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艾灸疗法知识
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采用艾草制成的艾条燃烧或加热,并放置在穴位上进行热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艾灸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疲劳、失眠、气虚血弱等。
艾灸的时间、穴位、热度等都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调节,应当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艾灸疗法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孕妇、体弱多病、病情加重等患者应当避免进行艾灸治疗。
此外,由于艾灸疗法涉及火热的操作,应当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总之,艾灸疗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应当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
- 1 -。
艾灸的作用和功能主治及禁忌1. 艾灸的作用和功能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利用燃烧艾草的热量和草质中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具有以下主要的作用和功能:1.1 收敛止血艾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促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凝固,从而起到收敛止血的作用。
艾灸可用于治疗一些出血性皮肤病、月经不调、崩漏等问题。
1.2 温通经络艾灸温热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从而增加机体各个组织的供血量和氧气供应。
这对于改善经络的通畅、调理气血、促进新陈代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驱寒祛湿艾灸的热量能够温暖人体,对于一些寒湿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如寒证、湿证、关节痛等。
艾灸温热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增加体表的温度,有助于改善寒湿体质。
1.4 肌肉放松与疼痛缓解艾灸对于肌肉疼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它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从而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感。
1.5 调理内脏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密切相关,艾灸在经络系统得到调理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内脏功能的调理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艾灸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失调,促进身体整体的平衡与健康。
2. 艾灸的主治疾病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拥有广泛的主治范围。
下面列举了一些艾灸常用于治疗的疾病:•常见的疼痛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痛、便秘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眠、焦虑等。
•皮肤疾病,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治疗疾病时应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根据具体疾病的情况使用。
3. 艾灸的禁忌虽然艾灸有很多的益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以下列举了一些艾灸的禁忌情况:•孕妇禁忌:孕妇对于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艾灸可能引起子宫收缩,造成不良影响。
•疮疡受伤:局部有破溃、出血、红肿等情况的皮肤不适合进行艾灸。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
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艾灸疗法使用。
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
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
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根据【黄帝内经。
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
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
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艾条的制作方法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
选用野生向阳处5 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 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
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
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 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 厘米、长约25 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 厘米,直径约1.5 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
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
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 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
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
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二、艾灸的方法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艾灸简介艾灸是一种自然疗法,有三位一体和四效合一的特点。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三位:有病治病半病寻病无病养生四效:去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艾灸方法:1直灸法2间灸法1直灸法:将艾绒捏成绿豆大小,点燃进行“发泡”疗法。
注:艾绒时间不宜过长,2~3分钟即可。
2间灸法:(常用)1)温和灸:点燃艾条,施术于穴位,艾条离穴位2~3厘米,感到有温度即可。
2)回旋灸:来回旋转3)雀啄灸:类似麻雀啄食,忽高忽低。
4)隔姜灸:姜片厚度1.5~2厘米,不宜过薄,姜片上打3~5个孔,利用热气直接通过穴位。
艾灸作用: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保健灸法: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常见病治疗1)感冒:(主要流清鼻涕)穴位:迎香印堂太阳方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以艾卷作雀啄灸,由距皮肤2.5厘米处及近,以觉灼痛为度,每周1次。
2)冻疮: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
艾灸的专业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艾灸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艾绒或草药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的药效共同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艾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艾灸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经络学、经络穴位学、五行学和阴阳学等。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运行网络,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对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平衡。
艾灸通过燃烧艾绒或草药,在穴位上产生温热刺激,并通过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影响穴位及其周边组织,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加强免疫功能,改善整体健康状态。
艾灸的作用主要包括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益气固表、散寒祛湿、清热解毒等。
通过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此外,艾灸还可以缓解疼痛、舒缓肌肉紧张、改善睡眠质量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艾灸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
此外,使用艾灸时应注意火候控制,避免烧伤皮肤,同时还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传播疾病。
艾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度不断增加,艾灸作为一种独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将继续被广泛运用。
