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
- 格式:docx
- 大小:23.49 KB
- 文档页数:2
视觉信息在眼球内(视网膜中)的传输过程模型
视觉信息在眼球内的传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光线进入眼球: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状体进入眼球。
2. 聚焦光线:晶状体通过调节形状来调节光线的焦距,使
得光线能够在视网膜上聚焦。
3. 光线照射到视网膜:聚焦后的光线通过玻璃体进入视网膜。
4.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激活: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当光线照射到感光细胞上时,感光
细胞会被激活。
5. 感光细胞的信号传递:激活的感光细胞会产生电信号,
这些信号在视网膜内传递。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彩色视觉,
而视杆细胞主要负责黑白视觉。
6. 视网膜神经元的处理:视网膜中的神经元会对感光细胞
传递过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和整合,增强一些视觉特征,如
边缘检测、运动检测等。
7. 传递到视神经:处理后的光信号通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传递到视神经,进入大脑。
8. 大脑中的视觉处理:光信号在大脑的视觉皮层中进一步
处理和解释,形成我们最终的视觉感知。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复杂交互和作用,构成了视觉信息在眼球内的传输过程模型。
测量色盲的原理色盲是一种常见的视觉缺陷,患者在识别颜色方面存在障碍。
通过测量色盲,可以帮助诊断和了解患者的视觉功能。
色盲的原理主要涉及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人类的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负责感知颜色,而视杆细胞负责感知黑白和灰度。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波长范围。
其中,一种对应红色、一种对应绿色、一种对应蓝色。
正常情况下,这三种视锥细胞能正常工作,以便我们能够感知和区分不同的颜色。
然而,在色盲患者身上,这种正常的视锥细胞的工作机制存在异常。
最常见的色盲形式是红绿色盲,即对红色和绿色的区分能力下降。
在红绿色盲中,某一种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存在缺陷或完全缺失,导致患者无法准确分辨红色和绿色。
另一种常见的色盲是蓝黄色盲,其中的视锥细胞对于蓝色和黄色的区分能力下降。
为了测量色盲,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色觉图进行测试。
色觉图是一系列由特定颜色组成的图像,每个图像都包含一些数字、字母或形状,正常的视觉系统能够正确看到其中的内容。
给患有色盲的人看这些色觉图时,他们可能看到不同的数字、字母或形状。
通过观察他们在图像上看到的内容,可以确定他们患有何种类型的色盲。
另一种测量色盲的方法是色觉辨别试验。
这种试验通过调整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以及颜色之间的对比度,来观察被测试者在不同色彩条件下的辨别能力。
通过测量被测试者在辨别不同颜色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可以评估他们的色盲程度。
色盲的原理还可以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来研究。
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被用于研究色盲患者的大脑活动。
研究发现,色盲患者在脑部相应感知区域的激活程度和模式上与正常人有所不同。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色盲的神经基础。
总结起来,测量色盲的原理主要涉及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通过色觉图、色觉辨别试验以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等方法,可以帮助诊断色盲,了解色盲患者的视觉功能。
这些测量方法为我们研究和理解色盲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感觉系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感觉系统是指人体中负责接收和处理外部刺激的系统,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感觉系统?A. 视觉系统B. 听觉系统C. 嗅觉系统D. 消化系统答案:D2. 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分别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主要负责什么功能?A. 颜色识别B. 形状识别C. 夜视D. 细节识别答案:C3. 以下哪种感觉不属于人体的感觉系统?A. 触觉B. 味觉C. 痛觉D. 平衡觉答案:D4. 嗅觉系统主要依赖于哪种类型的细胞?A. 神经细胞B. 感觉细胞C. 肌肉细胞D. 上皮细胞答案:B5. 听觉系统中,声音的振动是如何传递到听觉神经的?A. 通过空气B. 通过液体C. 通过骨骼D. 通过肌肉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感觉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2.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______的识别。
答案:颜色3. 嗅觉系统位于______。
答案:鼻腔4. 痛觉是由______神经传递的。
答案:感觉5. 平衡觉主要依赖于______和______。
答案:前庭器官、半规管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感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答案:感觉系统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组成。
视觉系统负责接收光线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图像处理;听觉系统负责接收声音振动并传递给大脑进行声音识别;嗅觉系统通过嗅觉细胞识别气味分子并传递给大脑;味觉系统通过味觉细胞识别食物的味道;触觉系统通过皮肤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传递触觉信息。
2. 描述一下视觉系统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主要区别。
答案:视杆细胞主要负责夜视和对光线强度的感知,数量多,对颜色不敏感;视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识别和细节识别,数量少,对光线要求较高。
3. 嗅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答案:嗅觉系统通过嗅觉上皮中的嗅觉细胞识别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这些细胞通过嗅觉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解析这些信号后产生嗅觉。
