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中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随机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年龄为35岁以上的住院患者100例,按年龄分为中年(35~59岁)组和老年(60~85岁)组,对其生活习惯以及既往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生活习惯上中年组抽烟、饮酒、高脂饮食、活动量少、焦虑等方面的暴露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
在既往史方面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患病率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
结论生活习惯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年人群冠心病的防治中应加强重视。
标签:冠心病;中年患者;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并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中年或青年时期即发生冠心病[1],低龄化趋势正逐渐加快。
虽然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特点已有较为详尽的研究,然而随着冠心病的低龄化,对于中年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年人群如何从根本上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有哪些在中年人中占主导地位及其有何特点就成了当前研究的主要任务。
下面将我科针对中年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探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35岁以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
按照年龄分为中年组(35~59岁)和老年组(60~85岁)。
中年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0±6.3)岁,平均病史(6.0±3.1)年。
生活习惯:抽烟25例,饮酒33例,高脂饮食36例,活动量少38例,焦虑35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30例,糖尿病4例。
老年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8±7.1)岁,平均病史(11±3.5)年。
生活习惯:抽烟12例,饮酒15例,高脂饮食13例,活动量少46,焦虑26例。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年龄大、有吸烟史、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BMI≥25 kg/m2均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P<0.01),其中BMI≥25 kg/m2的危险性最高。
结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严格控制可控制的高危因素,对缓解患者病情发展有临床意义。
标签: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冠心病危险因素目前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的直接原因。
研究证实吸烟、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水平异常等是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1]。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3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临床资料完整。
其中男141例,女92例,年龄38~79岁,平均(55.9±7.7)岁。
其中131例患者有吸烟史,107例患者BMI≥25 kg/m2,121例患者血脂异常,9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1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
1.2 方法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采用Gemini积分评价系统进行评价:狭窄≤25%记1分,26%~50%为2分,51%~75%为4分,76%~90%为8分,91%~99%分为16分,100%为32分。
不同病变部位单独计分,最终积分为各病变积分之和。
统计患者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BMI异常情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影响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导语:1 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人们普遍易患的一种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可损伤动脉内皮,进而引发动脉硬化,并加
1. 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人们普遍易患的一种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可损伤动脉内皮,进而引发动脉硬化,并加述动脉硬化进程。
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硬化引起的危害,最常见的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性跛行。
研究表明,舒张压的水平与日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呈明显正相关;收缩压升高对冠心病的影响与舒张压相似,收缩压越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2. 血压水平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
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病与血压水平呈正曲线相关。
收缩压21.3kpa ( 160mmHg )和(或)舒张压12.7kpa ( 95mmHg )者,其冠心病的发病是正常血压者的2~3倍。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采用临床对照试验证实。
在我国,高血压患病逐年升高,目前约有1亿高血压患者。
我国学者对北京首都钢铁公司所作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收缩压或舒张压水平的增高,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也明显增加。
此外,舒张压和收缩压对冠心病发病的危险相似,而且舒张压和收缩压引起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大于发病的危险。
需要强调的是,患高血压的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所表现出的危害大于单纯的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通常伴有高血脂症、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和心电图不正常,这些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
对北京首钢工人的调查资料表明,控制血清胆固醇后,临界高血压与确诊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住院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调查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病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之一。
冠心病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肥胖等。
对于住院冠心病患者,及时管理和控制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血管事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住院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住院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现状是怎样的?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和提高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水平?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住院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现状和管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和提高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水平的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医疗记录审核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现状和管理情况,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肥胖等;然后,通过医疗记录审核的方式查看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情况,量化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
五、研究内容1. 患者基本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等,对患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2. 药物治疗情况分析:通过医疗记录审核的方式,了解住院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和用药合理性,包括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等的使用情况。
3. 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分析:根据问卷调查和医疗记录审核的数据,对患者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控制不佳的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4. 问题和不足分析: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诊断、治疗、随访等方面的问题。
5. 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在全面分析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提高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水平的建议,包括实施综合管理、加强医患沟通、完善危险因素筛查和治疗等方面的建议。
