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波的衍射和干涉》
- 格式:doc
- 大小:9.48 MB
- 文档页数:4
《波的衍射和干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波的衍射和干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波的衍射和干涉”是高中物理选修3-4 机械波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图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波的特性。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光的波动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波的衍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阐述了波的衍射条件和特点。
在波的干涉部分,教材重点讲解了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干涉图样的特点以及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等物理量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机械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波的衍射和干涉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波的衍射现象和衍射条件。
(2)掌握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
(3)会运用波的干涉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波的衍射和干涉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波的衍射条件和衍射现象的特点。
(2)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
2、教学难点(1)对波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4波的衍射和干涉[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理解波的叠加原理,知道波的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3.知道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掌握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一、波的衍射[导学探究]如图1所示是一个可观察水波衍射的水波发生槽,振源的频率是可以调节的,槽中放置两块可移动的挡板形成的宽度可调节的小孔,观察水波的传播,也可以在水槽中放置宽度不同的挡板,观察水波的传播.思考下列问题:图1(1)水波遇到小孔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依次减小小孔尺寸,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变化?(2)当水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当障碍物较小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答案(1) 水波遇到小孔时,水波能穿过小孔,并能到达挡板后面的“阴影区”,小孔的尺寸减小时,水波到达“阴影区”的现象更加明显.(2)当水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会返回,当障碍物较小时,波能继续向前传播.[知识梳理]对波的衍射现象的理解1.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波的衍射的普遍性: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一切波遇到障碍物都会发生衍射现象.(√)(2)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才会发生衍射现象.(×)(3)当小孔大小一定时,波的频率越大,衍射现象越明显.(×)(4)当障碍物大小一定时,波的频率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二、波的叠加[导学探究](1)两个同学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各自抖动一下,绳上产生两列凸起且相向传播的波,两列波相遇后是否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2)当教室内乐队合奏时,我们听到的某种乐器的声音与这种乐器独奏时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是否受到了其他乐器的影响?答案(1)两列波相遇后仍然保持原来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并没有受到另一列波的影响.(2)相同,没有受到其他乐器的影响.[知识梳理]对波的叠加的理解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各自的波长、频率等运动特征,不受其他波的影响.2.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2)相遇后两列波各自的波形和传播方向与相遇前完全相同.(√)(3)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4)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都听得清楚说明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三、波的干涉[导学探究]如图2所示,与振动发生器相连的两个小球,在振动发生器的带动下上下振动,形成两个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的波源,在水面上形成两列步调、频率相同的波,两列波在水面上相遇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小球振动的快慢,还会形成这种现象吗?图2答案在水面上出现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开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剧烈振动的区域.改变其中一个小球振动的快慢,这种现象将消失.[知识梳理]对波的干涉的理解1.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2.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相位差恒定.3.加强点(区)和减弱点(区):(1)加强点: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A=A1+A2.(2)减弱点: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A=|A1-A2|,若两列波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合振幅就等于零.4.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3所示.图3(2)特征①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②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在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小),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且位置固定不变.[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2)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3)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4)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5)两列波叠加时,振动加强的位置和减弱的位置是不变的.(√)一、波的衍射1.关于衍射的条件:应该说衍射是没有条件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衍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是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2.波的衍射实质分析: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的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小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例1(多选)如图4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关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图4A .此时能观察到波明显的衍射现象B .