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湾海域一次三相型赤潮及其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00.39 KB
- 文档页数:5
赤潮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发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发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赤潮的防控措施1. 海区进水需经过沉淀、过滤或消毒后才进入养殖池,如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备有蓄水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科学清塘、肥水培藻、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保证池塘中优质种群优势,尽量杜绝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增加赤潮生物繁殖的物质基础;3. 可以科学套养一些鱼类(鲢鱼)、贝类等,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 海区赤潮发生时,要“保水”,停止换水,避免赤潮的发生。
常见赤潮生物种群的清除方法1. 夜光藻(1)外用:先用黑臭净(1包2亩)干撒,消除底污,截断营养源,傍晚用纳米氧+百安威(1+2用2~3亩)混合泼洒。
可酌情连用2天。
第三天用解毒超爽/净水王兑水后全池泼洒,降解毒素,防止养殖生物因藻类死亡而中毒;接着用黑金神+2包粉剂活菌王+1桶六抗培藻膏提前浸泡一夜全池泼洒,可用4~5亩,调节水色,培育有益藻类。
(2)内服:可用清源、活性蒜宝/新菌克、金多维/酶解多糖拌料,一天两餐,连用3~5天,目的是解毒排毒,保肝护肝,增强虾的抗应激能力。
2. 鞭毛藻或甲藻(1)外用:先用2瓶百安威+1瓶纳米氧兑水后拌匀全池泼洒,可用2~3亩,杀灭有害藻类;晚上酌情可用1包降解灵+1包超C拌匀后全池泼洒,可用1~2亩,或者使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各500克干撒,目的是增强水体通透,提高虾抗应激能力,酌情可按以上方法再操作一次。
第二天可用净水王/解毒超爽(1瓶用3~4亩)兑水后全池泼洒,降解毒素,防止中毒,同时有利于有益藻类生长,接着用1桶乳酸宝+1包黑金神+2包粉剂活菌王/灵活100+2包藻健康/1桶六抗培藻膏提前加水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可用5~6亩,调节水质,培育有益藻类。
福建水产,2009年9月第3期NO.3 JOURNAL OF FUJI AN F IS HER IES Sep.26.2009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苏灵江(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
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发生前后,1000hP a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倒槽或者气旋,并随着冷空气的北退而向内陆地区延伸,台湾海峡的气流多为东南到西南向,气温和水温持续回升、风速偏弱、相对湿度偏高,盐度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此种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促使了厦门海域冬季赤潮的发生。
关键词: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环流形势;水文气象赤潮是福建沿海多发区的海洋灾害之一,其高发期为每年的5~7月份,但近年赤潮发生时间呈现提早的趋势,冬季也偶有赤潮发生。
2008年3月15日厦门海域发生了血红哈卡藻(Akashi w o sanguinea)赤潮,最大面积6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长达20天;2009年2月5日,厦门海域再次发生了血红哈卡藻赤潮,最大面积为31平方公里,持续时间22天,该次赤潮发生时间较2008年的赤潮提早了40天。
血红哈卡藻是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的内湾、近岸水域,虽然迄今还没有关于该藻种产毒的报道,但该种能使鱼类致死[1]。
赤潮的形成是海洋生物、化学、水文气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海洋污染日渐加剧的情况下,海洋水文气象条件正成为赤潮形成与消失的直接原因[2]。
齐雨藻[3]研究表明一个稳定发展的天气对夜光藻赤潮的形成和维持是重要因素。
王咏亮[4]进一步探讨了500hPa环流形势在赤潮预报中的应用,并通过相关分析,归纳出四种有利于东海春季赤潮发生的典型环流形势,试预报正确率达59%。
赤潮产生的原因有什么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产生的原因赤潮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不同海域、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等都是影响赤潮生成的条件,但是,普遍认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基础因素。
海洋受到有机污染,赤潮生物利用氮、磷、碳等营养元素,大量繁殖和积聚。
而Fe、Mn、Co、Zn、Si及维生素B1、B12、四氮杂茚、间二氮杂苯等增加,可成为赤潮发生的诱导因素。
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
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后盐度下降,气温、水温、气压升高,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人为因素中,含氮、磷、COD的废水、生活污水、高密度养殖区、农田化肥、农药随径流入海,大气中NOx溶解、微生物分解等,也均可形成赤潮。
赤潮的预防措施一、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资基础。
携带大量无机物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较发达。
然而也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
据统计,占全国面积不足5%的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70亿吨。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入海量还会增加。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
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水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对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进行严格处理。
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减轻海洋负载,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1、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2、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放污水量大的工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3、克服污水集中向海洋排放,尤其是经较长时间干旱的纳污河流,在径流突然增大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排放,减少海水瞬时负荷量。
