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辛弃疾最著名的十首词1、满庭芳《菩萨蛮》:玉堂金殿空调调,日暮千家客稀迟。
落花飞絮轻书寄,湘妃腰结芳衣空。
红梅嫩绿枝垂临,素手应摘罗袜脚。
阙里绿蓑朝霞满,山川秋画晚照迟。
2、梅花引:海面飘著东风,春尽梅花三月深。
无数的梅花瓣,吹落山前水上深。
繁华在驿路处,珠圆玉润满林深,纵使思念再深,人间有梅花香隐隐。
3、归去来兮《破阵子》:千里深山重叠出,绿杨烟笼万家里。
洛阳吴楚路入尽,归去来兮愁不绝。
红豆还衝空萧森,夜夜空调归人心。
轻轻稻草遮孤舟,风摇雁声满院深。
4、漫漫行《鹧鸪天》:吴山转苦却无恨,万里漫漫行不归。
横波青山画楼古,落木轻吹鹧鸪啼。
天苍苍,野茫茫,落日在山头空。
世事漫漫,神仙俱乐,愿把此恨长亭长。
5、关山月《满江红》:关山长城空自在,月明林塘更空阔。
宝马鸣缰兮把归,落日故人兮复去。
金銮殿里红漫漫,满江红,水满津。
恋别山水空悠悠,明朝江山复照满。
6、祝英台近《凤凰台上忆吹箫》:祝英台近,凤凰台上忆吹箫。
凭栏夜色谁与共,玉笛声里古雨霁。
斜月如痴,微风入梦,思归路多迷乱。
鹊桥会殿水月阁,对此聚会愁多少。
7、碧云天《洞仙歌》:碧云天,金波镜。
七宝瓶里洞仙歌。
玉楼依空俯翠湾,彩云出海万里波。
月轮西沉东升时,偏怜明珠照夜来。
满眼明珠三尺桐,物换星移人不移。
8、望海潮《如梦令》:凭阑船,望海潮。
漫天飞雪去闲客。
归家乡,伴儿童,如梦令,疑是虚。
万里沙秀初回报,朗月明景照江湖。
客船添酒多论诗,山花空调歌雅歌。
9、穆天子《念奴娇•赤壁怀古》:穆天子,赤壁水,念奴娇独上西楼。
金榜题名怀古今,晓窗月影花自流。
仲夏朝长夜,应付助梦,此夜凉风思忘机。
更凝夜乐,空梦千家,等闲明月照孤舟。
10、满江红《减字木兰花》:满江红,减字木兰花。
一片金鸾影共沙,几点绿烟吹故乡。
上有青冥暗幽梦,下有碧波暗淡潋。
更思木兰情凄切,千里芳草眼底开。
落花飞絮乱到处,落日眉眼泪难收。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1、《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鹧鸪天鹧鸪天·代人赋宋代: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恨。
柳塘新绿却柔情。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春草轻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容易收。
怀著春草之情,又一次荣登了小红楼。
明明晓得乱山无数,阻绝了远方的天空,可以还是不由自主地依靠在栏杆上,一直凝视而无法理会。
注释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三仄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ntuSeyches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抠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
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出来的嫩绿色。
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吹崭新绿草牙拆毁,雨洒轻黄柳条烫。
”⑷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
阑。
同“栏”。
赏析1“晚日寒鸦”,这就是送来人启程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就是空间。
而夕阳愈来愈浓,夜幕即将迫降,这就是时间。
而她放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跑愈离了“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经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而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1、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侬是嶔崎可笑人。
不妨开口笑时频。
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
宜颦宜笑越精神。
2、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著意寻春懒便回。
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3、鹧鸪天·席上再用韵水底明霞十顷光。
天教铺锦衬鸳鸯。
最怜杨柳如张绪,却笑莲花似六郎。
方竹簟,小胡床。
晚风消得许多凉。
背人白鸟都飞去,落日残□更断肠。
4、定风波·施枢密席上赋春到蓬壶特地晴。
神仙队里相公行。
翠玉相挨呼小字。
须记。
笑簪花底是飞琼。
总是倾城来一处。
谁妒。
谁携歌舞到园亭。
柳妒腰肢花妒艳。
听看。
流莺直是妒歌声。
5、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有甚闲愁可皱眉。
老怀无绪自伤悲。
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
怕寻酒伴懒吟诗。
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6、鹧鸪天·石门道中山上飞泉万斛珠。
悬崖千丈落鼪鼯。
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闲略彴,远浮屠。
溪南修竹有茅庐。
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
7、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仄月高寒水石乡。
倚空青碧对禅床。
白发自怜心似铁。
风月。
使君子细与平章。
已判生涯筇竹杖。
来往。
却惭沙鸟笑人忙。
便好剩留黄绢句。
谁赋。
银钩小草晚天凉。
8、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9、鹧鸪天·用前韵和赵文鼎提举赋雪莫上扁舟向剡溪。
浅斟低唱正相宜。
从□犬吠千家白,且与梅成一段奇。
香暖处,酒醒时。
画檐玉箸已偷垂。
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时。
10、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
马善医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
多病。
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下是辛弃疾的三十首著名词作:1.《青玉案·送人东游》:“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红飞过秦楼去,雪晕鸭回鱼吐泡。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清平乐·壮岁寒无赖》:“风沙碛下观骏马,灯花愁堕弹旁坐。
花杨谁作主人簪,锦袈莫将陪客割。
”这首词以雄壮的景色和壮丽的辞藻表现辛弃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破幽梦·春去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作者对湖东风景的迷恋。
4.《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兰桡稳泛绿荷波,动画黄鹂带宿霞。
过世千年情已老,来人万里梦前峰。
