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基本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白银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接带 ,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 ,环境变化剧烈。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
关键词:白银;干旱;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综合防治一、主要问题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北临腾格里沙漠,南接陇西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全市境内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干旱问题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北部紧靠腾格里沙漠,气候属温带干旱荒漠及干旱气候带。
降水稀少,降水量157~432.7mm,由北向南逐步增加。
蒸发量则相反,北部的景泰县年蒸发量为3038mm,是降水量的16倍之多,干旱度达3.53,属极干旱地区,而南部的会宁县年蒸发量为1736.4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4倍,干燥度为1.6,为半干旱地区。
全市年降水量400mm以下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面积占90%以上。
据记载,自1960年至201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就达35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发生一次。
2013年在全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持续近5个月时间未形成一次有效降雨,造成全市大部分干旱山区夏粮因无法下种而受灾,以致大部分灾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给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危胁。
(二)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区主要由黄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构成。
黄河流经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和景泰县,全长214km,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全境和靖远5个乡,全长150km。
根据白银市水土保持区划,白银市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
除景泰西北部降雨稀少,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外,其它地区均以水蚀为主,全年降水的60%~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 112万吨,土壤侵蚀模数达3174.09t/km2。
仅祖厉河流域年侵蚀总量就达4316.0万吨,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量的70.60%。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2006-11-27 09:16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印证和记载着这里的古老和丰饶。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
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
目前,已形成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格局,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00万吨,享有“铜城”盛誉。
白银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明清时代,沿岸人民开渠引水,开创了灌溉农业的先河,发展自流灌区20多万亩。
依托黄河水资源,近几十年来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地面积达到132万亩,高扬程提灌工程蜚声海内外。
沿黄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
农业、水电、航运、旅游开发全面展开,黄河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银是正在崛起的西部高科技新城。
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引进建设项目40多项,投资20多亿元,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一颗闪耀的明珠。
同时,白银被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中国革命由此实现重大转折。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红色圣地”美誉名扬四方,成为全国重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固原二市接壤,东南依平凉市,南邻定西市,西与兰州、武威二市交界,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总面积20099平方千米。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据志书记在,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
明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1956年设市时定名为白银市。
因白银是全国著名的铜工业基地,又被誉为“铜城”。
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有20个镇、47个乡、1个民族乡、10个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驻地白银区。
总人口174.55万人,有汉、回、满、壮、蒙古等民族。
白银位于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75—3321米。
北部为沙漠平川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最北部呈流动沙丘。
中部为祁连山余脉山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部分川、塬、墚、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白银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于日照强。
年均气温6.6℃。
年均降水量110—352毫米,但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变率较大。
年均蒸发量1595—2147毫米。
日照时数2635—2805小时。
全年无霜期160—220天。
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对全市农业威胁最大。
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
黄河横贯境内两县两区达258千米,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县,经靖远县汇入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不能灌溉和饮用,故称苦水河。
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扬程店里引黄灌溉为主,机灌、库灌、自流灌为辅的农业水利网络。
主要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靖远县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以及靖远县刘川、白银区工农渠等高扬程电力引黄提灌工程等。
白银是省内以提灌为主导的黄河灌溉农业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现有耕地29.8万公顷、草场133.3万公顷、森林8.6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以蔬菜、养羊、小杂粮、啤酒大麦、食用菌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
白银市基本情况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5万人。
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市,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
白银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境内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化工基地。
白银是黄河上游大型电力提灌农业区。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先后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集中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兴修“三田”、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
黄河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光荣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瞻仰了会师旧址,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并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50个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会宁县是全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白银是甘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白银地处兰白核心经济区,不仅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也是兰州、河西通向华北的重要通道,西气东输管道过境。
交通比较便利,包兰、甘武两条干线铁路和靖远矿区铁路支线通过白银,京藏、青兰高速公路穿越四个县区,中心城区距离兰州中川机场90多公里。
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1956年11月设市,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撤销,1985年8月恢复建市。
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白银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一时“日出斗金,积销金城”。
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白银市由此在一片戈壁荒滩上迅速崛起。
白银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白银既有丰富的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藏,又有大量的煤炭、石膏、芒硝、石灰石等非金属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45种,有23种矿产储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其中煤炭量16亿吨,凹凸棒储量居世界第一。
白银既有丰富传统能源,又是国家风电、光伏发电重点区域,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450万千瓦,是正在崛起的西部复合能源基地。
白银基础雄厚,跨越发展。
“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在白银布局。
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素有中国“铜城”之美誉。
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68万吨,黄金10吨、白银217吨、稀土3万吨,原煤生产能力1300万吨。
以TDI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白银先后被确定为甘肃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白银产业集群,前景广阔。
以白银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六个工业园在内,总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是国家设立的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
白银是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着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链”和“四个百亿元产业”的产业链(“3+4产业链”),先后引进项目534个,中信、中铝、中材、统一、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已成为西部最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区域。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白银区位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3′24″至104°24′55″之间, 黄河上游中段,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部,是白银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铜城”闻名遐迩。
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镇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对;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交界。
距省会兰州市(经兰白高速公路)69 千米。
地貌白银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貌总体为四面环山的构造盆地,南有黄河谷地。
