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3.11 KB
- 文档页数:1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的情感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送别组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和片段;(3)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面对离别。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送别组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出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孙双金教学实录:《送别组诗》作者:梁西发来源:梁西发博客时间:2005年11月2日热点推荐: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
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
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
”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
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一、导入:
师: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二、学生自学
〔一〕个人自学
师:课下,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在两分钟内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生:根据提示自学提示自学
〔二〕小组交流
师:出示小组交流步骤
生:小组内按照步骤交流。
三、全班交流
师:其他同学注意评价。
〔一〕第一组展示
1.读古诗
2.介绍诗人
3.解诗题
师:同学们按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二〕第二组继续汇报
1、解释诗意
生:〔补充〕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进行了比照。
2、入诗境
这首送别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写的别开生面。
师: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一会汇报时就可以说说我看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在读出你的感受。
〔老师适时的点播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中,感受到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
生:评价
后边两句描写得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漂泊的云朵表达了此时的心境。
师:李白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吗?
生:对友人的离别地惆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还学过哪些送别诗呢?
这四首诗都是李白的送别诗,他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以景抒情
师:板书、总结。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阅读素材
阅读教学中,积累阅读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读好书,多读经典,多读名著,多读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广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故事、诵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速读、略读、精读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
四、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促进学生研究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通过提问、讲解、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法、问答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策略,让学生
在阅读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收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送别诗,折柳情》课堂实录XXX《送别诗,柳中情》课堂实录一、导入1.“柳”字飞花令,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飞花令,有出现“柳树”的,谁来说?2.生交流生1:“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
”师:你能把这句诗慢慢地再说一遍,让所有同学都听到吗?生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
”师: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
生:(齐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倾城,客舍青青柳色青。
XXX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其他有关“柳”的诗词?生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给“柳树”诗分类师:看来跟“柳树”有关的诗歌太多了,XXX这里也整理了很多。
(下发资料)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3分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么多跟柳树有关的诗里面,有一些诗是可以归为一类的,跟“送别”有关的,你能不能找出来?找到的在左上角的圈里打勾。
(发现一首读一首)下面,XXX把这些诗全部呈现在屏幕上,请你自己再去读一读,生:再读诗歌,归类。
师:谁来说一下你找到哪一首?生:《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
师:好的,你找到了这三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首《送别》我们一起读一下:《送别》起。
生:齐读《送别》。
师:好的,这是他找到的第一首,我们接着看一下另外两首。
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唐)XXX,起。
生:齐读。
师:好的,最后一首,近代XXX《送别》起。
生:齐读《送别》。
师:好的,除了这位同学找到的这三首送别诗,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找到了其他的送别诗。
生:我认为《诗经》也是。
师:很好,说一说原因。
生:我认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含有送别的意味。
师:他认为诗经中后面这句是表达送别之情的。
生:我认为这首诗跟送别没有干系。
从前面两句“昔我往矣,XXX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晓得,他走的时候“XXX依依”,回来的时候已经下雪了,这跟送别没有干系,这是思乡。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
实施效果评析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
本文针对某中学语文课程中《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旨在探究
其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带来的教学效果评析。
首先,教师采取的“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通过组
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促进了学生
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研究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研究。
同时,教师还通过定期测试、实时反馈等方式,及时评估学生的研
究效果,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最后,本次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思维活跃,而且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
因材施教、互动性、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原则。
这些教学策略的
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未来的教学策略,提高
教学效果。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建设开放性课堂的运用
建设开放性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授送别组诗这一文学形式时,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教学实录来实现开放性教学的目的: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自由和表达的尊重。
2. 引发兴趣:通过展示相关诗歌作品或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送别组诗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3. 提供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送别组诗的定义、特点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对该诗歌形式有所了解。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首送别组诗的原诗。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阅读、理解、分析并整理该诗歌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表达。
