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课时学案-语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76 KB
- 文档页数: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学科初一语文教学内容(课名)秋天的怀念该内容总课时两课时翻转课时两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分析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课前学习任务为为这一目标实现做好铺垫。
二、学习目标分析A(注意):通过提供课文录音及图片,PPT,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本课的注意力;R(关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情;C(信心):课堂难易适中,经过努力认真便可完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S(满意):对学生的认识及时反馈,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满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已能够自己扫除字词障碍,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基本技能,能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不过差生可能抓不住要点。
四、课前任务设计1.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勾画出重点字词,读准字音,掌握词意,写在预习本上;2.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中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5.你感受到文中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五、课上任务设计活动环节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时间分配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朗读5分合作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小组合作5分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讨论结果,他人进行评价展示交流3分总结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成果共同总结2分六、教学设计反思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他的生活之花开的灿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史铁生对生命的深深地遗憾尽显其中。
母爱子,子思母,始终是文章情感的内线,学生们只有多次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前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必备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要了解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
其次,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要理清文章脉络,了解烛之武的辩论艺术。
2.强调重点、难点。
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涉及的重点以及难点讲解制作成视频微课,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目标知识,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知识点。
3.列出学生自学反思的问题:(1)《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基本上是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来交代情节发展的,请指出郑伯、烛之武、晋侯等人物是怎样通过对话带动故事发展的。
(2)烛之武是如何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的。
(3)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
二、课堂上学生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深化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开展《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外交使节的身份进行交流探讨。
学生在模拟外交使节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烛之武的能言善辩,进而学习其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活动的开展推进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步骤:1.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依次逐句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语句,待小组学习完毕后,在小组内选择翻译能力较强的1名学生代表本小组发言。
2.选择《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重点语句对代表8个小组的8名学生进行翻译能力检测,其他学生进行监督评比,在参加测评的8名学生中选择出能力较强的3名学生。
3.经过小组内和班级内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反复翻译,学生对于全文脉络、文章大意等方面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
在此基础之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烛之武的外交语言技巧,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知识对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三年级语文上册翻转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1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维习惯。
1.2 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语文课文“咕咚咕咚咚”,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只小青蛙的故事。
2)学会使用书本、网络等多种信息渠道进行知识获取。
3)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2.1 课前准备: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先通读一遍课文“咕咚咕咚咚”,并根据课文内容自行思考、笔记。
2.2 翻转课堂:2.2.1 视频学习:学生家长在家中协助学生打开网络电脑,进入学校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平台,在平台中选择“咕咚咕咚咚”课程学习,学生在家中通过视频观看教师讲解课文,并听取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
2.2.2 阅读、笔记:学生在家中按照教师要求对诸如作文、笔记、题目等进行联系。
2.2.3 课堂巩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讲师通常利用讲台进行思维导图、白板演示等教学活动,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3.1 具体操作:1)布置课前作业:学生通过课前作业进行自主思考,提高积极性。
2)观看视频,并配合教师所留想题、元素调查,加深学生思考,并增加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度。
3)进行阅读、笔记,并进行相关的实践练习,如写作、话剧表演等。
4)进行课堂巩固:将前面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技巧融合起来,进行巩固和评估。
3.2 教学方法:1)基于首次听课,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尝试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听课和学习状态,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自己的不足。
2)针对教学现场的情况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了解,以便教学精准有效。
3)以达到教育效果、使学生实际行动的方法为导向,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4)利用一些社交学习的模式,营造自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答疑、分享,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总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张力与学习动力中得到了释放,激发出了学生对于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精神的高度追求,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平台。
教学目标:1. 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掌握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2. 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翻转课堂平台(如优课、钉钉等)2. 《红楼梦》原著及相关资料3. 学生分组名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二、自主学习1. 学生利用翻转课堂平台,观看《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视频。
2. 观看过程中,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下重点内容。
三、小组讨论1. 学生根据观看视频的内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2. 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观点,共同探讨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特点。