眼视光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眼球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A. 眼角膜和晶状体B. 瞳孔和视网膜C.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D. 光敏细胞和玻璃体答案:A2. 屈光度是衡量眼睛屈光状态的指标,以下哪种情况表示正常视力?A. 近视度数为-2.00DB. 散光度数为+1.50DC. 散光度数为-1.50DD. 近视度数为+2.00D答案:C3. 视觉近点是指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最近距离,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视觉近点随年龄增长而增加B. 视觉近点与眼球的调节功能无关C. 视觉近点通常小于25厘米D. 视觉近点只受眼球长度的影响答案:A第二部分:判断题1. 白天视觉相对较差,夜间视觉相对较好。
答案:错误2. 视力健康与饮食无关,只与遗传有关。
答案:错误3.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答案:正确第三部分:解答题1. 简要解释屈光度和度数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答案:屈光度是光线经过眼睛时所发生的屈光现象的量度单位,表示眼球对光线的折射能力。
度数是指度量眼球屈光状态的一种单位,用来表示近视、远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严重程度。
例如,一个人近视度数为-4.00D,表示他的眼睛无法在正常距离外清晰看到物体,需要佩戴近视眼镜来矫正视力。
2. 请列举并解释三种常见的视觉问题,如近视、远视、散光。
答案:近视是指眼球的折射能力太强,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远处物体看不清楚,近处物体却能清晰看到。
远视是指眼球的折射能力太弱,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聚焦,近处物体看不清楚,远处物体看得比较清楚。
散光是指眼球的角膜或晶状体不规则,导致光线在视网膜上出现不同的聚焦点,使得物体无法清晰投影到视网膜上。
3. 请解释视觉矫正是什么,并简要介绍常见的矫正方法。
答案:视觉矫正是通过使用眼镜、隐形眼镜或进行眼科手术等方法来改善视力问题,使得眼睛能够正常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
常见的矫正方法包括眼镜矫正、隐形眼镜矫正和屈光手术矫正。
问答题2. 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 当正常眼视近物时会发生调节作用,使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以前突较为明显),便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从而使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
(2)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这就是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
瞳孔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双眼球会聚:当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也称为辐辏反射。
这种反射可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而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3. 常见的屈光不正有哪几种?其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答案] 屈光不正(折光异常)常见有近视、远视、散光三种。
(1)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
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眼不城调节或只作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因此,近视眼的近点小于正视眼。
矫正近视可用凹透镜。
(2)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眼在看远物时,也需经过眼的调节才能使入眼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看近物时,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方能看清物体。
由于晶状体的调节是有限度的。
因此远视眼的近点距离比正视眼大。
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远物都需要进行调节,故易发生疲劳。
纠正远视呆需配戴凸透镜。
(3)散光:由于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形成焦线,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
眼睛成像原理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眼睛的结构。
眼睛主要由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当外界的光线进入眼睛时,首先会经过角膜和虹膜的作用,这两个部分可以控制光线的进入量和进入角度。
然后光线会通过晶状体进行折射,晶状体可以通过调节形状来改变其焦距,从而使得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成像。
最后,光线会到达视网膜,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眼睛成像原理中的光线折射过程。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到眼球内部时,会经过角膜和虹膜的作用,这两个部分可以使得光线在进入眼球时发生折射,从而能够聚焦在晶状体上。
晶状体是眼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过调节自身的形状来改变其焦距,从而使得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成像。
这个过程类似于相机的调焦过程,只不过是由眼睛自身来完成的。
除了光线折射过程,眼睛成像原理中还涉及到视网膜的感光过程。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分别是色素细胞和杆状细胞。
