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文学期刊与因循中的当代文学_当代文学生态环境考察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214.70 KB
- 文档页数:7
第44卷第3期2020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44No.3Mayꎬ2020文艺与灾难 专栏生态灾难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陈㊀菲1ꎬ龙其林2(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㊀宣传统战部ꎬ广东㊀广州㊀510405ꎻ2.广州大学㊀人文学院ꎬ广东㊀广州㊀510006)摘㊀要:随着生态灾难的大量出现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生态文学选本ꎬ编选者借助这些选本表达了各自的生态理念以及对于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构ꎮ中国生态文学选本与同时期的社会转型关系密切ꎬ编选者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思潮㊁时空意识与文学观念ꎬ也存在着过于贴近时代主潮㊁审美意识不足等问题ꎮ中国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ꎬ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时代的生态灾难及其文学呈现ꎬ扩大了生态文学阵营ꎬ传播了生态理念ꎬ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特征ꎮ关键词:生态灾难ꎻ生态文学ꎻ选本编选中图分类号:I2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6-6431(2020)03-0152-07㊀㊀随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日趋兴盛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出现了一批中国生态文学选本ꎮ生态作家或学者们基于各自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及立场ꎬ编选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生态文学选本ꎬ他们力图通过对于各自思想㊁审美㊁语言风格的作品进行筛选ꎬ建构起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㊁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形象的不同认识ꎮ这些生态文学选本对作家㊁作品的选择存在着较大差异ꎬ它们既映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阶段性特征ꎬ又深刻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地区的中国作家或学者对于中国环境问题所持有的复杂观念㊁情感态度ꎮ不同生态文学选本所建构的生态中国形象的时代性落差ꎬ表现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矛盾衍生及变化过程ꎬ深刻地反映出生态危机背后复杂的中国文化症候ꎮ一㊁生态灾难与中国生态文学选本的出版1978年12月ꎬ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ꎬ从此确定了中国实行对内改革㊁对外开放的政策ꎮ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ꎬ国外的生态理论及文学作品大量被翻译㊁介绍到中国ꎬ经过数十年潜移默化的传播ꎬ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结构ꎮ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ꎬ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蕾切尔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ꎻ随后亨利 戴维 梭罗的«瓦尔登湖»㊁钦吉斯 艾特玛托夫的«艾特玛托夫小说集»㊁丹尼斯 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㊁E.F.舒马赫的«小的就是美好的»㊁米哈伊尔 米哈伊洛维奇 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㊁列昂尼德 马克西莫维奇 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㊁鲍里斯 利沃维奇 瓦西里耶夫的«不要射击白天鹅»等各类生态文学著作在中国大陆得到翻译㊁出版㊁介绍ꎮ中国确立改革开放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后ꎬ重新融入世界发展潮流ꎬ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ꎮ但与此同时ꎬ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态灾难ꎬ大气污染㊁水土污染㊁旱涝灾害㊁水土流失㊁森林锐减㊁动物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ꎬ«人民文学»1980年第9期刊发的张长的短篇小说«希望的绿叶»应是中国当代最早发表的生态文学作品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ꎬ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积累颇为丰富的生态文本ꎮ为了展现中国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ꎬ同时也为了总结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成就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从1997年2月开始到2000年3月陆续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生态文学选本 碧蓝绿文丛 ꎮ这一套丛书分为三辑ꎬ每一辑251∗收稿日期:2019-12-12㊀㊀㊀作者简介:陈㊀菲(1983 )ꎬ女ꎬ湖南祁东人ꎬ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讲师ꎬ主要从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ꎻ㊀㊀㊀通讯作者:龙其林(1981 )ꎬ男ꎬ湖南祁东人ꎬ博士ꎬ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ꎬ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暨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ꎬ主要从事转型期中国思想与文学研究ꎮ㊀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70022)ꎻ广州大学2017年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BJ201717)ꎻ广州市创新团队项目 转型社会与中国故事的书写 ꎮ分为小说㊁散文㊁报告文学三卷ꎬ前后推出了9本生态文学作品选ꎮ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出版于1997年2月ꎬ张力军主编ꎬ包括散文卷«愿地球无恙»㊁小说卷«放生»㊁报告文学卷«地球 人 警钟»ꎻ第二辑出版于1999年1月ꎬ许正隆主编ꎬ包括散文卷«人类ꎬ你别毁灭自我»㊁小说卷«秀色»㊁报告文学卷«水啊ꎬ水»ꎻ第三辑出版于2000年3月ꎬ由 