四、课堂展示1.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本组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分析。
2. 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对展示内容提出疑问或补充。
五、教师点评1.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总结《红楼梦》人物形象的特点,强调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案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命运等因素对关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如何借鉴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智慧。
四、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翻转课堂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1.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五年级语文下册《彩色的非洲》翻转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彩色的非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彩色”、“非洲”、“艺术”、“多样性”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的非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非洲这片神秘大陆的兴趣和向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描述非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非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如非洲的图片、视频等。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非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非洲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4. 课文背诵:学生背诵课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6. 课文内容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非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艺术特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选择一幅非洲的图片,用所学知识描述图片中的非洲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讨论、分析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和艺术特点。
语文翻转课堂教案教案标题:语文翻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翻转课堂的概念和利益,并认识到它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
2. 学生能够利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翻转课堂的讲解、讨论和活动,提高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翻转课堂的概念和优势2.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3.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和网络连接2. PPT或视频资源3. 语文教材和学习资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入翻转课堂的概念和优势,让学生认识到通过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明白语文是需要实践和思考的学科。
步骤二:知识讲解1.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PPT或视频等形式,讲解本节课的语文知识点。
2. 强调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应主动学习、思考和提问题。
步骤三:讨论与合作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意见。
2.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学习,通过相互解答问题和分享讨论结果,互相促进学习。
步骤四:巩固练习1.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巩固练习,例如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写作或阅读理解等。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步骤五:课堂展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通过翻转课堂讲解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分享。
2.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组形式或个人形式进行讲解,展现自己在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和讲解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翻转课堂学习,通过自主查找相关资源和展开讨论,进一步深化学习。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例如写作、演讲或文化探究等。
通过上述教案,学生能够在翻转课堂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提升语文表达的水平。
篇一:二年级语文翻转课堂案例《识字5》——二年级语文上册翻转课堂案例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们启示也很深刻。
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偏旁羽字头,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看图、识字写字、诵读韵文,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冬天虽冷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难点: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第一行秋姑娘舞着黄叶刚刚飞走,冬爷爷就悄悄地向我们报到了。
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一听,张大眼睛认真看一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多媒体演示)1、冬天到了,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树上白了,屋顶白了,地上也白了。
这真是一场(大雪 )。
谁来读好这个词语。
2、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刮得那么猛。
谁来读好这个词。
(北风)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读,谁会?(指名读,男女生读)3、小朋友,你们想过吗?冬天为什么会刮北风,下大雪呢?其实,是因为有一股强冷空气袭来,它带来了北风,带来了漫天大雪,气温也明显下降。
我们把这股冷空气称为寒流。
谁来读好这个词语。
(指名读)4、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谁会读了?5、谁会用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学评析:教学起始阶段,设计针对性强的情境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第二行1、就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许多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可还有一些树,他们却并不怕冷,依旧披着绿衣傲然挺立,还有一种植物竟然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请小朋友到图中找一找,你发现了谁?蜡梅花的花瓣经过霜打雪染,它的表面就象涂了一层蜡,非常美,因此,人们称它为“蜡梅”。
翻转课堂之语文课案例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黄映娇教学目的:明确连贯考察形式和解题技巧教学方法:观看视频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考点解析1.连贯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考察形式(1)排列句序此种考察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作答排列句序这样的试题,考生必须做到准确把握句与句在意义上的联系,根据这一联系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关系,找到句子组合的“序”,然后才能确定它们在语段中各自的位置。
(2)语句复位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是高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
句子复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
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二、应试策略尽管题型变化、难度提高,但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出题者的六大思路,摸索、总结出有效可行的解题对策,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做好语言连贯考题。
三、课前准备(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完成一张句子连贯衔接练习,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二)教学视频准备微课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
本课视频7分钟。
本视频选用我们学校陈文涌老师的获奖作品《排序题解题技巧》,该视频言简意赅,讲解深刻,讲练结合,实用性很强。
三、课堂教学(一)设计思路翻转课堂一上课就检测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然后回顾视频学习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