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_孔乙己_英译文的艺术成就
- 格式:pdf
- 大小:264.38 KB
- 文档页数:7
鲁迅小说孔乙己艺术表达手法木刻画是视觉艺术中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线条、黑白相衬的对比给人以艺术美感。
背景纯粹,简笔勾勒却意蕴丰富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与木刻画这种简明而深刻的艺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刻画的底色多为黑色,画面线条则呈现为白色,黑与白,阴与阳,对比强烈。
这种色彩上的对比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以极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涵。
《孔乙己》在社会环境(底色)的描写与人物(画面)的刻画上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技巧,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篇画面简单而意蕴丰富的作品。
下面,笔者将从视角、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四个方面去品析这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关于作品的视角视角也是叙述角度及阅读心理角度。
木刻画以静态平面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画面所呈现的信息有限,而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时,需要捕捉住有限的画面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完成作品形象的构建和作品内涵的解读。
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只能了解到小伙计在酒店中看到的故事,也一样的“肉眼凡胎”。
读者的欣赏不再是“上知其因,下知其果,知其前生,知其来世”的上帝式的欣赏,他们已变为凡人,就跟自己在寻常生活中的观察一样,这就使作品的视角与读者的生活视角重合,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转换角度以后,读者化为凡人,需要从作品呈现的生活画面中自己去解读猜测、推理品味,不再是坐在那里听“上帝”的解说和对是非曲直的判定。
读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也就如同观众看一幅静态的画的过程,它们都默默不语,呈现着一个客观的本真,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解读品味从而获得解读的快感,审美愉悦由此产生。
二、关于故事情节三、关于故事结局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这里用“大约”,又用“的确”,既是估计又是肯定,显得含混矛盾,不合情理,似乎是一处败笔。
其实,在这之前,文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出现了四次。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美好的校园时光!————朱琼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以《孔乙己》三个英译本为例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绵延几千年历史。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肩负着传递源语信息、解释源语与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重任。
然而纵观中西方翻译史,传统翻译研究对译者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
随着翻译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译者逐渐进行着从“隐身”到“显身”,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转变。
译者的显身显然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实践家的贡献密不可分。
本文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的理论为引导,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三个英译本,即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36年译本,威廉·莱尔(WilliamA.Lyell)1990年译本和茱莉亚·罗威尔(JuliaLovell,中文名蓝诗玲)2009年译本进行个案分析,从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等角度详细论证译者的显身在鲁迅作品外译中的体现。
劳伦斯·韦努蒂倡导异化翻译理论,提出译者通过采用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体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而且使译者的地位在翻译活动中得到凸显。
韦努蒂受解构主义和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在当代后殖民主义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
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提高翻译文学在英语世界中的地位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人们评论、赏析译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文通过比较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英译本,试图实现三个层面的研究价值,第一,从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大范畴中,通过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使人们对鲁迅思想和作品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为现代中国学的学科建设增加研究素材。
第二,在中国文化内部,置身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在主流文化中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通过重读鲁迅作品并对其经典作品的英译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反省和干预中国当代主流文化。
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围城》英译文的艺术成就
杨义德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8)012
【摘要】本文根据小说美学的人物、时空、情节、语言等要素,比较分析了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名著<围城>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译英译文的艺术成就.通过典型的实例分析,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以形象生动而简洁自然的笔触,符合人物地位与个性的贴切用词以及恰当的语篇布局,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审美要素.达到了译文与原文在艺术风格上的再现.
