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1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一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在讲述有关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时,要求学生能够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初步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文字、图片资料(自己家族的人口增长和迁移状况、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世界历史上人口迁移),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入手,分析影响自己家族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而后通过图表、文字资料介绍我国历史时期和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与原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出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迁移,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通过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的活动,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原因归纳因素,促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环境观。
(2)教学重点:中国、世界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教学建议:启发、讨论、归纳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文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二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 从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归纳人口迁移的概念A C 旅行B提问:这里有几张图片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判断一下,这些图片反映的现象,哪些属于人口迁移?那些不属于人口迁移的范围?并请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导入二以课本素材资料发问,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结合本章第一节布置的课题研究——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现场调查学生的祖籍及家族迁移过程。
结合学生的介绍过程,引出他们所讲的每个家族迁移史其实就是人口迁移的过程。
通过《流民图》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迁移的过程,分析其原因2。
地理ⅱ中图版1.2人口的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认识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重点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法指导】按照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方法【知识链接】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学习过程】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联系和区别〔B级〕2.人口迁移可分哪些类型?〔A级〕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读教材第11页国际人口迁移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新大陆发现后至二战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欧洲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到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向国外移民各自原因是什么?2.〕教材图1-2-2中,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和主要迁入地各有哪些?3.〕二战后向欧洲移民的地区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4.电视剧《闯关东》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
“闯”意味着“犯禁”,代表着“冒险”,寓含着“开拓创新”。
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B级〕(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跨距看,“走西口”属于--------------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
(3)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往山东的“雁南飞”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当堂检测】5.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KM以上6、以下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A、三峡库区移民B、“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C、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D、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7、出现环境难民的主要原因是〔〕A、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B、战争C、政治迫害D、金融危机8、人口增长处于“高低高”模式的国家是〔〕A、坦桑尼亚B、埃及C、中国D、新加坡9.读“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图中迁出人口大于20万的省区是----、-------、----------、-------- 〔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二是---------------------------------。
不平坦。
【活动2】: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的中国,建国头四年“人多好办事”是主导思想,建国后四年,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战乱终结。
4年来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
1949年后的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6亿人。
讨论:1、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要素有?2、这些要素的关系是?3、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具有特点?4、分析图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转变是的下降开始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一)、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二)、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三)、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材料三:诺特斯特,美国人口学家,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阿尔马小镇,1936年他建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46年帮助联合国建立人口处(1969年扩大为人口司),并担任第一任处长,1959年任联合国人口诺特斯特:理事会主席。
诺特斯特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早在1944年,他就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发展将会出现以往西欧曾经历过的人口转变过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从而构成人口压力,阻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他证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不仅适用于欧洲、北美等国,也适用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然导致的普遍的客观规律。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口的迁移,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结合课程标准在教学时应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我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结合我市基本情况及学生认知,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分辨人口迁移。
培养学生判断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及图表,使其能够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人口迁移的现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并整理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案例。
2.利用电脑软件,编制有关于调查本市人口迁移的问卷。
二、教学活动三、板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1.2人口的迁徙导教案(上)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虑问题)一、人口迁徙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以外,改变其2、人口迁徙的种类:永远性迁徙、迁徙;自觉迁徙、迁徙、集体迁徙;自觉迁徙、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行为。
迁徙迁徙3、国际人口迁徙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徙的特色: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目增添,连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徙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徙⑴不一样期间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由向迁徙。
②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援、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徙规模地域迁徙。
⑵重要形式:的人口迁徙。
从、北宋靖康之难,是人口大规模的一带的人口迁往一带的人口迁往、等地迁徙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主要表现为从地域向向的迁徙是目前生界各国特别发展中国家广泛人口迁徙现象。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挪动,均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活动属于人口迁徙的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一定达到1000千米以上★★2、以下人口的空间挪动现象,属于人口迁徙的是()A.某老人去外处旅行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三峡移民★★3、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是()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4、二战前后都是人口主要迁出地的是()D.城市到城市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5、以下地域在国际人口迁徙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6、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迁徙的特色有()A.从城市迁往乡村B、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疆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7、读以下图,联合国情剖析,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年纪组成是()①城市迁往乡村②乡村迁往城市③人口浓密地域迁往人口稀少地域④人口稀少地域迁往人口浓密地域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8、左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徙表示图。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空间形式”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两大模块,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学习。
教材中设置了一个探索、一个阅读、三个读图分析和案例分析。
除了案例分析,前面的探索、阅读和读图分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概况一节迁移的分类,案例分析主要适用于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由于课本对于人口迁移的概念的相关材料不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增加对不同人口流动行为的判断,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它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设计1.配乐导入:公元前54年,昭君因为政治原因,不远万里,远嫁匈奴,她的这次迁移换来汉朝和匈奴的和平长达60年,但是她也永远居住在了异国他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投影】深圳市前后照片对比以及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学生思考:(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答案:(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教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地方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学生:思考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吗?教师总结: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如下:教师总结:学生思考:学生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作者:余西平
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1期
一、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可以促进民族、种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结合具体事例讨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空间形式;能利用資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及人口迁移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图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学案导学法。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