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格网电离层模型格网点计算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3.08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GIM的Klobuchar电离层模型的精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林清莹;郭金运;闫金凤;沈毅;李旺【摘要】The Klobuchar model parameters provided by GPS broadcast ephemeris of the year of 2003-2014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global ionospheric delay,and then analysed the precision of the Klobuchar model by referring high-precision global ionospheric maps (GIM) data issued by CODE,and explor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correlated with the solar activity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Klobuchar model accuracy with solar ac-tivity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mean results of years’difference value.The period of Klobuchar model's precision is six-months and preci-sion of model is higher in January and July and lower in April and October according to the mea n results of months’difference value.Precision of Klobuchar model presents roughly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in north-south hemispheres with low precision in the low latitudes and comparatively high precision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in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calm year,model accuracy are similar on global scale.%利用2003年-2014年的 GPS 广播星历提供的 Klobuchar 模型的参数,计算得到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延迟,以 CODE 发布的高精度的全球电离层图(GIM)数据作为参考,对 Klobuchar 模型进行时空精度分析,并探讨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与模型精度相关性。
基于GNSS 数据的地震电离层扰动探测分析严志文1,李征1,杨腾飞2(1.青海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院,青海西宁810000;2.西安市勘察测绘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针对传统方法无法解决地震-电离层扰动探测参考背景值较低的问题,借助中国地震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数据产品服务平台提供中国区域电离层格网数据(GIM ),基于滑动四分位距法对2020-06-26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35.73°N ,82.33°E )发生Mw6.4级地震进行地震-电离层扰动探测。
实验结果表明在震前3d 和震前7d 4个格网探测格网点均探测到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且仅探测格网点(36°N ,82°E )在震前12d 探测出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排除空间环境因素干扰后,判定此次电离层扰动现象可能是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地震引起的。
关键词:滑动四分位距法;总电子含量;电离层;地震;扰动中图分类号:P22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22)04-0134-05收稿日期:2020-12-25。
doi:10.3969/j.issn.1672-4623.2022.04.028Analysis of 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Detection Based on GNSS dataYAN Zhiwen 1,LI Zheng 1,YANG Tengfei 2(1.Qinghai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Institute,Qinghai 810000,China;2.Xi'an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Xi'an 710000,China)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reference background value of 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detection is too low to be solved by tradi-tional methods,China regional ionospheric grid data (GIM)was provided by the Global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GNSS)data product service platform of China Seismological Administration.Based on the sliding quartile distance method,the Mw6.4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tian County (35.73°N,82.33°E)in Hotan region,Xinjiang on June 26,2020was studied with the sliding quartile method o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detec-tion.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phenomenon was detected in all the four grid detection grid stores 3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7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and only in the detection grid point (36°N,82°E)the 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phenomenon was detected 12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After excluding the interference of space environmental factors,we determined that th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phenomenon may be caused by the Yutian earthquake in Hetian area,Xinjiang.Key words:sliding quartile distance method,total electron content,ionosphere,earthquake,disturbance电离层是日地空间观测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会引起震源上空电离层特征参量的异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它是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通过某种途径耦合的结果,目前被认为是捕捉地震短临信息较有前景的手段之一[1-10]。
