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1. 引言哥特式美术是一种流行于12世纪至16世纪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上。
它以其独特的细节、华丽的装饰和气势磅礴的结构而闻名。
本文将对哥特式美术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希望读者能对这一艺术风格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2. 主题一: 尖拱哥特式建筑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尖拱。
尖拱是指一种呈锐角的拱形结构,它代替了罗曼式建筑中常见的圆拱。
尖拱能够更好地承受重力,使建筑物能够更高、更轻盈地垂直上升。
尖拱的使用使得哥特式教堂建筑能够达到更高的空间和更宏伟的外观。
巴黎圣母院的尖拱构造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配合着高塔和精美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
3. 主题二: 飞扶壁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指的是与建筑物本身并不直接相连的独立状的支撑结构,通过飞扶壁,建筑物的重量可以更均匀地分布。
飞扶壁不仅起到支撑建筑物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飞扶壁可以用于安放雕塑和拱门,增添了哥特式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上镶嵌着雕塑和拱门,以精湛的工艺和细节展示了哥特式风格的艺术魅力。
4. 主题三: 玫瑰窗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影响观赏者最深的部分之一。
它得名于窗户圆形的形状,多为玫瑰花瓣状或尖形花瓣状。
玫瑰窗采用了大片的彩绘玻璃,通过变幻的色彩和透光效果,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光影。
玫瑰窗不仅是建筑物的视觉焦点,同时也具有宗教和象征意义。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展现了圣经中的故事和圣徒的形象,带给人们宗教信仰和启迪。
5. 主题四: 起重吊杆起重吊杆是哥特式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工程设施。
它用于支撑建筑物的物资和工具,为建筑过程提供便利。
起重吊杆可以独立于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通过上下移动来提供物资和工具的运输。
它使建造哥特式建筑变得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实现更复杂、更大规模的工程。
起重吊杆的使用为哥特式建筑的独特外观和复杂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持。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壮丽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展开讨论,包括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
一、宏伟壮观的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宏伟壮观的结构。
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高耸的拱顶和尖顶使人感叹不已。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教授拱(也称尖拱)和飞扶壁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将重量合理分配,并且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外部力量的冲击。
此外,哥特式建筑内部还采用了复杂而精细的支撑系统,如侧廊、螺旋楼梯等,使建筑更加稳固和安全。
二、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尖形拱和窗户而闻名。
尖形拱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明显的设计元素之一,它代表了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精神。
尖形拱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建筑的垂直感,使建筑更加高大和庄重。
而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形窗户则以其狭长的形状和复杂的装饰而著名,它们使得阳光透过教堂的窗户投射出多彩的光影,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三、详细精湛的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详细精湛的装饰而闻名。
装饰是哥特式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建筑更多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哥特式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墙壁通常都覆盖了繁复而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其中常见的元素包括人物、动植物等。
此外,哥特式建筑的墙壁上也常常出现玫瑰窗、穹顶和拱形天花板等特殊的装饰元素,它们被认为是建筑中最具艺术性的部分之一。
四、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
每个建筑单元都被精确地设计为相互连接的部件,这使建筑物能够承受重量并保持稳定。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以创建一种和谐而美丽的整体。
这种布局方式有效地展示了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完美秩序的崇尚。
综上所述,哥特式建筑以其宏伟壮观的结构、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详细精湛的装饰以及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等特点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国际哥特式建筑的名词解释国际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现代演化和复兴。
它融合了中世纪的构造技术与现代的工程手段,为建筑带来了一种独特而精致的风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艺术细节等方面解读国际哥特式建筑。
建筑风格的演变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它代表了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风格和精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哥特式建筑逐渐被其他建筑风格所取代。
直到19世纪末,哥特式建筑得以重新崛起,并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影响力。
具体而言,国际哥特式建筑是指在20世纪至今,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和重建。
结构特点的演进国际哥特式建筑延续了中世纪的结构特点,如高耸的尖顶、巨大的拱门和尖顶的窗户。
同时,它还注重结构的几何精确性和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
对于20世纪的建筑师来说,他们不再依靠手工艺人的技艺,而是运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来实现这些结构特点。
这种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方法,使国际哥特式建筑脱颖而出。
艺术细节的继承和创新如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一样,国际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的装饰和艺术性。
