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前提下的企业产生
- 格式:pdf
- 大小:365.76 KB
- 文档页数:2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起到了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然而,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它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这时,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政府的干预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和监管等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影响和引导,以修复市场失灵现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并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市场失灵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是指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对于第三方产生了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解决的影响。
例如,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于周边居民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企业在市场交易时并未考虑这一点。
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强制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或征收污染排放税等方式,使企业内部化环境成本,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市场失灵的常见问题。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买方和卖方在交易中拥有不同的信息,导致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影响交易效率。
例如,企业在发布商业广告时可能会夸大商品的优点,让消费者受到误导。
政府干预可以通过规范广告行业,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强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垄断和寡头垄断现象,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垄断企业和寡头垄断企业可以通过限制生产和提高价格等手段来获得高额利润,但却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限制了市场的自由与竞争。
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律和监管机构,对垄断企业进行限制和监管,维护市场的公正公平。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并非一劳永逸且完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方法。
政府的干预过度或不当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可能造成市场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阻碍。
政府不当干预市场则可能让市场失去监管,造成市场的混乱和非法行为的滋生。
因此,政府的干预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依法依规进行的,不仅要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竞争,还要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公共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个人消费行为B. 政府预算管理C. 公共物品的供给D. 私人企业的经营效率答案:C2. 以下哪项不属于公共物品的特性?A. 非排他性B. 非竞争性C. 可分割性D. 普遍性答案:C3.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的是:A. 政府如何制定政策B. 个人如何做出经济决策C. 市场如何调节资源分配D. 企业如何进行生产决策答案:A4.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是:A. 市场失灵B. 增加税收C. 促进经济增长D. 保护特定利益集团答案:A5. 以下哪项是外部性的例子?A. 个人购买保险B. 工厂排放污染C. 个人储蓄D. 企业购买原材料答案: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以满足字数要求)####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公共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这通常发生在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或垄断等情况下。
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 解释什么是“公共选择”并举例说明。
公共选择是指个体在政治过程中做出选择的行为,它涉及到选民、政治家和官僚等不同主体。
例如,选民在选举中投票给某个政党或候选人,政治家制定政策以满足选民的需求,官僚在执行政策时的决策等。
3. 描述外部性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补偿的成本或收益。
正面外部性如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而负面外部性如工厂排放的污染会对周围居民造成健康损害。
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
4. 阐述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的作用。
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供给。
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提供国防、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
市场失灵、国有企业与政府管制汤吉军【摘要】如果在完全竞争市场的世界里,只要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就能达到一种稳定的最优均衡,市场是有效率的,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够在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假定前提下作出良好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私有企业是有效率的,是不需要政府对私有企业管制和创建国有企业的.然而,一旦因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不公平等引起市场失灵,市场价格体系的内在机制就是不稳定的,很容易造成收入差距拉大和经济不稳定,最优均衡是不存在的.此时作为准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重点是弥补市场失灵.然而,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又使得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不稳定或经济低效率的来源,从而造成国有企业失灵,因此还需要政府加强对国有企业管制,包括反垄断法的制定实施、价格管制以及国有企业的分红和租金管理等,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及其目标.不能仅仅偏好私有企业,政府管制对国有企业而言也十分重要,这对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理论学刊》【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市场失灵;国有企业失灵;机会主义;政府管制【作者】汤吉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1;F26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重点是研究单个消费者与单个生产者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行为,往往忽略了政治学的考量,从此赋予经济学家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赋予政治科学的是法律、领导和政府的选择,留给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则是有关家庭和其它小团体互动的领域*[美]杰弗瑞·S.班克斯、艾里克·哈努谢克:《政治经济学新方向》,王志毅等译,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引言概述: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状态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原因引起。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市场失灵的案例,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