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C .如果将孔AB 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 .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观察到更明显的衍射现象答案 ABC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道孔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能观察到波明显的衍射现象,故选项A 对;因波的传播速度不变,频率不变,故波长不变,即挡板前后波纹间距应相等,故选项B 对;若将孔AB 扩大,且孔的尺寸远大于波长,则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故选项C 对;若f 增大,由λ=v f,知λ变小,衍射现象变得不明显了,故选项D 错. 二、波的叠加两列波相互叠加的规律:两列波相互叠加时,叠加区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而不是位移大小的代数和.例2 (多选)如图5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列选项中的( )图5答案 BC解析 两列波的半个波形相遇时,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质点的振动的位移加倍,C 正确.三、波的干涉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判断方法(1)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理解:不能认为振动加强点的位移始终最大,振动减弱点的位移始终最小,而应该是振幅增大的点为振动加强点,其实这些点也在振动,位移可以为零;振幅减小的点为振动减弱点.(2)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点到两列波的路程差为Δx=|x2-x1|=kλ(k=0,1,2…)时为振动加强点;当Δx=(2k+1)λ2(k=0,1,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例3(多选)如图6所示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时产生的干涉图样.图中实线表示某时刻的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6A.a、c两点的振动加强,b、d两点的振动减弱B.e、f两点的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C.经适当的时间后,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置互换D.经半个周期后,原来位于波峰的点将位于波谷,原来位于波谷的点将位于波峰答案AD解析a点是波谷和波谷相遇的点,c点是波峰和波峰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而b、d两点是波峰和波谷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减弱的点,选项A正确.e点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仍为加强点,f点位于减弱点的连线上,仍为减弱点,选项B错误.相干波源叠加产生的干涉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选项C错误.因形成干涉图样的质点都在不停地做周期性振动,经半个周期步调相反,选项D正确.例4波源S1和S2振动方向相同,频率均为4Hz,分别置于均匀介质中x轴上的O、A两点处,OA=2m,如图7所示.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相向传播,波速为4m/s.已知两波源振动的初始相位相同.求:图7(1)简谐横波的波长;(2)O、A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答案(1)1m(2)O、A间离O点的距离为0.25m、0.75m、1.25m、1.75m的点为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解析(1)设波长为λ,频率为f,则v=λf,代入已知数据,得λ=1 m.(2)以O为坐标原点,设P为OA间的任意一点,其坐标为x,则两波源到P点的波程差为Δs =|x-(2-x)|,0≤x≤2.其中x、Δs以m为单位.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满足Δs =(k +12)λ,k 为整数. 解得:x =0.25 m 、0.75 m 、1.25 m 、1.75 m.1.一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一个障碍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以下哪种情况一定能使衍射现象更明显( )A .增大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增大波的频率B .增大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C .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增大波的频率D .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答案 D解析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与波的频率无关,所以改变波的频率不会改变波速.由v =λf 可知,当波速一定时,减小频率则波长增大.而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相差不多,所以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会使衍射现象更明显,D 选项正确.2.(多选)两列波在某区域相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状态互不干扰B .由于这两列波相遇时叠加,当它们分开时波的频率、振幅都会发生变化C .这两列波叠加以后一定会产生干涉图样D .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答案 AD3.(多选)如图8所示表示两列同频率相干水波在t =0时刻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2cm ,波速为2m/s ,波长为0.4m ,E 点是BD 连线和AC 连线的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8A .A 、C 两点是振动减弱点B .E 点是振动加强点C .B 、D 两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为4cmD .t =0.05s ,E 点离开平衡位置2cm答案AB解析A点和C点为波峰和波谷相遇点,为减弱点,选项A正确.E点为平衡位置与平衡位置相遇点且振动一致,所以为振动加强点,选项B正确.D点为波峰与波峰相遇点,B点为波谷与波谷相遇点,为振动加强点,振幅为4 cm,所以此时刻竖直高度差为8 cm,选项C错误.两列波的周期T=λv=0.2 s,所以t=0.05 s时,即经过了四分之一周期,E点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为4 cm,选项D错误.一、选择题1.关于波的衍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些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B.不是所有的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C.一切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D.一切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答案 D解析衍射现象是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特有的特征,没有条件,故一切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故D正确.2.如图1所示,图中O点是水面上一波源,实线、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是挡板,B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图1A.整个区域B.阴影Ⅰ以外区域C.阴影Ⅱ以外区域D.上述选项均不对答案 B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挡板A比水波波长大的多,因此波不会绕过挡板A,而小孔B的大小与波长差不多,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B正确.3.关于波的叠加和干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列频率不相同的波相遇时,因为没有稳定的干涉图样,所以波没有叠加B.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振动加强的点只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的点C.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介质中振动加强的质点在某时刻的位移可能是零D.