国际哥特式建筑从中世纪的装饰元素中汲取灵感,同时又运用了新颖的材料和技术。
例如,玻璃幕墙的使用使得建筑内部充满了自然光线,石材和钢结构的搭配则增加了建筑的现代感。
这种结合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细节,使国际哥特式建筑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国际哥特式建筑的地域影响国际哥特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不同地区的建筑师各具特色,带来了不同风格的国际哥特式建筑。
例如,在美国,纽约市的圣约翰大教堂以其宏伟的尖顶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而在亚洲,香港的中央图书馆则展现了现代技术与哥特式风格的完美结合。
结语国际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的精神。
它的结构特点、艺术细节和地域影响都使其成为建筑界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在历史建筑复原还是新建工程中,国际哥特式建筑都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和感受。
巴黎圣母院中的哥特式建筑描写引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巴黎的一座著名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它被誉为中世纪教堂建筑的杰作,吸引了数百万游客每年前来参观。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技巧而闻名。
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几个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点:1. 尖顶尖塔哥特式建筑常常有高耸尖挺的尖顶和尖塔,象征着朝向上帝和天堂。
巴黎圣母院有两座高达69米的尖塔,在城市里远远可见。
这些尖顶盛装着钟乐和钟铃,营造出虔诚而庄严的氛围。
2. 高大而空灵的拱形窗户巴黎圣母院拥有许多精美的拱形窗户,这是哥特式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这些窗户充满了艺术感,构成了教堂内部明亮而尊贵的氛围。
窗户上有着精心雕刻的花纹和图案,通过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当阳光透过玻璃时会产生绚丽多彩的光影效果。
3. 复杂精致的雕塑巴黎圣母院外部装饰着各种各样复杂精致的雕塑。
无论是门廊上还是尖塔上,都可以看到无数古老经典的宗教和历史题材雕刻作品。
这些雕塑以其栩栩如生的表达方式和细节描绘而闻名。
每一个雕塑都富有象征意义,在讲述宗教、传说或其他故事。
4. 巨大而坚固的支撑结构哥特式建筑在设计时注重结构坚固,并采用了许多支撑结构来实现这一目标。
巴黎圣母院中有着复杂而庞大的飞扶壁和支柱系统,使得教堂能够承受重压,并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细节描写巴黎圣母院代表了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巴黎圣母院建筑细节描写的描述:1.主立面:主立面冠以三座大门和两座尖塔,门廊上雕刻着各种宗教故事和寓言图案。
尖塔高耸入云,让人感叹不已。
2.拱形窗户:从内部而言,拱形窗户是巴黎圣母院最引人注目的设计之一。
当光线透过彩色玻璃镶嵌而进入教堂时,在地板上投下颇具艺术感和神秘感的光影。
3.飞扶壁:这些支撑结构以石材制成,看起来像是森林中生长的树木。
它们传达出一种雄伟而壮观的氛围,并支持着整个屋顶结构。
一、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历史1. 11-12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的流行。
2. 12-16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和发展。
3.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教堂的特点1. 建筑结构方面:尖拱顶、尖顶尖塔。
2. 装饰风格方面:壁柱雕刻、彩绘玻璃、雕花图案等。
三、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结构1. 教堂平面图:十字形平面。
2. 教堂构造:骨架结构。
3. 内饰装饰:壁画、木雕等。
四、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1. 扬弃了罗马建筑的沉重与厚重,追求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2. 强调“光与阴影”的效果,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
3. 呈现出一种虔诚、神圣的氛围。
五、哥特式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高峰。
2.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城堡、宫殿等建筑中。
六、现代对哥特式教堂的继承和发展1. 20世纪以来,哥特式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一些现代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了哥特式建筑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哥特式建筑作品。
七、结语哥特式教堂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优美的建筑结构和绚丽的装饰风格,为后世建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八、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1. 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尖拱顶的设计使得教堂的整体建筑呈现出向上延伸的姿态,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
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能够在心灵上引导人们向上追求。
尖拱顶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建筑结构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哥特式教堂的装饰风格哥特式教堂所采用的装饰风格十分独特,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壁柱雕刻、彩绘玻璃和雕花图案。
壁柱雕刻通常呈现出精细而富有层次感的花纹和图案,为教堂的柱子和墙壁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效果。
法国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建筑作为欧洲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雄伟壮丽的外观和独特的审美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杰作。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它是从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
罗马式建筑主要追求结构上的均衡和稳定,而哥特式建筑则更加注重垂直的线条和空间的高度感。
它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尖拱、支撑拱和飞扶壁等设计,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轻盈、通透,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内部空间。
二、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法国哥特式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图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
它以高耸的尖形尖塔和尖顶教堂为特色,使得建筑物的垂直线条更加明显,给人一种向上的冲劲。
其立面装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雕塑、凿字、镂空窗花等。
这些独特的装饰元素使得建筑物华丽而庄重,令人赞叹不已。