一、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1.1 外部性的概念及影响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对其他市场参与者或第三方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造成市场失灵。
1.2 外部性案例分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一种负面外部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污染物排放超标,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1.3 外部性案例分析: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一种正面外部性,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无法内部化这种影响,导致市场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足。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2.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影响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一方拥有更多信息而另一方信息不足,导致市场无法有效运作。
2.2 信息不对称案例分析:二手车市场在二手车市场,卖家往往了解车辆的真实情况,而买家却很难获取到准确的信息,导致买家在购买二手车时存在风险。
2.3 信息不对称案例分析: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一些金融机构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在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投资者却很难获取到准确的信息,容易受到欺诈行为的影响。
三、垄断导致市场失灵3.1 垄断的概念及影响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或买家的情况,垄断会导致市场价格被操纵,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3.2 垄断案例分析:电力市场在一些地区的电力市场,存在少数几家电力公司垄断市场,导致电力价格被操纵,消费者无法享受到公平的价格。
3.3 垄断案例分析:互联网巨头一些互联网巨头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通过控制市场信息和价格,影响市场的竞争,导致市场失灵。
四、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失灵4.1 政府干预的概念及影响政府在市场中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造成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问题探析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主流的经济模式,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分配。
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它的缺陷和局限性,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市场失灵。
本文将探析市场失灵问题的原因、表现和解决方法。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就是指自由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公。
那么,为什么市场会失灵呢?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一大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买方无法全面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成本和利润,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不确定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了市场的流通。
2.外部性外部性主要指市场交易活动对于第三方造成的负面或正面影响。
例如,工厂污染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危害,但作为买卖双方之外的群体并不能分享相关成本和收益。
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自动权衡外部影响,导致资源分配不完整。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不排除性,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分配。
例如,公共广场、公路、消防服务等,它们的消费与生产无法与收入相联系,因此私营企业不会向这个市场提供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市场失灵的表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和寡头垄断当只有一个或少数几家公司在一个行业中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出现垄断和寡头垄断,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更容易发生,因为这些公司可以自主决定价格和产量,而消费者数量决定了它们收入的高低。
2.公共物品的供给缺失如果没有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将无法在关键领域开展有效的交易,例如,接近全民健康保险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因此,在公共领域,“市场失灵”常常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3.外部性的负面影响市场不仅可能带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收益,还可能会对不参与交易的第三方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工厂污染。
这样的情况市场机制无法自体允权衡这些影响,需要政府控制。
三、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为了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影响,政府和市场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定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
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
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的分类(1)收入分配缺陷(2)通货膨胀风险(3)信息不完备性(4)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表现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产品2、垄断3、外部影响4、非对称信息市场的缺陷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中西方差异(一)中西市场失灵产生原因比较1.中国市场失灵主要源于市场发展不完全和市场之外的原因中国打破计划经济桎梏开始发展市场经济起于1978年,至今还不到30年,市场发展不完全。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新的计划体制还未形成;②在资源配臵上,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国家计划指导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二者有机结合还为形成;③在计划管理上,实施计划调空的物质手段乏力,计划的法制化建设滞后;④在新的宏观调空体系中,计划、金融、财政等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既影响计划制定和实施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又妨碍宏观调控整体功能的发挥。
[2]市场不完全导致市场调节力量薄弱或调节范围狭小,需要国家公权力予以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地方和行业予以放宽放活,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行政权不充分不公正介入。
由于局部或个人的利益的驱使,行政主体常人为剥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出现地方行政机构为了保护局部利益和政治利益,与所属的企业联合起来,运用行政权力干预并操纵市场,构筑市场壁垒来达到限制竞争的目的。
