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关键技术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38
仔猪饲养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断奶后仔猪腹泻是危害仔猪生产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仔猪后期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氧化锌和抗生素是防止肠道感染、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和抗病促生长的传统手段。
随着滥用抗生素带来的细菌耐药性增强、药物残留引起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2020年7月1日起,已全面禁止饲料中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
一些栏舍条件、养殖技术较差的用户可能无法适应无抗饲料,另外替抗技术不可避免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因此研发高效低成本的抗生素替代产品、降低无抗饲料成本、保障养殖效益依然是研究的重点。
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及抗菌肽等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促进猪只采食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等特点,作为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研究现状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其发挥消化、吸收和免疫防御等生理功能的基础,断奶应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和屏障损伤是导致仔猪腹泻、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仔猪断奶时会受到饲料改变、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等3方面因素的干扰[1],进而造成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仔猪腹泻发生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全面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寻找新的绿色生物饲料和添加剂防治仔猪腹泻、促进仔猪肠道健康和生长,倡导绿色无抗养殖理念对于养猪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都至关重要[2]。
微生态制剂以及发酵代谢物、酶制剂、抗菌肽、有机微量矿物质饲料添加剂等替代抗生素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7]。
仔猪在断奶窗口期生长发育及生理机能尚不完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发育和功能不完善、胃容积小且消化机能不足、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不完善。
断奶意味着仔猪的胃肠生理、微生物及免疫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断奶后由于日粮形态改变造成消化道pH 升高,有益菌如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等含量下降,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发菌群平衡失调[8]。
微生态学与肠道健康的关系研究肠道健康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肠道健康的认识也更为深入和完整。
微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生态分布、功能以及与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
而在人体内,微生态学研究则着重于探究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健康之间的关系,即微生物决定肠道健康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阐述微生态学与肠道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健康的影响。
第一部分微生态学的概念微生态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功能以及与宿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微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借助现代生命科学的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微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第二部分肠道健康与微生态学的关系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它既充当了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也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肠道健康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也称为微生物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人类营养代谢、消化吸收、免疫和神经系统调节等诸多生理过程,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微生态学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会随着年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调整,若出现不良改变,则可能引发肠道问题,例如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病、胃癌等。
因此,微生态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肠道健康管理方案。
第三部分微生态学对肠道健康的影响1. 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肠道被认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大中心”,其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免疫窗口”的一部分。
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微生物对宿主免疫功能发挥的关键。
肠道内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抗菌肽、拮抗毒素、调节宿主免疫细胞等多种途径来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感染,进而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病率。
炎症性肠病(IBD)中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肠道内微生物种群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和治疗效果关系密切。
肠道中的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的细菌可以调控宿主T淋巴细胞,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此外,肠道微生物的某些发酵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鞘磷脂等产物也可以发挥调控宿主免疫力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和和微生物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可能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IBD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临床治疗IBD 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色,可以影响宿主各种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应答,抵抗肠道中病原微生物的定植等。
而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肠道黏膜细胞神经递质合成,并直接影响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和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以及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多种疾病,包括IBD、动脉粥样硬化、哮喘和1型糖尿病等,但目前大部分疾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仍未完全明晰。