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振动加强的质点的位移总是比振动减弱的质点的位移大答案 C解析两列波相遇时一定叠加,没有条件,A错;振动加强是指振幅增大,而不只是波峰与波峰相遇,B错;加强点的振幅增大,质点仍然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两侧振动,故某时刻的位移可以是振幅范围内的任何值,C正确,D错误.4.已知S1、S2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在同一水槽中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已知两列波的波长λ1<λ2,某时刻在P点为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P点有时在波峰,有时在波谷,振动始终加强B.P点始终在波峰C.P点的振动不遵守波的叠加原理,P点的运动也不始终加强D.P点的振动遵守波的叠加原理,但并不始终加强答案 D解析两波源产生的波都在水中传播,故波速v相等,而两列波的波长λ1<λ2,根据v=λf 可知,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所以两列波不能产生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A错误;任意两列波都可以叠加,故C错误,D正确;P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错误.5.小河中有一个实心桥墩P,A为靠近桥墩浮在水面上的一片树叶,俯视图如图2所示,小河水面平静.现在S处以某一频率拍打水面,要使形成的水波能带动树叶A振动起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图2A.提高拍打水面的频率B.降低拍打水面的频率C.无论怎样拍打,A都不会振动起来D.无需拍打,A也会振动起来答案 B解析使形成的水波能带动树叶A振动起来,必须使水面形成的水波波长足够长,衍射现象明显,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拍打水面的频率,选项B正确.6.消除噪声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各种高速气流的过程中都发出噪声,干涉型消声器可以用来消弱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干涉型消声器的结构及气流运行如图3所示,波长为λ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声波到达a 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们分别通过r 1和r 2的路程,再在b 处相遇,即可达到消弱噪声的目的.若Δr =|r 2-r 1|,则Δr 等于( )图3A .波长λ的整数倍B .波长λ的奇数倍C .半波长λ2的奇数倍 D .半波长λ2的偶数倍 答案 C7.如图4所示,水面上有A 、B 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振源,在AB 连线的中垂线上有a 、b 、c 三个质点,已知某时刻,a 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的相遇点,c 点是与a 点相邻的两列波的波谷相遇点,b 为ac 的中点,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4A .a 点是振动加强点,c 点是振动减弱点B .a 点与c 点都是振动加强点,b 点是振动减弱点C .a 点与c 点此时刻是振动加强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变成振动减弱点,而b 点可能变成振动加强点D .a 、b 、c 都是振动加强点答案 D解析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A 、B 的路程差都等于0,因此都是振动加强的点,故本题选D.8.(多选)如图5所示,S 1、S 2为两个振动情况完全一样的波源,两列波的波长都为λ,它们在介质中产生干涉现象,S 1、S 2在空间共形成6个振动减弱的区域(图中虚线处),P 是振动减弱区域中的一点,从图中可看出( )图5A .P 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等于2λB .P 点始终不振动C .P 点此时刻振动最弱,过半个周期后,振动变为最强D .当一列波的波峰传到P 点时,另一列波的波谷也一定传到P 点答案 BD解析 振动减弱点到两波源距离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A 错;两波源振动情况相同,故P 点振幅为零,B 对,C 错;在P 点合位移为零,故其中一列波的波峰传播到P 点时,另一列波的波谷也传播到P 点,D 对.二、非选择题9.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 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如图6中实线所示),另一列沿x 轴负方向传播(如图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振动方向均沿y 轴方向.则图中x =1、2、3、4、5、6、7、8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x =________m 处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 =________m 处的点.图6答案 4、8 2、610.甲、乙两人分乘两只小船在湖中钓鱼,两船相距24m .有一列水波在湖面上传播,使每只船每分钟上下浮动20次,当甲船位于波峰时,乙船位于波谷,这时两船之间还有5个波峰.求:(1)此水波的波长为多少?波速为多少?(2)若此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根竖立的电线杆,是否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3)若该波经过一跨度为30m 的桥洞,桥墩直径为3m ,桥墩处能否看到明显衍射现象?(4)若该桥下为一3m 宽的涵洞,洞后能否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答案 (1)4811m 1611m/s (2)会 (3)能 (4)能 解析 (1)由题意知:周期T =6020 s =3 s .设波长为λ,则5λ+λ2=24 m ,λ=4811 m .由v =λT 得,v =4811×3m/s =1611 m/s.(2)由于λ=4811 m ,大于竖立电线杆的直径,所以此波通过竖立的电线杆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3)、(4)由于λ=4811m>3 m ,所以此波无论是通过直径为3 m 的桥墩,还是通过宽为3 m 的涵洞,都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4波的衍射和干涉
课堂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一、波的衍射
活动与探究1
1.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发生衍射现象吗?一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吗?
2.在观察水波衍射现象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频率增大,观察到的衍射现象有什么变化?
迁移与应用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不会发生衍射现象
B.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才发生衍射现象
C.只有孔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只有波才有衍射现象
1.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是否发生的条件,仅是衍射现象是否明显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波长较大的波容易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
2.波传到小孔(或障碍物)时,小孔(或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的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或障碍物)后传播,于是,就出现了偏离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
3.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二、波的叠加
活动与探究2
两列波相遇时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相遇区域后如何传播?
迁移与应用2
两列简谐波沿x轴相向而行,波速均为v=0.4 m/s,两波源分别位于A、B处,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
当t=2.5 s时,M点的位移为________cm,N点的位移为________cm。
M、N两点同时参与两列波的振动,所以位移是两列波分别使之振动的位移的矢量和。
三、波的干涉
活动与探究3
1.为什么说两列波频率相同是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之一?
2.产生干涉时,振动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条件是什么?