基于水平约束条件的电离层格网模型谢益炳;马强;陈荣【摘要】随着北斗工程的运营,如何建立中国区域实时或准实时电离层模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陆态网络实时双频观测数据,采用格网模型对中国区域电离层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加入水平约束条件,填充模型中存在的空格网值.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与CODE提供的电离层产品相比,在扣除系统偏差后,精度为2 TECU左右.【期刊名称】《全球定位系统》【年(卷),期】2014(039)006【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GPS;垂直电子含量;陆态网络;电离层;格网模型【作者】谢益炳;马强;陈荣【作者单位】浙江华汇岩土勘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2000;绍兴市柯桥区土地测绘大队,浙江绍兴312000;浙江有色测绘院,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8.40 引言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显著的影响,其引起的电离层时延是影响GPS测量、导航、定位与定轨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之一。
电离层引起的距离误差一般在几米至几十米不等,这对于导航定位而言,这种误差是完全不能忽视的[1]。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等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掌握电离层的结构和规律,意义重大[2]。
目前普遍应用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是GPS广播星历文件中的Klobuchar模型,但其仅能改正50%左右[3];另外现有的电离层建模方法,一般是采用整体拟合大范围GPS观测资料,确定电离层模型参数,但其忽略了电离层的局部特性,限制了建模精度,不利于分析建模方法对模型求解精度的影响[4]。
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区域性GPS电离层活动监测、电离层TEC建模等研究。
刘经南等在1999年进行的中国区域分布式广域差分试验中采用了多项式展开模型[5];王刚,黄智等利用格网电离层模型对中国区域电子含量进行试算[6-7]。
本文基于格网函数模型,利用陆态网络200余个GNSS基准站的双频实测数据研究中国区域电离层模型。
大气电离层对GPS测量影响的探讨作者:相祥相虎张显如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期相祥1 相虎1 张显如2(1.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江苏苏州 215129; 2.苏州荣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昆山 215300)摘要:本文从GPS测量误差来源出发,详细的分析了大气电离层的结构、电离层的折射延迟数学表示方式以及延迟对GPS测量的具体影响。
最后,本文深入探讨了格网模型修正电离层延迟的方法,提出了站际分区新型格网模型值的具体确定方法,并通过实际试验得到数据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电离层 GPS测量格网模型中图分类号:P2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b)-0006-0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GPS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尤其是在测量领域,人们对GPS误差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GPS误差源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课题之一。
其中大气电离层的折射延迟就是造成GPS测量的主要误差之一,对电离层影响GPS测量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建立电离层的修正模型是提高GPS测量精度的重要途径。
1 电离层延迟及其对GPS测量的影响1.1 电离层的概述电离层是大气层的一部分,它离地球表面的高度在60km~1000km之间。
电离层的形成来源于大气分子和原子在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从而形成的从宏观上说仍然是中性的等离子体区域。
电离层电离的强度由大气中电子密度反映出来,电子密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能量强度以及大气的密度。
按照电子密度峰值区域的高度,整个电离层又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层,由低向高分别称为D层、E层、F1层、F2层。
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没有非电离的空气间隔,每一区域都有电子密度的最大值,整个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最大区域在F2层。
F2层以上的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缓慢地减小。
正是因为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的电子,使得电离层对GPS的电磁波的传播产生色散。
基于北斗的SBAS保护级算法研究于耕;李大武;陈志强【摘要】随着国际导航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基于北斗的星基增强系统(BD-SBAS)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其中完好性性能指标一直是实际应用中关注的重点,它是衡量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可靠性的重要标志.而完好性的两个主要指标:水平保护级(HPL)和垂直保护级(VPL)的算法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利用大地参考基站的数据并按照一定的算法可计算出HPL与VPL的值.研究表明,计算出的水平与垂直保护级结果符合高精度导航进近的要求,从侧面证明了在中国北斗基础上搭建的星基增强系统同样可以被实际运用,而且精度很高,达到三类进近要求.【期刊名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北斗导航星基增强系统;完好性;保护级;算法【作者】于耕;李大武;陈志强【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沈阳110136;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飞行技术部,北京1006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49.32+9完好性指的是卫星导航系统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影响停止导航服务亦或保护级异常发出告警信号的情况下,系统能够自我检测与报警的能力。
