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
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经历了从稳健适度、逆周期调节到积极财政、创新扩大内需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这些主题,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政策进行浅谈。
宏观层面(1)稳健适度财政政策(2010-2012)2010-2012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财政政策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保持经济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这段时间的财政政策主要特点是统筹发展和稳定,尤其是在防范风险、调整收支平衡和推进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2013-2016)2013年至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尤其是“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执行,使得经济转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财政政策的调整重心在于逐渐从保持经济稳定向预防化解风险,以及加强调控金融市场,避免出现货币紧缩与失业率上升的情况。
(3)积极财政政策(2017-至今)2017年至今,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复苏和加强内需,从传统的产业向高端和绿色产业方向转型。
为此,财政政策的目标是统筹发展和稳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扩大内需为核心,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微观层面(1)国家债券市场建设国家债券市场是支持我国国债稳健发展的重要机构。
近十年来,我国财政部门通过逐步完善国债市场制度,推进政府债券的交易安排,深化债券市场的监管机制等手段,使得国债债券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潜在市场。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措施,如推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计划、制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等,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3)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
一、1998-2004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国民经济也保持着“适度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从而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破产与重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扩大总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增加、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增发国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七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教育、公检法设施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为了刺激出口,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加大了公共投资力度,扩大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困难企业和个人的支持,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财政支出,促进了就业和消费。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灵活性,以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这一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强汇率政策协调和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等。
三、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我国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四、加强财税体制改革我国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推进税制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透明度和公平性,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
五、加强财政透明度我国加强财政透明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社会监督。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财务公开,推进政府预算公开,加强政府采购公开等。
综合来看,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主要围绕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财政透明度等几个方面展开。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财政管理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些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到2001 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 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 万亿元。
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1999 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1999 年至2001 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1998 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
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0 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 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去4 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 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 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 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 公里、复线1988 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 至今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在实现经济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综合性的角度,探讨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政策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不断加大对经济增长政策的支持力度。
其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广泛降低税收率是我国政府的主要举措之一。
通过减税降费,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结构调整政策近十年来,我国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规模减少了传统行业的产能,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
这种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通过建立营商环境优化机制,我国各地纷纷实施简政放权政策,扶持创新创业,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驱动政策我国近十年来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包括加大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我国签署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进一步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保障民生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近十年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不断加大投入。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
六、绿色发展政策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近十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包括节能减排、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环境治理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我国近十年来的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结构、推动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在这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投资水平和减税降费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则保持了适度的稳健,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速,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结构调整方面,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经济由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再次,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政府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开放型经济,我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同时,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改革开放的深度。
另外,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在趋缓,但就业总体稳定,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政府鼓励创业创新,促进就业机会的丰富;同时,加大了对退休人员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确保了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竞争力;通过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了民生和社会稳定。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Abstract: this article an alyzes the cha nges of the fiscal spe 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a 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 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 ing the rati on ality and irrati on ality of the major cha nges.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图1 : 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T-经汾建讼费TB-社会文製费一*-国防费—行政宜理费-------- 技他主出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47 2^WB7T -*• JKJOJJ 甜巴丿一 WT 一2001200Q 2003 冷M 20C62006 £CO7 2 畑 200«SOU ^012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年伪财政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上匕重2000 1588^^0 1922.37 12.10% 2C01 18002.581387.40 10.51%2002 22053.152636.2211.95%2003 24S49.95 2S55.91 10. 2001 23436.69 3116.0510.94% 2005 33030.23 逅日& S510.90% 2006 40422. V3 4961. 78 10.79% 2007 49731.356447.1& 10.94%2006 e2E92.es6804. 29 10.87%20007S299.937606.689.57%进料来源|根据相关国家統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相黄数据整理得出. 2、财政数据分析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 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 1、图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1998—200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二)、2005~ 2008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概述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的十年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中国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无法幸免于其中。
中国的外贸和出口业务受到了重创,国内的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减费、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中国度过了金融危机带来了希望。
扩大内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出口业务的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加大消费者信心的培育和激励、扩大社会保障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刺激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中国成功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改善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状况,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了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中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创业扶持为了提升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简化创业流程、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动,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动力。
财政政策的效果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调整和改革,中国在过去十年里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9年的30.0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7%。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投资、提高社保和医药补贴等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表现。
2.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工具、力度和方向,促进资金流动,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加强监管,控制货币供给,稳定通货膨胀。
3.财税制度改革。
我国一直在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划分、建立财政与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率,加强财政风险管控。