【总页数】4页(P212-215)
【作者】杨义德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小说“围城”看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J], 李思可
2.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原作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与缺失 [J], 王杨
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小说政策性语言的翻译策略——莫言《蛙》葛浩文译文评析[J], 刘聪聪;赵海萍
4.从美学角度看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J], 王建国
5.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自恋》译文的审美再现 [J], 沈倩;周小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乙己文学英文解释(中英文版)English Version:"Kong Yiji" is a classic work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Lu Xu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Chinese writers.The story is se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character of Kong Yiji, a poor, unemployed scholar who is obsess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The Book of Changes".The story explores themes of social injustice,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light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 during a time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urmoil.Kong Yiji is portrayed as a pitiful figure, often mocked and ridiculed by the locals for his poverty and obsession with the past.Despite his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he is unable to secure a stable job or gain respect from society.Instead, he is reduced to a state of dependency on the charity of others, frequently seen at the local tavern, where he drinks and discusses the classics with the owner.The character of Kong Yiji represents the intellectual elite of the time, who were struggling to find their place in a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the struggles faced by those caught in between.Lu Xun uses Kong Yiji"s tragic fate to criticize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atmosphere of the time, as well as to express his concern for the future of Chineseculture.In summary, "Kong Yiji" is not just a story about a single character,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broader issues affecting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serves as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status quo and a call for change.中文版本:《孔乙己》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出自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鲁迅之手。
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孔乙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时代的种种模样,也映射着如今社会的一些影子。
从艺术特色来看,鲁迅先生刻画人物那可真是一绝。
孔乙己这个人物仿佛就活在我们眼前,他穿着那长衫却又站着喝酒,这形象一出来,就像是一幅画,生动又矛盾。
长衫本是读书人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身份,可站着喝酒又是短衣帮的做派,这一长一短之间,就把孔乙己那种想要维持读书人的体面,却又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得狼狈不堪的状态给勾勒出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穿着华丽的戏服,却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多滑稽又多可悲。
孔乙己的语言也特别有韵味。
那些“之乎者也”,在他嘴里就像是一种习惯,改不掉也放不下。
他跟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的时候,那股子迂腐劲儿就全出来了。
这就像有些老学究,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哪怕时代已经变了,还死死抱着不放。
他的语言不仅展现了他自己的性格,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封建教育下人们思想被禁锢的状态。
再说说小说的环境描写。
咸亨酒店就像一个小社会,有短衣帮、长衫客,有掌柜的,有小伙计。
这个小小的酒店,把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得清清楚楚。
里面的氛围,那股子沉闷又市侩的气息,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孔乙己紧紧地罩住。
就像把一只受伤的鸟放进一个满是荆棘的笼子,它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那孔乙己的现实意义呢?孔乙己是个可怜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在那个时代,读书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
现在咱们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啊。
有些家长逼着孩子读书,只看分数,就盼着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前程。
可要是孩子成绩不好,就好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这和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抛弃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孔乙己周围人的冷漠也值得我们深思。
那些看客,他们取笑孔乙己,在他的痛苦上找乐子。
咱们现在的网络上,不也有这样的人吗?看到别人出丑或者遇到困难,就上去冷嘲热讽。
这种冷漠就像冬天的寒风,吹得人心都凉了。
从孔乙己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淘汰。
《孔乙己》英文译本比较赏析——陈丝丝顾佳音顾韵雯李敏魏佳莉张虹我们小组选用了译文3,4进行比较,译文3是由杨宪益、戴乃迭译,译文4是由William A Lyell翻译,看了他们对《孔乙己》的翻译,两个版本各具特色。
一译文主要特色1 杨译用词准确,语言风格平实,以异化为主,保留了汉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向。
在他的眼里,孔乙己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
涉及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2而莱尔作为一个美国的本土以英文为母语的译者,其译本则以多美式俗语见长,贴近美国读者,对英语的应用也很流畅,他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把握的很到位,并通过译文将其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二词汇翻译:1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杨:Kong Yiji from kong, yi, j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old-fashioned children’s copybook莱尔:the first six words of a copybook 1that was used in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write characters: ABOVE-GREAT-MAN-KONG-YI-JI“描红纸”是中国古代儿童用于学习写字的临摹工具,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在英语里并没有对应的词汇,两个版本的翻译都用了“copybook”描述了它的功能。