”这首词写出了春天的清新和迷人,通过描绘悲苦离情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5.《南柯子·问世间情为何物》:“词中有画不中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词以南柯梦为背景,表达了对世间情爱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6.《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
7.《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8.《青玉案·元夕示刘道士》:“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世沧桑的惋惜之情。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岁岁年年人相似,岁岁年年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岁岁年年花不同。
蓬莱何处覩神仙,飞阁流珠双泪痕。
辛弃疾词三首翻译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辛弃疾最有名的十首诗词1、《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辛弃疾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3、《阮郎归》辛弃疾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4、《丑奴儿/采桑子近来愁似天来大》辛弃疾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
却自移家向酒泉。
5、《清平乐》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6、《满江红》辛弃疾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7、《元日》辛弃疾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8、辛弃疾诗词:《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9、辛弃疾诗词:《西江月·且对东君痛饮》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
琼瑰千字已盈怀。
消得津头一醉。
休唱阳关别去,只今凰诏归来。
五云两两望三台。
已觉精神聚会。
10、辛弃疾诗词:《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辛弃疾最经典的五首词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巨匠之一,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为经典的五首词,是许多文学爱好者所钟爱的,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词之一,以其婉转悠扬的词调和深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
词中描绘了主人公思念佳人的场景,两人就像天空中那一轮圆月般圆满和美好。
词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道出了爱情中离合悲欢的情感。
整首词音韵优美,感情真挚,堪称宋词的代表之作。
二、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富有海洋意象的词,以写景入情,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以海洋为背景,抒发了对北戴河美丽景色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书写了苍茫海涛、滔滔巨浪的场面,将海洋宏大的气势和作者内心深邃的情感融为一体,赋予了词作更加宏大的意蕴。
三、青玉案·元夕(另一版本)《青玉案·元夕(另一版本)》与《青玉案·元夕》表现的主旨相同,都是描述一对恋人对彼此的思念。
但它与前者又有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更为简练、含蓄,行文之间隐约透出一股愁情的气息,婉转而清丽,让人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情感。
四、摸鱼儿·渔家《摸鱼儿·渔家》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著名的水乡田园词,描写了渔家一家总动员赶海劳动的生动画面。
词中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和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词中描绘的“碧水无纹秋月明,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场景,以及对渔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词人的真挚感情。
五、鹧鸪天·晚秋《鹧鸪天·晚秋》是一首婉约清新、意境优美、曲调优美的词。
以叹息岁月流转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对逝去美好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中描绘了金秋时节天上的鹧鸪和秋天的红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
综上所述,以上五首辛弃疾的经典词作,都显示了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并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辛弃疾田园词10首以下是辛弃疾的10首田园词: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父老争言雨水匀。
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4、《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小炉生火薄粥鱼,古柳垂阴当路午。
醉眼天地入船窗,十载江湖无限恨。
5、《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6、《江郎山和韵》三峰一一青如削,天际孤云将野鹤。
万壑千岩如画图,劳君收拾归诗轴。
作栏干、添花竹,翠深红隙。
更小驻、解鞍厨头,且莫教、鸡黍供宾仆。
7、《行香子·白露园蔬》白露园蔬。
碧水溪鱼。
笑先生、网钓还锄。
小窗高卧,风暖烟微。
正梅柳、弄春如许。
8、《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9、《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0、《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进退存亡,行藏用舍。
小人请学樊须稼。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胡不归?这些田园词表现了辛弃疾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示了他创作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
辛弃疾经典诗词十首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1岁起义抗金,不久归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地方官职。
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
虽曾两度被起用,但一直未被重用。
68岁病逝。