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现已发现IBD疾病的代谢中至少有200个与免疫学通路有关的关键检查点,包括天然的免疫、免疫应答和自噬。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IBD西方国家中的发病率急剧升高,90年代后IBD的发病率已经趋于稳定,但整个病人数量仍很高,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于0.3%。
此外,逐渐西方化和城市化的新近工业化国家的IBD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这表明IBD的发生除与宿主遗传基因相关外还有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环境和肠道微生物能够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并直接影响IBD的发生和发展。
患者个人体重指数、血糖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胆固醇等对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塑造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其他影响IBD疾病发展的特定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治疗、生物钟和压力。
尤其是儿童时期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显著增加IBD的发病率。
并且上述影响因素与CD和UC的关系并不相同,表明IBD的发病机制我们并未完全了解。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应用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更多远远超过人体自身的细胞数量,这些微生物寄生在人的肠道、皮肤和口腔等部位。
其中,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最多,约100兆个细菌,重量达到0.85kg。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
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微生物学的热点,对人类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均衡的失调与许多疾病有关。
研究表明,人类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
因此,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一直是许多研究人员的焦点。
1. 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是指肠道内所有微生物种类的集合体。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
细菌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群落,占据肠道微生物组细胞总数的90%以上,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的数量相对较少。
2. 肠道微生物类群人类肠道微生物类群主要包括:厌氧菌、乳酸菌、脂肪酸生成菌、阴道杆菌等。
这些类群在生理、代谢等方面都与人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到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3.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类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主要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们可以合成并生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系列、K 系列、肝素、吡嗪等。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有害菌,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
但是,若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人体消化、吸收、免疫等系统的异常而产生疾病。
4.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现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6S核苷酸高通量测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等。
这些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研究人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二、人类肠道微生态在应用中的价值人类肠道微生态在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人体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案。
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健康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微生物群体在该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生理和代谢作用,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大量研究了这个微小但复杂的系统,发现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多样化的微生物。
1. 什么是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中的一系列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体,而这些生物体的数量可能高达千万亿级别。
这些微生物并不是随机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其数量和类型由多种因素决定,例如宿主的基因、饮食、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肠道微生态系统并不是无用的群体,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协助着宿主正常的生理和代谢活动。
例如,肠道细菌能够致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对外部侵袭进行抵御等等。
2. 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
在正常的情况下,菌群的多样化和平衡状态是必须的。
失调されたマイクロバイオームは、生活習慣病や慢性疾患のリスクを高めます。
例如,研究表明,当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某些菌群失衡时,会出现一系列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哮喘、抑郁症和自闭症等问题。
最近还有研究指出,肠道微生态系统与体重、肥胖以及代谢性疾病等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健康饮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从营养上看,健康的饮食是肠道微生物群落健康的关键所在。
食物成分可以影响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
例如,纤维素(例如,大豆、扁豆、菠菜和其他更包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的食品)是益生菌的一种重要来源。
同时,短链脂肪酸(SCFAs)是菌群代谢产物的一种,并被认为具有维护肠道屏障、增强免疫系统和调节肠道微生态系统性状的作用。
研究表明,食物成分可以影响人体内糖代谢和激素代谢通路的调节,从而影响体内菌群代谢路径的活性。
因为这个原因,健康饮食被看作是改变微生物组成和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降低各种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症等的发生风险。
