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中别样的哥特之花——《最后的莫希干人》哥特特色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448.11 KB
- 文档页数:5
从《最后的莫希干人》浅析库柏的种族观念一、作者及作品简介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于1789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伯林顿。
一年后,他父亲威廉·库柏法官把他带到纽约州中部奥茨高湖畔的库柏镇。
他31岁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戒备》于1820年自费出版,很不成功。
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改变方向,写了一部他认为“应当是纯粹美国式的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的书”,即《间谍》。
小说在1821年出版后受到欢迎。
他以后又写了反映边疆生活的《皮袜子故事集》(“皮袜子”是小说主人公纳蒂·班波的绰号)五部曲:《拓荒者》(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草原》(1827)、《探路者》 (1840)和《杀鹿人》(1841)以及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即革命历史小说《间谍》、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和海上冒险小说《舵手》。
库柏在30年创作生涯中写了50多部小说和其他著作。
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对美国的西部小说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拥有不少读者。
《最后的莫希于人》是《皮袜子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
故事发生在18世纪50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
当时,这儿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
小说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踪、伏击、战斗等一系列惊险情节的描写。
主人公纳蒂·班波,此时已做了英军的侦察员,并已获得“鹰眼”的绰号,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干族酋长“大蟒蛇”钦加哥,以及钦加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以一场大厮杀而告终。
以一场大厮杀而告终。
作品细腻而逼真地展现了美国边地西移过程中英法殖民主义者的争夺斗争、白人殖民主义者对印第安人的暴行以及“欧洲文明”的丑恶面目。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一)《最后的莫希干人》是一本惊险刺激的丛林冒险故事,合上它,我眼前便出现了凶狠狡猾的麦格瓦,美丽动人的科拉和艾丽斯,英俊的海沃德,正义的钦加哥和恩卡斯的形象,久久不能退去。
这本书的主要事情都围绕着一片原始森林展开,那里居住着两个家族:莫希干人和休伦人。
莫希干人正义刚毅,休伦人奸诈狡猾,休伦人试图打败莫希干人,称霸原始森林。
莫希干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族,酋长钦加哥和他健壮的儿子恩卡斯与保护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的海沃德上校,还有他的英军侦查员鹰眼一起,和凶残的休伦人首领麦格瓦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恩卡斯不畏麦格瓦的威胁,与他拼了命,两人同归于尽。
在事情中,科拉也被麦格瓦一刀刺死了,恩卡斯的棺材里放着最好的猎枪和羽毛,它们静静地守护着它们的主人:刚强无畏的莫西干新酋长恩卡斯。
我觉得,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正义的人永远是英雄。
就像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细菌战役,南京大屠杀,这些等等罪行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阴影。
中国人民浴血奋斗十三年,“起来,起来!”这句话成为当时人们最大的心理支撑。
十三年,中国人终于挺直背脊站了起来,伸张了正义,打击着邪恶,发展出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邪恶会被正义所打败,邪不压正,愿我们的明天没有邪恶,没有黑暗!《最后的莫希干人》读后感(二)《最后的莫希干人》写了在英法战争时期,孟罗上校的女儿科拉和艾丽斯以及少校海活德在前去看望的路上,遭到印第安人的一支——休伦人的袭击,同行的侦察兵“鹰眼”——莫希干的大酋长“大蟒蛇”和他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带领他们,与休伦人拈花惹草首领——老奸巨滑的“刁狐狸‘麦格瓦周旋的故事。
猛然一看,这不是活生生的一个“英雄”式故事吗?再仔细想想,就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了。
麦格瓦对白人无止的连绵恨意、印第安人的两族相残,甚至科拉和艾丽斯两位姑娘的无故卷入……都来自于什么?答案是北美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暴!以及冷酷无情的战争!因为殖民者,才导致了休伦人的残忍;因为殖民者,才导致了莫希干这个强大部落的破灭,只剩下了“在蟒蛇”和“快腿鹿”;因为殖民者,才导致印第安人的自相残杀,并牺牲了最后的莫希干人——勇猛的“快腿鹿”恩卡斯;因为殖民都……通过这些,我看到了战争的无情冷血的一面,以及殖民者的张狂、霸道、狡诈。
黄靖(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库柏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刻画了一些友善的印第安人,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都是野蛮人的思维定式。
但是,受西方殖民者的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所影响,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命运时仍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从白人立场出发书写美国西进历史,以未开化的、注定在白人文明进程中走向灭绝的高贵野人和卑劣野人为模式,构建起一整套殖民主义话语,对印第安人存在着文化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为白人发动的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做了巧妙的辩护。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文化偏见;种族优越感;高贵野人;卑劣野人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54-03一、作家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简介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欧洲浪漫主义传统和美洲新大陆的独特文化有机结合,其作品起到了文学传统过渡的桥梁作用。