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辛弃疾经典诗词十首,欢迎大家阅读!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①。
挥羽扇,正纶巾,少年鞍马尘②。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③。
【注释】①故人:老朋友,此指张处父。
②鞍马尘:指军事生涯。
③误身:害了自己。
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七年,时辛弃疾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此词主要表现作者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哀愁。
上片写作者在凄凉的旅途中遇到老朋友的时间和地点,下片写作者与老朋友回忆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倾吐自己目前远离前线,不能亲临抗金战场的苦闷。
这首词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关合,用典自然巧妙,语调低沉,感情凄怆。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①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②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④,忧愁风雨⑤,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①遥岑: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
②断鸿:失了群的孤雁。
③归未:用提问语表示未归。
④流年:年光如流。
⑤忧愁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于风雨中。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片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点明报国无路的苦闷。
下片说自己不只是怀念乡土,更不愿意作个人身家打算,忧愁的是国势飘摇和年光虚度。
词中深刻地表现出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申、抑郁悲愤的心情。
摸鱼儿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渔家傲-题黄几复庐》是辛弃疾创作的著名词作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渔家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冷峻、豪放的个性和对逆境的不屈不挠的追求。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愤懑,倾诉了其报国家仇、救国家难的决心与心情。
《夜行船-水调歌头》描绘了辛弃疾抵抗金兵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在困苦时刻坚守信念和保护家园的意志。
此作以其豪情壮志、意蕴深远而被誉为辛弃疾一生中的代表作之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词作,描绘了辛弃疾对陈同甫忠诚烈士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红玉薪-怀传韵婺州致李县司马》写了作者远离故乡的壮志豪情和异乡郁郁寡欢的心情。
《青玉案-元夕》写了作者回忆往事、怀念过去好时光的心情,通过元夕节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青玉案-元夕二首》也是一首赞美元夕的优美词作,通过凄美的词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贺新郎-夏景》这首词以夏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李龟年词-木兰花慢》是辛弃疾为纪念忠勇女将花木兰而作,以花木兰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精神和忠诚的赞美。
《青玉案-元夕三首》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赞美元夕佳节的词作,通过对节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菩萨蛮-风浪之中》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表达困境中坚定意志的词,描绘了作者面对逆境时的豪情壮志和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青玉案-元夕四首》通过对元夕节日习俗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贺新郎-春情》描绘了作者眺望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辛弃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贺新郎-雪花游》写了作者在雪地中游玩的喜悦和对良朋知己的思念。
《贺新郎-浣溪沙》以诗情画意的方式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以及对宴会、音乐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快乐的追求。
《霜天晓角-荆公即席为南渡表》是一首表达对忠诚的赞美之词,描绘了作者对荆公忠诚正直的崇敬之情。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精选篇1词牌名:木兰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精选篇2词牌名:木兰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精选篇3词牌名:贺新郎|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凤尾龙香拨。
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
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
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沈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呜咽。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精选篇4词牌名:霜天晓角|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雪堂迁客,不得*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精选篇5词牌名:贺新郎|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宋词三百首辛弃疾的词精选篇6词牌名:祝英台近|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公认辛弃疾最美五首词
一、《无题》
满江红、花落知多少,此恨绵绵无绝期。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更火,四更风, with all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between.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四、《江城子·丙辰中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夕兮?