色素细胞能够感知不同颜色的光线,而杆状细胞则能够感知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这些感光细胞会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在大脑中,这些神经信号会被解码并组合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总的来说,眼睛成像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它涉及到光线的折射、晶状体的调节、视网膜的感光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协同作用,我们才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窗户,让我们一起珍爱它,让它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事物。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
2、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高,可在黑夜或弱光环境中发挥作用,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色感,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
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入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改由视锥细胞细胞视物,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细节有高分辨能力,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
5、近点:晶状体做最大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6、近视: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间质屈折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
7、黄斑:在视神经乳头的外侧约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黄色的小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
9、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在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
二、选择题1、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 AA、晶状体B、角膜C、玻璃体D、房水2、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B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小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大3、眼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DA、节点B、前主焦点C、远点D、近点4、下面哪种非正视眼矫正用凹透镜? A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老视眼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 AA、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式联系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合式联系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较大,聚合式联系D、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式联系6、视神经的轴突是由哪个部位离开眼球的? CA、中央凹B、黄斑区C、视神经乳头D、周边部7、关于视杆系统下面哪项是错的 CA、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等组成B、对光敏感度较高C、能分辨颜色、司昼光觉D、分辨力较低、感受弱光刺激8、按色觉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敏感的颜色是 DA、红、蓝、紫B、红、黄、黑C、绿、蓝、白D、红、绿、蓝9、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B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C、生理盲点D、视网膜周边10、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D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11、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D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D、晶状体曲度增大12、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C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网膜周边部D、视网膜中央凹1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为:B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14、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B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C.角膜曲率改变D.角膜透明度改变E.房水循环障碍15、对视杆细胞而言,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A.分布在中央凹B.含有视紫红质C.对光的敏感度较高D.能辨别明暗16、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A.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对光的敏感度较差E.与颜色的辨别无关17、在中央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C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B.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C.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合联系E.