而“上大人”这一中国古时的官位,杨选择了直接省译,莱尔则是用“ABOVE-GREAT-MAN”分别与“上、大、人”三个字对应,虽然没能翻出具体官职,但实现了很好的对应。
2穿长衫唯一的人杨: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莱尔:he only customer in a long gown仅从词的排序上来看,就能看出中国翻译家和国外翻译者的区别。
杨用了连字符把“穿长衫的”翻成“long-gowned”,因为在中国人对英语的研究里,这类的形容词应该用连字符吧两个形容词连起来从而表达另一个包含的意思。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作品以河南郑州的一个酒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手法。
比如他描写孔乙己时,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他的手很长,直到膝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还是一把很密的头发”,这些描写让读者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孔乙己的形象,进而产生共情。
在描写孔乙己一醉如泥时,鲁迅用“呼吸已经十分不规则”,“把唾沫都吐在自己身上”等极具形象的词句,让读者体验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他对比了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其他客人的阶级差别,从而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公。
同时,他还对比了孔乙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外表的贫穷形象,让读者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例如,孔乙己一直唱的歌“长亭外”,在小说中扮演了象征孔乙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渴望的角色。
而孔乙己的一生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是一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被边缘化的人。
总之,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
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前景化”理论下赏析《孔乙己》两个英译本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孔乙己》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文章塑造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与阿Q一道成为鲁迅笔下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典型形象。
因此,在英译《孔乙己》一文时,应当注意对文章中人物以及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前景化、突出化。
本文将按照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概念,比较赏析杨宪益、戴乃迭和威廉・莱尔两个译本的《孔乙己》,并从中探究高质量的译本应该在文学翻译时注意的前景化处理方式。
关键词:前景化;小说翻译;文体学;译本比较;假象等值I206.6 A 1006-026X(2014)01-0000-02一、《孔乙己》简介《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创作的一篇白话文小说佳作,原文最初登载于《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一书,成为鲁迅白话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全书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出发,通过“我”对酒客孔乙己的大量动作、语言描写以及“我”自身的心理活动描写,呈现了孔乙己――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的短暂而又不幸的一生,表现了旧中国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而他的遭遇表现的则是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叙述角度独特,全文出自“我”这个酒店小伙计之口;典型人物自身矛盾纠葛,生活状态食不果腹却依旧不屑于与短衣主顾为伍,深受封建思想熏陶毒害;语言文字老辣深刻,文笔冷硬但充满批判性。
因此,在翻译这篇小说时,应把握以上特点,努力做到把作者着力传达的信息突出放大,达到同等的艺术效果。
二、前景化理论作为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前景化”概念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俄国的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英国文体学家等的理论创造和规范而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
雅各布森认为前景化就是把“文学性”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韩礼德把前景化称作“有动因的突出”,利奇则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
各位学者对于前景化的表述不同,但该概念的内涵却很明确。
2000年第2期外国语总第126期No.2,March2000J our nal o f Forei g n L a n g ua g es General Serial No.126文学翻译是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原文)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转化、加工,直至完成审美再现的活动。
审美再现的结果是译文。
它反映了译者的审美素养与审美体验。
该体验是跨文化、跨时空的。
它既要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审美要素,又要跨越因文化与时空的差异形成的审美障碍,使美的信息在审美再现的过程中损失最少,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享受。
文学翻译批评的任务是评价译者审美再现的效果。
这种评价不可能像数学一样精确,但批评者可根据美学原理及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对原文与译文的审美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价译者再现原文美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
本文拟根据小说美学的人物、时空、情节、叙述、语言等要素,比较研究鲁迅小说名篇《孔乙己》与杨宪益、戴乃迭先生所译英文的艺术成就。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以高度凝炼的手法,生文章编号:1004-5139(2000)02-0062-07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孔乙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陈宏薇(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根据小说美学的人物、时空、情节、叙述、语言等要素,比较研究了鲁迅的小说名篇《孔乙己》与杨宪益、戴乃迭先生所译英译文的艺术成就。
