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采用胺碘酮治疗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6.21 KB
- 文档页数:1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临床心房颤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比较普遍,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之一,是仅次于早搏的心律失常。
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的增加。
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大类型。
我院在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对采取的病例样本进行总结分析。
1 病例与治疗方法1.1 病例样本表1 患者病例样本统计(略)选取心房颤动患者病例样本共26例,如表1所示,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2岁。
临床体格检查分析后,进一步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确诊为房颤。
入选标准:阵发性心房颤动18例,每周至少发作2次,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或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以上,持续性房颤8例,持续发作不超过半年。
冠心病9例,慢性肺心病5例,原因不明7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
按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14例,Ⅲ~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与评价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时,不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先经静脉注射胺碘酮150㎎,对未转窦性心律的患者,使其口服胺碘酮0.2g,每日分3次口服。
在应用1周后改为口服0.2g,每日分2次口服。
再应用1周后减为0.2g,每日分1次口服。
以后每日0.1~0.2g;长期口服维持治疗。
用药期间监测心电图,每日1次,QT间期>0.5秒需要慎重,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减量,必要时需要停药。
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3~4天,对结果进行汇总和评价。
大致分为三个评价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的样本认为显效;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认为有效;③无效:经过治疗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样本认为无效。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围手术期;心房纤颤;胺碘酮;复律;疗效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它不仅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导致心力衰竭,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围手术期发生房颤,可使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增加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并发症。
近年来笔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围手术期心房纤颤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00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围手术期发生心房纤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0 a~71 a,平均(56±7.2) a;外伤清创缝合术2例、骨折手术复位术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术1例、食道癌根治术5例、膈肌修补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阑尾切除术6例、子宫肌瘤摘除术1例、前列腺汽化电切术5例、颅内肿瘤切除术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例。
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确定为心房纤颤。
排除重度心力衰竭、严重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肺疾病者。
手术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同时,首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30 min注射完。
然后用胺碘酮450 mg静脉滴注。
2 h后若不能复律,则再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
复律后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 h总量不超过1500 mg,随后的维持剂量为450 mg·d1。
若患者可以进食,也可同时口服胺碘酮0.6 g·d1;3 d后改为0.4 g·d1;第7 d开始0.2 g·d1长期应用,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3 评定标准显效:持续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有效: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不让天使流泪发表于: 2009-5-25 02:49 来源: 临床药师网美国波士顿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心脏科"临床治疗学"栏目的报道形式是以一个包含某种治疗建议的小病历开头。
文章随后讨论此临床问题和这种疗法给患者带来益处的机制。
作者对与该疗法相关的主要临床研究、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同时介绍现有的相关正式指南。
最后作者以自己的临床建议结束全文。
一名73岁的男性患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因反复发生房颤、心室率在80~90次/分就诊。
他的症状包括气短和乏力。
他在近1年内发生过两次房颤,每次发作时,电复律可明显改善其症状。
他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对称性左心室肥厚,有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
他使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和美托洛尔(25mg,2次/d)。
他被转给一位心脏专业医师,这位医师建议其口服胺碘酮控制心律。
临床问题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
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
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
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2。
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
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3-5。
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6。
图1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正常窦性心律时(图A),心肌的激动始于窦房结,产生协调一致的除极波阵,除极波通过双侧心房(箭)到达房室结和特殊传导系统(绿色)。