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18、根据听觉的行波学说,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就越靠近 AA、蜗底部B、蜗顶部C、耳蜗中段D、耳蜗全段19、中耳结构不包括 DA、鼓室B、听小骨C、咽鼓管D、基底膜20、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BA、骨传导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D、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21、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受到损害时,可能出现的感官障碍是 AA、低频声音B、中频声音C、高频声音D、各种频率的声音22、飞机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做吞咽运动,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 DA、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圆窗膜两侧的压力平衡D、鼓室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平衡23、关于基底膜振动,正确的叙述是 BA、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动越近顶部B、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顶部C、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底部D、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中部24、声波感受器是 A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B、球囊斑毛细胞C、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D、椭圆囊斑毛细胞25、声音由外耳传向内耳的最佳通路是 CA、颅骨→骨迷路→内淋巴B、鼓膜→鼓室→圆窗的途径C、鼓膜→听骨链→卵圆窗D、咽鼓管→鼓室→卵圆窗26、听觉的感受器是 AA、耳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鼓膜与听骨链2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AA、传音作用和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C、感音换能作用D、对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2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 D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2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 CA、集音作用B、共鸣作用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30、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BA、蜗管B、咽鼓管C、前庭阶D、鼓阶31、鼓阶与前庭阶两者间的压力平衡经过哪一结构? CA.咽鼓管B.蜗管C.蜗孔D.圆窗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D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33、柯蒂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CA.前庭膜B.盖膜C.基底膜D.圆窗膜34、基底膜由底部到顶部:BA.逐渐变窄B.逐渐变宽C.逐渐变薄D.逐渐变厚E.宽度不变35、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A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C.中频听力D.中、低频听力三、是非题(对)1、正常眼看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任何调节就可产生清晰的视觉。
视网膜感光原理解析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而视网膜作为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感光和传递光信号到大脑的关键作用。
理解视网膜感光原理对于研究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以及了解眼睛疾病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后部的一层薄膜,它包含了多个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这两种细胞都能够感受到光线的存在,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对不同光线强度的感知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红色感锥细胞、绿色感锥细胞和蓝色感锥细胞。
它们分别对应我们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感知能力。
红色感锥细胞对红光敏感,绿色感锥细胞对绿光敏感,蓝色感锥细胞对蓝光敏感。
这种不同颜色的感知能力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另一种感光细胞是视杆细胞,它们对光线的强度敏感,而不是对颜色敏感。
视杆细胞主要参与夜间视觉和低亮度环境下的物体辨识。
虽然视杆细胞不具备区分颜色的能力,但它们能够提供清晰度较低但更敏锐的图像。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感知能力与视觉信息的传递密切相关。
当光线进入眼球并照射到视网膜时,它与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相互作用。
当光线入射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上的感光色素时,光信号就会引起感光色素的结构变化。
这种结构变化将激活感光细胞,生成电化学信号。
在感光细胞内部,光信号的转变是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的。
感光色素的结构变化触发了酶的活化,从而引发了复杂的信号级联反应。
这些反应导致了细胞内离子通道的开闭,进而改变视觉神经元的膜电位,产生了视觉信号。
当信号被感光细胞产生后,它们需要通过视网膜的其他神经元传递到视觉皮层进行处理。
这些神经元包括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它们在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双极细胞承接感光细胞产生的信号,并将其传递到水平细胞,再由水平细胞传递到视觉神经元。
视网膜感光信号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元之间的化学和电信号交互完成的。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
⼈体解剖⽣理学试题及答案(三)⼈体解剖⽣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感觉器官⼀、名词解释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
2、视⼒:视⼒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
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暗处,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对光的敏感度⾼,可在⿊夜或弱光环境中发挥作⽤,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感,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
