟海誓,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考问,是一个不屈的女人用灵魂谱写的传奇。
绝症妈妈誓将孩子生下来2007年年初,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在安徽宿州商业学院念大三的李欣琪结识了大连海事学院大四男生黄警卫。
黄警卫1986年出生在宿州,他身材高大,性格淳厚。
李欣琪比他小一岁,淮北市人,身高1.69米,时尚漂亮。
这对帅哥美女,一见钟情。
2008年,李欣琪大学毕业,应聘到日立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做职员。
她的恋情,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理由是黄警卫已在中国远洋国际公司深圳分公司做实习海员,海员一出海就是半年以上,无法照顾家小。
黄警卫申请调到上海分公司做了一名地勤,虽收入不高,但上海和苏州很近,他能和李欣琪长相厮守了。
2010年元旦,两人走进婚姻,把家安在了苏州。
婚后,黄警卫让李欣琪辞职,在小区附近开了一家服装店。
4月份,李欣琪怀孕了。
几个月后,她在移开一把椅子准备上床休息时,忽然感到腰酸腿痛,血顺着大腿内侧流下来——孩子流产了。
此后两年,李欣琪吃药,看中医,却再也没有怀孕。
面对深爱自己的丈夫,李欣琪充满负疚,常对天祈求:“给我一个宝宝,我可以接受任何痛苦。
”2012年12月,李欣琪又一次怀孕了。
当时,黄警卫替一个同事出海去了澳大利亚,得知喜讯,他像鸟儿一样做出飞翔的动作:“我要当爹啦……”为了养胎,李欣琪回到淮北娘家。
每周两次的越洋卫星电话,是她最甜美的期待。
在电话里,她给丈夫讲诉着孕育成果:“腰粗成了水桶。
”“宝宝是个吃货,我吃东西像恶狼,特爱吃牛肉……”黄警卫兴奋地打趣说:“是龙凤胎吧?一个随爸一个随妈,一出生就想吃两盘酱牛肉……”李欣琪虽然乐不可支,但是从怀孕起她就剧烈呕吐,睡不着觉。
家人把她送到医院检查,医生都说是妊娠反应,忍忍就过去了。
妇产科宣教内容当涉及到妇产科,这是一个与女性健康和新生命诞生紧密相连的重要领域。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了解妇产科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在保持自身健康,还是在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一下妇产科的一些重要宣教内容。
一、孕期保健1、饮食营养怀孕期间,孕妇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
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蛋白质可以从鸡肉、鱼肉、蛋类、豆类等食物中获取;碳水化合物则以全麦面包、糙米等为主;脂肪应选择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铁的吸收。
同时,要注意补充叶酸,它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绿叶蔬菜、豆类等食物获取,或者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叶酸补充剂。
2、运动与休息适度的运动对于孕妇和胎儿都有益处。
如散步、孕妇瑜伽等,可以增强孕妇的体力,有助于分娩。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摔倒的危险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每天不少于 8 小时。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采用左侧卧位,有助于改善子宫和胎盘的血液循环。
3、产前检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
一般在孕早期(12 周前)每月检查一次,孕中期(13-27 周)每 4 周检查一次,孕晚期(28 周后)每 2 周检查一次,36 周后每周检查一次。
产前检查包括身体检查、超声检查、唐筛、糖耐等项目,能够及时发现孕妇和胎儿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分娩准备1、了解分娩过程孕妇及其家属应该提前了解分娩的各个阶段,包括宫缩、宫口扩张、胎儿娩出等,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恐惧和焦虑。
可以通过参加孕妇学校、观看分娩教育视频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
2、准备待产包待产包应提前准备好,包括产妇的衣物、卫生巾、产褥垫、洗漱用品等,以及宝宝的衣物、尿布、奶瓶、奶粉等。
同时,不要忘记准备相关的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产检病历等。
3、选择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主要有顺产和剖宫产两种。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进入40周年,40年间,我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同样进步明显。
40年前,老百姓往往是“小病基本靠扛、大病基本靠拖”,特别是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经过40年的努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不仅能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且医疗服务也有了很大改善,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大大减轻了看病负担……40年沧桑巨变,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飞速,“健康中国”之路越行越稳、越走越远。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邱婷婷年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夯实了中国人日益长寿和健康的基础,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预期寿命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