碧蓝绿文丛 编委会主编ꎬ包括散文卷«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㊁小说卷«大绝唱»㊁报告文学卷«北中国的太阳»ꎮ在 碧蓝绿文丛 陆续出版的过程中ꎬ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水ꎬ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ꎮ1998年夏秋之际ꎬ包括长江㊁嫩江㊁松花江等在内的河流发生罕见的全流域型特大洪水ꎬ导致江西㊁湖南㊁湖北㊁黑龙江等全国29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ꎬ受灾面积3.18亿亩ꎬ受灾人口达2.23亿人ꎬ死亡4150人ꎬ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ꎮ长江流域洪水泛滥的直接原因是ꎬ长期以来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现象突出ꎬ森林覆盖率锐减ꎬ水土流失严重ꎬ加上中下游围湖造田㊁乱占河道ꎬ使两岸水土蓄水功能急剧退化ꎬ最终导致了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ꎮ这一套 碧蓝绿文丛 的重要意义在于ꎬ它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生态文学选本ꎬ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态灾难及其影响ꎬ而且还在于它对于此后中国作家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产生的良好社会反响ꎮ2002年的SARS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ꎬ并直接促使了一些中国作家的生态思考与创作转向ꎮSARS事件两年之后ꎬ受SARS事件触动的广东清远生态诗人戚华海于2005年12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当代生态诗歌»ꎮ该书收录了34位诗人的生态诗歌作品ꎬ由华海为每首作品撰写了评论ꎬ这是中国第一部生态诗歌选本和生态诗歌评论著作ꎮ2005年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召开ꎬ认为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ꎬ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ꎬ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ꎮ2005年底ꎬ«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ꎬ发展循环经济ꎬ倡导生态文明ꎬ强化环境法治ꎬ完善监管体制ꎬ建立长效机制ꎮ2006年12月ꎬ高彩霞编的«生态文学作品导读»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ꎮ这部选本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比较宽泛ꎬ其中既收录了«江南»«饮酒»«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ꎬ也收录了«竹林的故事»«边城»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ꎬ并将这些作品辑录为诗歌㊁散文㊁报告文学㊁小说四个类别ꎮ2009年4月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晓斌主编的生态小说选本«感恩自然»ꎬ其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生态小说或童话ꎬ如«藏羚羊跪拜»«月光下的郊狼»等ꎮ2009年6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了由钱晓征主编的生态文学选本«生态美文»ꎬ该书主要针对中学生读者和家长而编选ꎬ小说㊁童话㊁散文等不同文体杂糅其中ꎬ其中包括邓一光的«狼行成双»㊁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等ꎮ2008年1月29日ꎬ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ꎬ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㊁各个方面相协调ꎬ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ꎮ2008年9月19日ꎬ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中国必须走生产发展㊁生活富裕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ꎬ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ꎮ2008年12月15日ꎬ«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中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ꎬ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ꎬ更好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ꎬ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㊁民主化水平ꎮ在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的背景下ꎬ2010年12月由浙江大学吴秀明主编的 文化现代性与生态文学前沿丛书 出版ꎬ该丛书包括«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中外生态文学文论选»«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四部ꎬ其中由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为一部主要以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为主的选本ꎮ这个选本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将中外生态文学同时收入选本ꎬ在中西对照解读的视域中形成对于世界生态文学的整体印象ꎻ二是力图将自然生态问题和人文精神关联起来ꎬ正如主编吴秀明所言: 从意义上说ꎬ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人文精神讨论ꎬ在不经意之间已涉及了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问题ꎮ只是由于多种原因ꎬ未能将人文与生态联系起来ꎬ思维与视野基本停留在知性化的空间而未能深入ꎮ [1]1该书按照文体来归纳生态文学作品ꎬ分别划分为生态诗歌㊁生态散文㊁生态小说㊁生态剧本㊁生态报告文学五个类别ꎮ编选者挑选生态文本有所偏好ꎬ生态诗歌㊁生态散文㊁生态小说三个类别作品较多ꎬ生态剧本只有一部«可可西里冰河»ꎬ生态报告文学也只有«寂静的春天»(节选)㊁«祁连山下»㊁«林区与林区人»㊁«淮河生态报告»(节选)㊁«靠谁养活中国»(节选)几部作品ꎮ不难发现ꎬ陈力君在编选时较少选择写实性较强㊁贴近现实问题的作品ꎬ而是更喜欢选择探讨自然与人类精神关系的作品ꎬ如«诉讼笔录»(节选)㊁«野性的呼唤»(节选)㊁«怀念狼»(节选)㊁«银狐»(节选)ꎬ其中也选入了一些不太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品ꎬ如«孕妇和牛»«我与地坛»等ꎮ2012年ꎬ由荣荣主编的«绿野风情:中国生态文学原创作品选»由宁波出版社出版ꎮ宁波市生态办联合市文联«文学港»杂志社举办了 宁波作家生态行 