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亮处,视紫红质⼤量分解,改由视锥细胞细胞视物,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且对物体细节有⾼分辨能⼒,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
5、近点:晶状体做最⼤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6、近视:在⽆调节状态下,平⾏光线进⼊眼内,经屈光间质屈折后,在视⽹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
7、黄斑:在视神经乳头的外侧约3.5mm处,稍偏下⽅,有⼀黄⾊的⼩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
9、⾏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波⽅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在基底膜某⼀部位振幅达到最⼤,以后则很快衰减。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波传播的远近和最⼤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频声波传播近,最⼤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振幅位于蜗顶部。
⼆、选择题1、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的是 AA、晶状体B、⾓膜C、玻璃体D、房⽔2、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B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3、眼尽最⼤能⼒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DA、节点B、前主焦点C、远点D、近点4、下⾯哪种⾮正视眼矫正⽤凹透镜? AA、近视眼C、散光眼D、⽼视眼5、视⽹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其原因是 AA、视锥细胞多⽽直径最⼩,单线式联系B、视锥细胞多⽽直径最⼩,聚合式联系C、视锥细胞多⽽直径较⼤,聚合式联系D、视杆细胞多⽽集中,单线式联系6、视神经的轴突是由哪个部位离开眼球的? CA、中央凹B、黄斑区C、视神经乳头D、周边部7、关于视杆系统下⾯哪项是错的 CA、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等组成B、对光敏感度较⾼C、能分辨颜⾊、司昼光觉D、分辨⼒较低、感受弱光刺激8、按⾊觉三原⾊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敏感的颜⾊是 DA、红、蓝、紫B、红、黄、⿊C、绿、蓝、⽩D、红、绿、蓝9、视物精确性最⾼的部位在 B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C、⽣理盲点D、视⽹膜周边10、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D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11、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DA、⾓膜曲度增⼤C、晶状体曲度减⼩D、晶状体曲度增⼤12、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C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膜周边部D、视⽹膜中央凹13、视⽹膜上的感光细胞为:BA.⾊素上⽪细胞B.视锥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14、⽼视发⽣的原因主要是:B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C.⾓膜曲率改变D.⾓膜透明度改变E.房⽔循环障碍15、对视杆细胞⽽⾔,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A.分布在中央凹B.含有视紫红质C.对光的敏感度较⾼D.能辨别明暗16、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A.愈近视⽹膜中⼼部,视锥细胞愈多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视⽹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对光的敏感度较差E.与颜⾊的辨别⽆关17、在中央凹的中⼼,对光的感受分辨⼒⾼的⼀个重要原因是:C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B.感光细胞中感光⾊素含量⾼C.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合联系E.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素⼤量处于合成状态18、根据听觉的⾏波学说,声波频率越⾼,基底膜振动幅度最⼤部位就越靠近 AA、蜗底部B、蜗顶部C、⽿蜗中段D、⽿蜗全段19、中⽿结构不包括 DA、⿎室B、听⼩⾻C、咽⿎管D、基底膜20、声⾳传⼊内⽿的主要途径是:BB、外⽿→⿎膜→听⾻链→卵圆窗→内⽿C、外⽿→⿎膜→⿎室空⽓→圆窗→内⽿D、外⽿→⿎膜→听⾻链→圆窗→内⽿21、⽿蜗顶部的基底膜受到损害时,可能出现的感官障碍是 AA、低频声⾳B、中频声⾳C、⾼频声⾳D、各种频率的声⾳22、飞机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做吞咽运动,其⽣理意义在于调节 DA、基底膜两侧的压⼒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平衡C、圆窗膜两侧的压⼒平衡D、⿎室压⼒与⼤⽓压之间的平衡23、关于基底膜振动,正确的叙述是 BA、声⾳频率越⾼,最⼤振动越近顶部B、声⾳频率越低,最⼤振动越近顶部C、声⾳频率越低,最⼤振动越近底部D、声⾳频率越低,最⼤振动越近中部24、声波感受器是 AA、⽿蜗基底膜⽑细胞B、球囊斑⽑细胞C、半规管壶腹嵴⽑细胞D、椭圆囊斑⽑细胞25、声⾳由外⽿传向内⽿的最佳通路是 CA、颅⾻→⾻迷路→内淋巴B、⿎膜→⿎室→圆窗的途径C、⿎膜→听⾻链→卵圆窗D、咽⿎管→⿎室→卵圆窗26、听觉的感受器是 AA、⽿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膜与听⾻链27、⽿廓和外⽿道的主要作⽤在于 AA、传⾳作⽤和增压作⽤B、集⾳作⽤和共鸣作⽤C、感⾳换能作⽤D、对声⾳信息只有整合作⽤28、与声波传导⽆关的结构是 DA、⿎膜B、听⼩⾻与卵圆窗C、内⽿淋巴D、膜半规管29、听⾻链的主要功能是 CA、集⾳作⽤B、共鸣作⽤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30、连接中⽿和咽部的管道是 BA、蜗管B、咽⿎管C、前庭阶D、⿎阶31、⿎阶与前庭阶两者间的压⼒平衡经过哪⼀结构? CA.咽⿎管B.蜗管C.蜗孔D.圆窗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理意义在于:D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平衡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平衡D.调节⿎室与⼤⽓之间的压⼒平衡33、柯蒂器位于下列哪⼀结构上:CA.前庭膜B.盖膜C.基底膜D.圆窗膜34、基底膜由底部到顶部:BA.逐渐变窄B.逐渐变宽C.逐渐变薄D.逐渐变厚E.宽度不变35、⽿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障碍主要是:AA.⾼频听⼒B.低频听⼒C.中频听⼒D.中、低频听⼒三、是⾮题(对)1、正常眼看6⽶以外物体时,不需任何调节就可产⽣清晰的视觉。
