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思潮期末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新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一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思想和趋势。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以及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流动的意识流以及多重叙事者等手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到灯火阑珊处》等作品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对理性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现代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断裂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解构,同时也呈现出对多元化和混杂文化的关注。
托马斯·品钦的《失乐园》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残缺的帝国》等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拓展和补充,强调“事实胜于虚构”。
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叙事的真实性和真实世界的反映,常常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将真实故事和个人体验进行呈现。
例如,李敬泽的《历史的无意义》和梁文道的《蓝颜色的博物馆》等作品表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四、拟小说拟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造。
拟小说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和改编,对历史进行再现和解读。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
五、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和揭示。
新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新民体”答:“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
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
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
2.《新青年》答: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3.新潮答: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新潮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
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
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掎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
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
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
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紹钧、欧阳予倩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筛选了一些需求量大、关注度高的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并加以拓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 20 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反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罗兰·巴特、托马斯·品钦等人,其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实验性、创新性和文学性。
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作家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批判和怀疑。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出现。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方式和文学观念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反对标准化和统一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约翰·多斯·帕索斯、米歇尔·福柯等人,其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寓言化、符号化和象征化的特点。
3. 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表、传播、阅读的文学作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快、受众广泛、创作门槛较低,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小说、散文、诗歌等。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响。
4. 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旨在反对女性在文学领域受到的歧视和忽视,呼吁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蕾蒂亚·斯普雷维尔等人,其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反思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女性主义文学的出现是对当时文坛的反动,也是女性争取地位和权利的重要体现。
以上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热门名词解释,希望能提供帮助。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心灵和思想的流派和潮流。
在这个时期,文学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不同的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文学面貌。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的思潮。
它始于19世纪末,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作品的背景和人物描写真实可信,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与困境。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通过深入的心理刻画展现人性的复杂性。
现实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形象。
同时,现实主义文学也引发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文学思潮,它强调梦境、幻想和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试图通过打破常规逻辑和语言的界限,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无意识。
超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
其次,超现实主义文学借助诗意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追求意识流的表达和情感的冲击。
再次,超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经验和情感的真实性,试图超越理性和理性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为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
同时,超现实主义文学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审美视角,拓宽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文学思潮,它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叙事结构,挑战了现实和真实的概念。
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文学思潮2、文学社团;创作群体;作家群体;1、文学思潮,是文学艺术在某一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总体倾向。
它可能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是指文学思想运动或文学思想潮流,二是指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发生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一定历史阶段文学所呈现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倾向性和倾向特征。
在现代文学史上,既有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又有以某一文学思潮为主导,形成一股思潮浪潮。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一战前后至二十年代末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
它是一个在理论上否定传统的文学观念,主张用新观念,新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感受和情绪,注重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心灵活动的思潮,在内容上强调表现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这一思潮曾给包括中国左翼文学在内的进步文学以重大影响,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等。
4、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以反映人民大众为主要内容的创作流派。
他们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广泛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如周立波、张天翼、沙汀、艾芜等。
他们的创作还善于利用和提炼民间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吸取其中积极的成分,熔铸自己的风格,这一文学思潮对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以反映人民大众为主要内容的创作流派。
他们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广泛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如周立波、张天翼、沙汀、艾芜等。
他们的创作还善于利用和提炼民间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吸取其中积极的成分,熔铸自己的风格,这一文学思潮对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中盛行的一个文学思潮。
该思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危机加剧,美国人面临着种种危机和困惑,逐渐形成了世纪末的情绪,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伪、欺诈和伪善等现象,感到厌倦、不满和痛恨,渴望回到过去的淳朴时代,怀念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文学思潮指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相适应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思潮的形成表现为许多有影响的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地实践某种共同的文学纲领,形成一种创作倾向和遍及全社会的思想倾向。
文学思潮的重要
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
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便于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的发展规律。
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
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撰写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一部全面考察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有影响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看待文学现象,把文学当作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因此也非常重视从思潮的角度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
现代文学的思潮现代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世界的文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也在慢慢变化。
现代文学就是文学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化而来的产物。
现代文学的思潮,是指当前文学中的思想风潮和特点。
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绚丽多彩的意识流小说、以人性探究为主题的自然文化小说、现实主义风格的报告文学等等。
其中,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文学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运用流畅婉转的语言,大量使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人类的思想感情表现在文字之中。
在这种文学形式中,作者并不注重情节,而是更加注重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描写得细腻、丰富、多彩。
自然文化小说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种文学形式以自然文化为背景,以人文环境为主线,以情感历程为纵向线索,展现人的精神世界,疏发人性,表达对自然的怀疑和崇敬。
它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个性,反映人的本质和文化的多样性。
现实主义作为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客观、科学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和人类问题,并对它们作出综合的评价和反思。