5. 小组分享:要求每个小组轮流分享他们对原诗的理解和感受。
其他小组成员可提问、互动、补充或对比不同组的解读。
6. 自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或生活中的送别场景,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组诗。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或框架,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7. 作品展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创作在班级内展示,可以通过朗诵、展板或数码展示等形式,让大家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8. 总结回顾:集中时间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送别组诗的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实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记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表达和观点,鼓励积极思考和多元思维,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第1篇:《送别组诗教学实录》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老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1、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同学自己的阅读, 由于阅读技能惟独在阅读实践中才干形成, 共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惟独在读中才干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需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同学读的时光,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意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光,老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光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当避开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古诗教学要让学校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学校阶段的同学,其认知进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规律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掌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学校阅读教学应该增加形象感触,削减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同学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沟通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同学的感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老师把统一的学问教给同学,而是同学运用自己从前的学问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同学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定是共性化的,要注意个体的独特感触。
3、堆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堆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改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堆积的过程,惟独“厚积”才干“薄发”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堆积,就是引导同学发觉课文中的柔美词语、出色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群文阅读教学实录——送别诗一组名山街道中心校学校杨雪梅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吗?有多少位?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生:送过。
(非常爽快地答应)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意,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哄着我,“过几天就回来。
”在心里有些不高兴。
生:爸爸上车之前说:“乖儿子,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别调皮。
”爸爸上车的时候,我缠着妈妈要爸爸,说着说着,心里就像被一个什么东西给堵住了嗓门似的说不出话来。
爸爸这时回头看我,也好像突然有些眼红。
生:我有一次去送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我没什么,可当他们一走,转身眼泪就夺眶而出,心里特别难受,说话都有些哽咽。
生:我有一次在春节后,看见爸妈在准备出门的东西,顿时心里一沉,眼泪禁不住就流了出来,说着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没法往下说了。
(这孩子真重感情)生:爸妈走时,给我好多的钱,我当即就说,妈妈爸爸我不要钱,我要你们不离开我,就在家里,我使劲地拽着爸妈的手不放,哭丧着脸,喊叫着:我不要钱,我要的父母的爱。
后来无奈之下,只好放手,说爸爸——妈妈——保重——身体,祝你们——一路平安!爸妈也千叮咛万嘱托:乖孩子,听话,我们会经常打电话的,学习上需要什么,尽管跟爸妈讲,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学习,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也照顾好爷爷奶奶…….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解诗题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以《送别组诗
教学实录》为案例分析
研究背景
本文研究的《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并且此教学策略在实际中取得了成功。
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旨
在探究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评估分析。
通过对参与
此教学策略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实际教学录音进行
文本分析,来探究此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此种教学策略持肯
定的态度,认为通过问题作为教学入口,能够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而且此种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
能力。
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和教师反映该教学策略实施过程较复杂,需要时间和耐心。
文本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此种教学策略教学的学生在诗歌的
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教师在实施过程
中也逐渐发现了运用此种教学策略的困难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结论
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为一种成功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其能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
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同时,其也能够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诗歌
素养。
但是,我们同时意识到该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多
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更加注意。
《送别诗两首》教学实录作者:罗湘其来源:《湖南教育·中》2013年第01期一、课前导入师:我想了解一个情况,同学们的家长有出差经历的请举手。
我采访一下你,你的妈妈出差多还是爸爸?生:我们家爸爸出差多。
师:他最远出差到了哪里?去了多长时间?生:他最远去了常德,走了半个月。
师:我再采访一下你,你的家长最远去了哪里?生:他去了四川成都,去了一个月。
师:你想他了怎么办?生:我给他打电话,还通过QQ跟他视频聊天。
师: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仍然能听到他的声音,甚至能天天见面。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没有汽车、火车,也没有飞机,更没有网络、电话,甚至连寄信也没有邮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一旦远别,再会就遥遥无期,很长时间都杳无音讯,生死祸福都无从知晓。
那时候,亲人朋友远行,离别该是多么令人伤感啊!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情深意重的送别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唐代诗人所写的送别诗,请两位同学读一读。
(纠正学生“客舍”的“舍”字读音)师:说说两首送别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这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二、学习《别董大》师:关于董大,你了解多少?生:董大,是姓董,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
生:他是唐朝著名的琴师。
