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英国学派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第三部分英国学派 (1)第一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1)一、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 (1)二、国际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4)三英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9)第二章布尔的世界秩序研究 (10)一、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11)二、国际社会秩序之维持 (13)三、国际关系中的正义 (16)四、布尔思想的内在联系 (18)第三章布赞的安全复合体思想 (20)对国际社会核心思想的再阐释 (20)对英国学派研究议题的重新界定 (22)对国际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主要制度的深化分析 (24)第四章巴瑞.布赞的新安全观 (26)一、《人民、国家与恐惧》:布赞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首部著作 (26)二、《人民、国家与恐怖》及近期著作 (30)第三部分英国学派第一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章前明一、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在英国学派的著作中,虽然有关方法论的本质和含意的清晰阐述不多,但它们事实上是有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赫德利·布尔在一篇抨击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文中就明确表达了英国学派对方法论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典的方法,一是科学的方法。
经典的方法是“从哲学、历史和法学中派生出来的理论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明确依赖判断”;而科学的方法则主张理论必须“建立在逻辑或数学证实和能够核实的严格的、经验的程序基础上”。
布尔强调英国学派始终坚持使用经典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并认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核查和证实的标准行事,国际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在方法论问题上,英国学派拒绝行为主义的方法而坚持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但由此认为英国学派的成员绝对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这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英国学派并不反对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反对寻求历史的模式和规律,而是反对国际关系中的科学主义研究倾向。
在他们看来,“如果人们试图把国际关系研究限定在严格的科学范围内,那么从它需要逻辑或数学的论证或者严格经验程序的检验这个意义来看,这种努力是有害的”。
后凯恩斯学派的方法论思想新进展评析作者:张凤林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后凯恩斯学派,有时又叫做“剑桥派凯恩斯主义”,一般通称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其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近年来又取得若干令人瞩目的新发展。
本文拟对其方法论思想特征及其近年来的新发展做一较为详细的追踪梳理与考察分析,并探讨其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学派;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091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后凯恩斯学派以往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后凯恩斯学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凯恩斯主义者力图通过复兴古典经济学传统来推进“凯恩斯革命”,进而掀起反对新古典经济思想回潮的“反边际主义革命Revolution)理论运动中形成的。
这一学派从一开始就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新古典主流派的鲜明特征。
第一,他们拒绝抽象的、原子式的经济人假设,代之以具有特定社会内涵的组合行为主体。
经济学如何刻画和设定“人”这一行为主体,始终是一个争议未决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将人视为脱离外部社会、历史环境的简单、抽象、均质的行为人,这遭到后凯恩斯学派的坚决反对。
他们认为,人并非是一种抽象物,现实中的人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这种社会结构包含了制度、惯例、阶级和国家等等因素,而处于不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将是不同的。
如果抽象掉这些因素,将难以揭示人的行为方式的本质特征。
不仅如此,人还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经济活动总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在这种相互关联的行为当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个体的行为规律与特征。
所以,对于行为主体不能采用个人主义方法论,也不能采用简单的集体主义方法论,而应当坚持“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思想原则。
第二,他们摈弃理性行为假设,代之以“惯例”、“经验”等行为规则。
理性行为是主流派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假设,其分析体系往往从理性假设出发,推导出人们在各种经济环境下的基本行为规则,诸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等,进而运用数学优化方法论证实现这种最大化或最小化的均衡条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发表于 2011-10-25【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English Shool)、英国学派的主要理论特色以及它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建设意义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有些学者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
对存在英国学派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的国际关系学存在“英国学派”。
其主要代表是,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
【关键词】“英国学派”争论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比较年轻而又十分活跃的学科。
而通过对“英国学派”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探寻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