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模式。
然而,尽管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市场失灵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表现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出现无效或不公平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的信息并不完全对称,一方往往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导致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一些重要信息可能被掩盖或者被滥用,从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其次,外部性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常见原因。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正面的外部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负面的外部性则会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外部性往往没有被恰当地内部化,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
另外,垄断力量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可能通过掌握市场份额或者垄断技术来获得垄断地位,进而限制市场竞争。
垄断使得市场无法实现公平的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市场失效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配置或者不足配置。
过度配置是指市场中某种资源供应过剩,从而导致价格下跌甚至市场崩溃;不足配置则是指市场中某种资源供应不足,造成价格上涨或者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还可能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无法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例如环境保护、道路建设等。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需要政府介入。
三、解决市场失灵的可能方案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调整和纠正,从而使市场更加健康地运行。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披露要求来减少信息不对称。
政府可以要求企业及时公开必要的财务和经营信息,从而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
本文将以某国家汽车市场的垄断案例为例,进行市场失灵的分析。
1. 案例背景某国家的汽车市场长期由一家垄断企业控制,该企业拥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对手几乎无法进入市场。
由于市场垄断,消费者选择有限,产品价格高昂,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市场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无法最大化。
2. 市场失灵类型该案例可以归类为垄断市场失灵。
垄断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中存在唯一的供应者或需求者,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市场失灵原因3.1 垄断企业的存在该国家的汽车市场长期由一家垄断企业主导,该企业拥有垄断地位,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垄断企业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2 市场准入壁垒除了垄断企业的存在外,该国家汽车市场还存在其他准入壁垒,如高昂的研发成本、技术壁垒、政府监管限制等。
这些壁垒限制了其他汽车制造商的进入,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
3.3 不完全信息在该国家的汽车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其他汽车品牌的了解相对有限。
由于垄断企业的宣传和市场份额优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该企业的产品,而忽视了其他品牌的存在。
这导致了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选择有限。
4. 市场失灵影响4.1 低效率资源配置由于市场垄断,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不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这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潜在的高效企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4.2 高昂的产品价格由于市场垄断,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消费者由于缺乏选择,不得不接受高昂的产品价格,这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4.3 缺乏创新和进步市场垄断限制了其他汽车制造商的进入,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
缺乏竞争的刺激,垄断企业缺乏动力进行创新和进步,这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造成了阻碍。
5. 解决市场失灵的措施5.1 政府监管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打破市场垄断,促进市场竞争。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市场在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它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的是,当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时,或者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不公平问题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本文将重点讨论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探究其原因和对策。
1.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人或者企业产生的影响。
如果这些影响没有反映在市场上,就会导致市场失灵。
例如,已婚夫妇的再婚会影响到前配偶的精神和财产利益,然而市场上并没有相应的价值衡量和交易,因此这种活动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解决方法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来限制产生外部性的活动。
例如,对于有害的化学物质,政府可以实行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开罚罚款制度,以此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有害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则是为产生正向外部性的活动制定奖励机制,让那些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得到经济上的正向激励。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导致的市场失灵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一个人使用该物品并不会排除其他人使用的商品或服务。
市场经济下,公共物品的供给过少,将导致市场失灵。
例如,公立大学的教育资源如果过少,往往会使得许多人无法接收到优质教育,进而影响到未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公共物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行补充供给。
这包括采取政府调控、行政干预、补贴等方式,从而保证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足够满足人民的需求。
3.自然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固定成本过高,只有一个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
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往往会形成一种垄断地位,生产成本较低,而对外定价则偏高,这样就会导致市场失灵。