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5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武川乡境内青石岘标杆山,海拔2273米;最低点是东南四龙镇境内黄河河滩,海拔1420米,高差853米。
地貌类型区境地貌主要以低中山地、山间盆地、黄土梁峁、河谷盆地为主。
在黄土梁峁山谷区常见风蚀蘑菇状山岩,呈丹霞地貌景观,局部有石灰岩溶洞。
低、中山分布在西部及北部界域,主要山峰海拔在2273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地貌特征大部分为裸露岩层,山势陡峭,呈“V”字型冲沟及峡谷。
山间盆地分布以城区为中心,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左右,总体地形比较平坦,稍有起伏,四周环山,北高南低。
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水川盆地、四龙盆地的北部边缘和郝家川盆地的南部边缘之间,川口、武川一带亦有成片分布。
域内黄土梁、峁为高原上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1800米,最高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30~200米左右,面积约670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
河谷盆地地貌主要有大峡、乌金峡峡谷及水川、四龙两个盆地。
河谷盆地发育有Ⅰ~Ⅴ级阶地,总宽度一般在3~6千米。
水川盆地东西长约16千米,四龙盆地在域内东西长约5千米。
自然景观山峰分水岭域内海拔1500~1800米的山峰约有41座,其中,武川乡域内8座,强湾乡域内10座,王岘镇域内16座,四龙镇域内2座,水川镇域内5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无名高地近550座,其中武川乡约有350座,王岘镇约有120座,强湾乡50多座,水川镇近20座,四龙镇4座。
白银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加快建设白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打造青山常在、绿色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白银。
一、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北御风沙、中建绿洲、南保水土”空间布局,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为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筑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着力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治理工程,全面保护区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涵水于地、涵水于林草。
建立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体系,实施黄河湿地保护工程,恢复黄河湿地功能区。
提升祖厉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推进会宁县华家岭水源涵养林、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靖远县湿地公园建设。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继续实施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高扬程提灌区和沿黄自流灌区节水改造提升、盐碱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灌区,振兴灌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白银治黄方略,打造黄河生态带、黄河风情带和黄河经济带,建设安全、生态、文化、数字、幸福黄河。
实施黄河之滨(白银)百公里生态廊道提升、黄河上游(白银)高扬程灌区节水示范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提升沿黄生态功能。
大力推进采煤采矿沉陷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及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提升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着力推进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寿鹿山、哈思山等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保护,提升水土流失防治能力,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及祖厉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梯田建设、重要水源地绿化进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63平方公里。
“十四五”白银市生态安全格局白银市人民政府(三)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全面推行林长制,认真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补政策,推动生态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森林碳汇能力显著提高。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位于中国西北部,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和祁连山北麓,地理环境多样且独特。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系等方面介绍白银市的地理环境。
地貌
白银市地势起伏较大,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西部为连绵的祁连山,东
部为黄土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交错分布,地形多为起伏不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市内有河谷、峡谷等地貌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气候
白银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昼夜温差大,降水
不均,年降水量较少。
春季多风沙天气,秋季气候宜人,是旅游的好时节。
气候条件
对当地农业和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
水系
白银市的水系主要由灵泉河、黑河和白泉河等组成,河流纵横交错,为当地的农
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灵泉河沿市区穿流而过,是白银市的母亲河,河
畔风光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综上所述,白银市地理环境丰富多彩,地貌起伏变化,气候独特,水系发达。
这
些特点为白银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增
添了独特魅力。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白银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白银市是中国著名的矿藏之地,拥有丰富的金、银、铅、锌等矿产资源。
其中,白银资源得名于此地,被誉为“白银之乡”。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游客前来探寻。
水资源: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相对匮乏。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白银市正在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倡节水理念,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白银市境内山地众多,森林覆盖率较高。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白银市政府致力于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保护着这片宝贵的绿色财富。
综上所述,白银市自然资源的丰富与保护并重,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人们创造了宜居的自然环境。
未来,白银市将继续致力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文化白银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
汉代时,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唐代时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这里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是当时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商贸中心之一。
清代时,白银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边防军事重镇,并在此期间修建了大量的城墙、城楼、城门等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在白银市,可以看到许多反映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比如白银古城墙、雷台古城、西关回民街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符号。
此外,白银市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比如马踏飞燕、金塔寺、白银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宝库,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自然风光白银市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风光的城市,这里的山水景观、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比如,白银市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马蹄寺,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佛教圣地,其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白银市还有天水市的麦积山、银川市的沙湖、兰州市的黄河壶口等知名景点都在该市附近。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美丽壮观,也是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特色文化白银市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比如白银马踏文化、白银白水河文化、白银手工艺等。
其中,白银马踏文化是白银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是指明代徐祯在白银地区发现的一件马踏飞燕青铜器,这件文物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了白银市的象征。
白银白水河文化则是指白银市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利文化,白银市的白水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这里的水文化和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白银市的手工艺也十分有特色,比如白银银器、白银手绣、白银皮影戏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白银市的文化名片。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白银市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下将从历史文化和特色两个方面介绍白银市。
一、历史文化1.丝绸之路文化白银市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白银市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丝绸之路为白银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黄河文化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文化对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白银市,黄河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流经白银市的黄河段风景秀丽,形成了独特的黄河风光。
3.民俗文化白银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回、藏、蒙古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包括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节日庆典等。
二、特色1.美食特色白银市的美食特色丰富多样,有许多美食特产值得品尝。
例如靖远羊羔肉、景泰枸杞鸡、白银麻食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2.艺术特色白银市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艺术。
皮影戏是白银市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它以驴皮为材料,制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皮影人物,通过灯光和屏幕表现故事情节。
如今,皮影戏已成为白银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3.自然景观特色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景泰石林。
景泰石林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是一片由石灰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奇特地貌。
这里的石柱、石林、石峰造型奇特,形态各异,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此外,还有平川十里荷花池、靖远鸡公山等自然景观,都为白银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