英国学派又称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支独立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近年来,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当中是否真正存在着“英国学派”,以及如何看待它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无论如何定义“英国学派”,以及尽管它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如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等更多的是将视野局限在欧洲,但是“由于他们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其他研究方法更加广阔(broader)和“互相交织”(embracing)的框架以及研究前景(agenda)”,(1)因此对英国学派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再者,由于在国内很少有学者专门讨论该学派,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一对英国学派的争论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表示了怀疑。
他们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所谓的国别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因为一个学派的建立需要大致相同的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共同的学派领袖、组织机构、刊物和学术传承,如兰克与年鉴学派。
”(2)而所谓的英国学派显然不具备上述条件。
作者: 郭树勇[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24-37页
主题词: 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人文主义;整体主义;方法论
摘要:英国学派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论立场,一是人文主义或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二是从整体主义的、文化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
以巴特菲尔德、怀特、布尔、文森特等对国际社会的不同理解方法为例,可以看出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体上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历史神学方法向比较史学方法转变,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方法转变,并逐渐靠近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等多元方法。
英国的历史与学术传统、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学派本身的发展规律与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意识以及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影响,这些因素推动了其方法的演变。
分工连带主义(Division Associationism)是指英国学派(British School)心理学的一种理念和框架,侧重于描述思维、认知和学习过程。
英国学派包括大卫·哈特利(David Hartley)、詹姆斯·米尔(James Mill)、约翰·斯图亚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等著名心理学家。
分工连带主义关注感知和意识如何通过关联、串联和组合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分工原则进行组织和整合。
基于这一理论,思维和认知过程可以看作由感知、观念和情感组成的复杂系统,此外还强调时间和空间维度对于这些过程的影响。
分工连带主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霍尔、莫利从研究内容来看,文化研究学派讨论最多的是“再现”问题,形成了二元论的研究倾向,阶级,性别,种族等研究领域渐渐定型。
在方法上,由于社会学学者的加入,文化研究学派也吸收了实证方法,最为突出的是“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定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在新左派观点的影响下,他们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角度切入来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大众文化现象。
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文化研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理论上所借鉴的各种学术资源都深深地影响了该学派的传媒研究,具体到受众研究来说,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了重视,一种全新的受众研究范式开始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成了福利国家的建立,缓和了战前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同时,以通俗性、娱乐性为特征的美国文化凭借现代传媒技术在欧美社会中广泛流行,这使得社会文化日益趋同,有人认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及意识形态与中产阶级已经没有很大区别,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大同的时代开始降临。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其代表人物多是工人阶级出身,他们希望能够帮助工人阶级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而不至于被文化政治营造出来的幻觉所欺骗。
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对工人阶级内部文化的研究来证明工人阶级价值体系与社会结构并未随着福利国家的来临以及通俗文化的流行而消失。
他们同时也肯定工人阶级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能动性,肯定他们会做出符合自己文化的选择,这一出发点是其后来强调受众主动性的源头。
此外,该学派的受众研究也同样受益于文化研究一直青睐的符号学方法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其代表人物霍尔的《编码/解码》一文就显示了这多种因素的融合,它标志着该学派在受众研究领域的突破,与早期的媒介效果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莫利出版了《〈全国〉观众》与《家庭电视》,将霍尔的受众解读模式应用于经验性研究,而伊恩·昂、拉德威以及费斯克也分别对美国肥皂剧《达拉斯》的观众、浪漫小说的读者以及大众文化消费者进行了研究。
浅述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张琪
【期刊名称】《希望月报(上半月)》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是二战后英国衍生发展起来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英国学派的基本情况,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理论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一个大致系统梳理,概括陈述.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张琪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英国学派的发展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J], 苗红妮
2.对国际理论的民族化--英国学派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浮现 [J], 威廉·卡拉汉
3.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 [J], 田甲
4.世界历史、英国学派与国际关系理论 [J], 理查德.利特尔;刘德斌
5.试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J], 梁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伦敦学派语言学伦敦学派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伦敦学派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初的英国伦敦,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氛围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当时,英国正经历着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对于语言的研究也逐渐从传统的语法和修辞转向了更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和功能。
