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第二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640.00 KB
- 文档页数:20
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2.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
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2018山东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5.(2018重庆期末)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6.(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7.(2018 广东清远期末)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排查纠错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为生产力进步,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2.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张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张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 √)3.“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皆体现了民本观念,分别由孟子及唐太宗提出。
( ×)点拨“君舟民水”主张首次由荀子提出。
4.西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应用,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是盛行的根源。
( √)5.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实质是思想专制加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6.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提能专训(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重庆文综)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答案:D解释:由题干中“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和“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等可知,该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皆与题干所述作品的特点不符。
2.(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释: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也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理学居于统治地位,故而“四书”备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项正确。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解释: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
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
4.(2014·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考)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线索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线索2科技成就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3文艺成就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创新时期发展历程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高频考点定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科技成就。
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文学成就。
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向1老子与孔子对礼的看法(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孟子: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B“君轻民贵”的思想。
荀子:A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B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朱熹: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李贽:A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
B、在具体制度方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①科技成就;②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③文学成就。
[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核心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考点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核心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特别强调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为全国统一教科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共同促使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三宋明——理学、心学核心词:“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格物致知”1.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影响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考点四明清之际——儒学的批判与新发展核心词:反对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1.背景(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概况(1)李贽: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以后反专制斗争。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继承发展以往唯物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划时代的意义。
3.意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点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核心词: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1.概况(1)纸: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
(3)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世界影响(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对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对地理大发现起了推动作用。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考点六古代中国的文学核心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和柳永,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5.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
6.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是兴盛原因。
考点七古代中国的艺术核心词:汉字与书法、文人画与风俗画1.汉字、书法(1)汉字①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①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点: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2.中国的绘画(1)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唐:雍容华贵——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明清:风格奇特。
(2)民间绘画: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布贴画。
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为生产力进步,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 √) 2.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张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张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 √) 3.“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皆体现了民本观念,分别由孟子及唐太宗提出。
( ×) 点拨“君舟民水”主张首次由荀子提出。
4.西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应用,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是盛行的根源。
( √) 5.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实质是思想专制加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 6.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消极影响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重礼轻法观念。
( √) 8.明清之际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进步思想是“经世致用”。
( ×) 点拨明清之际,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的根本推动因素,故最能反映这一潮流的思想是“工商皆本”。
9.黄宗羲等人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君主的某些行为,并不是针对君主制度,也不意味着他们倡导民主法治政体。
( √) 10.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 √) 11.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没有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 √) 12.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我国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的是(泥)活字印刷术。
( √) 13.推动唐诗、宋词、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 √) 1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 √) 15.中国古代小说不仅仅包含明清小说。
明清之前已经有了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明清时期是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清明上河图》等著名的小说作品。
( ×) 点拨《清明上河图》为宋代风俗画代表,而非明清小说作品。
16.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 √) 17.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 √)考向一深度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影响典例1 (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知识定位宋代——理学——社会教化作用分析材料题干材料中“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
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只有D项。
技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中“请诸父老”、“使后生子弟”等信息把握题意,即劝导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人生价值取向。
答案 D典例2 (2013·海南高考)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知识定位明代——治国理念——儒学教化作用解题关键点材料隐含的题眼是:“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重心在于强调“礼乐”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作用,除B项外,其它备选项均与此题眼立意要求甚远,故答案为B。
答案 B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