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3、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补充发展时期30-—50年代见课本P10)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补充成熟时期60年代见课本 P10)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一章关于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家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呃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性质: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地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和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具体范畴: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注意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说呢个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又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时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定义: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时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题多)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P1)2、在个体水平,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又称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三方面。
(P2)3、行为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行为就是行动。
(P2)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与行为事实,(2)揭示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3)干预心理与行为(P3)第二节心理学发展概况(P5)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主义心理学: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以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认为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解释奠基人: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学派,是心理学拜托了思辨的羁绊而走上了实验的道路3、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早期行为主义者代表华生主张将心理看做一个黑箱,不管里面装了什么,只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作出观察就可以,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早期行为主义又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主要代表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不否认人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存在,发展了行为主义,所以其理论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者强调心理学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和度量,这对心理学走上科学话化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他排斥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否定一是研究的重要性,无疑又严重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
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于1912年德国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勤三人提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意识的组织,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学: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强调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与个体发展》①基本定义:教育对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就是说通过教育,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成长进步。
②重要程度:这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内容。
理解这个知识点有助于明白教育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知道怎么去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开展合适的教育活动。
③前置知识:需要知道个体的自然生长规律,比如婴儿时期先学会爬再学会走,还有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概念,例如感知觉。
④应用价值: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像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就需要设计有趣多变的课程形式;在家庭教育中,也能按照孩子的发展特点给予合适的引导,比如幼儿期注重感知觉和动作发展的培养。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是整个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开端部分,为理解后面的学习理论、教学方法等知识奠定基础。
②关联知识:与学习理论、教学方法、教育目的等知识都有关系。
比如说想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就得先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主要在于个体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要分清教育在其中起多大作用比较难。
关键点在于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身心特点以及教育如何与之适应。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的基础性很强,可能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比如问某个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或者教育措施。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与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在个体从胚胎到成年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引导、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这里的个体发展包括生理上的成长,像个子长高、力气变大;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像思维能力变强、情绪更加稳定。
②特征分析: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差异性。
以阶段性来说,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内容和速度不一样。
持续性就好比人的一生都在发展,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充满智慧的老人。
差异性就是不同个体接受同样的教育,发展的成果可能不一样,就像同样学习一门课程,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得慢。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初中)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二章:
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
4. 人格的概念
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
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8. 认知方式的差异
9. 求智商的公式
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
第四章:
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
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
1.知识的类型
2.感知规律
3.变式
4.知识直观的类型
5.知识概括的类型
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
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
8.遗忘理论
9.过度学习
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
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
2.学习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
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
第九章:
1.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8.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章:
1.品德的概念
2.品德的结构
3.品德的培养
第十一章: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标准
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第7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作为热量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热辐射在过程的机理上与导热、对流换热是根本不同的。
在导热与对流换热部分,研究的是由于物体的宏观运动和微观粒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能量转移,而在热辐射中关心的是由于物质的电磁运动所引起的热能的传递,因而其研究方法与思路与导热及对流换热部分的讨论有很大
的区别。
本章,首先从电磁辐射的观点来认识热辐射的本质及热辐射能传递过程中的一些特性,然后着重讨论热辐射的几个基本定律,最后介绍实际物体(固体、液体)的辐射特性,为下一章讨论辐射换热的计算奠定基础。
7-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辐射是电磁波传递能量的现象。
按照产生电磁波的不同原因可以得到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我们所关心的是由于热的原因产生的电磁波辐射。
热辐射:由于热的原因产生的电磁波辐射。
热辐射的电磁波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状态改变时激发出来的。
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物体总是不断地把热能变为辐射能,向外发射热辐射。
同时物体也不断地吸收周围物体投射到它上面的热辐射,并把吸收的辐射能重新转变成热能。
辐射换热就是指物体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的总效果。
当物体与环境处于热平衡时,其表面上的热辐射仍在不停地进行,但其辐射换热量等于零。
二.热辐射的波段范围
从理论上说,物体热辐射的电磁波波长可以包括整个波谱,即波长从零到无穷大。
然而,在工业上所遇到的温度范围内,即2000K以下,有实际意义的热辐射波长位于0.38~100μm之间,且大部分能量位于红外线区段的0.76~20μm范围内,而在可见光区段,即波长为0.38~0.76μm的区段,热辐射能量的比重不大。
显然,当热辐射的波长大于0.76μm时,人们的眼睛将看不见。
如果把温度范围扩大到太阳辐射,情况就会有变化。
太阳是温度约为5800K的热源,其温度比一般工业上遇到的温度高出很
图7-1 电磁波谱
多。
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0.2~2μm的波长范围,其中可见光区段占有很大比重。
如果把太阳辐射包括在内,热辐射的波长区段可放宽为0.1~100μm,如图7-1所示。
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在科研、生产与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下面所讨论的内容专指由于热的原因所产生、波长主要位于0.1~100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