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课《一天的食物》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6.不用种子怎样繁殖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中关于“不用种子怎样繁殖”的必备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不用种子繁殖的概述除了种子繁殖,植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繁殖,这些方式主要包括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
营养繁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是植物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重要途径。
二、营养繁殖的方式1. 用根繁殖:一些植物的根具有繁殖能力,如胡萝卜、甘薯等。
这些植物的根可以直接埋入土壤中,或者通过浸泡在水中促使生根,然后移植到土壤中生长成新的植株。
实例:胡萝卜的头部切下一段,浸在盘子里的水中,当长出小芽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即可长成新的胡萝卜植株。
2. 用茎繁殖:许多植物的茎也具有繁殖能力,可以通过扦插、压条等方式进行繁殖。
实例:马铃薯(块茎)和落地生根的茎可以直接种在土里;月季、吊兰、姜等植物的茎可以通过剪取一段插入土壤中,生根后长成新的植株。
3. 用叶繁殖:一些植物的叶也能繁殖后代,通常是将叶片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并长成新的植株。
实例:宝石花的叶片可以直接插入土中,一段时间后就能长出新的根和芽,进而长成完整的植株。
三、组织培养技术1. 定义: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的一部分组织或细胞放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的繁殖方式。
2.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3.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还可用于培育无病毒植株、创造植物新品种以及保存珍稀植物资源等。
四、实例与观察1. 实例:竹子是一种典型的通过营养繁殖的植物。
竹林里的新竹子通常是从地下的竹鞭(一种特殊的茎)上长出的笋芽发育而成的,而不是通过种子繁殖的。
2. 观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观察身边的一些植物,如月季、吊兰等,它们常常通过茎的扦插繁殖出新的植株。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溶解”。
这个单元主要探讨了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单元内容的总结: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解的现象:当我们将物质放入水中时,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如物质逐渐消失,水的体积增加等。
溶解的规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
例如,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石头则不能。
影响溶解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高。
压力也会影响溶解度,但不如温度明显。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影响,例如,盐在水中比在油中更容易溶解。
溶液的形成:当物质溶解在水中时,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承载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水、盐水、饮料等。
在科学实验中,溶液也经常被用来进行各种化学
反应。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溶解现象和规律,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和溶液的形成与应用。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的变化。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
以
下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知识点一:天气
- 天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湿度、风力等
方面的变化情况。
- 天气可以分为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不同类型。
- 天气的变化与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知识点二:水循环
-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过程。
-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知识点三:气象仪器
- 气象仪器是用来测量和观测天气现象的工具。
- 常见的气象仪器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向仪等。
- 通过气象仪器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
知识点四:地球的运动
-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形成季节的变化。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天气、水循环、气象仪器以及地球的运动。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提高对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以上为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肺活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测量肺活量》这一课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肺活量的概念,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以及明白肺活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和尝试。
但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方面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肺活量这一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肺活量的概念,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肺活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肺活量的概念,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肺活量的测量,理解肺活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肺活量的测量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于肺活量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数据。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肺活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强调健康的生活习惯。
5.拓展:学生进行课后小研究,身边同学的肺活量情况,进一步了解肺活量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概念: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内容一、呼吸与健康1. 呼吸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鼻子和胸腔运动感受到呼吸。
呼吸器官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时,气体从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气体从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 呼吸的重要性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
呼吸过程中,人体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 呼吸与运动运动前后,呼吸次数会发生变化。
运动前呼吸次数比较少,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以便呼出和吸入更多的气体。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标准: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肺活量的测量通常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进行。
二、食物与营养1. 食物的分类按食物来源分:动物类食物 (荤食)和植物类食物 (素食)。
按食用方式分:生食、熟食。
按食物的重要性分:主食、副食。
2. 食物中的营养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而蛋白质则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3. 食物的营养搭配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因此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三、食物的消化1. 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口腔是消化起始的地方,牙齿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
食道传送食物至胃,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2. 消化过程食物被吃下后,会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残渣则形成粪便排出。
气管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叫作消化。
4、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受我们的呼吸1、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2、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一气管一支气管一肺4、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一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鼻:过滤吸入的空气咽喉:有对气体加热的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是运送气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
2、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支气管5、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増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1. 食品:人类需要吃饭才能维持生命,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和养分。
2. 住房:人类需要有一个温暖、安全的居住空间。
3. 服装:人类需要穿衣服来保护身体和调节体温。
4. 教育:人类需要接受教育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5. 医疗:人类需要得到医疗照顾来维持健康。
二、食物的来源1. 农业:粮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禽牲畜是农业的主要内容。
2. 捕捞:渔业可以提供各种海鲜食物,包括鱼、虾、蟹等。
3. 狩猎:部分地区的原住民仍然依靠狩猎获取食物。
4. 采集:一些水果、蔬菜和可以通过采集获得。
三、食物的分类1. 谷物类: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
2. 豆类:例如大豆、豆角等,富含蛋白质。
3. 肉类:包括猪肉、牛肉、鸡肉等,提供蛋白质和脂肪。
4.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有助于保持健康。
5. 奶类:例如牛奶、酸奶,富含钙质和蛋白质。
6. 其他:包括蛋类、鱼类、虾类等。
四、食物的加工1. 粗加工:指的是简单地改变食物的外观和形状,如剥皮、切块等。
2. 精加工:指的是在食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复杂的加工,如煮、炒、炸等。
五、食物的安全与卫生1. 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新鲜程度,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2. 食用加工食品时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的产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3.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并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
4. 合理储存食品,避免食物受潮或受到虫害。
以上是教学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