房颤(图B)由起源于肺静脉区域的心房过早去极化(红色星号)触发,以不规则和不同步的方式传播(箭)。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刘福强;李岩;彭健【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10(027)010【摘要】[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总页数】3页(P1801-1803)【作者】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刘福强;李岩;彭健【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相关文献】1.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 [J], 陈悦;宋涛;初巍巍;霍阳2.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 [J], 郭建3.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 [J], 宋琪4.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 [J], 宋琪;5.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疗效观察[J], 朱群;吴云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研究】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应用效果于海燕(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222)【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将82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高血压 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
对比两组 患者的血压及房颤控制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 P及D B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 著降低(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Pmax和P d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 05)。
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优于胺碘酮联合硝苯地平。
【关键词】胺碘酮;厄贝沙坦;高血压;阵发性房颤doi:10. 3969/j.issn. 1672-0369.2016. 24. 014中图分类号:R544. 1;R541.7 +5 文献标识码:B目前,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临床发病率最高的疾 病之一,且可并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对患者的 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
阵发性房 颤为高血压病累及心脏所产生的疾病之一,合并有 阵发性房颤的高血压病患者,常可进一步发展成为 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3]。
本文探讨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 患者的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82例患 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联 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胺碘酮联合厄贝 沙坦治疗。
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 龄36〜63岁,平均(50. 13±5. 62)岁;高血压病程2 〜7年,平均(4. 46±2. 11)年;高血压分级:1级13 例,2级17例,3级11例;阵发性房颤病程1 ~ 3年, 平均(1.82±0.53)年。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mg+5%葡萄糖20ml,5~10分钟内静脉注入。
治疗组胺碘酮针150mg+NS 20ml,静脉注入。
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显效率500%,有效14例,有效率467%,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8例,显效率267%,有效7例,有效率233%,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因疗效欠佳停药1例,其他29例继续服药维持窦性心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因疗效欠佳停药16例,其他14例继续服药维持窦性心律,总有效率467%。
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推注阵发性房颤疗效阵发性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由于本病发病急,变化快,若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采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了较好的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均经心电图确诊。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9~81岁,平均654岁;预激综合征1例,冠心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孤立性房颤10例,血压病15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0~80岁,平均644岁;预激综合征1例,冠心病1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孤立性房颤11例,血压病14例。
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1~3年以上,发作>3次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治疗组胺碘酮针150mg+NS20ml,静脉注入,10分钟内完成,若未能转复,30分钟后再静脉注射75mg有效后继之以600μg/分静滴维持48小时,同时口服胺碘酮(24小時总量<1200mg),每周5天。
盐酸胺碘酮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59例心房纤颤(AF)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该症应用最广、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多中心随机前瞻性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与维持窦性心律相比较,病死率或达复合终点率相仿[1]。
我们使用盐酸胺碘酮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AF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1.1一般资料我们收集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所有内科住院病例,共计118例,随机进行抽签分组,分为对照组59例,治疗组59例。
对照组中永久性AF 38例,持续性AF 21例;冠心病17例,风心病25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肺心病15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5例;最高年龄82岁,最低年龄38岁,平均年龄61.35岁。
治疗组中永久性AF 42例,持续性AF 17例;冠心病22例,风心病21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肺心病15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1例;最高年龄79岁,最低年龄41岁,平均年龄63.82岁。
两组间各个参数间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标准参照欧洲2002年制定的AF治疗指南:(1)持续性AF,其持续时间>7天,不自行停止,治疗或转复后反复发作;(2)永久性AF,其发作不能终止或经治疗短时间转复后又复发,以至于患者无转复愿望[1]。
2 方法2.1 对照组在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胺碘酮(杭州赛洛非圣德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口服,0.2g,tid,连用7天后改为0.2g,bid,再用7天后改为0.1-0.2g,qd维持。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口服步长稳心颗粒1包(9g),tid。
2.3 观察方法至少随访1.5年以上,平均随访2.5年,主要观察治疗后心室率的控制,胸闷、胸痛、心悸、乏力等症状控制,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肺纤维化的发生。
2.4 统计学方法本文为计数资料,以例(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和 u检验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症状严重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胺碘酮;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往往伴随栓塞、卒中、心衰及其他不良临床事件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房颤患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对于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及射频消融治疗。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可以达到约80%的成功率[2],为保障手术治疗效果,术后予以胺碘酮等药物预防疾病复发尤为关键[3]。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具有微创、方便、疗效显著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配合相关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3]。