它是衡量导航系统优劣的重要指标,对于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当前运用广泛且成熟的完好性算法主要有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tior,RAIM)及地面完好性通道(Ground Integrity Channel,GIC),前者属于用户终端的性能要求,后者属于系统顶层设计的范畴[1]。
完好性的好坏主要由报警阈值、告警时间以及完好概率等指标来反应,而无论采用何种完好性算法,针对不同星座数目计算出的结果都会不尽相同[2-3]。
完好性相关参数的计算是当前完好性研究的热点。
某种程度上,导航系统的完好性水平是用户最为关注的指标。
卫星导航差分系统和增强系统(九)刘天雄【期刊名称】《卫星与网络》【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4页(P64-67)【作者】刘天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配备双频接收机的测距与完好性监视站(RIMS)测量可见星(仰角大于15°)的电离层延迟数据,获得的电离层延迟再转换为对应电离层穿透点(IPP)的垂直延迟。
所有RIMS站得到的垂直延迟送入主控中心(MCC),用于计算某一网格的4个网格点(IGP)的垂直电离层延迟。
计算电离层延迟改正数的算法有很多,例如,对于第k个IGP,MCC在计算垂直电离层延迟时,首先以第k个IGP为圆心,以R(一般为1000km)为半径画圆,使用处于圆内的电离层延迟采用距离倒数加权法计算该IGP的垂直电离层延迟。
主控站获得这些电离层校正数据经导航注入站注入GEO卫星,由卫星将校正数据播发给服务区内的用户。
SBAS能够测量出对流层的温度、压力和相对湿度等,因为这些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很短,所以由MCC估算出该延迟发给用户没有太大意义。
SBAS电文不含对流层校正值,延迟补偿模型需要设置在接收机内,一般可以消除90%的对流层延迟。
SBAS通过对各类改正数误差的确定及验证来完成对广域差分改正数完好性的监测,广域差分改正数包括卫星星历改正、卫星钟差改正和电离层网格垂直延迟改正。
卫星星历改正和卫星星钟改正都是与卫星有关的误差改正,这两种改正数相应的误差综合给出,以用户差分距离误差(User Differential Range Error,UDRE)表示。
电离层网格垂直延迟改正相应的误差以GIVE表示。
用户差分距离误差(UDRE)指由经差分修正后的空间信号误差引起的用户误差。
因此它是经星历误差修正和卫星钟差修正后的真实用户级误差。
考虑完好性的概率要求,UDRE可以定义为在系统服务区内,可视卫星星历及钟差改正数误差相应的伪距误差的置信限值。
设置信度为99.9%,则有:计算UDRE应考虑:· 直接计算:UDRE计算应直接基于接收到的轨道及钟差误差影响的伪距观测量,能够使用户得到更加严格的完好性保证,对系统所受到的异常影响会尽快做出反应;· 置信度限制的完好性:UDRE应对系统服务区内的所有位置,以99.9%的置信度给出卫星轨道及钟差改正误差的置信限值;· 告警时间:UDRE要能尽快对异常影响做出反应,且要尽快通过同步卫星广播给用户,处理及播发的总时间不应超过系统规定的6s告警时间;· 定位可用性:UDRE越小,可用性越高。
基于GPS的区域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GPS已成为当今最为广泛使用和普及的一种定位技术。
在利用GPS进行位置测量时,电离层成为其最主要的误差源之一。
电离层异常活动时,会产生误差甚至导致信号丢失。
因此,了解电离层结构并进行电离层改正是GPS精密定位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其中,电离层层析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GPS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区域电离层的结构信息。
2.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GPS的区域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电离层层析算法的理论研究区域电离层层析算法是通过对GPS信号进行多路径分析得到电离层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因此,本研究将对电离层的基本原理和GPS信号传输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探索不同的算法模型。
2)算法的实现和改进对比不同的电离层层析算法,本研究将主要基于基于Kalman滤波与全局最小二乘优化方法设计并改进电离层层析算法,提高算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3)算法应用案例分析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对比电离层层析算法的不同模型与方法,分析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3.论文的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对比不同的电离层层析算法,并探索基于Kalman滤波与全局最小二乘优化方法设计并改进电离层层析算法。
2)应用真实数据,对比不同的电离层层析算法的效果,检验算法的可靠性。
3)针对电离层异常活动的情况,研究电离层的结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探索电离层预测方法,提高GPS精密定位的可靠性。
4.预期成果预期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基于Kalman滤波与全局最小二乘优化方法的电离层层析算法。
2)完成对比不同算法模型的实验,分析算法的特点和优劣,对算法进行优化。
3)开发电离层层析算法的软件,实现自动处理GPS观测数据和输出电离层结构图。
4)研究电离层异常活动时的电离层结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电离层预测方法。
2.4.2格网电离层模型广域增强系统(WAAS)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为提高GPS 卫星导航系统在本地区的位置服务精度与可靠性而提出并且成功实施运行的系统,WAAS 建议采用格网电离层模型,其能够为单频接收机用户提供大范围、实时与精确的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
WAAS 把复杂的电离层视为距离地面约350公里的薄层,并把它作为地面站点及用户接收机共同的参考面。
并将电离层参考面按55⨯的间隔划分成大量的网格单元。
在广域增强系统的覆盖范围内分布着一定数目的基准观测站以及一个主控站,各基准观测站根据观测到的GPS 资料,实时地分离出卫星和接收机的仪器偏差与电离层延迟数据,然后提取出各电离层穿刺点处的精确垂向电离层延迟数据信息;主控站整合网络覆盖区域内所有观测基准站所有可视卫星的电离层穿刺点处的精确电离层TEC 信息,并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出电离层参考面上所有网格结点处的电离层垂向总电子含量(VTEC),建立覆盖整个网络服务区的电离层格网模型,并分析格网模型的模型精度;主控站再将所有网格结点的电离层延迟数据以一定格式生成电文经由GEO 卫星播发给服务区域内的用户,用户接收机首先计算各可视卫星穿刺点的位置坐标,根据各穿刺点落入的网格单元所对应的GEO 卫星播发的格网点电离层延迟信息,按照一定算法解算出各可视卫星伪距观测中的电离层延迟误差量[26,36-37]。