捣衣磨靴,朝如青丝暮成雪。
辛弃疾的词精选十首辛弃疾,字子厚,号东坡,宋代名家,为晚唐词家张若虚八子之一,同牟融、杨万里等人一起,统称“晚宋词派”,他的词有节奏优美,琅琅上口,有文理兼备,内容涵养丰沛,有抒情舒畅,意境深邃,语言流转自如,可谓是“花落流水不觉春深”。
他的词声名显赫,以下是他的经典词精选:一首《西江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辛弃疾把江湖的夜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月落乌啼的景象,把乌鸦和月亮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悠远的意境。
江枫渔火,把江湖的风土人文结合到一起,把整片湖域浓淡有致地映照出来:夜深人静,宁静如昔。
第二首《乌夜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笔调,把江湖之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唯美而又伤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像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的极为成功,空山里充满着人类的语响,这是辛弃疾想要抒发出来的心声。
第三首《虞美人》:“素手把锦瑟,红酥小可怜。
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
”这首词彻底展示了辛弃疾的文笔,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的是清新的词句和景象。
素手把锦瑟,红酥小可怜,把妩媚的女子和琴音景象结合起来,初和末都有妍媚的色彩,令人忍不住回味无穷。
第四首《长相思.卷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辛弃疾以此词表里了自己对流离失所的忧伤之情,穿插着自己对往昔的思念之情,之中有着沧桑伤感和无奈无力的情绪,营造出一种动人的气氛。
第五首《满江红》:“两岸桃花夹流水,都下看山溪清浅。
青烟浓作垂杨叶,横塘落满江红。
”辛弃疾描写了一幅自然风光景象,象征着清新和自然之美。
两岸桃花夹流水,一派繁华热闹,青烟浓作垂杨叶,横塘落满江红,熙攘的街市之上,充满着景色的美景。
第六首《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辛弃疾风格独特,以“潮生景行”的手法,把春江景象描写得非常精细:潮水连海平,月光洒满诗意,滟滟随波,千万里愁绪流转。
辛弃疾(1140-1207),字玄谷,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文以豪放激昂、刚健豪迈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豪放派”代表诗人之一。
辛弃疾诗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十首诗词,无疑是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以下将为您介绍辛弃疾最为出名的十首爱国诗词,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青玉案·元夕》元夕又称灯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辛弃疾以“元夕”的时节为背景,写下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诗中通过对花灯、古诗、酒宴等各种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以及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诗中的“年年乘鸿骑”、“月月独倚栏”等句,表达了辛弃疾思念家乡和国家的深情。
二、《青玉案·谷口书斋兰溪王明府席上见赠》这首诗是辛弃疾送给王明府的赠诗,诗中描写了明府的风采和豪情。
辛弃疾在诗中借用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明府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与愿望,表现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三、《贺新郎·春日行吟》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风光的诗篇,辛弃疾以自己行走于田野间的景象为写照,描绘了春日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诗中出现的“剑外忆相逢”等句,流露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和思乡之情,既突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
四、《青玉案·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鸟飞去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离别时的愁绪。
诗中的“更那堪、冷落清秋望绿苔”等句,抒发了辛弃疾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国家兴衰的忧郁之情。
整首诗铺陈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映射了国家的困境和离散。
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怀古咏史的名篇,辛弃疾抒发了对昔日国家兴旺时期的怀念之情。
诗中所提京口北固亭,乃是光武帝刘秀打江山、建国初期的重要阵地,辛弃疾以此为咏史的载体,感慨历史沧桑和国家兴衰的厉害。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具有浓郁的爱国色彩,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眷恋。
《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青玉案·元夕
一、学生课前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
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
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
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
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
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
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
怎样的特点?
提示: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
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4、作品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
提示:1、善于铺陈。
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贵族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对比手法。
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
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鹧鸪天
一、学生课前了解作者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
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
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
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
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
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思考以下问题:
1、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追忆年青时的英雄壮举;下阕感慨老年时闲散的处境。
2、“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
明确:“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说明了当时的战争既紧张又惨烈。
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
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4、上阕与下阕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上阕格调雄壮,下阕格调沉郁悲凉。
5、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
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6、分析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课后练习二)。
明确:本首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
他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经过激烈战斗,率领队伍渡江南下,打算与朝廷配合作战,并且写了上万字的抗戎策略书。
但由于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使得他的报负不能实现,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落下个“英雄种树”的结局。
他的悲剧让人感慨,也让人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思考以下问题: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的逃难民众,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明确:词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通过写难民泪水之多来描写难民的痛苦。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
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结合课后注释9)
明确: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明确:“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请记住使用答案的正确理念:
省略化!错误化!片面化!词语转化!还有最重要的通俗化!
我们的目标是!零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