三、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1.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以其壮观的尖塔和华丽的西立面而闻名于世。
该建筑以其优秀的雕塑和玻璃窗花设计吸引了众多游客。
2. 图卢兹圣母院: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这座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曾经是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其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宽敞明亮,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3. 勃艮第区圣母院:位于法国东部的勃艮第区,这座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尖顶尖塔高耸入云,立面装饰精美,展现了完美的建筑比例。
四、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影响法国哥特式建筑不仅在法国本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建筑的空间感和垂直线条激发了许多后来的建筑师的灵感,在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哥特式建筑的身影。
五、现代对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研究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哥特式建筑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法国政府和学术界积极投入研究和保护的工作中。
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同时也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这些建筑的认识和关注。
德国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德国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垂直感。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注重垂直线条的延伸,通过高大的尖顶、尖拱和高耸的尖塔来营造威严和庄严的氛围。
尖拱是哥特式建筑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它通过将石块错综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轻盈而挺拔的外观。
此外,德国哥特式建筑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
比如,在建筑的立面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华丽精致的花饰和浮雕,在柱子和窗户上,我们也能看到精心雕刻的壁龛和雕像。
这些精美的细节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是展示了建筑师和工匠们的艺术才华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二、德国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哥特式建筑在德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各种文化和艺术都汇聚于此,对当地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德国哥特式建筑出现在科隆主教座堂,该建筑以其巨大的尖塔和精美的尖拱而闻名。
之后,各地的教堂、宫殿和城市建筑纷纷效仿哥特式风格,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在14世纪和15世纪,德国的城市开始兴起哥特式的市政建筑,特别是市政厅。
这些建筑不仅是行政中心,更是展示城市繁荣和地方自治能力的象征。
兰茨胡特市政厅、布列斯劳市政厅等著名建筑成为了德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德国哥特式建筑的文化价值德国哥特式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独具特色,其背后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德国哥特式建筑是德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形式,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宗教和社会变迁。
德国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德国人文明的象征,更是后来德国艺术和建筑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次,德国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追求。
哥特式建筑常常用于教堂,而教堂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无论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一、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Gothic),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
这个词原指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
15世纪,意大利人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振兴古罗马文化。
也许是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一种艺术风格称为哥特,意为野蛮。
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上图左为英国西敏寺,晚期哥特式建筑,略显累赘的肋架券,增加了更多装饰元素。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充满了神秘、庄严和宏伟的气息,被誉为建筑史上的一座巅峰。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点。
一、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其高而瘦的结构。
相比于罗马式建筑的低矮沉重,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垂直性而脱颖而出。
这种垂直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高度上,还体现在建筑的细节上。
哥特式建筑常常采用尖拱形的拱门和窗户,这种形式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纤细、苗条,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飞扶壁和尖顶。
飞扶壁是指在建筑的外墙上加建一种独立的支撑结构,用以承担建筑的重量。
这种结构使得墙体可以开设更多的窗户,使光线能够更好地进入建筑内部。
而尖顶则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之一,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气质。
二、装饰手法哥特式建筑的装饰手法也是其独特之处。
与罗马式建筑的浮雕和壁画不同,哥特式建筑更注重线条和结构的装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建筑的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是一种将彩色玻璃拼接而成的艺术品,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细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在哥特式建筑中,花窗玻璃常常被用于教堂的窗户上,通过阳光的折射,营造出一种神圣而梦幻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雕刻和镂空的装饰手法。