活动ꎬ组织上百名作家㊁摄影爱好者采风ꎬ创作出一批生态文学作品ꎮ编选者从千余篇征文中挑选出四十多篇文章ꎬ分为 诗意行吟 山水徜徉 炊烟依旧 低碳答卷 四个栏目辑录ꎮ从文体而言ꎬ该书主要挑选的为散文ꎮ2012年11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㊁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ꎮ2013年2月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351会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ꎮ2013年11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ꎮ2014年10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ꎮ2015年10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ꎬ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ꎮ2016年1月ꎬ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ꎬ环境就是民生ꎬ青山就是美丽ꎬ蓝天也是幸福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ꎮ2016年5月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ꎮ2017年10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ꎬ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ꎬ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ꎬ建设美丽中国ꎮ2018年5月ꎬ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ꎬ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㊁最严密的法治ꎬ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ꎮ在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的治国战略与重要发展目标的背景下ꎬ一系列生态文学选本也陆续问世ꎮ2014年1月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ꎬ该书隶属于陈思和主编的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丛书ꎮ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丛书一共分为九卷ꎬ包括记忆卷㊁乡土卷㊁都市卷㊁底层卷㊁科幻卷㊁武侠卷㊁奇玄卷㊁青春卷㊁生态卷ꎮ值得注意的是ꎬ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侧重点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ꎬ这与以往的生态文学选本具有了重要区别ꎮ编选者力图从新的文学类型角度来看待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现象ꎬ将其视为一种写作类型与题材范畴: 中国新世纪以来的 生态小说 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文学ꎬ当生态问题成为21世纪以来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时ꎬ这一类型的文学必将有新的发展ꎮ我们选编的这一本生态小说集中的作品ꎬ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ꎬ但却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学的价值和意义ꎮ [2]5由于该书限定的是小说这一文体ꎬ因此实际编选的作品均为新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ꎬ如«鱼»«哦ꎬ我的可可西里»«豹子最后的舞蹈»«哈纳斯湖»«老虎大福»等ꎻ囿于篇幅ꎬ长篇生态小说则只存目ꎬ供有兴趣的读者自行选读ꎮ2016年3月开始ꎬ由远人主编的«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陆续由花城出版社出版ꎮ«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与之前的生态文学选本具有了明显的不同ꎬ即它由深圳市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策划ꎬ湖南作家远人主编ꎬ顾问则是长期从事生态文化研究的深圳大学文学院王晓华教授ꎬ政府㊁高校㊁作家三者共同推动了这套选本的问世ꎮ迄今ꎬ«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一共出版了十三册ꎬ分别为:第一卷«重回生命之树»(2016年4月出版)㊁第二卷«让时光葳蕤»(2016年6月出版)㊁«当繁星闪烁»(2016年9月出版)㊁«流淌吧ꎬ河流»(2016年11月出版)㊁第五卷«天空安详如镜»(2017年3月出版)㊁第六卷«在群峰之上»(2017年6月出版)㊁第七卷«听江声浩荡»(2017年9月出版)㊁第八卷«给心灵以辽阔»(2017年11月出版)㊁第九卷«沿一片青草»(2018年3月出版)㊁第十卷«等绿荫覆盖»(2018年6月出版)㊁第十一卷«山川无尽延绵»(2018年11月出版)㊁第十二卷«大河昼夜奔腾»(2018年12月出版)㊁第十三卷«蓝色是种激情»(2019年5月出版)ꎮ在«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的各卷中ꎬ编者不拘体裁限制ꎬ选编了包括张曙光㊁雷平阳㊁马永波㊁宋宁刚㊁汪树东㊁陈永强等不同作家㊁学者的文章ꎬ囊括了小说㊁诗歌㊁散文等多种文体ꎬ是一部规模庞大的生态文学选本ꎮ编者如此表达其出版旨趣: 意在于今天的文学表达中ꎬ有一种直接面对生态的文学能提供给读者一方心灵和阅读的净土ꎬ为当代文学提供一种亲近自然㊁回归自然㊁塑造自然的生态文学样式ꎮ [3]封底2017年6月ꎬ由张辉主编的«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于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ꎮ这本生态文学选本的特点在于ꎬ它是中国第一部以报刊文章为编选对象的生态选本ꎮ中国环境报社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了 大地文心 首届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 ꎬ征文共收到3000余篇投稿ꎬ«中国环境报»择优刊发了31篇ꎬ并根据刊发的先后顺序排序选编为«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ꎮ在该书的前言中ꎬ编选者如此阐发生态文学选本的社会价值: 环境保护ꎬ是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都关注的写作课题ꎮ关注人与自然的主题ꎬ不仅反映了当代的文学理念ꎬ更顺应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ꎮ用文学的特性书写环保题材ꎬ讴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话题ꎬ是再恰当不过的表达方式了ꎮ [4]5在这些陆续出版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中ꎬ最有代表性㊁最能展现中国生态文学整体面貌的ꎬ当属 碧蓝绿文丛 ㊁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和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ꎮ因此本文在举例分析生态文学选本时ꎬ重点以这三个选本为重点ꎬ以期勾勒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内容㊁趣味及文学观念ꎮ二、选本编选与中国生态文学的时代性内涵编选者对于生态选本的热衷ꎬ事实上形成了对中国生态文学地图的重绘与中国生态形象的建构ꎮ读者对于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中国形象的印象ꎬ很大程度上为生态选本所建构的生态文学样貌所规约ꎮ生态文学选本既是有限的文字史料的组合ꎬ又指涉了中国民众共同感受的生态问题ꎬ为民众的生态想象提供了基础ꎮ无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ꎬ还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ꎬ生态中国形象既是个人阅读形成的印象ꎬ也是社会传播形成的共同想象ꎬ还是生态选本经过筛选之后进行重构的结果ꎮ通过这些中国生态文学选本ꎬ读者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它们所努力勾勒的生态中国形象ꎬ而且可以通过种种耐人寻味的迹象体味编选者内在的动机与价值观念ꎮ中国生态文学选本鲜明地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表现方式ꎮ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ꎬ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451迅速转型到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ꎮ 改革开放 整体上是沿袭 中体西用 模式ꎬ经济与政治㊁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ꎬ再加上经济发展本身也会带来自身的问题ꎬ如贫富差距㊁生态污染㊁食品安全㊁居民住房㊁教育公平㊁养老医疗等ꎬ这些问题随时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ꎮ [5]107-115改革开放后ꎬ中国社会表现出了对于发展经济㊁追求物质生活的狂热ꎬ个体欲望的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指向相契合ꎬ攫取金钱㊁获得物质㊁改善生活水平成了大众不约而同的追求ꎮ 碧蓝绿文丛 各卷中ꎬ第一辑报告文学卷«地球 人 警钟»㊁第二辑散文卷«人类ꎬ你别毁灭自我»㊁报告文学卷«水啊!水»㊁第三辑小说卷«大绝唱»都是以揭露环境问题为主的生态文学选本ꎮ20世纪80㊁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ꎬ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获取的短期效益ꎬ在生态文本中作家们对于这段狂热岁月进行了呈现与反思ꎮ在这些揭露生态灾难的文学选本中ꎬ作家们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欲望的膨胀㊁民众生态意识的阙如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缺位ꎮ而在2010年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㊁2014年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中ꎬ尽管其中不少作品依然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类型ꎬ但编选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作品过于注重生态理念传达而导致文学审美性削弱的问题: 早期的生态文学为了表达生态理念的强烈愿望ꎬ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往往会自觉地让位于自然生态的社会责任承担ꎮ在此过程中ꎬ文学也就更多地成为自然生态理论的宣传ꎬ生态知识的传递ꎻ大量的生态案例的呈现ꎬ生物学名词和术语的挪用ꎻ物种演变轨迹和发展历史乃至衰败历史的介绍ꎮ不同的生态观念在文学文本中也可以直接地不加过滤地得到呈现ꎮ显然ꎬ这样的文学状态不是生态文学的理想状态ꎬ明显的主题先行㊁科学数据的罗列㊁科学概念的衍生都在无形中破坏了文学的细腻敏感的审美神经ꎮ [1]6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ꎬ中西生态文化与文学已经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流㊁融合ꎬ新世纪的编选者有意识地追求选本中的生态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思想特质ꎬ而不再满足于对于客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现状的批判与反思ꎬ努力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视野寻找中国生态文学的多元面貌㊁本土文化特质: 自然生态 的变迁必然带来人的精神生态的变化ꎬ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体验到人的精神生态的内在焦虑㊁痛苦㊁希冀与快乐 如果生态小说能够进入到这种精神的层面ꎬ也许会呈现出另一种想象的艺术世界ꎮ [2]4-5不同生态文学选本的陆续出版ꎬ一方面是生态文学创作日益繁荣㊁作品不断增多后必然出现的筛选结果ꎬ是文学经典逐渐沉淀的发展过程ꎬ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不同社会身份㊁价值观念的编选者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对于生态文学话语权的兴趣ꎮ生态文学选本的出现即意味着编选者对于生态文学优劣的一次筛选ꎬ编选者的立场㊁身份㊁思想㊁处境等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编选结果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ꎬ编选即修改ꎬ不过它不是对于具体作品内容的修改ꎬ而是对于生态文学创作布局和整体面貌的一次系统修改ꎮ众多编选者之所以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兴趣ꎬ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影响生态文学队伍的文学权力与思想话语的竞争ꎮ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过程中ꎬ党和政府部门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导力量ꎮ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中ꎬ9卷本的 碧蓝绿文丛 尤其表现出了这一倾向ꎮ 碧蓝绿文丛 是一次从上至下的编选实践ꎬ带有强烈的国家行政力量性质ꎬ体现出鲜明的政府环保部门色彩ꎮ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的主编张力军曾先后任中国环境报社社长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㊁党组成员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等职ꎬ 碧蓝绿文丛 第二辑的主编许正隆曾先后任中国青年报总编室副主任㊁中国环境报编辑部主任㊁副总编辑㊁副社长㊁总编辑等职ꎬ他们先后主编第一辑㊁第二辑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总结政府环保工作经验与教训㊁宣传环境保护意识ꎮ正如解振华所言ꎬ 碧蓝绿 文丛的出版ꎬ是近几年环境文学实绩的展示ꎬ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大好事ꎬ我很乐意为之写序ꎬ并肯定它会受到环保战线和文学界的珍视与支持ꎮ [6]2在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的内容简介中ꎬ编选者毫不讳言其编选动机: 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的推动下ꎬ环境文学创作愈加茁壮发展ꎮ为进一步促进环保宣传ꎬ增强全民环保意识ꎬ发挥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ꎬ特编辑 碧蓝绿 文丛ꎮ [7]封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中国在经济㊁社会发展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ꎬ但同时也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ꎬ在这样的形势下总结生态文学创作的成绩ꎬ强调环保工作的意义ꎬ表现环保部门的职能ꎬ向民众传播生态理念ꎬ便成为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ꎮ解振华在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的总序中这样说道: 在行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ꎬ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ꎬ也是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ꎮ环境的不断恶化ꎬ包括水污染㊁臭氧层破坏㊁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大㊁全球气候变暖㊁生物多样性锐减㊁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等等ꎬ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ꎬ使我们清楚地看到ꎬ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ꎬ不能等闲视之ꎮ对此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ꎬ环境保护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ꎮ [6]1正是在这种背景下ꎬ生态保护工作引起了国家的重视ꎮ1993年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ꎬ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批重要文件ꎮ正如亲历者解振华所言ꎬ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ꎬ今年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ꎬ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亲临指导ꎬ讨论并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㊁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与近期治理目标ꎬ吹响了这个跨世纪重大工程的进军号角ꎮ目前ꎬ整治淮河㊁辽河㊁海河和太湖㊁巢湖㊁滇池等重大项目已付诸实施ꎬ环境保护的呼声正成为举国关心的重大问题ꎬ环境意识的加强已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ꎮ [6]1在 碧蓝绿文丛 第二辑小说卷«秀色»的后记中ꎬ编选者之一的章仲锷这样说道: 应该是既有暴露ꎬ也有歌颂ꎬ不只是揭露公害和污染现象ꎬ还须从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出发ꎬ着眼于心灵净化和精神文明建设ꎮ特别是551。
必要条件。
策兰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战的痛苦记忆萦绕他后半生,无以解脱,只能选择死亡,他在荷尔德林诗集上标出的那句话“有时这天才走向黑暗,沉人他的心的苦井中”,或许正代表了他死亡前的心声。
策兰这个灾难诗人给我们的启示里包含着一个沉甸甸的真诚。
这个真诚正是灾难诗歌需要的品质。
可是,接近它,拥有它,又需要巨大的代价!但在艺术和生死的较量中,总有一些人走在这条路上;也总有更多的人,无法承受真诚之重,选择了轻,产生了大量虚假的作品。
在此,我想起批评家张清华评价“地震诗歌”时的话:“而对于那些最广泛意义上的‘地震诗歌’写作,我只能说,他们的意义都需要检验。
不是让批评家或者‘质检员’来检验,而是要用每一个写作者自己的良知来检验,用其思想的状况和精神的现实来检验……重要的是像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说的那样,成为激发神性和灵魂的形式,成为唤起良知,推动社会进步的借力方式。
”[5]最后,我想重申的是,面对灾难诗人何为诗歌何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诗歌内部的问题;诗人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如何恰当处理诗歌和时代的关系,更应该从知识分子和历史创痛、艺术伦理这个脉络里加以考虑,才可能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看待诗歌、诗人、时代三者之间构成的艺术张力,为当代诗歌的进步提供一个可能的理论途径。
参考文献:[1] 王海鹰.借着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坚强[N].经济参考报,2008 -06-22(14).[2] 于坚.在喧嚣中沉默[J].上海文化,2009(2).[3]Theodor W. Adorno, Prisms, trans. Samuel and Shierry Weber[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1981.[4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 ]文波.文坛近况[J].南方文坛,2008 (6).责任编辑:万莲姣What could the Poet and Poetry do , When We Faced the DisasterCHEN B in g-jie(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 China)Abstract:To observe from the angles of disaster ,poet and poetry ,w e found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poets participating in or refusing to the social activities reflects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history,and the poem about disaster must stick to the “truth”and “love”in the area of art in order to play a special function.Keyw ords:disaster;poet;poetry;anxiety in the expression Reconciliation w ith history;truth and love生态灾难与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类型书写龙其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与生态意识的普及,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对生态灾难进行了集束式书写,并形成了三个较为常见的创作类型:批判型、忏悔型与审美型。