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夏季赤潮期间分布变异的多元分析杨清良;林更铭【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7(27)2【摘要】根据2000年6月至7月夏季藻华期在11个监测站10个航次获取的表层浮游植物和现场测定的理化参数数据,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揭示浮游植物聚群在污染胁迫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异显著,各站多样性指数值(H′)变动在0.45~4.23之间;(2)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MDS)结果显示,浮游植物聚群可分为3个与浮游植物阶段性演替以及各水域间不同的理化特征相关联的群落.群落Ⅰ系2000年6月赤潮暴发时主要出现于西海域的低盐港湾群落,由微型(nano-)浮游植物组成,包括硅藻门的角毛藻、骨条藻等属种类以及金藻门的单鞭金藻属种类等,如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 )等和一种单鞭金藻(Chromulina sp.)(未鉴定到种,藻径3~5μm),它们是赤潮原因种.群落Ⅱ和群落Ⅲ都以小型(micro-)浮游植物占优势.群落Ⅱ为赤潮前后广泛出现于调查区各水域的亚热带近岸广布群落,代表种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 群落Ⅲ主要分布于本海区东-东北部,由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近海广布性种类组成,包括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地中海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editerrane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优美施罗藻(Schroederella delicatula)和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等; (3)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显示,当微藻赤潮出现时,数值丰度的K-优势曲线位于生物量K-优势曲线上方,而无赤潮时2条曲线大体上重叠.其模式可指示厦门海区西部海域污染严重以及东-东北部中度污染的状况;(4) 根据各航次全部调查数据所作的PCA分析得到的前3个最主要成分,包括浮游植物丰度和溶解氧,铵氮和磷酸盐,盐度和温度等,大约解析本调查总差异的78.5%.【总页数】12页(P465-476)【作者】杨清良;林更铭【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X171.5;X55【相关文献】1.赤潮高发期间厦门海域叶绿素值预报方程建立及应用于灾害性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 [J], 吴玉芳2.秦皇岛海域赤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J], 慕建东;郑向荣;赵振良;付仲;吴新民;郗艳娟;赵春龙3.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期间叶绿素变化的若干典型特征 [J], 蔡励勋4.厦门西海域赤潮发生区海水pH的分布及与赤潮的关系 [J], 庄万金5.厦门海域春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初探 [J], 刘媛;黄邦钦;曹振锐;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潮形成的原因由于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爆发性生长所需的条件各异,因此赤潮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在《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1)—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中提到赤潮形成有一个共识——即赤潮生物的存在与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交换较差的内湾、叫封闭的海湾交汇面、封面及排污口附近沿海、海水有上升流的海域等,君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总体而言,赤潮的频发与下面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讲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入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而海水中大量的N、P、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的物质基础在养殖区,由于年复一年的在那里养殖,部分饵料的下沉和鱼类粪便排泄物日长月久的在海底沉积,富营养化程度极高,N、P比重严重失调(正常为15:1),就像海底埋藏有定时炸弹,一旦气候反常有适宜赤潮生物爆发性增殖的条件,赤潮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赤潮生物的快速生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合适的温度和盐都、充足的光照等,有人推测,近年来的赤潮频发也可能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比如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海水温度异常变化。
此外,风、潮汐、海流等因素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向某个方向聚集,造成了局部区域的赤潮形成(3)过度的海产养殖很多的沿海水域已经形成了密集的海产养殖产业。
但缺乏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导致了养殖密度过高,过量的投饵和排泄物的增加使得养殖海区有机污染加剧,造成了海洋的富营养化。
这是养殖海域赤潮发生频率较高的根本原因之一(4)赤潮生物的异地传播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航运业的繁荣。
频繁的国际航运导致了船舶在时间各港口间穿梭,而这些船舶在各港口不断的纳入和排放压舱水,导致大量海水的异地搬运,从而造成了不同赤潮生物种类的异地传播,使得世界各地新的赤潮种类不断出现。
《赤潮引起的原因》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赤潮是怎么出现的。
你们知道吗?赤潮的出现有时候是因为海水里的营养太多啦。
就好像我们吃太多糖果会不舒服一样,海水里营养太多也会出问题。
比如工厂把一些脏水排到海里,还有农民伯伯在种地的时候用的肥料流进了海里,这些都会让海水里的营养变多。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条小鱼,它生活的海水本来很干净。
可是后来,附近建了一个工厂,工厂把脏水排进了海里。
慢慢地,海水里的营养多了起来,就出现了赤潮。
小鱼觉得呼吸都困难啦,它的小伙伴们也都生病了。
所以呀,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能随便往海里排脏东西。
《赤潮引起的原因》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说赤潮出现的原因。
除了上面说的营养太多,还有一个原因是海水的温度变得不正常啦。