现实主义要求作品具有内在的真实性和道德品质,一反过去小说家们观点妄断的思想,让读者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扩展了文学作用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文学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报告文学。
它是文学与新闻报道结合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将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的担忧或对人性本质的反思交织于故事叙述中,寻求文学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平衡点,同时注重表达真实感和艺术美感。
现代文学的思潮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代文学作品,还要关注当代特有的风貌、生活习惯、社会氛围、思想文化,充分理解现代文学的思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对时代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启示,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
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文学思潮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原因而在文学界形成的一种风潮或潮流,它代表着当时文学界的主流观念和创作方法。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个人的感情表达,追求独特的形式和语言表达。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是以意识流、无线索的叙事和夸张的形式表达个人主义的情感和观念。
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思潮相比,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情感和自由创作的表达方式。
例如,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其复杂的结构和详细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通过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探索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和哲学思考;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至所未知的海》采用意识流的形式,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角色的种种迷惑等等。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剧变和文化的多元化。
它反对传统文学、社会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追求个体的内心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然而,现代主义文学也受到了批评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过于艰深晦涩,缺乏真实的生活情感和亲切的读者体验。
总之,现代主义是一种积极探索新颖创新的文学思潮,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开创了新的文学创作领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主题。
本文将对现当代文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I.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拒斥,并追求创新和突破。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非线性叙事、内心独白和流派交叉等手法呈现,以突出个体主义、恶与罪的意识和对生命与存在的探索。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之舞》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II.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今的文学思潮和艺术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权威,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结构、拼贴式的叙事和语言游戏等手法来呈现。
它关注主题包括语言的本质、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真实性等。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有托马斯·品钦的《重建》和伊斯梅尔·卡达尔的《无名之歌》。
III. 文学流派流派是指在文学中形成的一类特定的文体或文学风格。
现当代文学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如魔幻现实主义、奇幻文学、洛波科洛文学等。
魔幻现实主义强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模糊,巴尔加斯·略萨的《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奇幻文学则通过创造奇幻的世界和人物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都属于奇幻文学。
IV. 启蒙文学启蒙文学是指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其核心是推崇理性和知识,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启蒙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揭示社会不公、批判封建制度以及提倡科学和教育等方式来传递启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多样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和作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的解释。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7 年,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全面革新。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1921 年,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其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
代表作家有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
三、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成员多是留日学生。
该社团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四、新月派新月派得名于 1923 年成立的新月社,1928 年《新月》月刊创刊,形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派主张新诗的格律化,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
五、乡土文学20 世纪 20 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形成了乡土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人物和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农村的凋敝。
代表作家有鲁迅、彭家煌、王鲁彦等。
六、左翼文学左翼文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流派,受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
代表作家有茅盾、丁玲、蒋光慈等。
七、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作家多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京派文学追求一种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
当代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隐失诗人:在十七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了一大批诗人/诗派停止了创作,离开了诗坛。
这些诗人/诗派被称为隐失的诗人/诗派。
包括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等。
6当代散文:狭义: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美文”,后来称为“艺术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等。
在有的时候还包括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7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8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9潜在写作:未公开发表,未经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能进书店上书架,不能跟读者见面的不具“合法”身份的作品。
现当代文学期末重点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反思文学: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当代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
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
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
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
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
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
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
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
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
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
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
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
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
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
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
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9、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
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
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
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
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1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
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
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
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12.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
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
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
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
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
伤痕文学较成
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16.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
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
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
成为小说的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
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18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19.《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播写解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
它的发表,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入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
这也是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任务之下”“创造新经验的时期”。
当时大部分作家“都到各种社会主义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20.创业史》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对于《创业史》(第一部),在60年代曾发生争论。
《创业史》是“单一的政治视角”,“意识形态化写作”,“围着政策转”,等等成为不易的结论。
然而,《创业史》不是一部记述合作化运动的史著,也不是一部研究合作化运动的论著。
它是小说。
是生活故事,是只有柳青才能写出的生活故事。
.
21.三红一青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2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
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
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23.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
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代表作家及
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24.《茶馆》 :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
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
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