单中心冠心病患者对危险因素认知程度及控制现状的调查赖国华;刘瑞杰【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认知程度及控制现状.方法设计冠心病危险因素认知调查表,由经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2012-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 127例,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检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身高和体质量.结果 926例(82.2%)的患者认为应规律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患者对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知晓率最高,为65.22% (735/1 127);对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全部知晓率为9.58%(108/1 127);经过住院宣教,出院后危险因素检出和控制情况:住院时吸烟的患者375例(33.27%),随访时下降至93例(8.25%)(P=0.002);住院时908例高血压患者中398例(43.83%)血压控制,随访时上升至662例(72.91%) (P =0.021);住院时共有757例(67.17%)血脂异常者,随访时下降至256例(22.72%)(P=0.002);住院时检出糖代谢异常者466例(41.35%),随访时检出672例(59.63%)(P =0.026).结论本中心冠心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不甚理想,冠心病危险因素整体控制不佳,医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宣传教育.【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4(019)005【总页数】4页(P376-379)【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认知程度;控制现状【作者】赖国华;刘瑞杰【作者单位】523326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心内科;523326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近年呈增长趋势。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策略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人的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探讨一些应对策略。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病的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缺血引起。
这种疾病发病率高且致死率较高,正因如此,对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疾病的流行趋势、高危人群分布、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群体进行调查,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而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二、冠心病的常见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可以通过编制问卷,针对特定的人群进行调查。
例如,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疾病史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冠心病的流行情况。
2.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常用于观察患者与非患者之间的差异。
将一组患者与一组健康的对照人群进行比较,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并找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3. 随访调查随访调查是一种长期追踪和观察的调查方法。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可以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
三、冠心病的防控策略针对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提出几个可行的防控措施:1.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冠心病非常重要。
人们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结构、戒烟限酒等。
此外,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也是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关键。
2.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冠心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例如,可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帮助人们了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3. 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对于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建立稳定的医疗体系非常重要。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武阳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指在健康个体中发现的、并与随后发生的冠心病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因素(表1)。
当一个人已经发生了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那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依然对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起作用。
大量证据表明:改善生活方式或与之有关的危险因素能够降低随后发生或再次发生冠心病事件的危险。
以下简要介绍冠心病的几种主要危险因素:表 1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生理或生化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年龄性别家族史:早发冠心病个人史:已患冠心病易感基因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社会心理因素(一)高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导致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引发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高血压患者血管腔的阻滞和斑块的破溃较血压正常者可能提早20年。
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都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1990年,一项]综合分析西方国家9个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20%。
对东亚地区12个前瞻性研究综合分析的结果得出,舒张压每增高5mmHg,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21%。
对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舒张压每增加5mmHg,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24%。
收缩压升高对冠心病的影响与舒张压相似,收缩压越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也越大。
患者的血压水平对其冠心病的发病有预报意义。
全美 15个地区15.9万人的前瞻性分析表明,不论是根据一次性血压测量,或6次血压测量平均值,血压与冠心病危险水平都呈正相关,即使在随访中只有一次血压升高也显示具有较高的冠心病死亡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对5298名18 岁以上男工前瞻性资料的分析表明,随着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均明显增高。
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引发的血管腔阻塞,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缺氧等类型心脏病。
冠心病的疾病范畴较为广泛,其中也涵盖了炎症、血栓等导致的官腔狭窄或阻塞等。
冠心病属于人群多发性疾病,属于现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近几年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却呈现上升趋势。
为对冠心病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正确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该文中将以冠心病为核心,展开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标签: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冠心病在早期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中,而随着近几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早发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趋势。
基于冠心病发病率的逐渐上升,此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相关措施已经成为现代临床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其中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掌握对控制冠心病发病率与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1]。
该文主要以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几个方面,将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1 冠心病临床特点分析冠心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灌装硬化病变所引发的一系列血管腔异常情况,最终导致缺血或缺氧性心脏病。
冠心病患者多因情绪过于激动或重体力劳动时突然出现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左肩或手指的疼痛,在休息或服用适当药物后可有所缓解[2]。
冠心病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或夜间比较容易发生疼痛,也被称之为心绞痛。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疼痛感会逐渐增加,同时发病频率也有所提升。
冠心病患者在发病时需要及时给予药物控制,如发病较为突然或病情较重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发生血压急剧下降、休克或心衰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冠心病也属于威胁系数较高的疾病類型。
另外冠心病的一个主要临床特点为疾病范围广泛,且发病人群较为广泛,据相关研究显示冠心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引起了医疗领域与社会公众的关注[3]。
2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2.1 年龄因素分析据大量对冠心病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但老年群体仍然属于冠心病的多发群体[4]。
冠心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化病变所引发的,而动脉壁内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临床医学认为年龄是冠心病的其中一类危险因素。
随着现代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逐渐增加,行心血管相关手术的患者也随着增加,而老年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手术过程中所存在的血管事件风险也比年轻患者要相对较高。
相关研究中有提出,冠心病患者年龄要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另外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以85岁以上患者居多。
由以上种种可以证实年龄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2.2 性别因素分析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绝经后冠心病患病率有显著提升,由此临床中认为雌激素的缺失是导致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5]。
而相关临床研究也证实雌激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由此说明研究雌激素是否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病率具有相关性影响,对疾病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