4.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近年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进出口、外商投资的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我国财政支出近10年的变化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能够反映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又可以根据人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下的需要来判断适合该水平的社会事业的适当支持,并做出合理的规模变化。
2001—2010近1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在相应的不断发展变化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近十年的变化原因、变化趋势、变化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和趋势变化不合理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并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
随之,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在近10年来发生的了重大的变化。
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民生,重视民生。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
二、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的情况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近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改革,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一)近10年的财政支出数据2.分析财政数据由表可知,2001年至2010年的财政支出迅速增加,从18000多亿元增至89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9.0%,其中,2007年至2008年的增长幅度加大。
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GDP的增长速度较快,2001年至2010年从100000多亿元增至390000多亿元,其中,2009年至2010年的增长幅度偏大。
(1)教育支出方面。
我国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成下降趋势,占GDP的比重也是比较低的,明显可以看出增长十分缓慢,偶尔略有下降趋势,只有2009年到2010年才增至3%以上,其余年份均低于3%,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财政教育支出存在较大的差距。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近十年来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等主要政策,分析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许多重大调整和变革,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近十年来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节:1. 增加政府支出: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2. 减少税收:政府通过减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鼓励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
3. 债务管理: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债务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政府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过债务管理,政府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保持了物价稳定。
3. 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和汇率,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我国近十年来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节:1. 利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2.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3. 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率水平调整:通过利率政策的调整,中央银行保持了利率水平的稳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合理的投资和消费环境。
2. 信贷规模控制: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中央银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防范了金融风险。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财政政策的演变也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复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1.增强财政作用(1978年-1991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财政开支的政策操作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增加的财政开支主要用于加强早期粮食、棉花、油料、煤炭、铁路等领域的投资。
在这个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增强财政作用的文件和政策,比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三线建设、债务管理系统改革、地方税制改革、销售税改革、公共财政制度的更衣等。
2.公共财政初级阶段(1992年-1996年)在经济转型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财政体制也面临了转型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时期,中国采取了分税制,即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不同种类的税收,并由中央政府决定税收的收入分割比例。
这一改革使得税收体系更加规范和健康。
3.经济困难时期(1997年-2002年)在经历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等严重货币危机后,中国的财政状况也开始变得严峻。
为了应对困难,中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减税、增加财政投资等举措。
4.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财政利用效率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现代化阶段转变。
此时,各地方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的有效度及其影响力特别重要,中国政府早期就开始加强重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并建立财政投资机制。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拉动需求中国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了不同领域的投资增长,扩大了投资规模,拉动了需求,推动宏观经济不断改善。
2.促进经济稳定和金融保障在经济波动时期,财政政策发挥了稳定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政策相结合,能够协调的调节和抑制一些无序的波动,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3.形成良性的财政体制通过推进分税制、整合地方财政等措施,逐渐形成了良性的财政体制,为财政资源的配置和适当分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1998—200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二)、2005~ 2008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狂飙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游行业的热度。
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
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
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二、具体措施: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
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
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
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2006年,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调整支出结构,在压缩一般性开支的同时,保障公共支出需要。
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
其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本年度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例达到48%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
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从2008年7月份起,CPI同比开始下降,股市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许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困境,房地产市场开始下行,针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及时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整,从2007年末的“双防”转变为2008年年中的“一保一防”(保增长,促发展),同时将前期执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支出,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鼓励居民消费。
此时的财政政策措施如下:2008年4月24日起, 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3%调低至0.1%。
2008年8月1日起, 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2008年9月1日起, 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2008年9月19日起, 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2008年10月9日起,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徵收个人所得税.2009年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2009至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
国内出口行业承受巨大压力,加之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中国经济经历8 年快速增长后,于2008 年发生逆转:以当年前10 个月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CPI 涨幅达到6.7%,故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增长速度减弱;当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长率为22.3%,出口增量比07年同期回落4.8%。
二、具体措施:2009 年重回积极财政政策。
1、“三农”支出增长38%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107.7%。
预计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5955.5亿元,增长38%。
2、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50%以上的地级城市。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并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地方财政也提高了补助标准。
3、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720元。
扩大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4、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今年中央财政将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
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
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
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安排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5、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今年中央财政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
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
按人均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证2008-2010年的调整水平高于前三年。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劳动力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
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保增长的同时,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大力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一是完善支农补贴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顺利实施。
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四是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安排好各项就业扶助经费,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出台有关配套文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三是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切实支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根据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对优抚对象等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保障企业下岗职工、城乡低收入群体、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人员的基本生活。
4、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是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
同时,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实行优惠税率,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
四是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5、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二是完善消费税制度。
抓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续工作。
三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税收制度。
6、狠抓增收节支。
要在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础上,狠抓增收节支。
一是大力支持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强化出口退税管理,努力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