肠道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一、引言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益生菌在维持肠道平衡、促进营养吸收和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肠道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成为了当前微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二、肠道益生菌的分离方法(一)样本采集要分离肠道益生菌,首先需要从健康个体的粪便样本中获取。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无污染,通常使用无菌容器进行收集。
(二)选择性培养利用特定的培养基来培养肠道微生物。
例如,一些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在特定的营养条件和环境下能够生长,而其他杂菌则受到抑制。
(三)稀释涂布法将样本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将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以获得单个菌落。
(一)形态学鉴定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边缘特征,以及菌体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等。
(二)生理生化鉴定检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活性、对不同物质的利用能力等生理生化特性。
(三)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 PCR 技术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如 16S rRNA 基因,然后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以确定其种属。
四、常见的肠道益生菌及其功能(一)双歧杆菌能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长,增强免疫力,还参与维生素的合成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乳酸菌产生乳酸降低肠道 pH 值,抑制病原菌生长,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
(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一)食品工业广泛应用于酸奶、奶酪、发酵乳等乳制品,以及饮料、保健品等产品中,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和健康益处。
(二)医药领域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腹泻、便秘、炎症性肠病等。
还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增强药物的疗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三)畜牧业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饲料利用率,减少疾病的发生。
六、肠道益生菌应用的挑战与展望(一)挑战1、益生菌的存活和定植能力在经过胃肠道的复杂环境后,益生菌的存活数量和在肠道内的定植能力是影响其效果的关键因素。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杨柳;梁新军【摘要】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24【总页数】4页(P1239-1242)【关键词】肠道菌群微生态;结直肠癌;研究进展【作者】杨柳;梁新军【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武汉市430079;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武汉市430079【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2018年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肿瘤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居中国居民肿瘤发病率第3位。
目前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1],年龄、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和基因型等因素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丰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进而破坏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合理应用抗生素、补充益生菌等方法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畜牧兽医 2024,51(4):1466-1479C h i n a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 &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健康生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唐 俊1,3,贺 荔2,王彭辉1,3,何小龙1,3,易唤明1,3,程箫1,3,任春环1,3,陈家宏2,王强军1,3,张子军2(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肥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合肥230036;3.安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省级实验室,合肥230036)摘 要: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微生物功能的关注,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日益增多㊂在反刍动物的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对宿主的营养代谢㊁免疫功能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㊂肠道微生物受反刍动物的饲粮组成㊁年龄㊁基因型等因素的影响,而饲粮组成是影响肠道微生物最主要的因素,若饲粮改变,其中的粗纤维㊁蛋白质㊁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均发生改变,肠道微生物也随之发生改变㊂反刍动物体内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如瘤胃球菌㊁藤黄微球菌㊁牛肠球菌等)对动物机体有积极的作用,而一些有害菌(如梭菌㊁苏黎世杆菌等)会破坏反刍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使机体免疫力㊁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严重影响反刍动物的健康㊂此外,除了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反刍动物机体健康外,益生菌和营养素也对反刍动物机体健康起到调控作用,而一般的措施都是在反刍动物饲粮中添加有益益生菌或营养素饲粮,这样既能补充日常的营养水平,也能防止有害微生物的增生,从而保障反刍动物机体的健康㊂作者综述了影响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以及益生菌和营养素对反刍动物健康生产的作用,旨在为合理调控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㊂关键词:肠道微生物;反刍动物;益生菌;营养素中图分类号:S 852.6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6431/j .c n k i .1671-7236.2024.04.01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收稿日期:2023-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2302802);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 H 05103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山羊湖羊新品种新品系培育及良种扩繁殖 (2022Y F D 1300202)联系方式:唐俊,E -m a i l :2223936796@q q .c o m ㊂通信作者张子军,E -m a i l :z h a n g z i ju n @a h a u .e d u .c n R e s e a r c hP r o gr e s s o n t h eR o l e o f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 i n H e a l t h y Pr o d u c t i o no fR u m i n a n t s T A N GJ u n 1,3,H EL i 2,WA N GP e n g h u i 1,3,H EX i a o l o n g 1,3,Y IH u a n m i n g 1,3,C H E N G X i a o 1,3,R E N C h u n h u a n 1,3,C H E NJ i a h o n g 2,WA N G Q i a n g j u n 1,3,Z H A N GZ i ju n 2(1.C o l l e g e o f A n i m a l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A n h u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H e f e i 230036,C h i n a ;2.N e w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A n h u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H e f e i 230036,C h i n a ;3.A n h u i P r o v i n c i a l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n i m a l a n d P o u l t r y G e n e t i cR e s o u r c e sP r o t e c t i o na n dB i o l o g i c a lB r e e d i n g ,H e fe i 23003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w i t ht h ea t t e n t i o n p a i dt ot h ef u n c t i o no f m i c r o o rg a n i s m s ,p e o pl e s r e s e a r c h o n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 i s a l s o i n c r e a s i n g .I n t h e g u t o f r u m i n a n t s ,t h e r e a r e a l a r ge n u m b e r o f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w h i c h p l a y a v e r y i m p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h o s t s n u t r i t i o n a lm e t a b o l i s m ,i m m u n e f u n c t i o n ,e t c .,a n d a r e o n e o f t h ek e y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b o d y he a l t h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 i s af f e c t e d4期唐俊等: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健康生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b y d i e tc o m p o s i t i o n,a g e,g e n o t y p e a n do t h e r f a c t o r so f r u m i n a n t s,a n dd ie t a r y c o m p o s i t i o n i s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a f f e c t i ng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I f th edi e t c h a n g e s,t h ec r u d e f i b e r,p r o t e i n,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a n do t h e rn u t r i e n t sw i l l c h a n g e,a n d t h e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w i l l a l s o c h a n g e.T h e r ea r eb e n e f ic i a l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i n t h e b od y o f r u m i n a n t s,w h i c hh a ve a p o s i t i v e ef f e c t o n t h e a n i m a lb o d y,s uc ha s R u m i n o c o c c u s,M i c r o c o c c u s l u t e u s,E n t e r o c o c c u sb o v i s,e t c.,w h i l es o m eh a r m f u l b a c t e r i a(s u c ha s C l o s t r id i u m,Z u r i c h b a c te r i u m,e t c.)d e s t r o y t h eh o m e o s t a s i so ft h ei n t e r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f r u m i n a n t s,r e d u c e t h e i m m u n i t y a n d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o f t h eb o d y,a n da r e p r o n e t od i s e a s e s,w h i c hs e r i o u s l y a f f e c tt h eh e a l t h o fr u m i n a n t s.I na d d i t i o nt o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b e sa f f e c t i n g t h eb o d y h e a l t ho f r u m i n a n t s,p r o b i o t ic s a n dn u t r i e n t s a l s o p l a y a r e g u l a t o r y r o l e i n t h eb o d y h e a l t ho f r u m i n a n t s,a n dt h e g e n e r a lm e a s u r e sa r et oa d db e n e f ic i a l p r o b i o t i c so rn u t r i e n td ie t s t o t h e d i e t s of r u m i n a n t s,w h i c hc a nn o t o n l y s u p p l e m e n t t h ed a i l y n u t r i t i o n l e v e l,b u t a l s o p r e v e n t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o f h a r m f u lm i c r o o rg a n i s m s,s o a s t o e n s u r e th e h e a l t ho f r u mi n a n t s.T h e a u t h o r sr e v i e w t h e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 t h e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b e so fr u m i n a n t sa n dt h ee f f e c t so f p r o b i o t i c s a n dn u t r i e n t so nt h eh e a l t h yp r o d u c t i o no f r u m i n a n t s,a i m i n g t o p r o v i d ea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r e a s o n a b l er e g u l a t i o no f t h e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o fr u m i n a n t sa n di t sh e a l t h y d e v e l o p m e n t,s o a s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K e y w o r d s: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r u m i n a n t s;p r o b i o t i c s;n u t r i e n