《文学评论》(1978—1988)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标题:《文学评论》(1978—1988)研究
研究背景:
《文学评论》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领域中的重要期刊,它的创刊标
志着我国文艺批评工作进入了新时期。
从1978年至1988年,这个时间
段也是伴随着中国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期,在这个时期,各种领
域的发展迅猛,文学的繁荣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文学评论》成立十年间的文章进行调研和分析,梳
理出期刊在文学评论方面的重要表现和贡献,以及对当时的文学生态所
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进一步探讨其对于当时的文学批评的推动和影响。
研究内容:
1.《文学评论》的创办背景和意义
2. 期刊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表现
3. 期刊在当时文学生态中的重要角色和意义
4. 期刊影响下的文学作品创作和批评环境变迁
研究方法:
1. 文献调查法:对《文学评论》10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分类和分析
2. 统计分析法:对文章文体、主题、作者等进行统计,以呈现出这
一阶段期刊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整体状况。
3. 对比分析法:将该期刊与其他同期杂志进行比较,以探讨其文艺
批评思想和理论的独特性。
研究价值:
本研究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文学评论》成立十年间的文章,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氛围,探讨其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表现,以及在文学作品创作和批评环境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可行性和重要价值。
文学期刊的困境与文学理论的创新作者:翁礼明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7期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期刊从期刊数量到期发行量都呈现出大幅下滑之势。
据人民网对文学期刊进行的调查,目前中国的期刊社一共有9000多家,文学期刊约占10%,而这其中又仅有10%的文学期刊生存状态较好,即不到100家的文学期刊能够维系自身的运行,其余的文学期刊都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文学期刊的日渐萎靡与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
虽然,文学发展不可能与经济完全同步,但文学期刊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渐行渐远是值得理论界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学术界对文学期刊萎靡不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原因:第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占据了人们大量的休闲时间;第二,消遣、娱乐类的报纸和时尚杂志对文学期刊的冲击;第三,当前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远离社会生活;第四,读图乐趣取代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第五,政府对文学期刊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这些分析当然成立。
但是,文学理论界在探讨文学期刊面临的生存困境时,恰恰忽略了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反思,似乎文学期刊兴衰存亡与文学理论没有丝毫关联。
事实上,文学期刊面临大幅萎缩是一个表层问题,其深层的问题是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边缘化,文学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
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不能仅仅归咎于作家、读者和文学期刊,而是一个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其中文学理论苍白化、文学批评阐释无力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文学繁荣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需要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而且需要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关注和介入。
中外文学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学理论的关注和介入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而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才是文学繁荣的直接推手,可以说,没有人文主义运动就没有莎士比亚,没有古典主义文学运动就没有莫里哀,没有启蒙运动就没有歌德,没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就没有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和托尔斯泰。
2020年10月第32卷第5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Oct.2020Vol.32 No.5收稿日期:2020 05 12作者简介:梁 芳(1975),女,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文章编号:1009-4873(2020)05-0047-04“生态批评”的发展轨迹梁 芳(石家庄市艺术学校英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31)摘 要:“生态批评”是20世纪兴起的文学批评流派,诞生于人类面临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之时,体现了西方文论“向外转”的态势,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探索领域。
分析生态批评的源起、发展阶段及其呈现出的专业化、国际化与全球化特点,探寻这一文学流派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批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风起云涌,相继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等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面临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环境保护思潮在欧美兴起,“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是一支文学批评流派,诞生于人类面临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之时,体现了西方文论“向外转”的态势,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探索领域。