从总体水平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衡量寿命和生命质量还有一个指标,即健康预期寿命。
健康预期寿命是指个体生命质量好或较好,能健康生存的时间;但在生命后期,很多人的生命质量并不高,如患各种疾病,需要每天服药维持生存,甚至残疾或失能,需要人照料,在这种状态下的生存就是病态预期寿命。
2016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8.5岁,比中国高2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比中国低0.2岁。
2.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经济、收入、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更与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2017年5月,《柳叶刀》公布了全球195个国家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简称医疗质量指数)排名。
医疗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0~100分来打分,分数高低取决于32种可防可治疾病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如癌症、心脏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特别策划40病等。
关于宫颈癌的故事
以下是两个关于宫颈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海瑞塔·拉克丝的美国女性。
1951年6月,海瑞塔因宫颈癌去世,年仅31岁,留下了丈夫和五个年幼的孩子。
在海瑞塔去世前,她的主治医生从她身上采集了癌组织标本,交给了乔治·盖伊博士。
盖伊在研究中发现,海瑞塔的宫颈癌细胞具有极强的生长能力,这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们无法找到对付癌症的特效药,海瑞塔最终因病去世。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
她在6岁时被诊断为患有宫颈癌,病因不明。
经过治疗,病情一度稳定,但9岁时病情复发,为了保住生命,她被迫切除了子宫。
然而,手术后病情再次复发,那一年她仅13岁。
长期的治疗和疾病折磨使她身心疲惫,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然而,她依然坚持与病魔抗争,勇敢地生活下去。
这两个故事揭示了宫颈癌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广宫颈癌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意识,以期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全球首例宫颈癌孕妇在上海诞下健康宝宝
[导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多科联手,成功实施世界首例腹腔镜下为中孕期孕妇保留子宫的宫颈广泛切除术,保住胎儿,使孕妇日前顺利分娩一体重1750克的女婴。
截至目前,母女俩一切安好。
这是全球首例腹腔镜下为中孕期孕妇保留子宫的宫颈广泛切除术。
今年3月,还沉浸在中孕(孕16周)兴奋之中的陈静(化名)阴道不规则流血,被诊断为"中期妊娠合并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Ib1期",意味着她将与自己的孩子失之交臂,而且永远没有机会再成为一名母亲。
抱着一丝希望,陈静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教授华克勤的门诊求助。
华克勤决定尝试一下,既保留胎儿,又切除肿瘤。
一名25岁的"准妈妈"在妊娠超过18周时被确诊患有宫颈癌。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多科联手,成功实施世界首例腹腔镜下为中孕期孕妇保留子宫的宫颈广泛切除术,保住胎儿,使孕妇日前顺利分娩一体重1750克的女婴。
截至目前,母女俩一切安好。
这是全球首例腹腔镜下为中孕期孕妇保留子宫的宫颈广泛切除术。
华克勤组织手术团队查阅文献资料,并与妇科主任刘惜时分析探讨患者病情,决定尝试运用腹腔镜技术为该患者施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保留子宫的宫颈广泛切除术".
在3月21日的手术中,华克勤、刘惜时同时上台,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化解种种风险。
术后一周病理报告显示:"脉管内见癌栓、宫颈12点切缘据病灶1毫米。
"一纸病理报告又让医生和病人面临新的挑战--化疗。
此后,妇科团队在大量文献的支持下,采用对孕妇及胎儿的副作用最低的"TP化疗"方案。
与三次化疗并行的,还有产前检查,D筛查、畸形筛查、糖筛查。
3个半月后,陈静经剖宫产下健康女婴。
术后的最新病理报告显示"未见病灶".这表明医院的大胆创新没有"耽误"患者的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