t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反刍动物的肉制品及奶制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在畜牧业发展中保护反刍动物的机体健康也是间接保护了人类的身心健康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反刍动物的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养殖方式㊁抗生素㊁高精饲粮等㊂虽然抗生素类添加剂在畜牧业发展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养殖成本持续下降,动物产品数量也成倍增长,但是由于使用了抗生素,导致了抗药性细菌的数量和比例有所上升,且抗生素还会有一些残留在动物产品及周边环境中,从而导致更广泛的危害[1],严重影响了畜禽的机体健康㊂现代的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规模,养殖密度过大导致反刍动物动物免疫力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容易患发炎症㊁腹泻等疾病,严重影响了反刍动物的健康[2]㊂饲料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适宜的精粗饲料比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的采食量㊁日增重及产奶量等生产性能,过高或过低的能量摄入都将影响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㊂饲粮㊁基因型㊁年龄均可使反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发生改变,而肠道微生物㊁益生菌和营养素可共同促进动物机体健康,提升动物的生产性能(采食量㊁日增重㊁产奶量㊁免疫力及抗病力),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图1)㊂然而,目前鲜有系统性综述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健康生产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㊂鉴于此,作者对影响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及如何通过调控措施来保证反刍动物机体的健康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对反刍动物动物肠道微生物展开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并为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反刍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㊂1肠道微生物的概述肠道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3-4],肠道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差异较大[5],动物是由宿主机体和各种共栖微生物组成的 共生总体 ,影响动物健康的不仅仅是宿主机体的调控作用,还有体内各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相互作用或者影响宿主机体来影响动物健康㊂有研究发现,肠道内的微生物对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及营养吸收等密切相关[6],在维护反刍动物健康以及适应进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7-8]㊂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宿主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㊂肠道是反刍动物的后消化道,它是对养分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的地方,而在它的内部,定植的微生物发挥着参与蛋白质消化吸收㊁多糖㊁脂多糖㊁氨基酸㊁维生素合成等代谢通路的重要作用[9-11],同时,还对短链脂肪酸㊁胆汁酸㊁多酚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进行调控,通过信号传导,调控多个器官组织的活动,进而对反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影响[12]㊂7641中 国 畜 牧 兽 医51卷图1 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健康生产中的作用F i g.1 T h e r o l e o f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e s i n r u m i n a n t h e a l t h p r o d u c t i o n 2 影响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反刍动物胃肠道中生存着大量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已适应宿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微生物㊁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对正常肠道微生物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13]㊂无论是反刍动物自身还是外部环境,都会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㊂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反刍动物的饲粮组成㊁年龄和基因型等是影响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㊂2.1 饲粮组成由于其生存环境或饲粮底物的改变,肠道微生物的菌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如饲粮类型及饲粮中粗纤维㊁碳水化合物㊁蛋白质等含量都会对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影响;反之,肠道微生物群可为宿主合成丰富的酶㊁维生素和蛋白质[14]㊂对于反刍动物来说,瘤胃微生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瘤胃普查项目(G R C )研究表明,瘤胃中的菌群结构与宿主㊁饲料等因素有很大关系,饲粮在众多因子中起主导作用[15]㊂T a o 等[16]以关中地区山羊为对象,就不同饲料添加量(35%~65%)对其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高精料量的山羊瘤胃中,有害菌(如梭菌㊁苏黎世杆菌等)的数量明显增加,有益菌(如瘤胃球菌㊁藤黄微球菌㊁牛肠球菌等)的数量明显下降㊂L i a n g 等[17]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对6组不同饲粮结构的成年健康肉牛粪便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每组中拟杆菌门㊁厚壁菌门㊁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且不同的饲粮结构影响着肉牛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㊂M a o 等[18]研究表明,饲喂高淀粉饲粮会损伤奶牛肠道功能并提高肠道p H ,降低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破坏宿主微生物群落稳态,影响奶牛健康,减少产奶量和产品质量,给牧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㊂韩笑瑛[19]利用16Sr R N A 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 C R 分析高谷物饲粮对山羊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干草饲粮相比,高谷物饲粮增加了山羊盲肠的长度㊁重量及盲肠中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淀粉比例及总短链脂肪酸(S C F A s )㊁氨态氮浓度),提高了盲肠微生物的丰富度,降低了厚壁菌门(F i r m i c u t e s )和拟杆菌门86414期唐俊等: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健康生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B a c t e r o i d e t e s)丰度,增加了淀粉分解或其他淀粉消化细菌(如双歧杆菌属(B i f i d o b a c t e r i u m)㊁普氏菌属(P r e v o t e l l a)和密螺旋体属(T r e p o n e m a))的增殖㊂W e l c h等[20]通过变更饲粮成分分析肉牛直肠内容物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直肠内容物中微生物群落会发生改变,同样在贺兰山羊中也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食物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改变[21]㊂可见,饲粮一旦变化,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获取的能量也会发生改变,其丰富度也会发生变化,当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平衡一旦打破,最终将影响反刍动物的健康㊂2.2年龄反刍动物的饲粮组成㊁生活习惯㊁胃肠功能等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㊂因此,年龄也是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种群和结构多样性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会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一系列的动态变化㊂与成年动物相比,新生动物的胃肠道几乎没有定植微生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会有所增加㊂周颖等[22]对12个不同日龄组的山羊瘤胃微生物进行分析表明,在7日龄到3月龄,山羊瘤胃中拟杆菌门丰度会逐渐增加,之后会逐渐减少,在6月龄之后趋于稳定,而变形菌门的丰度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变化趋势㊂张科[23]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山羊瘤胃细菌以芽孢杆菌属(B