针对自然垄断,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措施,例如监管垃圾清理、限制售出地产商品,这样可以防止掌控市场的企业出现虚增价格等恶劣行为,以降低消费者的消费压力和社会成本。
市场失灵以毒蛇出没区域为例,毒蛇出没区域内有人居住,但居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确定毒蛇的分布范围。
经济学如何解释市场环境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并导致资源配置出现偏差和效率低下的现象。
经济学提供了一些理论解释和观点来解释市场环境中的市场失灵现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经济学中常用的市场模型是完全竞争市场。
这个市场模型假设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是同质化的,买卖双方信息完全对称,并且不存在任何市场参与者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情况。
在此假设下,市场达到均衡时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然而,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情况下市场无法做到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1.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成本或效益,既不被市场买卖双方所考虑,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内部化。
正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交易没有考虑到的额外收益,而负面外部性则是市场交易没有考虑到的额外成本。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种负面外部性。
在市场交易中,污染排放企业通常不会为自己的污染行为承担全部成本,而这些外部成本会转嫁给其他市场参与者或者整个社会。
这导致资源在市场上的配置无法达到社会最优。
2. 市场力量的不对称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市场参与者信息完全对称,然而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很常见。
卖方往往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造成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例如,在金融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获取更高的收益。
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 垄断和寡头垄断垄断和寡头垄断是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份额和售价来减少竞争,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偏离效率。
例如,某个企业独占了市场,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种情况下,其他潜在竞争对手无法进入市场,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再有效。
三、市场失灵的后果市场失灵会导致一些不愿意接受或无法承受损失的市场参与者无法享受到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市场失灵”前提下的企业产生——交易效率提高推动的制度演进*周宙摘要:本文以市场失灵为切入点来探讨企业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试图对当前的主流企业理论作出修正和完善,希望能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借鉴。
在文中,企业制度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制度,从而将企业制度的产生与市场制度的自发演进联系起来,并进一步研究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市场制度在自我完善过程中伴随着交易条件改善的制度演化。
本文主要运用演义分析法,结合超边际分析、数理分析、比较静态和均衡分析等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得出企业制度是市场制度克服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自我调整的结果,是用生产、交易效率更高的一种稳定的综合长期合约集代替原有的短期分散合约集的合约结构转变后的一种合约安排,这一合约结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的试错成本。
本文指出市场失灵的根源是经济人的自利性和技术约束以及经济活动的时间耗用,并且正是市场制度应对市场失灵的自我完善导致了企业的产生。
关键词:交易效率市场失灵企业制度合约选择试错成本一、引 言企业制度这一特殊的市场制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尤其是新制度学派和产权学派兴起之后,引起了许多经济学者的兴趣,在企业产生或企业存在的原因问题上,学界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并且主流经济学界已经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企业制度的性质,企业制度的出现,以及企业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的契约结构等相关议题的研究已相当丰富。
但是,笔者还想问的一个问题是现有的企业理论是否已经完善,或者说是否已经真正的解决了上述问题?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本文不这么认为。
因为,本文经分析指出至少交易费用对于企业的出现是不充分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效率在低于劳动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时①,企业也可以出现。
而这两点正是主流中认为企业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市场失灵”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企业制度作为一* 周宙,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邮政编码:510275,电子邮箱:zhouzhou401@。
作者十分感谢杨小凯和张五常教授思想对本文的启发。
当然,文责自负。
①文中会经常地提到“交易效率”一词,此处作冰山交易效率理解,即一次交易完成后各参与方最终获得的交易利益和与该交易过程的总耗费价值的比率。
种特殊的市场制度是否与市场失灵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呢?企业制度存在的充要条件或者说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主要是想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对已有的企业理论做些改进和完善。
本文之所以再次涉及这一论题,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想就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该做出怎样的内部调整等有关问题作些探索,这可以说是现实而又迫切的。
笔者相信若能找出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这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试图在此做一个可能是不必要的努力,再次探讨企业产生的原因。
本文以交易费用和契约选择为分析工具,从自利人假设和现实的技术约束出发,由这两个假设推理出信息费用(一种交易费用)的存在,并进而结合因信息费用而引起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价格扭曲来剖析市场失灵的原因。
然后通过市场制度的自我调节过程来推理、归纳企业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以此来分析企业产生的原因,也即从市场本身对市场失灵的自我内部调节来分析企业的产生。
在文中的数理模型中,本文使用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均衡分析法,但在内点解不存在时,借用了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思想。
笔者不否认,在写作的过程中受着奥地利学派个人主观主义方法论的影响。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对文章的选题背景,拟解决问题及其现实意义,文章的分析思路及结构做了一个简单地概括。
第二部分,即文献综述部分,是对当前已有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作的一些粗略的介绍和评价,并且说明了本文所沿袭的思想及与前人观点的区别或突破。
接着在第三部分分析企业产生与市场失灵的内在联系,该部分首先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对原有的传统观点作了一些创新,在后文中会有所体现,此处不作说明),紧接着在给了企业制度一个明确的界定之后,讨论了企业产生的原因,得出企业是企业家所选择实践的一种特殊的合约结构,是市场制度自发演进的结果。