参松养心胶囊作为临床常用中成药制剂,具有养阴生津、清心安神、活血等作用[4]。
本研究旨在探究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根据治疗药物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每组30例。
普罗帕酮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药物治疗,胺碘酮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药物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以及服用药物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胺碘酮组复律成功26例,成功率为86.67%,普罗帕酮组复律成功25例,成功率为83.33%,胺碘酮组的复律成功率略高于普罗帕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0.05);普罗帕酮组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0.00%,胺碘酮组为6.67%,普罗帕酮组明显高于胺碘酮组(P<0.05)。
结论在临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普罗帕酮和胺碘酮两种药物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各有利弊,普罗帕酮复律时间快,但不良反应多,患者耐受差,胺碘酮见效慢,但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胺碘酮;普罗帕酮;临床疗效;安全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作为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之一,其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恢复窦性心律,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更为严重的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性较大。
在临床药物治疗时,不同药物的使用会使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存在一定差异。
本次实验通过选取本院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两种药物进行对照试验,分析两种药物在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的异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涉及病例的临床资料均选自于2013年6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根据治疗药物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每组30例。
其中普罗帕酮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2.7±13.2)岁;体质量(63.7±12.4)kg,心率(118.7± 23.6)次/min,收缩压(127.6±15.4)mm Hg(1mm Hg= 0.133kPa);心脏瓣膜病9例,高血压9例,肥厚型心肌病7例,慢性肺疾病5例;由发病至救治的平均时间为(2.6±1.3)h;胺碘酮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0.6±15.3)岁;体质量(62.3±14.4)kg,心率(121.4±22.7)次/min,收缩压(125.7±17.2)mm Hg;心脏瓣膜病8例,高血压11例,肥厚型心肌病7例,慢性肺疾病4例;由发病至救治的平均时间为(2.4±1.6)h。
胺碘酮联合西地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胺碘酮联合西地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实验组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治疗,对比两组药物的临床价值。
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0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00%),组间χ2检验,P<0.05,实验组比参照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胺碘酮联合西地兰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西地兰;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效果【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090-02阵发性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在临床比较常见,多发生于心脏病患者。
此病容易反复,如果恶化,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其血流动力会发生变化,影响预后效果[1]。
因此,治疗此类患者的重点在于恢复患者窦性心律。
胺碘酮在临床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维持患者窦性心律,但单独使用此类药物的效果并不好。
研究显示,在胺碘酮基础上加西地兰,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对我院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男(n=26),女(n=24),年龄为53~78岁,平均年龄为(65.62±5.36)岁;参照组男(n=28),女(n=22),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为(65.83±5.42)岁。
胺碘酮的药学临床使用治疗分析情况摘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使用胺碘酮后的不良反应,探讨了如何减少其副作用,为胺碘酮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结果表明,胺碘酮地位重要但副作用多且严重,临床使用胺碘酮,必须结合药效谨慎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药学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100-01胺碘酮是碘化苯并呋喃衍生物,过去几十年里用于治疗心绞痛,随后发现有抗心律失常特性的功效,于是开始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由于胺碘酮的心外副作用较多,西方国家限制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很长时间里,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未能得到肯定。
自90 年后,才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的公布,肯定了它在心脏疾病中的治疗价值。
胺碘酮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其带来的副作用较多,且较严重,在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时,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开展了药性分析与疗效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临床具体案例分析例1,患者女,61 岁。
2010 年2 月4 日因反复心悸,加重入院,诊断为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阵发性房颤),既往有阵发高血压、糖尿病。
入院时Bp 120/80 mm Hg,双肺呼吸无啰音;心界左下扩大,但无杂音。
患者心悸再发后心电监护显示心律为房颤律,心室率110 次/min,予静推心律平80 mg,心室率波动在110~130次/min。
拟胺碘酮注射液12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推,30 mg后,患者出现全身疼痛、以及面色发绀。
当时心电监护见HR 100 次/min,房颤律,临床药师分析后得出,该患者症状主要为寒战、全身疼痛、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结合胺碘酮的说明书,其要求胺碘酮应与葡萄糖配伍,而该患者静脉泵入的胺碘酮可能导致药物发生了理化性质的变化,患者输注后引起个体特异质反应。
例2,患者男,70 岁,诊断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DDD 起搏器植入术后,高血压,预激综合征(房颤并旁道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