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中华传统节日》
- 格式:docx
- 大小:21.28 KB
- 文档页数:6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华传统节日》教案综合实践活动课《传统节日》教案活动目的:1.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俗。
2.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流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___的《龙船调》。
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三、传统节日的风俗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
2.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展示。
师:非常好,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那么,除了春节,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生:(举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元宵节、春龙节。
师:非常好,你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传统节日了。
那么,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你们对这些节日的喜爱和热爱。
二、知识讲解:师: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传统节日的图片。
(板书设计)这些节日都有哪些特别的俗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你们对这些节日的了解和认识。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入题目:1.这段时间,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了解,相信大家很有收获,现在我们就来在班中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 二、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1.小组汇报研究的节日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节日专题。
2.全班交流。
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板书: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A.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大家看。
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团圆日,我们会放烟花、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设计意图:总结谈话,引入题目,开门见山。
】【设计意图: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很早就起来了,爷爷和爸爸在贴春联,我在旁边递东西,奶奶忙着剪窗花贴在窗户上,妈妈忙着准备团圆饭。
忙完这些,我们就坐着看电视,等待夜晚的到来。
夜晚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抬着烟花和花炮来到空旷的前坪燃放。
我们首先放的是花炮,一条长长的花炮放完之后,我们就放烟花,把引线点燃后,烟花就开出了花儿,那时的天空全部被花儿遮住了,漂亮极了。
烟花一个一个放完了,我们就心满意足的进屋,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年真开心呀!要是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就好了!B.展示活动成果民间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窗花,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写一幅春联,现场画一幅图画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节日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习作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第三单元习作范文汤圆里找硬币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人坐在外婆家的客厅里看春节联欢晚会。
大人们都低着头拿着手机使劲摇:“咔嚓咔嚓、咔嚓咔嚓!”摇红包的声音在客厅里此起彼伏,电视里放的节目,反倒成了背景。
“哈哈,我运气真好,抢了个20元的红包!”只见舅舅拍了拍腿大笑道。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20元可不算什么,我昨天抢了个50元呢!”这时,外婆闻声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敲了敲舅舅的脑袋说:“这有什么好比较的,过年就是图个团圆、喜庆,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对!都快放下手机,我煮的汤圆熟了,里面有一个汤圆包了硬币,谁吃到了我就给谁包个大红包!”大家一听都开心坏了,纷纷放下手机,快步走到餐桌前。
只见舅舅一坐下就急忙用勺子戳破一个个汤圆。
妈妈也赶紧坐在我旁边,边吃边问:“吃到硬币没有?吃到硬币没有?”大家也都鼓励彼此多吃汤圆,增加找到硬币的概率……看到全家围坐在桌前吃着汤圆说说笑笑的欢乐场景,外婆慈祥地笑着说:“跟你们拿着手机各玩各的相比,这样的合家团圆才是真正的过年啊!”中秋赏月每当我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时,我就会想起我国最具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的夜晚,我站在阳台上,抬头仰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
那月亮又大又圆,格外美丽,好似一位害羞的少女。
月亮姑娘雪白的脸蛋在云朵这层轻纱下若隐若现,时而悄悄地躲起来,时而羞涩地探出头来瞧一瞧。
如水的月光倾泻在广阔的大地上,犹如母亲慈祥的目光。
我想,这月光无论洒在谁的身上,都是温暖的……“吃月饼了!”外婆端来了月饼放在阳台的桌子上。
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
这时,爸爸用手指着圆月说:“你看,月中的吴刚正在砍桂花树呢!”我抬头一看,真的,月亮中好像有一个人在使劲儿地砍着一棵树呢。
月亮越升越高,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小路上,照在屋顶上,世间万物都沐浴在这明亮而又清新的月光里。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活动主题七《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传统节日》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活动主题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的介绍都包括节日来源、习俗、美食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节日来源、习俗、美食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美食等。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3.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日氛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节日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与节日相关的美食、手工制作等实物。
3.准备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依次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来源、习俗、美食等。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任务单,深入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活动等,感受春天的气息。
2. 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学习祭祖、扫墓的意义。
3. 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认识屈原,学习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4. 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体验赏月、吃月饼的乐趣。
5. 重阳节: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习俗,认识登高、插茱萸等传统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活动等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等知识。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体验节日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节日的传承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 新课导入: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等。
4.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心得。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传统节日的传承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传统节日知识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节日传承意义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传统节日的图片、活动场景等。
2. 视频素材: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等视频资料。
3. 实践活动材料:如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的所需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第二课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中国传统节日一、活动主题: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日期、习俗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四、活动时间:40分钟五、活动准备:1. PPT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介绍和相关故事。
2. 活动材料:彩色纸、画笔、剪刀等。
3. 教学资源: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素材、故事素材。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2. 学生分享已知的中国传统节日,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其日期、习俗和意义。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出示活动任务:制作中国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
2.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选节日主题,利用活动材料进行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创新。
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各组展示制作完成的手工艺品,分享创作过程和体验。
2.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编写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2.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选节日主题,编写富有创意的故事。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创新。
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各组展示编写完成的故事,分享创作过程和体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2.确定研究内容,收集资料1)小组成员根据小课题,收集与该节日相关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等途径进行收集。
2)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类,确定需要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展示活动成果1)小组成员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和记录形式,介绍该节日的由来、俗和庆祝方式。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
板块二自主研究,实践探究1.自主研究,收集资料1)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进行收集资料和整理分类。
2)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实践探究,记录成果1)小组成员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内容,记录自己的成果,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2)记录的成果要经过小组内部的审核和修改,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板块三展示成果,评价交流1.展示成果,互相研究1)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记录形式。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研究和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成果。
2.评价交流,提出改进建议1)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小组的展示活动,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2)小组成员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表达能力。