他在美国文学史上首次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以绰号“皮袜子”的猎人纳蒂·邦波为中心人物的五部曲:《拓荒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大草原》《探路人》《猎鹿人》。
这五部长篇巨著是“一部美国开拓边疆的史诗”,记录了殖民主义在新大陆的扩张战争和移民向西迁移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和历史性变化。
作为早期西部小说的代表,“皮袜子”五部曲的产生和发展与帝国扩张和西进运动密切相关。
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原住民,当西方殖民者刚到美洲无力生存时,印第安人曾给予了他们无私的援助。
但是这些白人势力壮大后就开始大举侵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印第安人被迫奋起反抗。
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期称被称为初期北美印第安战争,这时期的印第安人独立作战,使立足未稳的殖民者们遭到了多次失败,始终未进入北美内陆。
17世纪中期至1815年被称为中期的北美印第安战争,这一时期的印第安人因受西方殖民者的怂恿而参与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被英法双方当做开路先锋,内部四分五裂,实力大减,没得到什么独立自由的保障,甚至导致种族的灭绝。
影评——最后一个莫西干人lizzy 发布于:2007-07-20 16:17有网友在贴子里这样说:“慨叹90年代初的人真是为了艺术而做电影,不像现在烂片如云,尤其是一些无聊的续集。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绝对震撼,让人胸中充满豪情。
恢弘的气势和荡气回肠的音乐绝对不逊色,演员的表演很卖力,配角也极出彩,比如magua。
” 这个网友的观点我真是完全赞成!他说了两句话,前一句是我们不得不成认的事实!好莱坞在上世纪90年代初真是涌现出不少的精品,我在mtime论坛群组情迷好莱里发出的话题“大家来谈一下九十年代初的好莱坞电影吧”被管理员加分,我想一定程式度上也代表了这一点。
另外我要说的是《最后一个莫西干人》这部片子。
第一次看到这部影片,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的小放映厅,影片一开始我就被大气的音乐和一片在蓝色雾霭中的壮美山峦吸引住了。
最精彩的是鹰眼的爱情,在他与科娜之间,本来应该横亘着一条地位和教养的鸿沟。
作为一个在英国上流社会长大的女子,科娜有着一种高贵的美丽,烦琐的贵族服装掩盖不住她的活力,对邓肯求婚的拒绝又表明了她很有主见。
吸引她的,不仅仅是鹰眼刚毅的外表,更是他身体里跳动的自由之心。
两个富于活力的人的相遇是何等的激情,灼热的眼神,还有他们独特的爱情表白:I will find you!(我会找到你!),他们的爱情是影片的灵魂。
在电影中,鹰眼是一个奔跑起来不知疲倦的印第安猎人。
他枪法精湛,可以在很远之外击中奔跑的猎物,他对同伴和朋友忠心耿耿,为他们宁愿献出生命,他勇敢无畏,他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不愿为英法两国在美洲大陆上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而卖命。
我们不禁会感叹英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现,他让我们相信他就是鹰眼本人:行动超过语言,动作敏捷而有力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男子汉的魅力。
如果说这是一首关于一个已经失落了的民族的夕阳挽歌,它所张扬的自由理想与抗争精神却留在了历史深处。
《最后的莫西干人》解读唐恩莉【摘要】美国独立文学第一人库柏的经典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在语言描写,人物塑造,景物描绘等方面都有迥异于欧洲文学的独特面貌,把美国西部印第安土著居民的人情以及自然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赏析了《最后的莫西干人》在语言、人物、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最后对作者库柏形成这种特色的创作心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97-99)【关键词】民族文学;原始;冲突;独立【作者】唐恩莉【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广东清远5115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最后的莫西干人》是美国乡土作家第一人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1789——1851)的作品集《皮袜子故事集》中最经典的一部,也是奠定美国乡土文学的开荒之作。
《皮袜子故事集》包括:《开拓者》(1823)、《最后的莫西干人》(1827)、《探路人》(1840)、《猎鹿人》等五部小说。
它开创了此前美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题材和主题,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刷新了美国的民族文学,使美国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发展道路,基本摆脱了欧洲文学的依附状态,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库柏第一个把美国独有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象用天才的文学才华,引进文学世界,而且他用极为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美国西部原始的印第安人民的民族习惯,种族感情以及种族间的冲突描写得淋漓尽致,为美国民族小说开创了革命历史小说、边疆小说和航海小说等三大题材,以不可辩驳的文学成就,开创了美国文学的先河。
一《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一部《最后的莫西干人》以18世纪50—60年代英法军队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激烈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在拓荒时期,代表进步高贵白种人和原始野蛮,还未开化的印第安原始民族之间的冲突。
小说充满了惊险的故事情节,用对话和叙述把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让阅读者有不可呼吸的感觉,令人一读不忍释手,有一口气读完全篇的冲动。
《最后的莫西干人》作品鉴赏作者:冯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从北美的独立战争以来,美国文学还是处在一个初始的阶段,在此阶段美国的文学还是摆脱了殖民地的禁锢,进而走向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的莫西干人》是对边疆地区的全景式的描绘,里面蕴含了美国本土的文化理想,从地域风格上来看,自然风光到英雄人物的精神都体现了美国本土追求自由、民主的理念,演绎出了美国本土文化的风采。
关键词:库珀;边疆小说;本土文化;美国精神[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1《最后的莫西干人》描述在美国的西部尚未开发之前,美国处于动荡的阶段,大部分的人与自然都在进行激烈的斗争,这些局面正是故事在库珀《最后的莫西干人》中体现的是淋漓尽致,成为美国本土文学崛起的奠基之作。