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斯、韩礼德等。
弗斯被认为是伦敦学派的先驱,他强调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能脱离其使用的环境来研究。
他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情景。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只关注语言内部结构的局限,将语言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紧密结合起来。
韩礼德则是伦敦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弗斯的基础上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人际功能用于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态度、情感等;语篇功能则是使语言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伦敦学派语言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语言的系统性。
它认为语言不是孤立的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组合在一起,共同实现语言的功能。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伦敦学派认为语言的形式是由其功能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例如,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
伦敦学派语言学在语言教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这与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更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
在翻译研究领域,伦敦学派的理论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要考虑到语言的功能和语境。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标语的语境和功能要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并在目标语中发挥相应的功能。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导读: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以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为观察点,可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广泛吸收来自语言学科内外的创新成果,其含义及分类的确定。
2创立阶段:在广为吸收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构建语境理论。
3发展阶段:针对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策略,完善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发展历程,酝酿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语境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有识之士所注意,尽管当时没有语境这种说法。
如春秋时期的《论语·宪问》记载:“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i]] 意思是公叔文子该说话时才说,该笑时才笑,因此,人们不讨厌他。
明确告诉在言语交际时要审时度势,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朱永生先生认为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却没有如此久远的历史。
现在语言学家们讨论语境时一般以马林诺夫斯基为起点。
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ii]]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又称弗斯语言学(FirthianLinguistics)。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斯是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英国历史上第一任语言学教授,英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英国第一代语言学家大都受过他的教育,第二代语言学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熏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语言理论。
弗斯从1938年就开始在伦敦大学教授语音学和语言学,在伦敦大学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的语言学理论逐渐成熟,同时伦敦大学也成为传播其语言学理论的最好平台。
因此,以他为首的英国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其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该学派的理论对语言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国际社会学派/英国学派浏览次数:1008次悬赏分:20 |解决时间:2008-10-6 12:20 |提问者:赵玥辰最佳答案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其本体论的多元主义是与方法论多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学派的独特要素就是它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它的历史主义以及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理论的来源和建构方式而言,国际关系研究不外乎两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第一种方法源于力图解释研究现象的自然科学,这种方法以科学( scientific)方法作为解释的基础,寻求把若干主题统一起来,探求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现支配人们或集体在特定环境下行为的规律。
第二种方法源于历史研究和人们寻求理解现象的意义的努力,这种“诠释的( hermeneutic) ”方法通过关注内部发生的事情,寻求理解事件的意义和事件当事人对当时情况的看法。
国际关系的显著事实就是它既不是霍布斯描述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之间的冲突状态,也不是康德所说的仅仅是趋向于普遍人类共同体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而是主权国家在没有世界政府情况下的合作共处。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回答在无政府状态下有关秩序和维持秩序的规则、规范和制度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为此,英国学派把影响国家行为和国家属性的“国际社会”置于其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
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按照布尔和沃森的定义,国际体系是指当两个或更多的国家之间有足够的联系,并且对彼此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促使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行动时,一个国际体系就形成了;而国际社会是指“一群国家不仅在一国的行为是其他国家必须考虑的因素的意义上构成了一个体系,而且通过对话,同意在彼此关系中按共同规则和制度行事,承认它们在维持这些安排上有共同利益而建立起来”。