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的表现更为年轻也更为普遍,改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部分疾病危险因素。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不同性别的冠心病患者对比分析中显示,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且男性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也高于女性患者。
对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可能与女性经常参加社区活动,运动量的增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2.3 高血压因素分析高血压是老年群体中的多发性疾病,而高血压水平越高则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则会越高,因此高血液与冠心病的发展与病程周期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
患者存在高血压病症会增加冠心病与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据相关临床研究证实,收缩压处于正常情况下,脉压能够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指标[6]。
收缩压会给予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是心血管类疾病的主要预测指标,人体心血管老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收缩压的升高与脉压的增加。
相关临床调查指出,血压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老年群体中收缩压每提升20 mmHg 或舒张压上升10 mmHg均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系数的大幅度上涨,而体位性低血压则可能增加冠心病的死亡率。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要显著高于年轻人高血压患者,而老年群体中高血压又是多发性疾病,因此可以证实高血压是冠心病尤其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2.4 血脂异常因素分析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关系,血脂所指的是血浆脂类的总称,其组成部分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等。
冠心病的早期研究中有提出脂肪浸润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血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与疾病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
临床医学中大量的动物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均指出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存在着相关关系,控制高脂肪与高胆固醇能够起到降低冠心病危险系数的效果[7]。
血脂异常主要与人体的运动量有关,尤其是现代绝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不健康,油脂吸收过量容易出现高血脂等情况,再加之多数人缺乏运动,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出现,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脂异常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因此证实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5 吸烟因素分析吸烟行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烟草内存在不同程度尼古丁。
据临床研究显示,尼古丁能够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进而导致血压上升,降低有益的高度密脂蛋白,提升有害低密脂蛋白,加快动脉硬化的形成[8]。
据相关研究显示,大量吸烟的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危险系数比照不吸烟人群要高出3倍左右,且吸烟者的血栓体积增长较快,同时吸烟也能够导致高血压、心率失常、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等,以上多种因素均是导致冠心病主要因素。
冠心病危险系数的增加与平均每日的吸烟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长期存在吸烟习惯的人群能够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影响到冠状动脉舒张的正常水平。
国内相关研究中有提出,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存在独立相关关系,因此控制吸烟情况是控制冠心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6 糖尿病因素临床医学早有证实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着重要相关关系,糖尿病是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独立性预测因子。
空腹血糖调节功能不足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多存在血糖代谢异常情况,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糖调节异常也是较为常见的病症。
在对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冠心病组的发病率要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群体,且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群体中,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所占比例相对较高[9]。
2.7 血尿酸因素分析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极产物,是基于体内代谢的核酸或食物中的嘌呤物分解而来,由人体的肾脏进行排出,尿酸的出现与糖酵解有一定的关系,能够引起脂肪代谢异常。
尿酸是女性冠心病死亡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虽然尿酸同样是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但不属于独立性危险因素。
据相关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尿酸高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且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有以上种种研究结果证实,尿酸是冠心病的其中一项危险因素。
3 冠心病危险因素应对措施分析3.1 调整不良生活习惯在上文的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有显示,吸烟行为是冠心病的其中一项危险因素,因此对吸烟行为进行控制是控制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措施。
烟草中所含有的一氧化碳与尼古丁对人体可形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不良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血小板聚集吸附性,血小板的激活一方面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能够释放出缩血管物质,引发冠状动脉痉挛。
由此可证实吸烟行为是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重要因素,对吸烟行为进行控制,对控制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吸烟行为外,不良的作息习惯也是导致机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例如睡眠不足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血压的发病率,而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一项危险因素,由此也证实不良的作息习惯同样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维持正常的作息习惯,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
3.2 控制饮食与增强运动量在上文中有显示,饮食与活动量是诱发血脂异常的主要因素,而血脂异常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说明控制饮食与运动量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具有一定作用。
现代社会中饮食习惯多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下,高脂肪与高胆固醇以及高热量的食物摄取已经是常态,而此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另外缺乏运动量也是导致肥胖与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饮食与运动量进行控制,是预防血脂异常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
4 结论综合上文所述,冠心病是一种人群多发性疾病,疾病范围较为广泛,其危险因素包括了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冠心病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中,但年轻群体中由于吸烟行为也导致了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而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则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对冠心病发病率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所有可能诱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控制,以达到降低冠心病发病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1] 高阅春,何继强,姜腾勇,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2,2(3):178-181.[2] 黄裕立,胡允兆,吴焱贤,等.不同性别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的特点[J].广东医学,2012,5(23):3556-3559.[3] 孙建琦,章锡林,胡剑平.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病变特点分析[J].安徽医学,2011,6(2):213-215.[4] 张新娅,韩雅玲,荆全民,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7(4):340-343.[5] 王三宝,赵洛莎.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9(7):1094-1097.[6] 郑宏,张丽莉,李艳华.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2013,4(3):382-384.[7] 马欢,郑伊颖,耿庆山,等.不同年龄阶段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和病变类型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5(14):1944-1945.[8] 武文峰,江龙,王春梅,等.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4(8):1537-1540.[9] 陈学智,唐強,王智,等.老年疑诊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因素[J].心脏杂志,2016,2(2):170-174.(收稿日期:201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