建筑外墙上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以其细腻的纹理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内部空间,建筑的柱子和拱顶常常采用镂空的设计,使得光线可以透过空洞的部分进入室内,创造出一种幽暗而神秘的效果。
三、艺术表现哥特式建筑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装饰手法,表现出一种庄严、神秘而宏伟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哥特式建筑常常被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宗教和政治场所,它们的庄严和宏伟不仅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也表达了人们对神圣的崇敬之情。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引言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
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
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
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
哥特音乐流派众多。
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
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
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
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
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在。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及艺术处理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及艺术处理哥特式建筑是欧洲历史上的一种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末,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许多变化,直到15世纪中期才逐渐式微。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最后一种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及艺术处理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哥特式建筑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结构形式,特别是钢架结构和石拱桥的使用,以及窗格玻璃的创新,这些塑造了整个建筑的形态和外观。
首先是哥特式建筑的垂直性。
这种垂直性是哥特式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在建筑方面体现为高耸的拱形拱顶、尖顶、尖刻饰和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对于材料、技术和建筑形式的追求是真正的“天高地迥,气清景秀,”它的构筑手法完全倚重石、砖、钢架建造,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由数百英尺高的立柱、梁、弓、拱组成。
其次是哥特式建筑的结构形式。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形式通常是组成雕花和壁龛等装置、拱弧顶、弓形窗和墓穴、拱形厢形穹顶和祭拜墓穴等。
这些结构形式的使用体现了哥特式建筑对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并且进一步催化了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是哥特式建筑的装饰。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本质上是富有装饰性的初印刷术,它是浮雕和伟大的花卉和植物设计在建筑表面,形成了装饰性的浮雕。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但同样也慢慢地成为哥特式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
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处理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处理方面讲究极致和勇气,它的构造思想深受现代建筑师青睐。
因为哥特式建筑充满了尖角、勾芡和欧式风格,它的鲜明特色让人陶醉,也是当代建筑设计师的灵感源泉。
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处理是相对于历史上其他建筑风格而言的,它是由建筑和装饰两个方面构成的。
建筑方面,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使用钢架和拱桥建造建筑物。
这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并不需要像传统结构那样用石头搭建。
结合作品分析哥特式美术的艺术特色答题要点:(1)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至15世纪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法国,开始于建筑领域,而后才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
(2)哥特式建筑追求平面装饰的效果,其特征是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刻有想象的怪物等,其局部装饰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这种形式在这一时代的教会建筑中占有统治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骨架券以及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地应用了飞扶壁。
它把罗马建筑中支承拱顶重量的坚实厚壁极巧妙地依托垂直于屋顶的构柱、飞扶壁、尖券以及肋拱共同承担,从而大大减小了墙垣的厚度,并又赋予极精美的艺术处理。
①例如法国的圣德尼教堂,就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轻盈、纤细的建筑结构。
它采用尖券和肋穹,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平面遵循后堂回廊式型制,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精神,同时它强调了严谨的几何形造型和对明亮光线的追求。
②再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它作为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共同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式风格。
教堂的内部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有种“向上高升”的感觉。
(3)12至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它要求对教义的解释和形象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表现手法也自觉模仿自然形象、追求感情表现,形成所谓“哥特式现实主义”,而这一时期的雕刻也逐渐脱离建筑而走向独立。
最能反映哥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
①在教堂的入口两侧排列着的柱像是从建筑结构演变出来的雕刻装饰形式,这种柱像日益脱离建筑而成为独立的雕刻作品。
人物形象不但从僵直而紧贴柱子变为高浮雕的形式,而且还表现出身体动态的左顾右盼,突破了建筑结构的限制,同时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立性,它们甚至是可以脱离支柱的。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外国美术史论文)】哥特式建筑特色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哥特式花窗尖拱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论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色