一、“生态批评”的源起1972年,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尔在《幸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文学生态学”概念,主张探讨“文学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影响”[1]。
后来,此类术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然文学研究”“自然历史阅读”“环境文学批评”“绿色研究”“绿色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与“生态诗学”等术语纷至沓来。
系列术语中,“生态批评”的接受面最广。
1978年,威廉·鲁克特尔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术语[2]。
1989年,在美国西部文学学会上,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提倡关注“生态批评”[3]13,得到时任学会主席格伦·洛夫的积极响应[3]138。
渤海论坛渤海大学协办困境中的文学期刊与因循中的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生态环境考察之一周立民一个作品从作家的构思、创作到摆到读者面前,要经过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作品创作、传播及读者接受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 当代文学并不仅仅意味着作家和作品,还有生产机制、传播机制等等。
博尔赫斯曾经这样定义文学经典: 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做出无穷无尽的解释。
我重说一遍,古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他强调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内部特质,而且还有 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阅读等外在因素。
这些外在因素是作品赖以成长的生态环境,它们虽然未必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但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文学期刊处在作品走向公众的传输带的中间环节,它通过对一个时代文学风气的塑造在无形中参与了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
伴随着近代出版业的兴盛、知识分子不断增长的个人意识及参与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而成长起来的现代期刊,曾经在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王晓明先生在考察∀新青年#杂志的时候这样评价它与新文学运动之间的关系: ∀新青年#的个性逐渐扩散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个性,它所刊登的文字,也就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占据着中国思想界的中心位置,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影响。
由于∀新青年#开风气之先的特点,它更把一大批出色的知识分子吸引到自己的周围,由此形成的编辑部同人,正成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中坚。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青年#造就了一批精神领袖∃∃%∀新青年#是知识分子通过期刊对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式的光荣与梦想但是,时至今日,在传播媒介多元化,传播方式日渐便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期刊在文学界、社会中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它还能够延续这一光荣与梦想吗?我想,用 困境重重来概括当今文学期刊的处境并不过分。
从表面上看,发行量和经济问题是横在文学期刊面前的两座大山,绝大多数杂志不能靠杂志的销量维持自身运行,只能依据行政补贴、社会赞助等方式艰难地维持着生存,发行量在五千份上下的文学期刊有相当一部分,甚至不少杂志发行量仅有三千份左!%博尔赫斯:∀论古典#,∀博尔赫斯谈艺录#,第169、170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 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第198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右,这个发行量也就是国内的县级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订阅数而已,等于说除了图书馆的固定入藏和赠阅之外,很多文学杂志只有微乎其微的个人订户和市场销量。
尽管文学刊物总体销量在不断萎缩,但一定的市场增长空间尚存,当前造成文学期刊印数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行渠道不畅。
首先,当代人由于住址流动性强、工作单位更换较为频繁等原因,已经逐渐在改变从邮局订阅刊物的习惯,更何况各行各业几乎已经可以做到一个电话就可以送货上门的地步了,文学刊物僵化、繁琐甚至较差的订阅方式难免受到读者排斥,而且无处不在、立等可取、自由翻阅的零售摊点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报刊消费需求。
其次,发行量较小的文学杂志对于零售市场的开拓常常力不从心。
资金短缺等原因使他们即使小心翼翼地做一点刊物的营销和推广,也难以持久、收效甚微以致不得不草草收场。
即便文学期刊能够如愿达到它的市场销售量,比如从三千份发行到一万份,甚至发行到三万份,这已经是相当幅度的增长了,但对于发行商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无利可图,他们也不可能为你铺设专门销售渠道,仍难保证杂志销售的稳定。
同时,哪怕有三万份的发行量,很多期刊仍然难以维持杂志自己的生存。
如此看来,文学期刊等于面临着一个无望改变的销售市场、无力摆脱的经济压力。
从当代人阅读取向的整体状况来分析,会有更悲观的结论在等待着我们。
广播、电视、网络等便捷的视听方式、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变幻的视觉效果对纸面阅读产生的冲击是强大的。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的总体比例虽然还不算很高,但增长速度惊人:一九九八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仅为百分之三点七,而二∋∋三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已达百分之十八点三,年平均增长率百分之七十八点九。
二∋∋三年,对各种媒体的接触率排在前三位的虽依然是电视、报纸和图书,但VCD(DVD)的接触率从上次调查的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上网从上次调查的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七位;而杂志、广播分别从上次调查的第四、第五位,降到第五、第六位!。