a c i l l u s)和乳杆菌属(L a c t o c o c c u s)为主要优势菌属,约占65%以上;出生后第3天,芽孢杆菌和乳球菌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主要属则变为异养丙酸杆菌和拟杆菌㊂郭文杰等[24]在早期测定了0.5㊁1.5㊁2.5㊁3.5岁牦牛直肠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牦牛中的优势菌门都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2个门类的相对丰度之和都在97%以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在1.5~2.5岁增加,至3.5岁时又降低到与0.5岁相同的水平,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为拟杆菌属(B a c t e r o i d e s),且在不同年龄之间无显著差异㊂P a u l i n等[25]研究了从出生到断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第1天奶牛瘤胃内菌群结构发生了3次显著变化;第2天瘤胃菌落主要以变形菌门(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和拟杆菌门(B a c t e r o i d e t e s)为主,巴氏菌科(P a s t e u r i a c e a e)在科水平上占主导地位;第2~3天奶牛瘤胃菌群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直到第12天才稳定,其中优势菌群变成了以拟杆菌属(B a c t e r o i d e t e s)㊁普氏菌属(P r e v o t e l l a)㊁链球菌属(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和梭菌属(F u s o b a c t e r i u m)为主;第15~83天由于摄入饲粮的影响,普氏菌属(P r e v o t e l l a)成为唯一的优势菌属,其他种类的含量明显下降或完全消失㊂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刍动物从出生时肠道无微生物定植到越来越多的微生物滋生,在机体内占据优势的微生物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后续随着饲粮的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会更加频繁㊂2.3动物基因型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发现,反刍动物的基因与其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具有个体特异性[26]㊂S u n 等[27]使用G2系统芯片比较了野生山羊和家养山羊的粪便微生物结构,结果表明,相较于家养山羊,野生山羊中梭状芽孢杆菌科㊁杆菌科㊁拉克诺斯科和肠杆菌科是变异最大的科系㊂兰阿峰等[28]研究发现,山羊和晋南牛瘤胃中产甲烷菌的数量有很大的不同㊂Q i n等[29]研究表明,与晋南牛相比,牦牛瘤胃微生物的演化关系较差,但其中未经培养的种类比例较高,且与纤维溶解相关的菌株序列也较高,除此之外,在瘤胃中还存在着许多特有的纤维溶解菌㊂此外,疾病㊁海拔[30]㊁性别[31]等因素均对肠道微生物有影响㊂当动物机体内有害菌滋生后,动物免疫力下降,导致动物容易发生疾病㊂随着宿主分布地域间距离增加,其共有菌群的比例逐渐递减,菌群差异逐渐会增大㊂性激素与肠道微生物群一般是相互作用的,而雌激素和睾酮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组成密切相关㊂反刍动物品种不同,其基因型的差异就决定了体内肠道微生物的不同,不同个体肠道内环境均存在一定差异,而基因型的差异加剧了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差异㊂3反刍动物健康生产的调控措施3.1益生菌益生菌(p r o b i o t i c)又称为益生素㊁微生态制剂或活菌制剂等,是一种可通过改善动物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从而对宿主产生有利影响的活的微生物[32]㊂乳酸杆菌㊁芽孢杆菌㊁双歧杆菌㊁酵母菌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益生菌㊂在反刍动物中,酵母培养物(Y C)和酿酒酵母(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 c e r e v i s i a e)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菌种培养物㊂酿酒酵母是一种能在瘤胃或类似于无菌条件下增殖的菌株,同时还能促进纤维素的水解和酶解㊂益生菌属于一种具有优势的细菌,它能够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群的数量,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在提升反刍动物的健康9641中国畜牧兽医51卷和生产性能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益生菌经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并被广泛用于畜牧业中㊂3.1.1益生菌对反刍动物采食量的影响采食量对反刍动物的生产力有直接的影响,也是评价益生菌对反刍动物生产力作用效果的最直观反应㊂有研究显示,饲喂纳豆枯草芽胞杆菌可以促进犊牛的采食量增加,从而缩短断奶日龄,促使犊牛提早断奶[33]㊂在奶牛的饲喂过程中,加入有活力的酵母菌可增加奶牛的采食量,并显著缩短奶牛的采食时间,这可能是因为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壁上存在着密集的接触受体,它们可以通过对食糜部分物理信息的感知来反馈性地调节动物的采食量[34]㊂研究发现,在梅花鹿饲料中加入乳酸菌,不仅可以提高鹿的采食量,而且还能促进其生长发育[35-36]㊂3.1.2益生菌对反刍动物日增重的影响日增重是一个反映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酵母菌培养物不仅可以改善动物的采食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肉牛的日增重㊁宰前活重和胴体重[37-38]㊂J i a 等[39]报道,在喂食芽胞杆菌后,荷斯坦奶牛的瘤胃p H维持在6.3~7.2,由于芽胞杆菌的存在,荷斯坦奶牛的瘤胃p H维持在一个较好的范围,可明显增加犊牛的日增重㊂许斌斌[40]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研究发现,用酿酒酵母饲喂肉牛,在不影响其采食的前提下,可使其日增重明显增加㊂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对小母牛饲喂酿酒酵母,各组之间干物质和采食量没有任何差别,日增重得到了明显改善[41]㊂吴占月等[42]在欧拉羊饲粮中添加双歧杆菌的试验结果显示,该饲料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其中小剂量的双歧杆菌可显著改善欧拉绵羊的生长发育,并增加欧拉绵羊的体重及肠道微生物数量㊂3.1.3益生菌对反刍动物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益生菌也会影响反刍动物的产奶量及乳品质,在奶牛饲粮中加入益生菌可促进奶牛生产,改善乳品质㊂在荷斯坦奶牛饲粮中加入乳酸杆菌后,可以提高奶牛肠道中瘤胃球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同时还能明显降低蜡样芽胞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丰度,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改善乳品质[43]㊂Q u等[44]研究发现,用米曲霉培养物饲喂奶牛可使奶牛平均产奶量增加0.8%,乳蛋白由2.94%上升至2.96%,且乳脂含量明显增加㊂在热应激的情况下,给奶牛饲喂酿酒酵母并不会对其干物质采食量造成影响,且还可以提高其产奶量和产奶量/干物质摄入量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饲喂酿酒酵母组奶牛体重明显上升,这对减轻奶牛的热应激很有帮助[45]㊂S i n g