③这个国际社会定义既抓住了体系机械的一面(单位间的互动) ,又指出了社会建构的一面(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与维持) 。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与战争风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国学派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以及五个例子,以证明英国学派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英国学派的历史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时期,英国学派崛起了,以海军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希普爵士(Alfred Thayer Mahan)为代表,主张英国应该维持海军的强大实力,以保护自己的殖民帝国和贸易路线。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派的影响扩散到了美国,被称为“新希普学派”。
同时,英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W. F.里克(William F. Rickenbacker)则强调国际体系中的力量平衡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英国学派的主要观点英国学派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利益。
英国学派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国家利益应该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它主张国家应该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并保护自己的安全。
2. 实力平衡。
英国学派认为,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应该保持平衡,以避免一个国家占据过大的权力而成为世界霸主。
只有实力平衡才能实现国际和平和稳定。
3. 维持国家安全。
英国学派主张领先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保持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关键。
它认为,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来威慑敌对国家的攻击,并独立解决安全问题。
4. 战争的风险。
英国学派对国际关系中的战争风险非常关注。
它强调国家之间的导火索和误解,以及战争对社会和经济的破坏。
五个例子以下是五个例子,证明英国学派的影响力和重要性:1. 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为英国人,阿尔弗雷德·希普在其《海权的影响》中提出了海上实力和海上贸易的重要性。
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英国政治家,帮助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
2. 英国的外交政策。
英国学派的思想影响到英国的外交政策。
例如,在二战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了“铁腕政策”的理念,即英国应该追求与极权主义国家的“势均力敌”,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交妥协。
英国派诺提学派与科学革命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科学革命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而在科学革命的发展中,英国派诺提学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英国派诺提学派与科学革命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英国派诺提学派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其核心人物包括培根、洛克和牛顿等。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派诺提学派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培根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真实的知识,反对纯理论的推测。
他的《新工具论》提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对后来的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派诺提学派强调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洛克认为人的知识源自经验,他提出了“空白的心智”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
这一观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物理学,通过实验和数学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此外,派诺提学派还强调了实用主义和实用价值。
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观点,强调科学研究对社会和人类的改善作用。
这一观点在科学革命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英国派诺提学派的思想和理论在科学革命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们能够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验证和修正已有的理论。
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派诺提学派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想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展。
科学家们开始注重实证和验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真实的知识。
这一思想的影响可以追溯到现代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
此外,派诺提学派的实用主义观点也在科学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九讲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
刘丰
2011年11月2日
一、概述
(一)英国学派世界观的核心要素
1.世界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形成的国际(无政府)社会;
2.国际法、国际规范、国际制度构成国际社会的基础(以规则为基础的制度框架);
3.国际社会是不断扩展的。
(二)基本假定
1.国际体系:无政府社会(anarchic society)
2.行为体: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
3.目标与偏好:秩序与正义
二、英国学派的演进
(一)英国学派的历史传承
1.思想渊源
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2.由来:1959年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标志着学术建制的产生,1981年琼斯(Roy Jones)在一篇批评性的论文中提出“英国学派”的一词(“A Case for Closure”)3.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1959-1966):1959年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创立到1966年巴特菲尔德和怀特的《外交探索》(Diplomatic Investigation);在这个阶段,发展“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Society)作为研究的核心概念被确立为中心任务,主要代表作有曼宁的《国际社会的本质》(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等。