在第四部分,本文用了一个数理模型来将第三部分的思想模型化,为了方便建模,本文作了一个较强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假设。
最后在文章的第五部分,对前面的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一直作为一个连接投入与产出的黑匣,被搁置在经济学者的研究范围之外。
在奈特(Knight,Frank H. 1921)之后这一黑匣逐渐得到了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企业理论也丰富起来。
奈特(Knight,Frank H. 1921)认为企业的产生与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关。
因为风险的存在,未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们对风险的偏好不一,所以这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奈特认为企业家的风险承受能力要大于普通工人,在他眼中这种差异是外生的)雇佣风险厌恶型的工人,付给他们固定工资,自己承担风险成为剩余索取者,从而企业产生。
风险使得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对风险的偏好不一导致需对收入进行与风险相匹配的分配,这些分析都是对的,但是这些都不是企业出现的充分条件,因为风险分摊完全可以由市场来完成而不必组织企业。
不过,奈特的观点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确实与企业的产生有联系,但不是因为人们对风险的偏好不一而导致剩余索取者的出现,从而产生企业。
本文经分析指出是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之经济参与主体所受的技术约束在人们的机会主义动机下导致信息不充分,引起较大的交易费用(很大一部分是信息费用)降低交易效率,从而诱致市场制度变迁,企业制度出现。
奈特之后,有关企业产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占主流的科斯(Coase,Ronald Harry 1937)、张五常(Cheung,Steven N.S. 1983)的观点。
前者认为,企业制度是用经理人指令下的组织管理来代替市场交易,因为市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即交易费用),所以当企业经济即用企业的科层结构协调分工的分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交易费用的节省)大于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成本时,企业制度就会出现。
张五常补充并发展了科斯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制度是用劳动力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而不是用非市场制度代替市场制度。
张五常指出,当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力的交易效率高于这种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且交易成本存在时,企业制度就会出现。
结合二者思想:如果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低于中间产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交易效率,则企业制度可用劳动力交易代替中间产品交易而节省交易费用,于是企业制度就会出现。
他们二者的思想大致上是正确的,只是有不完善之处。
首先,科斯所谓的管理费用或组织成本难道不是一种交易费用?而且企业制度的产生无非是用一种交易费用较低的合约安排来代替另一种交易费用较高的合约安排,同时兼顾这一合约替代过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这并不一定要求要素市场的交易效率大于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
而且怎样的合约结构才算得上是企业制度呢?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一主流观点进行完善。
本文经分析得出,企业制度是市场制度在对市场失灵的自我调节过程中的一种制度演化结果,从而基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来分析企业的产生原因,这把科斯的推理向前推进了一层。
同时,本文还从企业制度的合约结构与其它市场制度的合约结构的区别及局部市场与整体市场的关系出发来对张五常的观点作出修正。
另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是起始于张五常(Cheung,Steven N.S. 1969),经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Armen A. & Demsetz,Harold 1972)及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 1975,1985)等人发展的“卸责”说。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从企业生产的团队性质和“中心签约人”的契约角度出发,认为在生产团队的合作过程中会有人偷懒卸责,这些机会主义行为需要监管,因此,他们认为企业是为了要便于监管而成立的组织。
威廉姆森则直接着脚于机会主义,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或者契约属性等的治理结构,以及从保护契约当事人投资安全的制度安排角度来研究市场中企业的产生。
其实,他们所指出的机会主义行为本身是因为构成企业制度的契约是不充分契约,各参与要素的贡献难以准确量度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监管是因为企业制度而存在,并非因为需要监管所以成立企业。
当然,“卸责”(机会主义行为)与企业的产生有关,但卸责更多的是事后行为,更多的是事前的机会主义行为会产生大量的内生交易费用,而市场降低这一费用的方式是界定权力改用外生交易费用来替代之,这才是企业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企业家理论在企业的产生问题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这其中企业家理论学派的彭罗斯(Penrose,1959)从管理资源,奥地利学派学者柯兹纳(Kirzner,1973)、奥德里斯克和里佐(O'Driscoll,Gerald P. & Rizzo,Mario J. 1985)、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斯普尔伯(Spulber,1999)等则从企业家入手(他们认为企业是企业家特殊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间接定价器),来研究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他们过于强调企业家要素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显得有些片面。
确实,企业家在企业制度的出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企业制度的直接选择和实践者,但企业家要素是企业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可交易的经济制度及效率不等的局部市场是另外两个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理论,比如巴纳德(Barnard,Chester 1938)从诱致合作的正式合作组织,交易费用学派的格鲁斯曼和哈特(Grossman & Hart,1986)、哈特和穆尔(Hart & Moore,1990)、哈特(Hart,1995)、西格尔(Segal,1999)等人从契约权利、剩余控制权等的物质资产的联结,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Prahalad & Hamel, 1990)从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能力的融合体)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存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本文通过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来探讨企业产生的原因,将主流的企业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层,用自利性和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础假设及其引起的交易费用、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等来解释企业制度的存在,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市场失灵与企业的产生因为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消费品或生活便利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用物品,加之人们的欲望受到人们活动范围及手头工具的限制,所以经济物品存在着普遍的稀缺,表现为经济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