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从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的积累、熏陶和培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成了当代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和认真研究的课题。一、诵读吟咏,感悟语言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读这一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施与落实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首先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在语言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入感受文章中所蕴藏的思想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微妙之处,并从中获得对作品文字及语句的积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

例如,《丰碑》一课语言朴素、感情浓烈,是歌颂军需处长大公无私的课文。学生熟读课文后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仔细回想,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知道,讲的是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生:我知道,讲的是一个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和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篇文章,那你们想不想更进一步去感受文章呢?

通过阅读课文中对军需处长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描写,引起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关注,从而以课文关键人物的“情”导出学生的“情”。在“导”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导读中感悟、质疑、实现、掌握,促进学生自悟自得,深刻体会、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味,揣摩语言

语言文字是物质的,当它作为传送意义或情感信息的工具时,却又成为观念、精神的产物。培养语感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学会如何揣摩词句。词语一般都具有两层意义,包含基本意义和特定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词句的含义,要花一番推敲、揣摩的工夫才能深入理解。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开始由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再由教师要求学生重点对前三自然段进行重复朗读。学生朗读后,并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文章中描写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细细品味“精神”一词,原本用于写人的精神状况,本文中却用于描写花,作者的创作手法既有“赏花”之举,又有“喻己之情”。推敲“精神”一词的妙用,可以领悟作者的心声。再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两句,说明了溪流与洞存在直接关联,文章中“迎”字的出现,点明了水流的方

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溪声时时变换调子”一句描写的是溪流,却说出了双龙洞周围迷人的环境。通过“读”抓住文章重点的句、段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长语言鉴赏能力。

三、抓准重点,内化语言

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对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而是抓住重点句,是阅读的重要步骤。例如:《看菊花》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是这篇课文中写得最美的。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课文中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为什么写得美?”两个问题,通过语句联想的多种形式朗读,细细品味菊花的颜色美、数量及菊花在人们心中深远的象征意义。多种形式的朗读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个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其语言都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趣横生的。要使语感培养得到保证,教师只能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抓住作品中的重点、精美的语句作为语感培养的基础,通过比较、揣摩、欣赏、体会、领悟,获得更深人透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感受与生活体验相联系。再如,教学《草原》中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教学“翠色欲流”、“千山一碧”、“一碧千里”这三个词时,是这样指导学生区别这三个词的: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三个词语有什么联系?

生:我知道都是描述绿颜色的。

师: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翠色欲流”是表现绿的颜色非常美丽。

生:“千山一碧”是写许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一碧千里”是指绿颜色的范围非常宽广。

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学生加深了对词语的印象,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区别。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

总之,语言的感知力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对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必须反复地从感性和理性角度进行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从肤浅、狭窄、迟钝逐渐走向深刻、全面、灵敏打下扎实的基础,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