h[46]研究发现,用益生酵母1026饲喂奶牛可使其产奶量增加2%~30%,而平均产奶量可提高7.3%;此外,益生酵母1026在全生育期和热应激期均能明显增加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及泌乳能力,并能显著增加牛奶中的脂肪及蛋白含量,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具有积极作用㊂3.1.4益生菌对反刍动物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如果动物肠道生理功能失调或肠道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兼性厌氧型的条件致病菌和需氧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对动物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如肠杆菌属(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u m)㊁肠球菌属(E n t e r o c o c c u s)㊁致病性大肠杆菌属(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㊁变形杆菌属(P r o t e u s b a c i l l u s v u l g a r i s)㊁假单胞菌属(P s e u d o m o n a s)等,但机体摄入了有益微生物制剂后,它会消耗消化道内的大量氧气,并快速生长和繁殖,在消化道内形成一种厌氧环境,导致需氧和兼氧性致病菌数量减少,有益微生物菌群成为优势菌群,从而提升动物的免疫力及抗病力[47]㊂经调查,在幼龄反刍动物饲粮中加入益生菌菌剂,能够降低断奶应激对幼龄反刍动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促进胃肠道微生物达到动态平衡,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最终促进犊牛的健康成长[48]㊂D a b i r i 等[49]添加益生菌饲喂羔羊发现,羔羊的免疫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益生菌可提高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水平㊂在初生反刍动物的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㊁志贺菌属㊁沙门菌等㊂腹泻会引起犊牛死亡,并会引起牛后期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此外还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对犊牛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50]㊂研究表明,稳定的乳酸杆菌可提高犊牛的免疫力,并可对抗病原菌[51],给初生犊牛饲喂乳杆菌㊁链球菌能减少腹泻[52];饲喂粪链球菌和嗜酸杆菌可使犊牛死亡率从10.2%降到2.8%,腹泻率从82%降到35%[53]㊂王海玉等[54]通过研究复合益生菌对羔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发现,在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够调控仔羊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炎性反应及腹泻,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羊的损伤㊂乳腺炎属于对奶牛生产造成影响的重大疾病之一,当病原菌侵害乳腺后会导致乳腺细胞变形和死亡,使奶牛乳腺产生炎症,牛乳体细胞数增多[55]㊂在患有乳腺炎的奶牛饲粮中添加乳酸菌,既能减少乳汁中的体细胞数,还能减少导致乳房炎的肠球菌和链球菌的丰度[56]㊂造成奶牛乳腺炎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丁酸梭菌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07414期唐俊等: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健康生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肠道菌群的平衡进行调控[57]㊂添加益生菌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50],这与M a等[58]研究结果一致㊂因此,肠道微生物失衡可能是导致乳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益生菌修复肠道微生物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㊂表1就益生菌对反刍动物健康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㊂表1益生菌对反刍动物健康生产的影响T a b l e1E f f e c t s o f p r o b i o t i c s o nh e a l t h p r o d u c t i o no f r u m i n a n t s益生菌P r o b i o t i c s试验动物T e s t a n i m a l生产性能P r o d u c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乳酸杆菌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奶牛㊁鹿奶牛产奶量增加,乳品质提高,乳房炎感染风险降低;鹿采食量增加丁亚伟等[35]㊁G a o等[56]㊁X u等[59]芽孢杆菌B a c i l l u s 奶山羊,奶牛羊产奶量提高,乳蛋白率㊁乳糖率㊁乳脂率及奶牛日增重显著提高J i a[39]㊁M a等[60]纳豆枯草芽胞杆菌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n a t t o犊牛采食量明显增加,断奶日龄缩短陈凤梅等[33]双歧杆菌B i f i d o b a c t e r i u m欧拉羊㊁山羊欧拉羊的日增重和山羊的体重显著增加吴占月等[42]㊁A p a s等[61]酵母菌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 肉牛㊁奶牛肉牛日增重㊁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增加;奶牛采食量提高2.5%仲伟光等[34]㊁D a r等[2]酿酒酵母菌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 c e r e v i s i a e 肉牛㊁小母牛㊁奶牛肉牛和小母牛日增重显著增加;奶牛体重及产奶量显著增加许斌斌[40]㊁G u j a r等[41]㊁Z h u等[45]米曲霉培养物A s p e r g i l l u s o r y z a e c u l t u r e奶牛奶牛产奶量㊁乳脂率㊁乳蛋白均增加S i n g h[46]丁酸梭菌C l o s t r i d i u mb u t y r i c u m 绵羊绵羊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增加,料重比降低陈晓雨等[62]复合益生菌C o m p l e x p r o b i o t i c s羔羊㊁犊牛羔羊和犊牛的腹泻率降低,免疫能力增强李萌等[53]㊁王海玉等[54]3.2营养调控饲粮营养水平是反刍动物健康生长的关键,合理的饲粮营养调控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的繁殖能力㊁生产性能㊁免疫力和抗病力等[63]㊂目前,在饲粮中添加营养素来调控反刍动物生产效率已达成共识㊂3.2.1营养调控对反刍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随着现代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导致的生殖障碍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从营养角度进行调控并提高畜禽繁殖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通常情况下会通过饲粮对家畜进行营养调节,研究显示,在冬季补充大麦秸秆和燕麦干草能够提升放牧牦牛的繁殖性能,从而提高其产犊率,缩短产后乏情期[64];俞联平等[65]饲喂的饲粮主要以浓缩料和预混料为基础,这不但提高了放牧藏母羊的生育存活率,还增加了藏寒杂种羔羊的日增重;在高原环境下,雌性湖羊在孕晚期维持高热量饲料(含23.72%蛋白质㊁35.01M J/k g消化能),可以增加产羔及多羔数量,而除能量与蛋白质的摄取外,矿物质与维他命也是调节母羊生殖能力的营养素[66];在饲粮中添加0.3m g/k g酵母硒能显著增加湖羊的发情周期,增加血液中生殖激素的含量,并能显著改善其卵巢中某些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使卵泡发育加快[67];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A可将母牛的首次受精率提高28%,给绵羊注射维生素A可促进排卵[68-69];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A可显著提高滩ˑ湖杂羊的情期受胎率㊁配种妊娠率㊁平均产羔率及羔羊出生体重,但与添加胡萝卜相比差异不大[70];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B及酵母粉对安格斯犊牛的体重㊁日增重㊁体高及体斜长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1],这与姚志浩等[72]关于维生素B对波杂山羊体重的影响相吻合,这是由于复合维生素B属于水溶性维生素,为一种低分子化合物,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常被作为一种营养添加剂,能够提高饲料转化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动物的食欲和抗病力㊂1741中国畜牧兽医51卷3.2.2营养调控对反刍动物肉品质的影响肉品质评价指标包括肉的嫩度㊁肌内脂肪(I