(1)网格结点电离层的解算[38]广域增强系统主控站首先接收其网络覆盖区域内的所有观测基准站发送的实时电离层延迟误差信息,其中包括所有基准站可视卫星电离层穿刺点的位置坐标及各穿刺点的电离层VTEC 信息,然后采用距离反比例加权算法解算出WAAS 整个网络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网格结点的VTEC 值。
距离反比例加权法是基于空间相关性原理而来的,根据距离的远近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即所测穿刺点距离该格点越近权重值越大,越远权重值越小,然后整合相应格网点周围四个网格内的穿刺点VTEC 信息来估算出网格结点的垂直电离层延迟误差, 如图2.1。
电离层TEC格点1. 引言电离层是大气层中的一个区域,由于其对无线电波传播和导航系统的影响而备受关注。
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TEC)是衡量电离层对无线电传播的影响的重要参数之一。
TEC的空间分布对于预测信号传播路径和定位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电离层TEC的格点化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电离层TEC格点化分析的意义电离层TEC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变异性。
通过将电离层TEC转换为格点数据,可以更好地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空间相关性,并进行相关的模型分析和预测。
电离层TEC格点化分析可以用于以下方面:2.1 无线电波传播预测无线电通信依赖于电波的传播,而电离层的TEC会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
通过对电离层TEC进行格点化分析,可以构建电离层TEC的空间分布模型,用于预测无线电波在不同区域的传播路径和信号强度。
2.2 定位系统改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授时等领域的一种技术。
而电离层TEC会引起卫星信号的传播延迟,从而影响定位系统的性能。
通过对电离层TEC进行格点化分析,可以提高定位系统的精度和鲁棒性。
2.3 空间天气研究电离层属于大气层中的一部分,其变化与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密切相关。
电离层TEC格点化分析可以揭示电离层的空间变化规律,为空间天气预报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3. 电离层TEC格点化方法电离层TEC格点化是将离散的TEC数据转换为网格状数据的过程。
存在多种电离层TEC格点化方法,其中常用的有如下几种:3.1 普通克里金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是一种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通过克里金插值可以将离散的TEC观测点数据插值为连续的网格数据。
这种方法在电离层TEC格点化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3.2 空间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包括赋权平均法、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等,在电离层TEC格点化中可以结合空间统计方法进行插值分析,提高格点化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
3.3 数据同化方法数据同化是利用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协同分析的过程。
摘要: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完成星座全球组网。
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采用新一代全球广播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DGIM),为用户提供电离层延迟改正服务。
本文利用高精度全球电离层格网(GIM)以及实测BDS/GPS数据提供的电离层TEC作为参考,从延迟改正精度及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应用、模型系数性能等方面,对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前后(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7月20日)BDGIM模型的改正精度等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将其与美国GPS播发的Klobuchar模型和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播发的BDS Klobuchar模型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BDGIM模型在对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完成前后电离层延迟修正精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上述时段内,以国际GNSS 服务(IGS)发布的最终GIM产品为参考,BDGIM模型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修正百分比分别达到84.45%、74.74%和64.57%;以选取的全球83个GNSS检测站BDS、GPS双频数据实测电离层TEC为参考,BDGIM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修正百分比分别为73.12%、70.18%及68.06%;当BDGIM模型应用于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时,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分别实现了2.22、2.66和2.96 m的三维定位精度。
关键词: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电离层BDGIM精度评估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f BeiDou global broadcast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model (BDGIM) of BDS-3Abstract: On June 23, 2020, the last BDS-3 satellite was launched, which means that the China BDS finished its glob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BDS-3 adopts a new generation global broadcast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model (BDGIM) for the single frequency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erformance of BDGIM during th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DS-3 system, in terms of the accuracy of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BDS single-frequency pseudorange positioning and the broadcast