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_谭展鹏
- 格式:pdf
- 大小:121.29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病例对照分析发表时间:2016-06-02T14:38:17.0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作者:刘红萍[导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广安市武胜县中医医院四川武胜县 638400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西医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上都获得了改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60%-70%,其中10%至20%可发展为肝硬化,1%至5%演变为肝癌,可通过血液、母婴、性生活等方式进行传播[1]。
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效果,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2月到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53.2±4.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9-76岁,平均年龄为(52.2±3.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史、家族遗传、生活习惯、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曾斌芳教授临证辨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撷萃郭峰;马燕;庄小芳;王晓波;王晓忠;曾斌芳【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机演变多以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气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为发病规律;慢性丙型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为主;其中疫毒、气滞、瘀血、痰湿病理产物互结于肝脉,久病及肾,耗伤肾精肾阳,渐成虚劳、癥积、鼓胀。
曾师遵循“肝体阴而用阳”之性,提出“顺其性则为补,逆其性则为泻”之补泻法度。
春季肝应春生之气,治宜养阴柔肝疏肝;夏令属火,取法“实则泻其子”;肺金肃杀,治宜“平金以生木”;冬令进补,治宜“虚则补其母”。
肝病用药原则:疏肝切勿伤阴,理气和血同调,攻邪补虚兼顾,病久结聚渐生,保胃气、存津液。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中医药疗法;中医师;曾斌芳【作者】郭峰;马燕;庄小芳;王晓波;王晓忠;曾斌芳【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1慢性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胁痛”、“黄疸”、“癥积”、“鼓胀”等病。
慢性肝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体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
《素问·平人气象论》:“目黄、溺黄赤、安卧者,曰黄疸”。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中记载:“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
中医杂谈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的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
1、柴胡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功能〕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主心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致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故共为君药。
茵陈蒿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凤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功胜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为柴胡、黄芩之佐。
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的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按语〕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总以病邪为主,正邪斗争激烈,故应以祛邪为主。
须指出的是,这里的邪与普通的邪完全不同,系指“毒邪”、“疫气”,所以治疗的关键是解毒。
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解毒勿伤脾胃,邪衰之后当顾正气。
切忌一味祛邪,忽视后天,损伤正气。
2、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生石膏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毒凝结不开者。
临床表现为口苦、口粘,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熏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理念与方法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对病毒性肝炎有着自己独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我注重辨证施治,强调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我要强调的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则。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我主张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血润燥等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蕴结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的中药,如龙胆草、栀子、大黄等;对于肝气郁结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对于肝阴不足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养血柔肝、滋阴降火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等。
我还会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加入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板蓝根、金银花、紫花地丁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能够有效清除病毒,减轻肝损伤。
除了中药治疗,我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我会建议患者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绿豆、丝瓜、苦瓜、绿叶蔬菜等;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等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在生活习惯方面,我会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饮酒和吸烟,保持心情舒畅。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我还会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我会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深知病毒性肝炎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我会竭尽所能,运用中医治疗理念和方法,帮助患者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标签: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马光亚马光亚(1914~2005),原籍湖南湘潭,中国百大名医之一,曾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马老医学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从医60余载,尤擅长治疗肝病,对肝炎的治疗,见解独到,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师从马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整理如下:祖国医学对肝病记载较多,可散见于“胁痛”、“黄疸”、“疫毒”等论述中。
马老强调中医临床,审证必先求病因,纵观肝炎全程,风寒、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尤以湿热为多见。
马老通过多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认为其辨证分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疾病的病因,分为风寒型和湿热型;二是按疾病的转归分为脾虚型、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兹将马老对各型的辨证和相应治法、选方介绍如下:1辨证选方1.1风寒型六气袭人为病,风寒为首,古有“风为百病之长”,“百病表为先”之说。
临床上肝炎亦有风寒型,此型必有寒热及头身疼痛之表证。
风寒型又可分为风寒袭表、风寒半表半里及风寒人里三种情况。
1.1.1风寒袭表临床主要表现: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筋骨酸楚,脉浮紧,舌苔白滑。
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有风寒外袭,瘀热内伏于肝,不得发越而发黄者,治法:解表清热,兼利小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1.2风寒半表半里临床主要表现: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此证即少阳证,也是临床肝炎常见证型。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1.3风寒人里临床主要表现:畏寒不发热,四肢逆冷,呕吐,腹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此证即为里寒证,临床不多见,但亦时有之。
治法:温里散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
1.2 湿热型此型为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临床须注意辨识湿热孰轻孰重,在表在里,以确定施治的重点。
湿热型中可分为湿邪在表,湿重于热,湿伤肠胃,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五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