M F)㊁色泽㊁p H㊁风味等㊂王鸿泽[73]研究发现,在环湖牦牛的饲粮中提高能量水平可提高脂肪转运㊁背最长肌脂肪合成及减缓脂肪分解等基因m R N A的表达,加速肌内脂肪沉积,从而改善肉质嫩度㊁风味㊁持水性及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㊂刘龙龙等[74]研究发现,高能饲料可增加牛背最长肌内的胶原溶解率及胶原含量,这是因为能量水平对牛肉合成的胶原蛋白总量有很小的影响,但对盐溶性和酸溶性胶原蛋白的比例及胶原蛋白的交联程度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导致肉的成熟率下降,嫩度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㊂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在12月龄阉牛饲粮中添加维生素A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背最长肌和臀中肌的肌内脂肪含量,这对改善牛肉品质㊁提高大理石花纹评分都有正面的影响[75];在荷斯坦奶牛中加入营养素可使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可使其肉质变得更嫩㊁更好[76];在添加不同营养调控剂对肉牛增重性能㊁胴体品质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中发现,2种营养调控剂(第1种调控剂主要成分为糖萜素㊁牛至油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第2种营养调控剂主要成分为半胱胺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肉牛的脂肪覆盖率㊁眼肌面积㊁肌苷酸(I M P),其中I M P在牛肉的风味物质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2种营养调控剂都可以改善肉牛肉的风味美感[77];给牧场羊群补充黑麦草,能够确保羊肉的颜色和脂肪的稳定,同时还能增加脂肪酸的含量[78];在冷季放牧绵羊饲粮中添加苹果酸㊁半胱胺㊁糖萜素等复合营养调节剂,可提高绵羊肌肉剪切力,增加肌肉中的粗蛋白质㊁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提高肉的嫩度㊁鲜味及营养价值[79]㊂反刍动物自身能够合成共轭亚油酸(C L A), C L A具有抗癌㊁抗氧化㊁促生长㊁降低脂肪沉积及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㊂王思飞[80]就饲粮精粗比例对滩羊生产性能与肉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精粗比为3ʒ7时,饲粮中C L A含量㊁血液中硬脂酰C o A脱氢酶(S C D)与脂肪酸合酶(F A S)含量均较高,可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利于C L A在羊肉中沉积,并可加快滩羊生长速度及肌肉皮下脂肪中C L A的生成,改善滩羊的肉品质㊂3.2.3营养调控对反刍动物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乳蛋白是牛奶㊁羊奶中最重要的一种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㊂闫金玲等[81]研究发现,在高产奶量(>22k g/d)奶牛饲粮中添加瘤胃蛋氨酸后其产奶量将显著上升,且可显著改善乳蛋白及乳脂含量㊂刘延鑫等[82]也证实在夏季饲粮中加入过瘤胃氨基酸制品,可明显改善奶牛乳蛋白,并有增加奶牛产奶量的趋势㊂在生产实践中,常通过向奶牛饲粮中添加脂肪以减轻奶牛早期泌乳的负性失衡,从而改善奶牛的低乳脂综合征㊁酸中毒等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㊂裴明财等[83]曾指出,过量的瘤胃脂肪能明显提高奶牛的产奶能力,并能改变奶牛的乳汁组成,使乳脂含量提高6.23%,乳蛋白含量降低4.51%㊂如果在饲料中添加过多的不饱和脂类,将会对奶牛体内的脂肪及产奶量造成不利影响㊂有研究表明,因为能量失衡,放牧养殖的蒙古羊母羊的产奶量和乳品质都会受到影响,通过补充精饲料可以改善它们的泌乳性能[84];在热应激条件下,用8%㊁12%㊁16%甜菜粕代替同等数量的玉米青贮,可增加奶牛的泌乳能力,其中12%甜菜粕可使奶牛的泌乳能力达到最佳[85];在热应激奶牛饲粮中添加100g/d 植物提取物(含18种中草药),可增加奶牛产奶量㊁乳脂及乳蛋白含量,并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缓解奶牛热应激,促进机体健康[86]㊂3.2.4营养调控对反刍动物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均衡合理的饲料搭配能够促进动物的免疫系统发育㊁免疫能力维持和功能发挥,提高其抗病力,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产生㊂一般情况下,饲粮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能超过40%,超过该含量将引起瘤胃酸中毒等代谢性疾病,如大量摄取糖类物质的绵羊瘤胃及盲肠中会出现大量的产气荚膜梭菌,严重时可引起肠毒血症[87]㊂除此以外,母羊在妊娠后期能量供应不充足很容易造成妊娠毒血症,如果能够预防低血镁㊁低血钙的产生,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妊娠毒血症的发生[88]㊂很明显,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度都会对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产生影响㊂在饲粮中添加鱼油㊁糖萜素能够有效提升妊娠母羊的免疫力,对细胞免疫进行强化,还能促进血浆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糖萜素可以通过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㊁免疫球蛋白G活性,对动物体内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等进行强化㊂王曼等[89]研究发现,牛至油㊁糖萜类化合物对荷斯坦公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其机体的免疫能力及内分泌系统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㊂植物提取物可调节绵羊机体的免疫功能,柳树㊁落叶松㊁百里香等植物的提取物都能有效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过氧化反应,将这些植物提取物添加到饲粮中可提高哺乳母羊的中性粒细胞的抗炎能力㊂维生素A㊁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等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抵抗力,饲粮中补充维2741。
标题:肠道菌群取样方法解析
一、引言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之一,它与我们的消化、免疫和代谢功能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和变化,取样和分析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道菌群的取样方法。
二、取样方法
1. 采集工具:使用无菌的采样工具,如无菌采集管、无菌棉签等,以确保样本的清洁度和无污染。
2. 采样部位:根据研究目的和目标菌群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采样部位,如直肠、结肠、小肠等。
通常建议采用多点取样,以尽可能覆盖整个肠道。
3. 采样频率: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量的需求,确定适当的采样频率。
一般来说,对于大样本量的研究,可以采取较密集的采样频率;对于小样本量的研究,可以采取较分散的采样频率。
4. 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棉签拭子法、灌流法和活检法等。
棉签拭子法适用于肠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采样;灌流法适用于整个肠道的微生物采样;活检法适用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采样。
5. 储存和运输:样本采集后应尽快储存和运输,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和活性。
常用的储存方法包括冷冻储存、干燥储存和液氮储存等。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三、结论
肠道菌群的取样方法对于研究肠道微生物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取样方法和严格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
通过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就是肠道菌群取样的方法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