库珀之所以会选择西部的边疆地区为主要的原型和背景,是因为首先要探讨的是作家创作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的背景,在库珀生活和从事的创作时期正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历史年代,而在此之间边疆的问题是当时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突出问题。
在库珀的所有作品当中,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正是边疆题材的位置,并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英国作家劳伦斯也对该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库珀是美国经典作品的老式款,是具有属于美州特有的,而不是属于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
从这一点看来,库珀正是朝着美国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创作。
当美国的作家们正在极力的摆脱英国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时,库珀就已经把他的近期历史溶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背景当中,因此,《最后的莫西干人》以神奇瑰丽的西部荒原为创作的背景,把西部的自然风光和边疆的民族融合历程作为自己写作的思考之路,并从文学的作品当中展现美国的民族历史。
一、自然景物的出神如画《最后的莫西干人》在很多读者看来,风景的描写最为优美,但是,其中却隐含了更加深刻的寓意。
在文章多处运用了大自然的描写,这不仅仅是体现了美国西部地区的风景优美,更多的是体现出了美国民族的寓意,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作家值得深思的地方。
《最后的莫西干人》作品鉴赏《最后的莫西干人》描述在美国的西部尚未开发之前,美国处于动荡的阶段,大部分的人与自然都在进行激烈的斗争,这些局面正是故事在库珀《最后的莫西干人》中体现的是淋漓尽致,成为美国本土文学崛起的奠基之作。
库珀之所以会选择西部的边疆地区为主要的原型和背景,是因为首先要探讨的是作家创作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的背景,在库珀生活和从事的创作时期正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历史年代,而在此之间边疆的问题是当时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突出问题。
在库珀的所有作品当中,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正是边疆题材的位置,并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英国作家劳伦斯也对该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库珀是美国经典作品的老式款,是具有属于美州特有的,而不是属于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
从这一点看来,库珀正是朝着美国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创作。
当美国的作家们正在极力的摆脱英国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时,库珀就已经把他的近期历史溶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背景当中,因此,《最后的莫西干人》以神奇瑰丽的西部荒原为创作的背景,把西部的自然风光和边疆的民族融合历程作为自己写作的思考之路,并从文学的作品当中展现美国的民族历史。
一、自然景物的出神如画《最后的莫西干人》在很多读者看来,风景的描写最为优美,但是,其中却隐含了更加深刻的寓意。
在文章多处运用了大自然的描写,这不仅仅是体现了美国西部地区的风景优美,更多的是体现出了美国民族的寓意,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作家值得深思的地方。
作品当中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描写,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加工而形成的特定的艺术形象。
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正是创作者自身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更想让读者了解到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自然景物的烘托现象民族之间的融合,这也是作者想要揭示的内涵。
在作者的描写当中,美国的边疆地区不仅仅只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深化,意味着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西部即使不是文明人所居住的地方,但是更比文明还要文明,它们有着醇厚的本性,是作者特意给予的象征景物的描写。
逝去的荒野——《最后的莫西干人》生态意义分析作者:程乾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程乾珊(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摘要:《最后的莫西干人》是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创作的《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对于荒野的描写以及对于逝去荒野的惋惜之情表明这部小说具有生态意义。
本文通过对殖民者和印第安人即森林居民眼中的荒野的分析,认为印第安人对荒野充满着崇敬之情,而白人殖民者却为了自己的贪婪破坏这荒野。
逝去的荒野时刻提醒着今天的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逝去的荒野;殖民者;印第安人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66-03一、“生态文学批评”(ecocriticism)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与生态文学批评的相关的论文和作品就已经开始大量的出现。
但是如果要追述人类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因素、生态思想的话,那可能就要追述到遥远的古代文学。
著名生态主义学者王诺就在《欧美生态主义文学》一书中提到:“古希腊神话、北美印第安文学、卢梭的生态思想、华兹华斯和梭罗等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家们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态思想是一直就存在的。
只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对文学作品和作家们的生态思想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
因此,学者们也开始对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的范围加以界定。
生态文学应该是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学。
正如王诺所说的:“生态文学对人类所有与自然相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就是文学作品中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在此研究中人类不是占据统治者和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