秦倚天
摘要:哥特式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它有以下建筑特点:
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高耸的塔楼多为尖笋状;斜柱加固支撑较薄墙面,形成特殊的外墙结构;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窿;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多是圣经故事,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造型艺术;风格特点
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被蛮族破坏,哥特式建筑正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
与最高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Gothic),
意为野蛮人的艺术,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
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
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13世纪是哥特艺术的强盛时期,从事哥
特艺术的艺术家们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了提升,这些艺术家开始创作出了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
品。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当时哥特式中的肋架拱项和飞扶壁的趋势已经出现在法国一些教堂建筑中。
圣丹尼教堂一般被认为是法国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
在这座教堂的建造过程中,彩色玻璃窗被大面积的应用以取代罗马式风格的墙壁,并且以往在关于肋架拱面的结构问题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种新奇的建筑风格在后来也在多所教堂的设计建造中被使用。
由于哥特式建筑的标
志物为“尖拱”,所以哥特式的建筑风在其初期被称为“尖拱式"。
二、哥特式建筑的发展阶段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年修道院长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
早期哥特式建筑中较为著名的有:劳恩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坎特伯雷大教堂。
其中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235年初具规模,实际竣工于1345年。
巴黎圣母院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巨大的规模和优美的设计,以及新技术“飞拱”的引入。
飞拱是全拱或半拱,它把来自于墙壁上部房顶的侧推力传向外侧的支撑物或扶垛,从而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点上,大大减少了内部支撑物。
同时,巴黎圣母院的外观线条多变,在接受不同的光影照射下,可产生多种视觉效果。
第二阶段,非常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
13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出现了繁荣期,其较为著名的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布尔日的圣埃蒂昂大教堂、索尔兹伯雷大教堂等。
其中夏特尔大教堂被称为“哥特式百科全书”,它建于1225年,坐落于巴黎附近的夏特尔地区。
整个教堂的平面比例完全按照基督教寓意性的比例进行分割:其中的大活动区长度为1,代表上帝;前厅的长度为7,后厅的长度为5,相加为12,代表耶稣的12个门徒;把正中大活动区的l加进去就是13,代表最后的晚餐。
教堂外部设有三个尖塔、正面设有三个大门,都与“三位一体”有关。
第三阶段,在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之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经脱离了视觉上应该有的结构整体性。
14和15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渐脱离整体的结构性,而集中在较小的方面,诸如群雕、手抄本、嵌板画之类,哥特式建筑开始加入显著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同时,大量的雕塑作品开始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一种广泛作用于各种装饰品的“泛哥特式”逐渐产生。
“哥特式”开始更多地强调个性,而非集体创作。
艺术题材也更多地选取于世俗生活。
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整个哥特时期,欧洲的建筑师和工匠们是处在流动和交换状态中的。
地方化和不同教派间的建筑美学避免了各地哥特风格的雷同和“千篇一律”的弊端,即便在英国或法国,其各自的哥特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各有各的地方特色。
哥特式建筑正是在吸收欧洲各地区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
1、外部特征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劵,尖
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供劵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墙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墙和墙恒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越划分细巧,形态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凡脱俗,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尤为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2、内部空间
在哥特式建筑中,尖劵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劵,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四、结语
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
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结构上都达到了—个高峰,给后世留下了—个传奇。
它是人类智慧与信仰的体现。
它传承与发扬了罗马风格却又另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时代。
它留给后人的建筑经典依然散发着哥特式独特的魅力,因为其宏大而结构鲜明的特色,在人类的文化史乃至于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①赵鑫珊. 哥特建筑——“上帝即光”.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
②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艺海,2009,11.
③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④刘轩.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风格特色.新课程,2010,8.
⑤张颜媛.浅谈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大江周刊(论坛),2010,6.
⑥杨光炜.浅谈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科技纵横,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