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框图的化简

  • 格式:doc
  • 大小:737.54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周次

时间节次

情境名称

(章节、单元

或项目名称)

情境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任务

(课题名称)

任务4.框图的化简课时分配2(100分钟)

教学目的1.了解框图的连接方式,变换原则;

2.能熟练化简给定框图。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1.会进行框图的变换;

2.能熟练化简给定框图。

1.了解框图的连接方式,变

换原则;

2.掌握框图化简的方法。

1.养成多动手、多思考、多计算

的习惯;

2.培养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化简框图,写出闭环传递函数教学难点:如何找出最佳化简方式

难点化解:通过对分教学化解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资源1.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

2. 中国大学慕课网

参考资料1.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孔凡才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参考网站:中国自动控制网、中国自动化网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描述)教学设计

1.框图的等效变换原则

2.相加点和分支点的移动规则

3.典例精析1.内容分析:学习框图变换,化简内容是理解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深化,是对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重点在于对框图化简原则的理解、熟练应用、求解闭环传递函数的过程;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系统框图等数学模型有了一些了解,但在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如果设计好难度梯度,学生也可以爬上去;

3.教学策略:老师:首先介绍框图的等效变换原则,其次介绍相加点和分支点的移动规则,让学生记好笔记,最后演示典型例题,总结方法、规律;学生:跟随老师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在草稿纸上边听边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任务)学生活动(任务)备注组织教学

(2分钟)

维持纪律、清点人数等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复习回顾(3分钟)回顾相关知识点

1.传递函数的求解

2.结构图的绘制

与老师共同回顾所学知识点,做到

温固而知新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回顾传递函数的求解和结构图的

绘制引入本节课目标、内容。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精讲留白(40分钟)任务一框图的等效变换原则

1. 串联连接

图2-11 串联连接

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

框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

的连接称为串联连接。

2. 并联连接

图2-12 并联连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

入信号,并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

输出信号,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3. 反馈连接

图2-13 反馈连接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

框后,得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

端,构成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

称为反馈连接。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初步自我分析问题

积极思考

任务二相加点和分支点的移动规则

1. 综合点的后移

图2-29 综合点后移

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

图2-34 综合点后移等效关系图

综合点前移:

图2-35 综合点前移

移动前后:

图2-38 综合点前移等效关系图

2、综合点之间的移动

图2-39 综合点之间的移动

结论:多个相邻的综合点可以随意交换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位置。

3、引出点的移动

图2-41 引出点后移等效变换图

图2-43 引出点前移等效变换图

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图2-44 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相邻引出点交换位置,不改变信号的性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方法综合,交流讨论

独立学习(20分钟)

组织学生通过看书、补充笔记独立学

习,并完成“亮、考、帮”作业

完成读书笔记和“亮、考、帮”

作业

小组讨论(15分钟)

组织4人小组开展讨论,巡回督促所有

学生认真参与

讨论:化简例题,并求解传递函数

例: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

系统传递函数C(s)/R(s)。

图2-50 系统动态结构图

围绕作业和“亮、考、帮”讨论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例题分析)

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的

多回路结构。

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逐

步化简。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

方法综合,交流讨论将综合点2后移,然后与综合点3交换。

图2-51 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2

图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3

图2-53 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4:内反馈环节等效

变换

图2-54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5:内反馈环节等效

变换结果

图2-55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