人类眼睛中的视网膜结构人类眼睛是一项极为神奇和复杂的器官,其中的视网膜更是眼睛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视网膜是人眼中负责感光和传递视觉信号的神经组织,其结构和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光线、色彩和图像,实现视觉的奇妙体验。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眼睛中的视网膜结构,解析其神奇之处。
视网膜的位置和功能视网膜位于眼球内侧,是由多层神经元细胞构成的复杂组织。
其主要功能是将外界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至大脑皮层进行信息处理,从而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视网膜上具有大量的视觉感受器,包括感光细胞、色素上皮细胞等,这些细胞协同工作,完成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功能。
感光细胞视网膜中最重要的细胞就是感光细胞,主要分为两种:柱状细胞和锥状细胞。
柱状细胞负责黑白视觉和在低光环境下的视觉,而锥状细胞则负责彩色视觉和在明亮环境下的视觉。
这两种感光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不同区域,相互协作完成对不同光线条件下的适应。
色素上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位于视网膜底部,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多余光线和营养物质,防止光线在眼球内部的反射和干扰,同时保护感光细胞不受损伤。
色素上皮细胞在保护和供养视网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网膜结构与信息传递视网膜的层次结构十分复杂,在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外向内依次是感光细胞层、辅助层、神经元层和纤维层。
当光线进入眼球并照射到视网膜上时,感光细胞会受到刺激产生神经信号,并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至大脑皮层进行处理。
神经元层神经元层是视网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单极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对来自感光细胞的信号进行整合和处理,最终传递至大脑产生图像。
纤维层纤维层包含了视网膜中的轴突,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
轴突汇集成视神经,在眼底汇聚成盲点并穿过眼眶骨壁进入大脑,这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视网膜对视力的重要性由于其复杂而精密的结构与功能,视网膜对于保持良好视力和实现正常视觉功能至关重要。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边区相对较少。
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存在“单线联系”,使中央凹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
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有色觉,光敏感性差,但视敏度高。
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其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联络方式不变存在汇聚现象。
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故光敏感度较高,但分辨能力差,在弱光下只能看到物体粗略的轮廓,并且视物无色觉。
视椎的空间分辨率高,视杆则对微弱光线更敏感。
直视条件下,视野中心落在中央凹上。
这样强光条件有利,弱光条件反倒不利。
眼运动的中枢是前庭-视系统;当头与身体运动时,该中枢将物体图像保持在无视杆区。
此功能由内耳的前庭器官协助进行,前庭器官向大脑提供头运动方式的信息
二、神经支配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起自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在出海绵窦前分为3支,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状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2.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为眼神经中分支最早、最多的一个神经,其分支供给全部眼球的感觉纤维。
其重要分支有:= 1 \* GB3 ①睫状神经节长根;= 2 \* GB3 ②睫状长神经;= 3 \* GB3 ③筛后神经;= 4 \* GB3 ④滑车下神经;= 5 \* GB3 ⑤睫状神经节。
(1)睫状神经节长根:即感觉支,鼻睫状神经的第一个分支,沿视神经外侧前行,进入睫状神经节,经睫状短神经,在optic nerve周围进入眼球,沿choroid与sclera之间前行,供给iris、ciliary body以感觉纤维。
(2)睫状长神经:通常有两支,在optic nerve两侧穿过sclera进入眼内,在到达前部choroid 及ciliary body附近时,形成睫状神经丛,由此发出两组纤维,一组到达ciliary body和iris,支配睫状肌和瞳孔开大肌;另一组向前组成limbus神经丛,司角膜感觉。
(3)睫状短神经:为混合纤维,发自睫状神经节,在optic nerve周围及眼球后极部穿入巩
膜,行走于choroid上腔,前行到ciliary body,组成神经丛,由此发出分支,司iris、ciliary body、cornea和sclera的知觉;其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交感纤维至眼球内血管,司血管舒缩。
(4)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位于眶尖前方约1cm处,前后径约2mm,垂直径1mm,位于optic nerve与lateral rectus 之间。
从它的后面有3个根进入神经节内,分别为:= 1 \* GB3 ①长根,为感觉根,由鼻睫状神经发出;= 2 \* GB3 ②短根,为运动根,来自动眼神经下斜肌肌支,含有至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副交感纤维;交感根:含有至眼内血管和瞳孔开大肌的交感纤维。
由于ciliary ganglion是眼球感觉神经的唯一来源,球后麻醉要求打中此神经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