model coefficients. To access the performance of BDGIM, the high-precision global ionospheric map (GIM) and the measured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tent (TEC)data are selected as references. The accuracy of GPS Klobuchar model and the BDS-2 Klobuchar model a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of the BDGIM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BDS-3 constellation. Taking the final GIM product relea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as a reference, the ionospheric correction percentages of the BDGIM model in China, the Asia-Pacific and global regions reached84.5%、74.6% and 64.4%, respectively. Taking the ionospheric TEC measured by BDS and GPS data of 83 global GNSS stations as a reference, the ionospheric correction percentages of BDGIM in China, Asia-Pacific and global regions are 74.3%、70.5% and 68.6%, respectively. When the BDGIM model is applied to BDS single-frequency pseudorange positio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2.22、2.66 and 2.96 m has been achieved in China, Asia-Pacific and the global regions, respectively. Different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rrection accuracy of the BDGIM model is superior to the BDS Klobuchar model and the GPS Klobuchar model.Key words: BDS-3ionosphere BDGIM precision assessment电离层是影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最棘手的误差源之一[1]。
地基GNSS区域电离层延迟实时格网算法研究王倩;章红平;黄玲;李东俊【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6(036)012【摘要】采用中国区域陆态网络跟踪站的GNSS数据,利用载波相位平滑后的组合伪距观测值提取电离层延迟,扣除由CODE产品确定的卫星硬件延迟,利用半变异函数确定VTEC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由经验值确定的时间相关性,建立VTEC和接收机DCB的随机模型,实现区域电离层实时格网建模.结果表明,模型99.7%的残差分布在1 m以内,内符合精度约0.3m.以IGS电离层GIM为参考,格网点VTEC周日变化特征与之符合较好.接收机硬件延迟比较稳定,日变化量在1.5 ns以内;利用IGS 卫星硬件延迟和球谐系数,从原始观测信息中分离出区域测站接收机硬件延迟,以此为参考,周日均值较差在2 ns以内.【总页数】4页(P1069-1072)【作者】王倩;章红平;黄玲;李东俊【作者单位】武汉大学GNSS研究中心,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武汉大学GNSS研究中心,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武汉大学GNSS研究中心,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知春路82号,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8【相关文献】1.实时格网对流层模型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 [J], 杨元元;李薇;张红星;周冲冲;鲍李峰2.联合单站地基GNSS和空基掩星近实时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 [J], 王剑英;叶世榕;夏朋飞;王高阳3.综合伪距相位观测的实时电离层延迟格网改正算法研究 [J], 房成贺;陈俊平;兰孝奇;杨赛男;张溢泽4.联合BDS/GPS的北斗广域差分实时电离层延迟格网改正方法研究 [J], 房成贺;陈俊平;兰孝奇;张磊5.北斗定位系统地基增强信号的实时精密定位算法研究 [J], 彭义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合伪距相位观测的实时电离层延迟格网改正算法研究房成贺;陈俊平;兰孝奇;杨赛男;张溢泽【摘要】针对北斗广域差分系统实时电离层延迟格网改正信息是基于伪距观测计算,而相位观测值具有更高的观测精度,提出伪距数据结合相位历元间差分数据综合解算电离层延迟的算法.基于陆态网GPS实测数据对该伪距相位综合算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综合伪距相位算法相比单纯伪距法可以获得平滑、稳定、精度更高的站星斜路径方向电离层延迟值.在此基础上,全天所有实时电离层延迟格网的内符合精度平均提高30.2%,外符合精度平均提高27.8%.【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10【总页数】6页(P1011-1015,1032)【关键词】电离层延迟;格网改正;相位观测;历元间差分;内、外符合精度【作者】房成贺;陈俊平;兰孝奇;杨赛男;张溢泽【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中心,北京市,100094;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测试评估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94;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南丹路80号,200030;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市佛城西路8号,21110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南丹路80号,200030;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8对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言,电离层的影响严重削弱了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和准确度,是卫星导航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源[1]。
采用电离层延迟模型可以有效地消除实时导航定位中电离层误差的影响,如现行的GPS系统广播星历中的电离层预报模型可以消除60%左右的延迟误差[2-3],而WAAS(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差分系统中格网电离层模型可以消除80%左右的电离层延迟误差[4-7]。
我国现役北斗广域差分系统中的电离层延迟格网改正数计算采用的数据是监测站的伪距观测值,因此,格网改正数的精度直接受到伪距测量噪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