师:是的,董大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极有才华的琴师。
他一生漂泊,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和高适是在京城认识的。
他们在塞外相逢的时候,正是高适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怀着报国的理想来到塞外,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可残酷的现实却令他深深地失望。
高适还写了另一首《别董大》,他在这首诗中说,当时他们两个都穷困潦倒,囊中羞涩,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短暂相聚之后,董大又要走了,去奔他的渺茫的前程。
高适陪着朋友走了很远,聊了很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是到了该说一声再见的时候了。
举目四望,眼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师:谁来读一、二行?(生读)师:注意是“千里黄云”,不是“百里”更不是“十里”,读出天地的辽阔。
(生再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行,速度慢一点,留出空隙来在脑海里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观照意象,伏延文脉——《送别》教学实录及评析□王文丽执教王崧舟评析【教学实录】一、回顾导入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
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赠汪伦》。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来读读这几首诗,注意读诗要有节奏、有韵律。
(生读毕《赠汪伦》)师:李白只是在说潭水深吗?生:表面说潭水深千尺,其实是在说和汪伦的情意深。
(生读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诗中说的“滚滚流动着的涌向天边的长江水”其实就是什么呢?生:是对孟浩然的情意。
师:是的,是李白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意。
你发现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意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生:都是用水来表达情意之深。
师:如果你细读古诗,就会发现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意象。
至于什么叫意象,你可以暂时不理解,有这种感觉就很好。
(生读毕《送元二使安西》)师:王维这首诗是送给谁的?生:元二使安西。
(笑声)师:听起来,王维送的好像是个日本人。
(笑声)他送的这个人叫“元二”。
“使”是什么意思呢?生:去的意思。
师:去哪里呢?生:去安西。
师:所以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很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古人的送别诗中,常常会提到“酒”,常常会以酒相送,不信你们再来看这一首。
(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生齐读)师:你在这首诗里找到酒了吗?酒藏在哪儿了呢?生:藏在玉壶中。
(出示《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生个别朗读)师:谁知道这首诗王维是送给谁的呢?生:送给他的王孙。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送别时的不舍。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珍惜相聚的时光。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 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送别组诗》的背景及意义。
(2)学习《送别》之一(王维),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朗读、背诵《送别》之一(王维)。
2. 第二课时:(1)学习《送别》之二(李白),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朗读、背诵《送别》之二(李白)。
(3)探讨李白与王维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3. 第三课时:(1)学习《送别》之三(白居易),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2)朗读、背诵《送别》之三(白居易)。
(3)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4. 第四课时:(1)学习《送别》之四(杜甫),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2)朗读、背诵《送别》之四(杜甫)。
(3)探讨杜甫与白居易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教学实录《”送别”组诗》教学教学过程生: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后面在座的各位既是嘉宾、领导,又是我们六一班全体同学的大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全体生:不亦乐乎。
生:同学们,来,让我们把悦耳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献给在座的朋友们!(古韵律动)师: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堂,走近今天的你们,老师可谓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六年了,六年的朝夕相处,怎能不让老师留恋、激动、依依不舍呢?因为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师生很快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老师的眼前浮现出古人那难分难舍的“送别”场景。
这节经典诵读课就让老师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品味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感悟诗人送别的情思。
(板书:送别)看谁的感悟最深,谁的收获最大!(课件呈现古诗《赠汪伦》)。
师:这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世人称之为诗仙、酒仙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来,大家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指导方法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指名读)。
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
2、齐读。
3、师范读。
(相机告知学生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4、生默读。
边读边想; 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课件出示指导方法2:找出重点句,同桌交换意见,互相说一说、悟一悟。
)5、指名回答。
师:桃花潭水是不是只有一千尺深呢?那么有多深呢?师:是呀,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师:汪伦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白,此时此刻,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师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质疑的口气)李白送给汪伦的仅仅是这首诗吗?还有什么呢?其实这里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课件出示典故:)汪伦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了一首诗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这李白一看这信,游山玩水多好啊,高兴地去了。
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间,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回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傾向。
2、多领悟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同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然醒悟是一种实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3、积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大转变。
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没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
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 怎样读” 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 一讲到底“ 、” 一问到底“ 或” 一议到底“ 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
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3、积累
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 厚积” 才能“ 薄发”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 讲深讲透” 和“ 问个不休” 。
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 1— 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45万字。
复述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
复述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种类,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