未来,艾灸可能在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健康养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得到更多科学研究的支持和认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和分析艾灸的专业科普知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艾灸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艾灸的历史,包括起源和发展过程,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和传承。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艾灸的原理,包括其作用机制和治疗原理,以便读者对艾灸的科学性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文化之艾灸艾灸,属中医外治法,它以艾叶为原材料,制成艾条或艾柱,通过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今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和喜爱。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开始使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
此后,这一疗法在历代医家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艾叶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达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艾灸过程中,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刺激人体穴位,这些穴位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存在着阴阳平衡,而艾灸则可以调整这种平衡。
当人体出现阳气不足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艾灸则可以通过提升人体的阳气,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艾灸还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治疗作用外,艾灸还可以养生保健。
通过定期进行艾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还可以改善皮肤状态、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等。
如今,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家也纷纷引入了这一疗法。
在欧美国家,艾灸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自然疗法之一。
而在日本和韩国,艾灸更是被誉为“神奇的疗法”。
中医文化之艾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疗法。
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帝内经》中的艾灸疗法,了解其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一起探究艾灸疗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养生保健知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医之本”,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汇集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一) 艾炷灸疗法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
常分直接灸( 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
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 艾条灸疗法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 药卷灸疗法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
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 温针灸疗法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五) 隔姜灸疗法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
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 以蒜泥铺于穴位上) 、“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六) 灯火灸疗法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
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
灸法分类大全灸疗历史悠久,在民间统计有200多种,概裹以下:艾灸法艾炷着肤灸法:压灸无瘢痕灸瘢痕灸法艾炷隔物灸法:隔姜灸隔碗灸隔纸灸隔矾灸隔醋灸隔粉灸隔蒜灸隔葱灸隔盐灸隔树皮灸隔韭菜灸隔川椒灸隔豉饼灸隔巴豆灸隔附子灸隔药饼灸隔面饼灸隔药末灸隔泥饼灸隔蟾蜍皮灸隔甘遂饼灸隔鸡蛋壳灸隔竹圈盐灸隔商陆饼灸隔蓖麻仁灸隔香附饼灸隔木香饼灸艾条悬灸法:齐灸排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艾条隔物悬灸法:隔布灸隔药纱灸隔膏药灸隔药液灸隔药糊灸艾条压灸法:指灸衬垫灸灸笔灸雷火针灸太乙针灸运动按灸铺灸法:大灸敷灸长蛇灸艾熨灸日光灸艾灸器灸法:温盒灸温筒灸温管灸温架灸温罐灸熏器灸温篮灸核桃壳灸多功能艾灸器灸温针灸及其他灸法:温针灸骑竹马灸隔姜温针灸麝艾温针灸电热艾针灸隔橘皮温针灸非艾灸法线灸法:药线灸麻线灸线香灸药捻灸香烟灸元寸灸壮医药线灸点灸法:灯火灸闪火灸贴棉灸火针灸火柴头灸(燎灸)其他热灸法:蜡灸竹灸罐灸蒸灸铝灸药火灸桑枝灸桃枝灸药锭灸麝火灸麝丹灸油捻灸硫黄灸手心药灸药棉隔物灸灸疗仪灸法:喷灸光灸酒药灸电热灸红外线灸冷灸法:漆灸冷点灸蒜泥敷灸代灸膏灸毛茛敷灸葱姜敷灸斑蝥敷灸吴茱萸敷灸威灵仙敷灸白芥子敷灸瑶族药罐灸冻灸法:冰灸冷冻灸液氮灸附篇:蒙医灸法藏医火灸法艾灸的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艾灸的特点】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灸法的操作要求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
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指适应病证,这在上节中已作说明,在中下篇更有具体介绍;灸法的取穴组方,其普遍规律在一般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其具体例子亦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
故本节不作赘述。
下面重点谈谈后面两条。
一、恰当选择施灸方法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书即总结了114种。
面对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
首先应因人而宜。
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
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
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其次须因病而宜。
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
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
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二、严格掌握施灸剂量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
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
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
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
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
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
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
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指出脐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壮”等。
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
”《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却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
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
•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
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
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
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
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
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
恰如《神灸经纶》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
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
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
三、诱发灸感传导近年来,安徽的一些医家提出灸剌激亦可和针刺激一样引发感传,并初步总结出引发灸感传的操作要点和灸感传的一些特征。
从临床中观察到诱发灸感传导,对灸治疗效有一定帮助,现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一)操作要点1.灸材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
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
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发灸感传导。
2.取穴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
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强度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
具体要求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
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