3.怎样理解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
迁移与应用3
如图所示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
图中实线表示某时刻的波峰,虚线表示的是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振动加强,b、d两点的振动减弱
B.e、f两点的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
C.经适当的时间后,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置互换
D.经半个周期后,原来位于波峰的点将位于波谷,原来位于波谷的点将位于波峰
1.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同类的波,并且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相位差恒定。
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就不相等,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
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现象。
2.波的干涉中加强区和减弱区的判断方法
(1)图象法: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加强点,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减弱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而成以两波源连线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或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形成干涉图样,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介于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之间。
(2)公式法:当两个相干波源的振动步调一致时,到两个波源的距离之差Δs=nλ处是
加强区,Δs=(2n+1)λ
2处是减弱区。
当堂检测
1.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a、b所示,则()
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a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2.如图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 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
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
3.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后两列波各自的波形和传播方向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都听得清楚,说明波在传播过程中,互不干扰
4.在空气中的同一区域内,两列声波波源的振动情况如图所示,可以肯定的是()
A.a波源的频率为b波源频率的2倍
B.a波的波长为b波波长的2倍
C.a、b两列波叠加能产生稳定的干涉
D.通过同一狭缝,a波的衍射效果比b波明显
5.当两列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B.质点P的振幅最大
C.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大
D.质点P的位移有时为零
答案:
课堂·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活动与探究1:
1.答案:一定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
但是发生明显衍射是有条件的,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2.答案:λ=v/f,f增大,λ减小,则衍射现象变得不明显。
迁移与应用1:CD解析: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称为波的衍射现象,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孔或障碍物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
孔径大并不是不发生衍射,只是更突出原波的传播,波面只有边缘有变化。
换句话说,波的衍射现象不明显,所以A、B项错,C项正确。
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D项正确。
活动与探究2:答案:1.波的独立传播: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
2.波的叠加: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两列同相波的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如图甲所示)。
两列反相波的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如图乙所示)。
迁移与应用2:答案:20
解析:本题考查波的形成与传播、波的叠加。
由图可看出波源A的波长为λA=0.2 m,波源B的波长为λB=0.4 m,在2.5 s时间内两列波分别向左和向右传播的距离均为Δx=vΔt =1 m。
如图所示,将两列波向左和向右分别平移Δx=1 m的距离,得到t=2.5 s时刻的两列波形图,显然此时波A使M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而波B使M质点处于波谷位置,
故M质点的位移叠加后为2 cm。
波A使N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而波B使N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故N质点的位移叠加后为0 cm。
活动与探究3:
1.答案:两列波要产生干涉,频率相同是首要条件。
假设频率不同,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波其波长就不相等。
这样一来,在某时刻的某点(设P点)为两列波的波峰相遇,振动加强,但此后两列波并不总使P点的振动加强,还可以是波谷与波峰相遇而使振动削弱,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
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现象。
2.答案:振动加强与减弱决定于该点与两波源距离差Δs与波长λ的关系:当Δs=nλ(n=0,1,2,3…)时,如果振源同相,该点为振动加强点,如果振源反相,该点为振动减弱
点;当Δs=(2n+1)λ
2(n=0,1,2,3…)时,如果振源同相,该点为振动减弱点,如果振源反相,该点为振动加强点。
3.答案:加强点和减弱点的理解:不能认为加强点的位移始终最大,减弱点的位移始终最小,而应该是振幅增大的点为加强点,其实这点也在做振动,位移可为零;振幅减弱的点为减弱点。
此时各点都在振动,只是振幅不同。
迁移与应用3:AD解析:a是波谷和波谷相遇的点,c是波峰和波峰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而b、d两点都是波峰和波谷相遇的点,是振动减弱的点,A正确。
e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
仍为加强点;f位于减弱点的连线上,仍为减弱点,B错误。
相干波源叠加产生的干涉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C错误。
因形成干涉图样的介质质点不停地做周期性振动,经半个周期步调相反,D正确。
【当堂检测】
1.D解析:由波的干涉和衍射概念,图a是一列波的传播,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是两列波的传播,显示了衍射干涉现象。
2.ABC解析:孔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所以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但孔的尺寸变大后,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衍射现象,A、C正确。
波通过障碍物后频率和波速都不变,所以波长不变,B正确。
波源频率增大,波长变小,衍射不明显,D错误。
3.A
4.BD解析:由波的图象可以看出,a波的周期是b波的2倍,因为波速相等(同一介质),所以a波的波长是b波的2倍。
由波速公式v=λf可知a波的频率等于b波的一半。
故A错而B正确;两列波相干的条件是频率必须相等,可知a、b两列波不会产生稳定的干涉;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故D选项正确。
5.ABD解析:在稳定干涉情况下,两列波波峰在P点相遇说明P点振动加强,因此P点到两波源的波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所以A、B项对。
但质点位移是两列波引起位移的矢量和,它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所以C错,D对。