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本文说明译者如何以生动简洁的笔触、符合人物社会地位与性格的贴切选词以及恰当的语篇布局调整,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审美要素,实现了译文的艺术世界与原文的艺术世界之间的契合。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小说美学;《孔乙己》Artistic Accom p lishment s of t he En g lish Version of KO N G Y i-j i Viewed f rom Fictional Aest heticsC H EN Hon g-w ei(En g lish De p art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 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Based on such essential element s of fictional aest hetics as character,ti me&s p ace,p lot,narration and lan g ua g e,t his p a p er makes a co m p arative st ud y of t he artistic acco m p lishment s of t he famous stor y written b y L U Xun and t hose of it s En g lish version t ranslated b y YAN G Xian-y i and G lad y s Yan g.Wit h caref ul anal y ses of t yp2 ical exam p les,t he p a p er shows how t he t ranslators have achieved affinit y bet ween t he t wo artistic worlds conceived res p ectivel y in t he source text and t he tar g et text b y fait hf ull y re p roducin g t he aest hetic element s of t he source text wit h vivid and succinct descri p tions,diction confor min g to t 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tat us of t he character, and p ro p er ad j ust ment s in discourse.K e y words:literar y t ranslation criticism;fictional aest hetics;Kon g Yi j i动地描写了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至深的文人如何沦落到完全失去人的尊严,穷愁潦倒,最后被社会吞噬的悲剧。
小说全文不到3千字,但孔乙己那迂腐、穷酸,又不失善良、诚恳的性格却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对极端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灵。
该小说于1919年3月发表后,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而且引起了国际翻译界的注意。
1922年6月便有了日译本。
1936年10月,其英译本载于由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由乔治・哈拉普公司在伦敦出版(马祖毅、任荣珍,1997:275),该英译本1937年又由雷纳尔和希奇科克特书局在纽约出版。
作为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还被译成了俄语等10种文字。
在我国,由杨宪益、戴乃迭先生翻译的《孔乙己》英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在北京1956年首次出版,1980年出修订版。
本文所选的英译文,便是该修订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先生均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介绍传播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卓有成效的文学翻译实践中,他们奉行“忠实为翻译第一要义”的原则,主张以忠实的翻译“信”于某种文化精神。
他们对翻译美学中的时空距离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杨宪益认为:“我觉得时间倒并不重要。
当然,若要翻译几百年前的作品,译者就得把自己置于那一时期,设法体会当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在翻译成英文时,再把自己放在今天读者的地位,这样才能使读者懂得那时人们的思想。
”(任生名:“杨宪益文学翻译思想散记”,《中国翻译》1993年第4期)杨先生的观点,用翻译美学的原理来解释,就是译者应透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并努力使之融合,才能使译文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享受。
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中介人,是原文的审美主体,其译作是译文读者的审美客体。
作为原文的审美主体,他必须“入乎其中”,把自己融入原文,按作者的审美情趣去感知原文的美;但同时,他必须“出乎其外”,要理智地思考作者的审美情趣与译文读者审美情趣的异同,作者创造的美在多大程度上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接受和欣赏,他必须尽可能地缩短文化距离与审美距离,使译文读者的审美客体(译文)与原文读者的审美客体(原文)尽可能相符或相似,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享受。
杨宪益、戴乃迭的这一翻译原则在《孔乙己》的英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人物孔乙己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鲁迅用极简洁传神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他穷愁潦倒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的酸腐气。
对他出场的描述便取得形神毕肖的效果。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经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K on g Yi j i was t he onl y lon g-g 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2 in g.A bi g,p allid man whose wrinkled face of ten bore scars,he had a lar g e,unkem p t and g rizzled beard.And alt hou g h he wore a lon g g own it was dirt y and tattered.It had not b y t he look of it been washed or mended for ten y ears or more.He used so man y ar2 chaisms in his s p eech t hat half of it was barel y intelli g ible.“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是孔乙己的典型特征。
“站着喝酒”表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下,过着贫穷的生活;“长衫”在封建社会是披在“统治者”与“劳心者”身上的一张皮。
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只属于“短衣帮”,但他仍然舍不得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
这说明他在精神上想死死地依附于这张“皮”及其代表的阶级,穷极潦倒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总想显示自己高人一等。
“青白脸色”、“皱纹”、“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极简洁地描写了孔乙己的外貌;“伤痕”直接描写了外貌,间接描写了孔乙己经常挨打的遭遇,为以后被打断腿的情节作铺垫。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直接描述了长衫,间接说明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而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则一语道破他所受的封建主义教育如何浸透了他的灵魂。
在未受过教育的短衣帮云集的酒店总是讲“教人半懂不懂的”文言;难怪那股迂腐的穷酸气常使他遭人嘲笑奚落了。
译文再现了原文生动简洁的笔触,used to 译出了原文的蕴含义;p allid译“青白”准确;用复数scars译“伤痕”细致,表明他伤痕多,因为挨打的次数多;用archaisms译“之乎者也”简洁。
鲁迅极善于以形写神。
如:(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At t hat K on g Yi j i would flush,t he veins on his forehead standin g out as he p rotested,“Takin 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 g...Takin g books...for a schol2 ar...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 g,"Then followed such q uotations f rom t he classics as “A g entleman kee p s his inte g rit y even in p overt y,"to g et her wit h a s p ate of ar2 chaisms.“窃”和“偷”是一对同义词,属不同语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