课时总结通过本次综合性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俗,还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展示能力。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还研究了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决定研究清明节的由来和各地的庆祝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也可以询问家长和长辈来收集资料。
在收集资料时,我们要注意整理和分类,约定时间和提纲,以礼貌的方式进行访问,并记录访问过程。
此外,我们也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如去烈士陵园扫墓或踏青,以感受清明节的节日气氛。
当然,在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安全。
综合性指导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反思综合性指导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性指导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性指导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反思1《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共有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
第八句和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易读易记。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分别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然后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逐句讲解,让学生在认识8个传统节日的同时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拓展,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对此较为感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增加了一个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讲讲有关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在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准备充分,所以表现很好。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然后指导学生读文,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含义,突破识字教学的重点。
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圈画课文中所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并在评论区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再连线全班汇报交流,加深对韵文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除文中所讲到的习俗外,自己还知道的其他习俗,并通过播放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拓展延伸到民族传统节日,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及民族习俗。
前两天录制《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
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通用11篇)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1一、主题背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时下我们对洋节付出的情感明显多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我们记得情人节是哪一天,记得圣诞节是哪一天,知道平安夜是怎么回事,知道母亲节甚至是父亲节的来历,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忽视中,端午节寂寞了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冷落了一次一次,清明节若不是与一部分人的哀思联系在一起,恐怕我们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更不要说它的深刻内涵了。
大树不能断根而叶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在的土壤、营养,在洋节铺天盖地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也不能默默无闻、倍受冷落了。
我们既要提醒成年人记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们要让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继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目标:1、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内容:(1)阅读有关中国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2)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了解民俗风情。
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到各地民族的习俗中去,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综合实践教案活动主题七中华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教案活动主题七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庆。
通过开展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教案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尊重,同时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意识。
一、活动目标:1.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与意义。
2. 引领学生认识传统节日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热爱与尊重,传承传统文化。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 通过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与理解。
二、活动内容:1.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景知识学习,讲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与意义。
- 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自主制作相关的宣传资料,如海报、手抄报等,以便在活动中展示。
2. 活动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节日主题的研究与展示。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选的中华传统节日,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学习,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传统活动等。
并通过展板、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解说。
- 各小组互相参观和交流,了解不同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3. 活动后的总结:- 学生进行活动感受的总结,可以书写心得体会或制作小视频等形式。
-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宣传资料,分享和交流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三、活动效果评估:1. 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度。
2. 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学生通过展示和交流的方式,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4.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综合实践教案活动主题七中华传统节日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增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华传统节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中华传统节日2.2 教学内容: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及文化内涵。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及文化内涵。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及文化内涵。
重阳节: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及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3.2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讲解:教师讲解每个节日的习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策划节日庆祝活动等。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和表现。
学生制作的节日手工艺品的质量和创意。
学生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
4.2 评价标准: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任务。
手工艺品制作精细、有创意。
对节日文化内涵有深入理解,能够传承和弘扬。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料。
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样品或图片。
网络资源,如相关网站、博客等。
5.2 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讲解和展示。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自主学习,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活动一:传统节日故事分享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research 相关的节日故事或传说。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六上活动主题七《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中华传统节日》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六上活动主题七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等,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节日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节日习俗、活动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等。
2.难点:深入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景教学:通过创设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节日气氛。
4.对比教学:比较中外节日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等。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节日相关物品,如食品、装饰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节日的习俗、活动等,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创设节日情境,如春节猜灯谜、中秋节赏月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节日气氛。
中国传统节日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场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节日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所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每组整理一份关于所选节日的调查报告,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课堂分享1.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所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分享内容进行补充和讨论。
四、总结提升1.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意义。
2. 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
二、动手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选节日,设计一个相关的手工作品或美食。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团队合作,发挥创新能力。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作品展示1.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过程和创意来源。