第二阶段(1966-1977):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从历史视角探讨西方国际社会的特征。
其间有三部重要著作问世,一部是布尔的《无政府社会》(The Anarchical Society),另两部是怀特的《国家体系》(Systems of States)和约翰·文森特(John Vincent)的《不干涉与国际秩序》(Noninterven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第三阶段(1977-1992):是英国学派巩固学术地位和新老交替的时期。
80年代中期,随着布尔的去世,“委员会”定期会议停止。
此间的主要成果有继承怀特的历史比较方法、由布尔和沃森主编的《国际社会的扩展》(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1984)和沃森的《国际社会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1992),以及文森特的代表作《外交政策与人权》(1986)和《人权与国际关系》(1986)。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即冷战后时期,起点是1992年《千年》(Millennium)杂志推出以(超越国际社会)为题的专集和同年欧洲政治学研究会围绕国际社会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二)代表人物
爱德华•卡尔(E.H. Carr)、查尔斯•曼宁(Charles Manning)、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led)
马丁•怀特(Martin Wight)、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约翰•文森特、亚当•沃森(Adam Watson)
巴里•布赞(Barry Buzan)、理查德•利特尔(Richard Little)、蒂姆·邓恩(Tim Dunne)、奥利·韦弗尔(Ole Waver)、林克赖特(Andrew Linklater)、德·代元(James Der Derian)
三、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一)对国际关系学科及研究方法的看法
1.IR是关于人、人性及人类关系的学问:必须在理解“人”、“国家也是人”的基础上“行使价值判断”,是规范研究,不可能价值中立
2.拒绝实证主义科学研究方法,主张传统研究方法(哲学、历史和法律)
(1)传统方法的基本特征
以历史、哲学、国际法等学科为基础,缺乏专业化
从先验知识和历史经验出发,主要依靠直觉、悟性和思辨做出判断
没有严格的方法论,不相信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的知识可以积累、增长和完善
热衷于大问题的研究(如国际秩序、国际正义、永久和平)
主要是对个案的描述和特例诠释,反对一般规律的普遍性解释
(2)布尔对传统方法的主张及对实证方法的批评
布尔:传统的方法是“从哲学、历史和法学中派生出来的理论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明确依赖判断”;而科学的方法则主张理论必须“建立在逻辑或数学证实和能够核实的严格
的、经验的程序基础上”。
(Hedley Bull,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 Morton Kaplan, “The New Great Debate: the Traditionalism vs. Scie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1966)
布尔对科学方法的批评:(1)科学方法只能研究国际关系中无关紧要的边缘问题,它局限在容易度量的领域;(2)科学方法未能实现知识的累积性进步;(3)过于强调方法论训练会阻碍研究者对实质性问题的理解
(二)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假定的折衷
1.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但拒绝“国际体系”而认定“国际社会”
(1)国际体系:当国家之间有了持续的接触,而且相互影响,以至于一国的行动成为其他国家考虑的必要因素,那么我们可以说它们形成了体系。
(2)国际社会:当国际体系中的各个国家意识到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在相互关系中,它们认识到彼此被一套共同规则联系在一起,并按共同的制度行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形成了国际社会。
无政府状态并非意味着混乱和无序,而是仍然存在着外交体系、国际法、国际规则和使权力政治的运作减缓或复杂化的国际制度,有一定的国家间的社会秩序,即“无政府社会”。
[a group of states, conscious of certain common interests and common values, forms a society in the sense that they conceive themselves to be bound by a common set of rules in their relations with one another, and share in the working of common institutions. (Bull, 1977: 13) ]
(3)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维持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本身、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和平以及维持所有社会生活的基本目标
(4)国际社会的秩序:形成国际社会的政治实体为维护和实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5)共同的规则和制度:国际规则是限制国家和其他行为体怎样行动的一般原则,这些规则有国际法、国际道德准则、国际惯例等。
在国际秩序中发挥作用的规则主要有3类:第一类规则是有关当代世界政治中的基本规范性原则,即认同国际社会的思想为人类政治组织的最高规范性原则;第二类规则是有关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存规则,它包括相互尊重主权、签署的协议必须遵守和限制使用武力的规则;第三类规则是管理国家间合作的规则,它包括促进国家间在政治、战略、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合作。
遵守协议和条约、相互尊重主权和独立、限制动用武力、国际法、外交活动
(6)维持秩序的手段:均势、国际法、外交、大国管理和战争
2.承认主权国家为国际政治的基础和中心,但强调国家的开放、多元和人性化
3.理论定位:以三种流派为比照(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1)三种理论流派(3Rs: Realism, Rationalism, Revolutionism)
a. 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无政府、权力政治、冲突与战争、悲观
b. 格劳秀斯理性主义:国际社会、理性进化、和平共处、“不带幻想的希望”
c. 康德革命主义:人道、革命性变革、反国家的乌托邦主义
(2)对三种流派的融合:任何一种都只看到国际关系的一个侧面,都不能成为恰当的国际关系理论,只有三派合取才能不失偏颇——理性主义+温和现实主义+软性革命主义
4.主要研究问题
(1)国际秩序
a. 国际社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和维护国际秩序
b. 国际秩序的功能在于:保存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国家独立及一切社会生活的伦理基础
c. 三类秩序:(1)社会生活秩序(2)国际秩序(3)世界秩序(4)全人类秩序。
国家与国际社会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历史或暂时安排
d. 大国负有维持国际秩序的责任,通过维持均势
(2)国际正义
a. 国际正义的两种类型:(1)交互正义,commutative justice(2)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
b. 正义的三个层次:(1)个人或人类正义——人权(2)国际正义——国家间主权平等(3)世界正义
(3)主权与人权:主权与不干涉为常规,对侵犯人权极端案例应加干涉
(4)政治家的三种责任:(1)民族责任(2)国际责任(3)人类责任
(5)两种不同的观点:多元主义(pluralism)与社会连带主义(solidarism)
(三)对英国学派的批判
1.现实主义批判:国际准则无足轻重
2.自由主义批判:忽略国内政治
3.IPE批判:忽略经济因素
4.后现代批判:现代性理论
5.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