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州县朝阳沟镇中学201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重点字词,翻译课文,疏通大意;2。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熟读课文;3.尝试翻译课文;4.背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
课文导入:1.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3。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外文言文》中的《桃花源记》。
文章描绘了一个渔人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桃花源,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幸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熟练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读写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描绘美好景色的短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生字词的读音、词义,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桃花源记》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大意、艺术特色3. 重点、难点:课文艺术特色、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2)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2. 答案:(1)世外桃源: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幸福。
(2)向往: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艺术特色:以景写情,寓意深刻,语言优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桃花源记》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温故知新---复习课文内容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 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 12、向13、遂14、规 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六)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
17 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四、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案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案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志”,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文鉴赏》中的《桃花源记》。
文章讲述了东晋时期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和主题思想。
3. 学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古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淡泊名利、和谐共生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桃花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注意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如“豁然开朗”、“鸡犬相闻”等。
5. 随堂练习:设计古文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桃花源记》2. 主要内容:作者:陶渊明主题:淡泊名利、和谐共生叙事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3. 重点词汇: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得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桃花源”的理解。
2. 答案:参见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桃花源记》公布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2、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3、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重难点: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进程:导入: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通过朗诵大伙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连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咱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一、采访村民:1、列位村民,咱们想明白当初你们什么缘故要远离红尘,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缘故促使你们做出如此的决定?2、提及桃花源咱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咱们介绍一下你们那个村子周围的自然环境如何?3、桃花源内的自然人文环境又如何?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轻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此刻树树掩映围绕中,仙境般漂亮。
齐读感受。
4、你们村里人日常生活如何?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适应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总结: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仁慈淳朴。
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表现一种和谐之美。
二、采访渔人:1、说说你是怎么发觉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2、那里的人见到你是什么表情?你感觉他们什么缘故会有如此的表情?3、你从哪里能看出他们与世隔间好久呢?4、你在桃花源中的待遇如何?你感觉那里的人如何?(民风淳朴,热情好客)5、从桃花源回来后,那个地址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6、总结归纳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桃花源美在何处?景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人美:民风淳朴,热情好客(2)桃花源的幸福表此刻何处?1.老人小孩: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宁、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对待客人: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3)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