2. 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总结提升1.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成长和感悟。
综合实践课《中国传统节日》教案一、活动背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习俗、丰厚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大树不能断根而叶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在的土壤、营养,在洋节铺天盖地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也不能默默无闻、倍受冷落了。
我们既要提醒成年人记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们要让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继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美食、风俗、诗词以及安全等,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搜集、交流、汇报、展示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上一节有关节日的综合实践课,老师相信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与努力下,咱们一定能上好这节课。
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过节是我们最盼望的一件事了,我们马上要迎来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什么节日啊?生:春节师:春节属于哪种节日呢?生:传统节日。
师:什么是传统节日啊?学生谈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师: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啊?生: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师:下面老师也给出一些节日的活动,咱们一起来看看属于哪种节日。
(节日习俗)接下来,教师分别利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视频资料等从节日美食、诗词、传说、西方人眼中的传统节日和节日安全方面进行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案例题目:《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活动设计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在学习本组课文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结合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了学科教学中渗透、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活动设计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的风俗。
2.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活动对象和活动时间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活动时间:3月四、活动准备: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民族传统节日传说及习俗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活动过程:(一、)创设活动情境: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我们还叫过年,“年”是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播放“年”的来历。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四年级道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中,我们已经对春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在春节之前,人们都会准备什么?除夕这天人们会干什么?初一这天会干什么?生: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师:那么在我国的其他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课件:快乐春节回味)。
生:描绘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节习俗。
师: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课文,回味北京春节的风俗,过渡到其它地区、民族的春节热闹、盛大的场面。
通过课件演示,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的画面,学生观看了春节中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拜年等活动,对春节进行品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创设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活动的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探究活动主题1、传统节日知多少师: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也形成了许多各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漫长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
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
)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知道的传统节日,教师适时小结。
)2.(出示课件):下面的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元宵节()植树节()国庆节()中秋节()圣诞节()重阳节()母亲节()清明节()(通过选择学生,学生明确了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出示课件):请你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排排队。
师:小结,出示表格: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左右,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活动,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时间,而且使学生明确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
)(二)、节日习俗大放送师:同学们每个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简单地说说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汇报学习的成果(师适机点拨):生:我们搜集了关于端午节来历的资料。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说他因自己的见解得不到国王的理解,忧国忧民投入汨罗江中而死。
屈原死后,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
人们扔下饭团和肉,希望鱼不要吃他的尸体。
从此,在端午节那天,人们就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生:关于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当时,吴国有人谗言陷害伍子胥,吴王夫差听信奸臣所言,赐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视死如归。
他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之死。
生: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传说曹蛾的父亲溺江而亡,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蛾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就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曹蛾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被传为佳话。
生: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习俗,比如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吃鸡蛋等。
端午节流行广泛,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活跃,如壮族、傣族、白族……生:我们还搜集了一首赞扬屈原的歌谣,如:“端午节,吃粽子;配香囊,赛龙舟;悼屈原、颂屈原,爱国诗人不平凡;一心为国为民想,疾恶如仇立场坚。
”师: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它作了自己的解释。
其中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来源的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知道屈原的故事吗?(播放屈原投汨罗江的课件)(我们课外可以找些他的作品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的习俗。
了解诗人屈原,对屈原那种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肃然起敬。
)生:我们小组搜集的是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中秋夜这天人们吃月饼,代表团圆。
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
传说,月饼是为了纪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
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融为一体。
中秋之夜,遥望像玉盘似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师:我们学过哪些望月思乡的古诗?生: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老年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后来在重阳节这天又有赏菊花、吃年糕的习俗,古代还有插茱萸的习俗。
我们学过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间。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每年清明节,人们都要扫墓、上坟来祭祀死去的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我们小组搜集了少数民族过春节时的一些习俗。
藏族过春节时,人们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藏话叫“萨举”。
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师:(小结)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一束奇葩。
(出示课件播放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的故事。
)(设计意图:师生资料交流分享,加深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学生在主题实践中感悟传统节日、享受实践中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
在小组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小结的学习方式中,创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制定出台了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
同学们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现在想做些什么?生:办小报、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编诗歌、进行诗歌朗诵等。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组成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为弘扬中国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产生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
相信从这次活动开始,孩子们会加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七、总结活动成果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被人们的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
(出示课件)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活动成果,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情感得到升华,完成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师:传统节日的风俗就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它将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展,代代相传。
八、活动评价: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我设计的《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在主题探究中通过“传统节日知多少”、“节日习俗大放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九、活动反思由于都是学生们自己搜集到的内容,所以本堂课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急于表现自己搜集到的内容。
但是我忽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们的知识面。
我以为他们只会搜集到一些常见的节日,但是并非如此,他们还搜集到了一些少数名族特有的节日。
这是我所料不及的。
今后再上课要做足功课。
十、资源支持: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