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圆在今朝》拓展阅读:我国第一颗卫星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四年级《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梳理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
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二十一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
我自我感觉良好。
我为祖国骄傲。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我国正式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
这是完全自主创新的伟大工程。
2022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2022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
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四年级《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多音字:传chuán传奇zhuàn传记转zhuǎn流转zhuàn转圈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zhāo高着儿zhe看着近义词:遨游——漫游梦想——理想奇妙——美妙探索——摸索鼓舞——鼓励庄重——庄严寂寞——孤独辽阔——广阔振奋——激动希望——期望骄傲——自豪宣告——宣布反义词:成功——失败放弃——坚持崭新——陈旧辽阔——狭窄蜿蜒——笔直清晰——模糊理解词语:【九天揽月】到天的处去摘月亮。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后作业及答案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火焰.(yàn)勇于实践.(jiàn)B.不懈.(jiě)九天揽.月(nǎn)C.先驱.(qū)宛.若(wǎn)D.实施.(shī)里程碑.(bēi)二、在括号中用“______”选出恰当的词语。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2.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惊震撼)和(鼓惑鼓舞)。
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我国正式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一句中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下列对课文标题“千年梦圆在今朝”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千年梦”指中国人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2.“千年梦圆在今朝”指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3.“千年梦圆在今朝”指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
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二十一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
我自我感觉良好。
我为祖国骄傲。
”1.节选文字主要讲述的内容是()A.“神舟五号”飞船起飞。
B.杨利伟太空旅行的感觉。
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答案飞离地球、遨(áo)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kūn)鹏(péng)展翅”“九天揽(l ǎn)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qióng)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
四年级下语文第八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神舟五号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
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
杨利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二、多音字奔bēn (奔跑)bèn (投奔)数shù (数学)shǔ (数数)三、词语招揽火焰先驱实践党员实施懈怠口碑四、词语解释遨游: 漫游。
鲲鹏: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也指鲲化成的大鹏鸟。
九月揽天: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形容壮志豪情。
勃勃生机:充满活力的生命。
震耳欲聋:耳朵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五、教材解读:1.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是怎样实现的?(1)明代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2)1970 年 4 月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3)2003 年10 月15 日早晨9 时,“神舟五号”飞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4)2007 年10 月24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5)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自由地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千年梦”指什么?万户首次尝试乘火箭上天有什么意义?千年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着人们。
统编四下第⼆单元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主阅读与课⽂解读默读课⽂,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主阅读任务单1.默读课⽂,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读准⽂中带⾳节的字:lᾰn yὰn qū jiὰn dᾰng九天揽⽉⽕焰先驱实践党中央shī xiè wᾰn bēi实施不懈努⼒宛若⾥程碑课⽂赏读这是⼀篇略读课⽂,展现了中华民族追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飞天梦想的历程。
特别是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伟⼤成就更是令⼈振奋,令⼈⾃豪。
这篇课⽂可以让我们概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体会到航天⼈勇于探索、不懈努⼒、团结协作的伟⼤精神,从⽽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
课⽂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航天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勾画了我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的伟⼤成就。
课⽂第1⾃然段讲中国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想象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第2、3⾃然段记叙了明代万户进⾏的⽕箭飞⾏的传说,及炎黄⼦孙实现飞天梦的努⼒。
第4⾄7⾃然段分别记叙了中国第⼀颗⼈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次载⼈航天“神⾈五号”的飞⾏成功,探⽉⼯程取得的成功,这三个成功分别代表着中国航天在⼈造卫星、载⼈航天、空间探测三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课⽂字⾥⾏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豪感,“古代就有”的神话、传说等,说明中华民族追寻飞天梦想之早,万户被公认为“⼈类飞⾏探索的先驱”,“东⽅红⼀号⼈造卫星”让茫茫太空第⼀次响起了中国⼈的声⾳,“神⾈五号”飞⾏成功让中国成为第三个独⽴掌握载⼈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类⾸次⽉球背⾯软着陆。
”这些句⼦都流露出⾃豪之情,也显⽰了每⼀次航天发展⾥程碑的意义。
课⽂告诉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代代⼈的努⼒,万户的勇于实践,炎黄⼦孙的不断尝试,新中国成⽴后从“东⽅红⼀号卫星”到“神⾈五号”再到探⽉⼯程,⼀次次的瞩⽬成就离不开⼀代代⼈的不懈努⼒,团结协作⾃主创新,这些都是千年飞天梦实现的重要原因。
第八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第八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对天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向往。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幻想;万户试图乘坐火箭飞天,虽然失败却展现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在今天,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古代,尽管科技水平十分有限,但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天空的探索和尝试。
那些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勇敢的先驱者的尝试,都成为了我们民族飞天梦的萌芽。
然而,真正的突破要等到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片空白中艰难起步。
面对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重重困难,我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逐步踏上了实现飞天梦的征程。
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的技术突破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再到“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这一系列的成就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和无私奉献。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那一刻,全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杨利伟成为了民族英雄。
他在太空中的经历,让我们对宇宙的神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激发了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的热情。
“嫦娥一号”的绕月成功,则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新篇章。
这不仅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月球的探测,我们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月球探索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我国在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让我国摆脱了对国外导航系统的依赖,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更是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部充满挑战、拼搏和创新的历史。
5 琥珀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琥珀.(bó pò)松脂.(zhī zhǐ)划.动(huá huà)淹没.(méi mò)澎湃.(bài pài)黏.稠(zhān nián)二、辨字组词。
怒()详()响()渗()恕()祥()晌()掺()三、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四、课内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两个小东西”指的是,根据什么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松脂里挣扎?用“”画出相关句子。
2.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科学价值?用“”画出相关句子。
6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读拼音,写字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bèn zhòng()的恐龙看似与轻灵的gē zi()háo()不相干,但科学家提出,xíng tài()各异的恐龙中,有一支经过演化,tuō lí()同类,变成了鸟儿,kāi p ì()出新的天地。
20世纪mò qī()辽西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明。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凶猛——()笨重——()漫长——()小巧——()敏捷——()崭新——()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不()干()()之笔形()各()天之()()茹()饮()欣()若()1.有的课外书看起来与课堂,但其实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2.比赛胜利了,同学们全都,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
四、课内阅读。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离开)同类,飞向蓝天,(演化演变)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千年梦/圆在今朝》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在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把四十七只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尽管他的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但万户仍然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飞行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大的震撼和鼓舞着人们。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苍穹之中。
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着陆场。
打印版
我国第一颗卫星
1970年4月24日,风和日丽,春风拂面,发射场上人们精神抖擞,期待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等啊等啊,发射的时间终于到了,当计时器出现“0”字的时候,指挥员即刻发出了宏亮的点火命令。
只见一级火箭的4个发动机喷出了桔红色的火焰,巨大的气流将发射架底部导流槽中的冰块吹出去四五百米远。
晚9时35分,火箭在震耳的隆隆声中离开了发射架徐徐上升、发动机喷出的几十米长的火焰光亮夺目。
火箭越飞越高,直上云霄,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向太空飞去。
发射场区的地面观测站上的各种测控设备紧紧地跟踪着,各观测站不断传来“跟踪目标”、“跟踪良好”、“飞行正常”等报告,在指挥所的记录仪上彩笔描绘出飞行的火箭的轨迹与设计轨道完全一致。
晚9时48分,从现场指挥所的广播里传来了“星箭分离。
卫星入轨”的喜讯,人们顿时沸腾起来,个个尽情地欢呼跳跃,有的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晚上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
到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圆满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