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3第三单元-05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随堂测试习题01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选择题。
1.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四大传统节日。
下面哪一项与清明节有关?(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故至今留。
2.中秋节的节俗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下面哪个故事与中秋节无关?( )D.捏“冻耳朵”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吃月饼、赏月。
()2.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大家都快乐地包粽子、吃粽子,还举行赏月等活动。
( )3.重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大家吃元宵、赏花灯,孩子们快快乐乐地放花灯。
( ) 4.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描写清明节的。
( ) 三、走进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春节吧!1.【选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请把下面春联的上联和对应的下联连一连。
新年纳余庆宏图大展生意旺 一帆风顺日日好 万事如意年年高 嘉节号长春财源广进事业兴2.【过春节】春节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下面的图画表现的是什么活动?请选一选。
(填序号)( )①打年糕( )②给压岁钱( )③贴福字( )④贴春联3.【送祝福】过春节时要给亲朋好友送出祝福,请你从下面的长辈中挑选一位,送出祝福。
①爷爷 ②妈妈 ④阿姨四、思路训练。
你想写哪个传统节日?任选一个写一写,理清思路。
也可以两种都写写。
1.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先理清过节的过程,写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详有略。
其中,我要详写的是 的过程,略写的是 的过程。
2.写过节时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先弄清楚这件事的大概情况。
事件的过程要写具体,我会重点写A.嫦娥奔月B.吴刚折桂C.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的过程。
写的时候,我计划用上的方法,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五、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积累与运用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关切.切.换B.鸟笼.笼.头C.乘.车一乘.轿子D.新鲜.朝鲜.2.“轻便、节省、悠闲”的反义词分别是()A.笨重浪费忙碌B.轻巧节约安闲C.笨重节约忙碌D.轻巧浪费安闲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雅人四好”?()A.绘画B.弹琴C.唱戏D.下棋4.下列发明和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动仪——张衡B.活字印刷术——李时珍C.锯子——鲁班D.孔明灯——诸葛亮5.下列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B.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C.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当时皇宫王族的生活情景。
D.这幅画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8分)古代有许多wěi dà()的人物,他们运用zhì huì(),为shè huì()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lì shǐ()jì lù()了他们的chuànɡ jǔ(),bìnɡ qiě()他们积累的宝贵jīnɡ yàn()也将继续造福后代。
三、词语综合练习。
(9分)1.“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用鼻子嗅气味;④出名,有名望。
在“闻名已久”一词中,“闻”的意思是____;“新闻”中的“闻”的意思是__ __。
(填序号)(2分)2.将含有“改”字的词语填在恰当的括号内。
(4分)改进改变改善改正改良(1)你要()态度,及时()缺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蔡伦()了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3分)因为……所以……既……也……虽然……但是……如果……就……(1)()《清明上河图》上的人都画得很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积累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0分)1.下列带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作.业作.坊B.鸟笼.笼.头C.乘.车一乘.轿子D.新鲜.朝鲜.2.“轻便、节省、悠闲”的反义词分别是()A.笨重浪费忙碌B.轻巧节约安闲C.笨重节约忙碌D.轻巧浪费安闲3.“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A.春节B.重阳节C.中秋节D.端午节4.下列人物中,改进造纸术的是()A.毕升B.李时珍C.纪昌D.蔡伦5.下列选项中对《清明上河图》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B.这幅画描绘了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风貌。
C.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当时达官贵人的生活情景。
D.这幅画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9分)明明的xiōnɡ zhǎnɡ()dú zì()在ōu zhōu()打拼。
这一次他精心shè jì()的桥梁惊艳了shè huì()上的各界人士,被称为wěi dà()的chuànɡ jǔ()。
这是他zhì huì()的结晶,也是他不断积累、总结jīnɡ yàn()的结果。
三、词语综合练习。
(11分)1.“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出名,有名望;④用鼻子嗅气味。
在“世界闻名”一词中,“闻”的意思是。
“新闻”中的“闻”的意思是。
(填序号)(2分)2.按要求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6分)(1)在括号里填写含有“改”字的词语。
()伙食()缺点()工作(2)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AABB式的词语。
吃得()玩得()坐得()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3分)因为……所以……既……又……虽然……但是……(1)()《清明上河图》上的人都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之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同走进了这些充满魅力的节日,感受着它们独特的韵味。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总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期待。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孩子们则盼望着新衣和压岁钱。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精美的窗花,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共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鞭炮齐鸣,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习进步。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元宵节紧随其后,它是春节的延续和高潮。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花灯。
各种各样的花灯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有可爱的兔子灯、威武的狮子灯、精美的荷花灯……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赏花灯,还有猜灯谜的活动,这可是一项考验智慧的游戏,大家绞尽脑汁,争相猜出谜底,乐趣无穷。
此外,吃元宵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哀思和缅怀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碑,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会走进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生命的蓬勃与生机。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的口味多种多样,有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活动,龙舟上的队员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边的观众们呐喊助威,热闹非凡。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学习任务单)-三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前言在本学习任务单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华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多方位的学习方式来了解和感受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体现。
任务一:了解传统节日•任务目的: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任务内容:选择一个中华传统节日,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查询。
•学习建议:选择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例如春节、中秋节等,并结合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认识。
任务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目的: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其意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任务内容:选择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对象(比如中国结、年画、窗花等),了解其历史、文化来源、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建议:要注重所选对象与相应节日的联系,结合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任务三:传统节日的习俗•任务目的: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与意义,促进对传统节日的深入认知。
•任务内容:选择一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了解其主要习俗及其象征意义。
•学习建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和体验,引导他们走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习俗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培养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
任务四:中华传统节日与季节变化•任务目的:理解中华传统节日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理解节气中的镇疫仪式和民间习俗。
•任务内容:对中华传统节日和24个节气进行了解,理解传统农历年中的季节变化和相应的民间习俗。
可以搭配节气进行拓展了解。
•学习建议:要将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通过季节的变化去了解民俗与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注意到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联性,营造出人文关怀与自然关怀相统一的教学氛围。
任务五:传统文化在现代中的应用•任务目的: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任务内容:结合本节课的主题和任务内容,设计一个文化创意作品,并进行实际的制作和展示。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活动要求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到,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节,舞起龙灯踩高跷。
()时节雨纷纷,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节,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天气爽,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夜,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活动要求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 )到,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 )节,舞起龙灯踩高跷。
( )时节雨纷纷,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 )节,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 )天气爽,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 )夜,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活动要求
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
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到,
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节,
舞起龙灯踩高跷。
()时节雨纷纷,
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节,
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天气爽,
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
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夜,
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
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本文按()顺序有条理地写了北京的(),从()开
始,一直写到()春节结束。
(2)()、()、()三个春节高潮部分作者写得很详细,
而其他部分内容写得较简略。
这样写,使文章(),主次分明。
(3)除夕这天,作者主要抓住人们的活动来写,有做()、穿()、贴()和()、放()、吃(),还
要(),突出了除夕的热闹。
第()句话是这段的中心
句。
(4)本文通过描写老北京一幅幅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
三、我的构思
1.选择自己描述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自己叙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排叙述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表达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