相当数量的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四&五小时,这使得读书时间被大大压缩。
阅读时间减少,生活节奏加快,新媒介的诞生都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
在以往,杂志相对于图书内容驳杂也更丰富,可以满足读者的广泛的阅读需求;杂志的内容又比报纸有深度,可以补充报纸的不足。
但在今天,杂志的优势不仅得不到彰显,反而易于转化为它的劣势:内容驳杂,电视和网络比它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可以取代它;内容专深,恰恰为快餐化时代读者所深恶痛绝,有蜻蜓点水式的涉猎就足够了,不需要入木三分的钻研。
一个专栏作者说: 杂志与书籍,区别在这里,书是有头有尾,要你一行一行念;杂志不同,都是翻来翻去,哗哗响,很少有人把一本杂志从头读到尾吧∃∃现在奇缺的,不是知识分子,当个知道分子在社会上更吃香。
所以网络就应运而生,它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信息。
网络具有明显的杂志特点,鼠标滑轮刷刷转,五湖四海大千世界奔来眼底,拉洋片儿似的。
%这恐怕道出了一般读者的普遍心态。
对于文学杂志而言,它的一些优势丧失得更为彻底。
由于印刷技术的迅速提高,图书出版节奏丝毫不逊于杂志,使文学杂志经受着致命的打击。
因为按照惯例一个作家的作品都会先在文学杂志上刊载,然后才有单行本出版,这中间有相当一段时间间隔,这个间隔为期望先睹为快的人提供!%曲志红:∀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习惯上网阅读者急剧增多#,新华网2004年12月13日。
杨葵:∀杂志心态#,∀深圳商报#2006年6月30日 文化广场。
了选择杂志的理由。
现在恰恰相反,杂志发表不久,甚至还未等印出来,单行本已经遍街风行了,人们再也没有必要非通过杂志去阅读文学作品不可了。
另外,社会学家在分析当代大众传媒发展的趋势时曾指出: 如果在从前,像印刷、电视以及电影这样的传播手段还处在相对独立的领域的话,那么,现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合到一起了。
传播手段之间区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明确: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电话都在经历深刻的变化。
迄今为止,虽然报纸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还是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但从组织形式到提供服务的方式都正在发生改变。
报纸可以在网上阅读,移动电话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加,数字电视和卫星广播通信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选择。
然而,与其他传媒手段相比,互联网是这场传播革命的核心。
随着包括语音识别、宽带传输、网络以及电缆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有可能会最终消除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而成为给传媒受众提供信息、娱乐、广告和商业等服务的渠道。
!但是文学和文学杂志能够 融合于其中吗?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纸可以成功地完成这种转换,但文学语言更多传递的是思想感情,如果转化成其他大众传播媒介,那不仅是载体改变了,文学自身也被改变了,再忠实于原著改编出来的电影,与小说也不是一回事,看电影与读小说就更不是一回事了。
当然,小说的内容仍然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发布在网络上,可是网络至少在目前提供给人们的是检索和存储的方便,却难以做到阅读的细致。
人们的网上阅读经常是一目十行的浏览而不是细嚼慢品的阅读,没有耐心的品味,等于是瓦解了文学的优雅、精致和美妙,因为正如没有能够聆听音乐的耳朵,再优美的音乐也等于不存在一样,好的文学作品同样需要精致的阅读来生发。
而如今的网络语言则基本上是向反文学的方向发展,除了一点油滑之外,是简单、粗糙,它不是将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得更精密而是更简单更懒惰,许多符号和缩略语的大量使用就是例子。
它们能够承担起文学表达的重任吗?现在的文学表达,要么被它招降纳叛,从而丧失了自身的精致和一切遗产;要么远离这种喧嚣,在人们的目光关注之外自生自灭。
而从现在的文学杂志来说,这两者可以说都是它所不愿选择的,它不愿意降低品格来招徕读者,但被抛弃在主流之外的文学杂志又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遗憾的是它自身又没有能力突破这种选择的牢笼。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一份杂志能否赢得读者青睐关键在于内容。
这种看法基于这样一个设定,即读者对当代创作状况有整体的了解、对作家作品有着相当的鉴赏力和判断力。
如果不是这样,市场销售和杂志的品牌优势会给读者造成极大的错觉,读者很容易认为在书摊上常见的几种文学杂志就是最好的,就代表着 当代文学,而这个杂志上登载的作品就是当代文学的范本&&&实际上读者是在别无选择中选择,有限的几本文学杂志夹杂在花花绿绿的时尚刊物中,它们不代表文学还有谁能代表呢?那么,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杂志稿件取舍与这个时代的文学风气、读者趣味,乃至市场需求的必然联系。
尤其是所有的杂志都得为自己的生存打翻身仗的时候,发行量无形中成了考量一个杂志创办和经营成功与否的硬性指标,那么杂志的内容可能与这个发行量截然分开吗?而且少数发行量较大的杂志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那些不景气的杂志:像我们这样办才能获得市场。
一些刊物从综合性的文学期!(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第570页,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刊,改成散文随笔类的,改成纪实类的,再干脆改成通俗故事类,改成时尚文化类的。
这种乐此不疲的改刊,成功与否姑且不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市场,引导它们的都是预想的市场喜欢什么读者喜欢什么。
但也有悲壮的坚守者,即所谓保持刊物的纯文学的方向不变,保持刊物的格调不变等等,这好像也在暗示着纯文学、格调之类的就是市场的敌人、发行量的毒药。
不管怎样,坚守成为诸多文学杂志在困难重重中所选择的悲壮姿态,它似乎昭示着对文学的坚持和热爱,但在残酷的生存法则面前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除了这一点, 坚守本身有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呢?坚守什么?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曾经的梦想?这种坚守与僵化究竟有多少区别?坚守陈旧的文学理念、呆板的办刊形式和自我边缘化的封闭性?如果是这样, 坚守两字是不是应当改为 保守?一份无论多么小众和高雅的文学杂志,它之所以创办其最基本目的还是在于沟通和交流,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能一味地用 坚守来决绝面对外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不能放弃积极探索的勇气而以貌似安全的方式龟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