有时候天气太热,海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这就像我们在夏天热得不想出门一样,海水温度一高,一些不好的东西就容易长出来,赤潮就可能出现了。
我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海边的城市,因为天气太热,海水温度高,出现了赤潮。
那里的渔民伯伯都不能出海捕鱼了,他们可着急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保护环境,让海水的温度正常,这样赤潮就不容易出现啦。
《赤潮引起的原因》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讲讲赤潮为什么会出现。
还有一个原因是海里的一些生物不平衡啦。
比如说,有一种小生物突然变得特别多,它们会让海水里的东西发生变化,然后赤潮就可能出现了。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有一片大海,本来各种生物都好好的。
可是有一段时间,一种小小的藻类变得特别多,它们把海水里的氧气都抢走了,其他的生物就没法好好生活了,赤潮也就来了。
小朋友们,我们要保护大海里的生物,让它们都能快乐地生活,这样赤潮就不会轻易出现啦。
第28卷第4期2011年08月海洋预报MARINE FORECASTSV ol.28,No.4Aug.20111引言厦门湾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系一个半封闭型的河口港湾,是福建省赤潮多发区域。
据统计,2001—2010年厦门湾发生赤潮47起,年均发生赤潮4.7起,占全省30%。
目前赤潮发生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具备藻类生物以及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必要条件[1],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是诱发赤潮的重要原因[2-3]。
在此理论下,当海域满足海水富营养化的条件下,可以探询有利于赤潮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来预报赤潮[4],王咏亮(2005)[5]、张俊峰(2006)[6]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趋势预报赤潮是可行的。
根据2003—2009年福建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厦门湾是一个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该海域常年处于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具备赤潮发生的化学条件。
庄万金(1991)[7]分析了厦门港赤潮发生区溶解氧的时空变化与赤潮生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DO、COD、pH值可作为监测、监视和预报赤潮的一种重要手段。
蓝虹等(2004)[8]研究了厦门西海域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与水文气象关系,指出水文气象的变化特征可用作厦门西海域赤潮预警预报指标;吴立峰(2006)[9]研究了厦门同安湾硅藻赤潮与理化环境条件的关系,指出适宜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可能是诱发硅藻赤潮的原因之一;陈国斌(2008)[10]对2006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中赤潮生物及天气进行分析,首次指出台风对同安湾赤潮有明显的影响;苏灵江(2009)[11]分析了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提出在冬季向春季的转换过渡期,回暖的天气形势对厦门海域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述研究为厦门海域赤潮的监测、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以往研究多基于生物、化学、水文气象和天气特征分析,虽有提到台风对赤潮的影响,但至今没有针对厦门湾赤潮与热带气旋关系进行研究。
赤潮形成的原因引言赤潮是指海水中出现异常高密度的有害藻类,导致水体呈现红色或棕褐色的现象。
赤潮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还对人类的健康和渔业资源造成威胁。
了解赤潮形成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赤潮形成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赤潮的定义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有害藻类异常繁殖并聚集成块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藻类会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对海洋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有害藻类会迅速繁殖,形成赤潮。
这些有害藻类主要包括硅藻、甲藻和蓝藻等。
赤潮形成的原因赤潮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赤潮形成的原因:1. 水温变化水温是赤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些有害藻类对水温的适应性非常高,它们可以在较高或较低的水温下繁殖。
当水温升高时,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会促进有害藻类的繁殖。
因此,在水温升高的夏季,赤潮往往更容易发生。
2. 养分过剩赤潮的形成与海水中的养分浓度密切相关。
养分包括氮、磷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过多的养分会刺激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人类活动,如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过度施肥等,会导致海水中养分过剩,从而促进赤潮的形成。
3. 光照光照是赤潮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部分有害藻类对光照有较高的依赖性,它们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并繁殖。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有害藻类的繁殖速度会很快,从而形成赤潮。
4. 水体环境变化水体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赤潮的形成。
例如,水体的流动性、混合度、盐度、pH 值等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当这些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会影响到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促使赤潮的形成。
5. 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也是造成赤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环境条件,如气温、降雨量和风向等。
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赤潮的发生。
例如,温暖的气候可以促进赤潮的发生,而降雨量的增加会增加养分的输入,从而增加赤潮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